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9喜欢:3
$振华股份(SH603067)$
几点新的数据分析与解读:
1、2017~2022年,母公司人数每年同比下降,从1430人降到1087人,不过母公司收入从11.3亿增长到17.92亿。2021年并购前,振华合并报表收入与母公司差异不大。人均效能是有较大提升的。这跟公司高技改,信息化建设应该有些关系;
2、子公司员工数量在2021年合并民丰、首能前,人数很少。19、20年分别是51、41人;2021年子公司人数879人,22年929人,可以大概认为,民丰与首能等子公司2022年净增长50人。首能2011年成立,2021年收入0.91亿,员工几十人应该有,推算民丰800人左右。
3、2021年并购民丰。2018、19年民丰收入规模达11.3、10.8亿,其实比振华只是稍微低一些,并不是量级的差异。
并购前,重庆化医100%控股民丰,历史上一直是国企全资控股。为什么化医改革时,没有采用振华等很多铬盐企业的方法,由原管理层接手,改制为民营全资或控股企业呢?
价格很贵吗?振华仅花4.4亿完成100%股权收购。这并不是一笔大钱。这次并购需要重庆国资委同意,钱肯定不是问题。
原民丰董事长和总经理等管理团队哪怕是融资也可以搞得定的。他们当时是什么意愿?这个不太清楚了。应该有一些故事。并购前董高监有10来人,这些人都没有进入振华上市公司的高管层。只有三人继续在民丰。
为啥会让湖北省的一家民企并购?实在很有意思。四川绵阳还有行业老三,国企银河化工。地理位置更靠近,属于成渝经济圈,为啥不让银行并购呢?
最终振华在净资产2.4亿多基础上,溢价1.93亿,以4.4亿完成并购。2021、22年民丰净利润分别为1.57、2.14亿,2023上半年1亿,全年约2亿,并购以来的三年共赚5.71亿。卧槽,很难在A股看到这种并购呀。
与国家层面希望行业集中做大的政策肯定也有关系。运气与实力是无法完全分离的。
在2020年公告并购前,当时市场评估振华或给它估值时,是无法预判中短期内它会并购老二的。是基于它自身未来的增长潜力来估值。当时的市场竞争格局肯定没有并购后好。
就像现在,没人敢想象,振华今年或明年会公告,要并购现在的行业老二银河一样。如果有公告,参考历史,股价很快翻一倍,不需要业绩证明,并购后规模真的遥遥领先了。格局更清晰了。
所以,当前与历史底部,哪怕是同样的估值数据,背后的含义来讲,现在更悲观。实际上,现在的估值比2018年,19年还低。如果考虑增长潜力点的话,更是如此。因为今年大概率有新产能落地,而当时还没有看到。去年有涨价,而但是没有。原材料高位已经三年了,很可能进入下降趋势了。……,现在悲观的多的多。
引用:
2024-01-17 20:47
$振华股份(SH603067)$
无聊,重读ipo公司历史。
2002国企改制股份公司。一元买断当时无机盐厂的资产与负债,账面净值负0.5亿。刚看到这里时,我还在想,这么牛逼,敢于承担这么多负债?当年的0.5亿很多啦。
然而,欠银行的款项,2006年最终经华融等公司处理,0.74亿欠款直接免除。这相...

全部讨论

有一位进入了,当董事。去年化医清空股票后,也离职了。
化医改革的方式很奇怪。重组后,对股权的处理也非常的不同寻常。国企一般不太会在并购后的2、3年,就把股票清空掉。如果当时并购是自己的主动选择,逻辑上不会这么快清空。
另外,还有两件事情。一是化医去年三季度针对公司的一项董事会决议投了反对票,虽然它直到投了跟没投,效果是一样的,啥也改变不了,但居然就是投了。这是正常国企的行事风格吗?因为在投票后不久,去年10月就把最后一点股票清空了。它在投票时,已经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完完全全离开振华了,为啥最后彻底分开前,要投一个反对票?
振华的金属铬项目,本来要放到民丰,但当地居然以不符合产业规划为台面上的理由拒绝了,所以该项目变更为湖北基地实施了。
这些事项综合来看,我感觉民丰与振华并购,背后很可能有更大的手在推动。是触碰了民丰及当地国企利益的。虽然没有国资流失的问题,但在底部卖的还是有点便宜了。
以上是推测。

01-19 08:21

首能是2022年并表,2021年的子公司员工人数不含首能。因此2021年民丰员工数量是879-51-828人; 2022年子公司人数888人,如民丰人数不变,首能约60人。
2022年振华母公司1087人,从人效来看,振华与民丰相差不大。
2021年振华能够4.4亿100%全资收购民丰,真的是捡大漏了。

01-18 19:03

过去2年,化医的减持压制因素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