为什么觉得低估却不满仓?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84回复:249喜欢:390

相对于纯粹的价投和图表派,我是修正主义的,有时候谈估值,有时候跳大神。几个月前我用“走势终将完美”预言(跳大神),上证指数大体上会跌到2600左右,那时候没多少人当真,甚至我自己也没有特别当真(保持了相对重的仓位)。现在26XX已经出现,从图表看也有歇口气的较大概率,加上很多品种估值已经让我觉得相当有价值,但我却并没有大幅增加仓位(我的模拟组合网页链接 大体是从60%仓位加到了75%)。很多人问我到底在等什么?

我不想多谈理论或者逻辑,我相信二级市场炒股没啥理论或者逻辑,价值投资虽然有DCF之类颠覆不破的估值基础,但是DCF也是假设多多,未来未必如人所愿。

我只想回顾一下2001年以来的实证走势,请大家停下来想一想。

这是上证指数2001年到2005年见底998点的过程,第一段是2245跌到1339,花了7个月,幅度大概是40%,反弹5个月后,继续下跌了6个月,从1748跌到1331,幅度约24%,又反弹了5个月,再下跌5个月,从1582跌到1307,幅度约17%,再次反弹5个月,然后一口气下跌15个月,这回是从1783跌到了熊市的尾端998,幅度44%,并由此开启一波6倍涨幅的大牛市。

这两段走势大家很熟悉了,第一段是6124到1664,幅度73%,即100万只剩下不到28万,只用了12个月,可以称得上酣畅淋漓的奔熊之旅,惨烈而刻骨铭心,第二段比较温柔,从3186经历漫长的25个月,跌到1949,幅度却不到40%,然后迎来“党给我智慧给我胆”的一轮大牛。

这张图大家都经历了,2015年股灾,4个月,从5178到2850,45%跌幅,干脆利落。最后一个方框是此时此刻,从3587开始下跌,已经6个月了,最低2691,幅度25%,大家觉得时间和幅度,相比以往如何?可以满仓满融“与熊最后一战”了吗?

我再给一张图,可以说明我为什么本周加仓却又不满仓。我依然在随时准备与熊赛跑。

这次是周线图,细节更多一些。(别问我为什么这么划线,没有逻辑,就是跳大神而已,正像我在其他估值帖里所说,我的估值也没啥逻辑,只是走夜路唱歌,自我壮胆而已。)

全部讨论

不同的是估值  
1、那几段下跌浪的估值都不算低 2001.06-2003.09那一段中位数(后面权重股太大了,为了防止失真,使用市场中位数)的PE是从90跌到45(还有一半股票市盈率大于45),后来在五朵金花的带领下,中位数涨回到了53,当时的10Y国债收益率在4%左右,社会无风险收益率越越高于股票市场。终于在2005年PE中位数跌到了25左右(加权市盈率在17左右,类似于盈利收益率5.8%),这时候相对于债券市场和其他资产已经有了明显吸引力,金钱永不眠,有了洼地自然就会涌入,当这个涌入过程的持续时间超过临界点就产生了巨大的赚钱效应(也就是常说的大趋势)。
2、2011年之后的牛市也不必说,当时的中位数PE从55跌到2012年的28(加权市盈率在10左右),不过由于当时权重股占比过大,实际加权PE到了2014年7月才见底到9左右。当时的10Y国债收益率超过5%,高收益的国债收益率自然而然压制了股市估值,不过PE9的估值类似于盈利收益率超过10%,远远高于10Y国债收益率,所以同样的金钱永不眠故事上演了(其实中位数最低点的2012年年底开始,股市大多数股票已经开始牛市之旅了)。
3、现在...........仍然是估值的故事,估值加权PE12.5左右,中位数在30左右。不能说不会再跌了,但是对比无风险收益率(3.6%)属于接近底部区域,叠加贸易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仍可能有一波下跌(如果是国运就此终结,利润衰退那么也不要想有什么大牛市了),最影响大家心情的莫过于先涨起来,然后涨出下跌空间再来一击,不过只要心中有锚就记得不追高,不惧低。决定股市的估值因素是基础(对比无风险收益,对比金钱渴望获得的收益),再加上情绪(这个是自我正反馈强化的)

撇开技术这样看吧:

2001年股指泡沫,随后是2003年加入世贸,投资增速高,企业现金流不佳。2004年5朵金花分别为港口,机场,集装箱中集集团(物流),钢铁(地产),代表了工业重化开始,然后面临经济过热通胀走高,直到2005年,经过3年估值和走势背离。超级牛市开始。

09年是4万亿,那时企业资产负债表都不错,投资主要是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所以,因为对坏账的隐忧,银行股10年后估值和市净率逐渐走低。

14年,经过2年痛苦的调整,企业11年暴露的坏账问题难以化解,所以再次启动地产修复银行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同时期望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把资金导入初创企业,激活创业热情。可惜事与愿违,15年股灾打破了这个进程~

