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500+沪深300两个宽基兜底,红利做增强;黄金+券商/银行,顺周期中选择2个,为主线分散风险;科技,消费,医药各选其一,三个主线不能丢;新能源(车+光伏)补超额收益,个人看法哈
(图1: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历史趋势图)
由上历史数据可得:沪深300在不进行任何低估买入、高估止盈的操作下,年化收益率在12%左右,也从数据说明,优秀企业会高于平均GDP成长率。
因此,基于上述基本数据,我们可以预期我们的基础收益率在8%-12%左右,如果使用低估定投、高估止盈的策略,长期看可以实现10-15%的收益率。
二、合理的时间规划
由图1可见,沪深300指数在长达16年多的时间里,出现了周期性的多次大的波动,在短期的时间内,如2012-2014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沪深300指数一直在“直线平行”,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定投了沪深300,几乎是没有啥收益的。
但是到了2015年,出现了大牛市,沪深300指数“旱地拔葱”,直接翻倍。因此,定投指数基金,需要较长的时间预期(3-5年),做好多年没收益的心理准备。低估波动期,就耐心的持有,慢慢定投、慢慢积攒份额,等到高估,才有份额可以止盈。
我多次提到:定投第一目标并非“收益率”,定投的核心在于降低波动对持股人的心态影响,以规则“强制”自己理财,慢慢积攒股份。在投资上,耐心比金子值钱,合理的时间规划(至少3-5年,用闲钱投资),是定投必须的基础。
三、合理的指数基金投资组合
1、宽基打底
宽基打底是我建议所有指数基金投资者的核心基础之一,之所以选择指数基金,就是认同我们自己是“普通人”,长期看,我们无法比市场能更好的辨识出“哪知股票更赚钱”。
基于此,我们何不买入“一揽子优秀企业的组合”,这便是宽基指数存在的意义。
(图2:61估值表宽基估值部分)
其实,我发布的估值表就是大家可以选择的优秀的宽基指数组合。在选择时,不用选择太多,3-5只是合理数量。
例如“最常见‘傻瓜’组合”:红利ETF+沪深300+中证500;
例如“红利安全组合”:中证红利+沪深300价值+中证500低波动;
例如“多地多市场分散组合”:沪深300+恒生国企指数+标普500;
例如“我全都要组合”:红利+沪深300+中证500+恒生国企指数+标普500;
如果你有一笔长期不用的资金,以上4个组合都是适用的。从长期看(5-10年),各自侧重的方向虽然有一定区别,但收益率相差并不会很大。大家可以基于以上四个组合,自由灵活搭配。
案例—61宽基持仓:红利ETF/中证红利+上证50AH+沪深300价值/增强+中证500低波/增强+恒生国企指数/香港中小指数+基本面60/120+纳斯达克100/标普500;
由于部分指数目前高估,因此部分已经止盈,但后续选择的框架还是以上范围,分别为:
1、红利策略:红利ETF、中证红利,作为安全底仓,降低整体持仓波动率;
2、大盘价值:上证50AH、沪深300系列、基本面60、深红利40;
3、中小成长:中证500系列、基本面120、香港中小(港);
4、港股美股:恒生指数/H股指数、标普500、纳斯达克100;
大家组建自己的定投组合时,可以使用类似方式即:“红利+大盘+中小盘+全球配置”,这样既使得持仓分散,也更利于定投。
以上述的方式,选择不同方向的优秀指数基金,然后组合成自身的投资组合,是安全且高效的,配比上每一个“大类”20%左右仓位即可,合计持仓占全部的60-100%即可。
2、行业配合
关注我的朋友以新手为主,为此我常常提示行业指数波动剧烈,新手务必小心谨慎。尤其是持仓比例不宜过高,单行业最多20%,毫无经验的新手建议低于5%。
对于行业的选择,个人建议选择三个大类即可:1、消费类2、医疗类 3、高科技类,选择这三个大类的主要云因是:反周期、连续高成长、百姓刚需。
(图3:同样估值表也给出了行业优选指数)
案例—61行业持股:中概互联/恒生科技/恒生互联+中证医疗+消费龙头+标普科技/纳斯达克100(纳指100既算宽基其实也是行业)
由于消费类目前中高估,61持仓并不多,慢慢等回归再定投不迟。实际的组合也是以“医疗、消费、高科技”为指导思想。
行业指数合计持仓占0-40%就好,新手可以先定投宽基2-3年,走过一轮小周期,有心得体会之后再慢慢扩充行业指数。
整体上看,行业指数的收益率会高于宽基指数,但波动也会更剧烈,61持仓的中概股目前还有10%+的浮亏,没经验的同学容易出现“恐惧”,要注意节奏。
四、综上所述
核心观点:
1、建立合理的收益率预期:10%-15%;
2、安排合适的时间长度:3-5年;
3、完善的资金安排:好好赚钱、股债轮动、注意现金流;
4、闲钱投资:绝不借贷投资;
5、合理的持仓:宽基与行业搭配,国内与国外齐飞;
6、估值为基础:坚持低估定投、高估分批止盈,实现超额收益;
汇报完毕,直接抄作业有风险,各位要学会辨别和建立自己的组合框架。
======正文完======
PS:别急着一步到位,存量资金在没明白定投方法之前,其实大可放在理财里,收益一样不少。然后逐步逐步的分配资金过来,一般建议:投资股权资产的比例要低于70%,可以与自己的年龄结合。即:股权资产比例= (100 - 年龄)%。
点击查看>>“指数基金定投技巧专栏”
$红利ETF(SH510880)$ $沪深300ETF(SH510300)$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中证500+沪深300两个宽基兜底,红利做增强;黄金+券商/银行,顺周期中选择2个,为主线分散风险;科技,消费,医药各选其一,三个主线不能丢;新能源(车+光伏)补超额收益,个人看法哈
这个问题其实也比较大
1、第一要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固收类现在越来越少,除了理财,债券基金也可以考虑;关于债基,后续我会介绍,风险比理财还是要高一点的。
2、如果纯粹是理财,用轮动周期,去加强流动性和收益率。比方30万买理财,10万1年期,10万2年期,10万3年期。然后一年后,第一年的10万出来后连本带利买成3年期,第二年后那个也买成3年期。这时,虽然都是3年期,但每一年都会到期一笔,这样既享受3年的利率,也有1年的流动性。
投资最重要的事是:安全性。作为建议者,很难做到完全适用于每一个投资人的目标,毕竟每一个关注的朋友,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价值观、风险偏好、收益预期。我只能以自己为例,尽可能给出自己配置组合的一个思路,这样的思路同样具有较强的“个人偏好性”和“狭隘的价值观”的影响。
但是整体上来说,文章提到的组合思考过程是健壮且有效的,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证500ETF(SH510500)$ $上证50ETF(SH510050)$ $恒生互联网ETF(SH513330)$
实际上历史数据看300价值比300收益要高一些,但最近年份看,大金融卧倒了,所以表现很一般。说明价值向的还是有很强的周期性。从简单角度沪深300更佳,从耐心角度300价值也可,另外300价值金融多,其他指数配仓时要避免再重复。如果是我,沪深定投不了的时候,我会定投一定仓位的300价值,等300低估再定投300,后期稳定了,可以再平衡或取二者之一。
我目前是300、500低波动、纳指100、标普500,再加一个中概互联。300价值金融地产集中度太高了,中概互联一来对标纳指100,二来很多优秀的互联网大厂都不在A股上市,少了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