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科技投资分析报告(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8

股权结构关系

首先介绍下同仁堂和同仁堂科技之间的关系。

同仁堂科技是同仁堂600085的子公司,600085持有其46.85%的股份,同仁堂集团持股1.34%,高瓴资本持股3.6%。

另外,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都持有同仁堂国药股份,同仁堂科技持有国药38.05%的股份,同仁堂也持有国药33.62%的股份。

从业务角度来看,同仁堂科技与同仁堂均为主要的中药生产单元,同仁堂科技包括一部分同仁堂国药(海外板块)但不包括同仁堂商业(批发零售),同仁堂科技是同仁堂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管理层的变化

2024年1月22日,母公司600085董事长邸淑兵被选举为同仁堂科技子公司董事长,原料采购、科研、生产、销售方面,加强信息和资源共享,这对同仁堂科技的好处更大一些,如双方产品在零售终端专柜同步陈列,对外可以形成合力,增强竞争优势并提高经营效率,相对来说这对没有商业板块的同仁堂科技更加有利。

财务情况

2023年公司收入约合67.73亿,较2022年的59.92亿增长了13.04%。2023年年度利润为9.92亿),较2022年10.02亿下降了0.93%。每股收益(EPS)在2023年保持稳定,为0.46元人民币。股息为每股0.18元人民币,较2022年的0.16元人民币有所提高。

从历史业绩来看,公司一共出现三次业绩下滑:

2003年,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一次下降,主要是非典因素影响。

2006年,发改委连续三次调低药品价格,同时原材料涨价。

2019年,由于“蜂蜜事件”对同仁堂品牌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母集团于本年专注提升内部管理及全面开展质量管理风险自查整改,放缓向集团采购自有产品。

可以看到2021年后,公司基本走出了蜂蜜门事件的影响。从2019年到2023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从2019年到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9年的营业收入是44.76亿人民币,而到了2023年增长至67.73亿人民币,增长了约51.4%。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4.18亿人民币增长到2023年的5.90亿人民币,增长了约41.1%。净利润的增长趋势与营业收入相似,也是逐年增长。

另外,参考母公司同仁堂的业绩情况来看,上述三次业绩滑铁卢事件影响都不会很长,非典次年恢复增长,行业整体环境3年后摆脱影响,品牌和内控影响经过了两年时间的恢复。

这证明同仁堂的品牌和产品力足够优秀、抗打。

另外,根据公司此前的业绩会,公司管理层曾说,尽管净利润没有达到2018年的高点,但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几年我们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导致折旧增加。在经营困难的时期,这些投资并没有停止。这对同仁堂科技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为资产使用效率没有同步提高,公司背负了很多负担。这个方面未来几年还是会有这个问题,估计2-3年后会好转。

品牌影响力

其实同仁堂的品牌不用赘述,这是国内中药行业最知名的中药品牌。

对于中药行业品牌的作用力应该比消费品的品牌作用力更大。这在林园对中药行业上市公司的选择中也可以看的出来。

其实还有一点,一个中药品牌已经经营了几百年的历史,那再经营一个百年也不是问题。

同仁堂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规矩和“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理念深入人心,这份品牌力可以说是中药行业每家企业都在羡慕的。

2023年时候,我们组以河北、山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区做了200人的调研问卷,问卷结果为对同仁堂品牌有好感的人数大概在67%,位列中药行业第一。

同仁堂科技作为北京同仁堂的子公司,享有老字号的品牌优势。

公司在去年推出了“御药300年”传承系列,开始对高端市场的开拓,其实我们认为,同仁堂对高端市场的开拓已经醒悟的太晚了,在产品和品牌竞争力方面,同仁堂在高端市场应该是没有对手才对。

这个“御药300年”传承系列应该重点说一下,管理层跳出单品开始玩系列是非常明智的,基于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其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现在所有的分析机构、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都把大单品当做公司发展的关注重点。但是由于每个单品如果都做一个广告营销,这方面投入的宣传营销和渠道费用会非常高,在本系列中有一两个产品跑出成绩后,其他的产品都会受益。

在做高端方面,有人以为只要产品宣传做好就可以了,但真的不是,尤其中药不是,有的企业可以做高端中成药,有的企业做不成,这一方面是品牌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工艺和成本的因素。

好的中成药产品,是可以做到服用者短期服用后有明显感受的,打个比方,同样是定坤丹,你服用了广誉远的对比其他品牌的,一定是感受不同的。男士补肾类的产品,你吃了南京同仁堂的九制六味地黄丸和吃普通品牌的六味地黄丸,也会感受到不同。

前者是主要因为工艺方面的不同,后者则主要是药材选择和炮制的不同。而同仁堂的产品,在这两方面应该是不存在短板的。

该系列产品目前我看到有多个滋补类产品,在老龄化的社会基本格局下,这类产品的销售自带“杠杆”。而且在当前药企都把OTC产品作为发展重点的时候,同仁堂的高端系列产品,应该会成为公司一个增长引擎。

产品结构和发展预期

品牌、品种、品质是其核心优势。

同仁堂科技公司有200多个批号,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六味地黄丸、阿胶等,同时,涵盖了中成药和滋补膏方多个品种。有九个品种销售过亿元,梳理产品线后,我发现公司滋补类药品增速非常快,比如前20名品种贡献超过公司收入的一半,前20名的角度来看,基本都是千万级以上的,最少也是两三千万以上的品种,銷售額超過人民幣五百萬元的產品六十二個。公司坚持“一品三规”战略,保持传统商销、医疗品种和电商的协同发展,确保产品覆盖各类销售渠道。