16年,汇率危机和企业负债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逼迫再次通过棚户区改造,同时一线楼市限购把居民资金导入二线和三线四线楼市。结果17年,银行资产负债表适当修复了,居民杠杆率高了,影响到了消费支出。

这对应的是几波牛市,但是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企业来看。

07年之前,低PE,低PB。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居民负债率都很低。

随着一波波加杠杆,目前虽然是低PE,低PB,但是负债率很高。

大家都知道,同样10PE,2PB的股票,对应50%负债率和250%负债率,估值肯定不同。
实际上股市也一样,楼市价格反应的就是国民负债率。建立在高负债率上的低估值还是小心点好。

我一直提醒自己,今年还是大意了

09年则是,

2018-07-07 21:15

这样提醒很有道理。要加仓、满仓者始终担心踏空,但,牛市是一天走得完的吗?说到底,还是个贪字。当前熊市,就是要空仓、轻仓,装死躺下。手动斩手,脚动斩脚,现金全部存货币基金,等没人谈股票了,等成交量极度萎缩了,天快亮了。

长期趋势扭转的必要条件是价格正向穿越全市场平均成本,而平均成本同时开始上升,这样才能形成筹码博弈层面的正反馈,让多头能够依托平均成本发动新的趋势。注意这还只是必要条件。

目前看来上证的平均成本估计在3150点以上,而且正在下降。近期出现反弹的话,将向这条平均成本线靠拢。然后大概率还会调整,直到平均成本走平,才能考虑上大仓位。这个时间周期,短则数月,长则跨年。

平均成本加筹码博弈理论大概可以解释你的判断体系,这并不是跳大神。

2018-07-07 22:07

看k线就不是价值投资者了,8年前已经彻底抛弃k线了,然后就稳定盈利,因为我已经全力放在对公司研究上,低估就拿着呗管它还会不会下跌呢,那天才知道

2018-07-07 21:39

低估是由人性决定的,和企业没有一点关系,如果简单的把历史数据作为一个可确定的因素来考虑,那是比较可怕的。现在真正做趋势的很开心“操作机会很少,可以给自己放假了”,5年以上真正做长期价投的也很开心“忙着捡便宜”。唯一不开心的是,没有自己独立操盘模式的。

2018-07-07 21:35

还是多看看绩优股的走势吧,上证已经没有参考性了,A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港股化,绝大多数小盘股竟然一天成交量只有一两千万,以后估计还会降低,而权重股里业绩好的,外资喜欢买的,交易量就没降低过,从过去的同涨共跌,变成16年后明显的分化走势,最近受到国内去杠杆的资金面的影响才有点趋同,后面怎么走谁知道,但我只知道最近外资又冲进权重股了,这周4,周5外资明显再卖中小盘去补蓝筹的仓位,从中小盘股的撤退趋势非常明显。

2018-07-07 20:59

有网友说负债率的问题,如果纯粹一点的口径只看上市企业而不去看统计社会整体负债率,那么各方面数据并没有很明显的那么夸张,比如ROA和负债率数据(加杠杆获得的高ROE的ROA一定是退步的,负债率说明上市公司实际负债水平)
1、中位数考虑:
东方财富CHOICE:2005年 ROA中位数2.77%(未剔除负值)、2017年 ROA中位数4.50%(未剔除负值)
东方财富CHOICE:2005年 负债率中位数55%、2017年负债率中位数40%

2、加权考虑
理杏仁数据:2005年 ROA 2.84%(未剔除负值)、2017年 ROA 1.50%
理杏仁数据:2005年杠杆比率3.45、2005年杠杆比率7.31
可能的结论:
a、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果他们的数据没问题的话也就是说权重股杠杆比2005年高,但是中位数其实还下降了,应该是权重股多上了杠杆,其他大多数股票的杠杆并没有增长。
b、非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比上市公司高很多,大多数杠杆是非上市公司加上了(250%杠杆率的数据我印象中是统计全社会的?)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比非上市公司优秀很多。
不过这些只是基本面,我同意实际股价下跌可能更糟糕

2018-07-07 19:43

如果6000点你跟我说这个,我会非常认真的看的

2018-07-08 08:02

当前,股市走牛的基础是不存在的,而走熊却有n条理由,所以当前状况下保持熊市思维才是理性投资者该有的思维。以市盈率,盈利能力来决定长线持股的思维同样是极其危险的,的确好股票在熊市中可以起到抗跌的作用,注意只是起到抗跌,极个别还会逆势上涨,但能够扛漫漫熊途的只有内心极其强大的正真的价值投资者,99.9%的都是伪价值投资者。问问自己,你在乎股票的涨跌吗?你持有一个股票超过3年吗?如果没有,还是把自己定位成投机者比较好。猜跌倒多少是没有意义的,但急跌到2600点附近,会有一次强烈的反抽,如果真的有这一波,还是有短线参与价值的。熊市的底在哪里?我的理解是三要素:成交量;资金面;宏观面。以资金面来来判断牛熊之转换(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