未来的两个潜在增长点:

公司“御药300”传承系列对主导品种进行了基本梳理,现在有20多个品类,后期应该会继续增加。

公司还积极拓展尝试儿科药物领域,推出“关爱宝宝健康成长”行动,旨在为儿童健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目前应该是还没有开始具体方案,不过公司已经关注到相关内容并提上日程了,这个应该会很快。

在挖掘冷门或休眠品种方面,同仁堂科技公司也在通过梳理现有资源,发掘出更多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原材料市场压力增大、价格波动无法控制的挑战,公司表示未来可以适当传导价格压力,确保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的稳定。

子公司同仁堂国药方面,在香港有生产基地,旗下有安宫牛黄丸、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极细珍珠粉、灵芝乐活胶囊、金水六君煎颗粒、灵芝姜黄复方活血安神胶囊,其实最好的品种是安宫牛黄,因为这个产品在香港不怕缺原料,而且成本比国内要便宜,同时消费力又强于国内,提价有空间,未来牛黄成本降低后,利润更高。海外独家代销的方面,未来也是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且基数低,增速还是可以预期的,不过要看海外的营商环境如何。

在子公司同仁堂麥爾海方面,旗下有「同仁堂」、「本草之約」、「肌本道」、「髮之自然」等品牌的產品,不过公司品牌和产品应该是有问题,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虽然还不是累赘,但是也降低了公司盈利能力,未来应该有潜力,但是用西方化妆品的方式做中国中药产品,这个弯不知道公司什么时候可以绕出来,暂时不做期待。

公司战略发展规划

公司以“大品种”战略为核心,集中资源推动核心产品的发展和市场推广。同时,通过实施“煥彩行动”和“插旗行动”,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未来,公司将致力于提升品种管控能力、渠道拓展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以实现营销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在品牌战略方面

公司也在持续进行品牌强化:公司将深入挖掘品牌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传播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强化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品质提升:注重品种、品质的提升,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持续的创新研发,确保产品的高品质和竞争力。

市场影响力提升:通过提升系列化品种的市场影响力,推出基于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的小众精品产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其实我感觉公司在单品广告做多少,都不如当年《大宅门》一个电视剧的影响力大,建议公司再投资拍一部《清宫御药传奇》类的电视剧。

营销战略方面

在保持传统商销模式的同时,寻求营销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这个都是套话,不过可看出公司也在变化。强化渠道拓展能力,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和合作伙伴,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可及性。为终端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赋能,包括包装、原料、渠道、价格管控和服务等方面,提升终端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上面是复制公司年报和业绩会的内容。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的内容是公司在2021年开始与外部合作,不过从京津冀以外的云南、广西等几个地区的美团情况来看,公司与主要的连锁药店都有合作,但是中小型的连锁药店还是没有实现覆盖,对于公司的销售部门,我感觉还是有工作需要继续深化的。后面看“插旗行动”能做到什么程度吧。

新品种、二次研发

对于老字号品牌,其实研发没有那么重要。

同仁堂科技在2023年的研发投入1.85亿元,同比增长38.21%,但占比不足3%,公司对研发的重视有所提高。主要在二次研发方面做出努力,拓宽产品的适用范围。这对以OTC市场为主的中药老字号企业来说应该是正常现象。

少量新产品的研发,比如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发的芪参颗粒,

总结

前5年平均年增速10%左右,今年开始受益于OTC市场、公司新系列、销售渠道的扩展以及银发市场的自然增长,公司营收应该有更大的涨幅,预期在15%上下,不过从利润端来看公司可能相对受损,不提价的情况下,今年成本可能多吃掉3-5个点的毛利,不过长期来看不是坏事,今年可能提价,而且提价后基本不会立刻回落下去,后期会相对受益。预计今年利润增幅可能在10%以上,未来两三年如果御药系列销售正常同时儿科出新系列,后期年业绩增幅可能会放大。

问题

御药300系列的产品售价情况,销售渠道拓展情况?

儿科药物是否会推出类似同仁堂宝宝之类的子品牌?现在有什么产品?

公司的销售渠道与同仁堂股份相比有什么不同,除了同仁堂商业渠道外,我们在哪些方面有优势?

6个种植基地,是什么样的经营方式?公司药材是否外售,丹皮等药材的涨价对公司是否形成利润?

全部讨论

06-12 09:04

出生人口下降,儿科药无需扩容。该扩容的是中成药自我使用方法的推广

06-12 08:52

同仁堂的牛黄系列产品比如牛黄清火丸,菜美竭力推销小广告遇到至少半年了,由此可推知饲养牛时必定有非常严重的化学污染问题隐藏其中。

06-20 20:33

讲的很好,有微信群吗,寻找组织

06-18 15:45

从历史业绩来看,公司一共出现三次业绩下滑:
2003年,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一次下降,主要是非典因素影响。
2006年,发改委连续三次调低药品价格,同时原材料涨价。
2019年,由于“蜂蜜事件”对同仁堂品牌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母集团于本年专注提升内部管理及全面开展质量管理风险自查整改,放缓向集团采购自有产品
作者:简单经济学的研报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