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产品逻辑的思考碎片:TripAdvisor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30回复:48喜欢:40

【注:内容于2012/6/7进行了更新】


上周讨论过 LinkedIn 怎么杀用户(网页链接),现在再回到产品层面,看看 TripAdvisor 的产品逻辑,也会顺带讨论到它的商业模式,依然只是 #思考碎片#      。


“搓圆”你的产品逻辑



上图是我们定义下的好的2.0产品的产品形态。概括 Facebook 、LinkedIn、腾讯甚至微博特征时,我们经常说,2.0产品一个重要特征是交互。现在必须补充一点,“交互”和“互粉”不是同义词。产品逻辑能圆上是关键。至于是不是要交互、需不需要频繁交互(关注来关注去,定期打情骂俏等等),完全取决于交互在这个圆中所处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并非每个产品都需要搭建自己的社交体系,更多的产品其实直接去拿 Facebook 、QQ或者微博的社交关系最靠谱的原因。


不过,假如你的主业就是围绕用户关系展开的,那么看上去你还是另起炉灶好(比如做陌生人交友的“陌陌”);又或者,将借过来的用户关系收窄或者分类(Pair—Path—Facebook)。当然,能把社交关系借给你的公司目前来看还是最强大的——Facebook 为无数**小小的应用创新提供完整的社交体系;LinkedIn ,它手中的用户关系强大到可以拿去卖钱。


TripAdvisor 的产品逻辑


现在我们看看 TripAdvisor 。非常粗略地分解一下用户利用互联网自助旅游的场景,通常分这么几步:选择和确定旅游目的地(destination ideas)——选择和确定旅游目的地住宿(decision making & purchasing)——到达目的地各种分享(instant sharing)——回来以后各种吐槽炫耀(review)。


TripAdvisor 最核心的功能和价值是为旅行者的旅游产品购买提供决策帮助,它产品成立的逻辑是:获得一项旅游产品的真实情况很难(没有真实和及时的反馈),它的主要贡献是缓解你在选择旅游产品(对它来说其实主要是酒店了)时的选择困难症。一个典型的使用场景是,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目的地或一家酒店名称时,它为你提供了去过这个地方或住过这家酒店的消费者的点评(绝大部分是来自陌生人)——这是“需求”。


去过某个地方或住过某家酒店的人,可能出于消费得不爽、消费得特爽、看见别人吐得 high 自己也吐下等理由,对地点或酒店进行点评。他们沉淀下来的吐槽(图文真实且常有常新)经过 TripAdvisor 的结构化呈现(UGC 再利用),就变成对下一批用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于是 review 变为了 preview ——这就是“供应”。


TripAdvisor 的产品逻辑就“圆”了,供和需都齐了。所以可以看出,至少从目前的形态来说,从生产的动机到获取的路径都没有经过交互这一环,但产品逻辑依然是圆的,它的匹配不是通过人、而是通过基于地点或酒店的关键词(景点、酒店名字)来匹配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点评网站其实不用构建、或者不易构建用户关系的原因。


在这个产品逻辑之上,TripAdvisor 进行了颇为成功的商业化。2011年,TripAdvisor 的营收里有79%来自OTA(在线旅游中介)和连锁酒店集团等广告主投放的CPC广告,其他两部分为展示广告(占13%)和 business listing (让客户在自己页面上放置联系信息等)、酒店闪购和度假租赁业务的营收(占8%)。除自营交易业务以外, TripAdvisor 的商业模式类似我们常说的“倒流量”(网页链接),但得益于它的平台属性——简单说,用户登录到 TripAdvisor 本来就是为了找酒店的,时机上100%精准匹配,因此它倒给OTA、连锁酒店网站的流量比搜索引擎倒过去的流量更精准、匹配度更高、距离交易也更近,转化率(交易成交的概率)理论上也更高。


再思考


可以看出,以 TripAdvisor、Yelp、大众点评为典型的点评网站模式,最核心的价值还是在于庞大的、结构化组织过的 UGC 库存,而不是用户关系。这个逻辑本身是圆的,但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产品形态的更迭,它会有一些问题。TripAdvisor 成立的时候,还没有 Facebook ,Google 还不那么强大。


现在我们能看到这么几个变化,一是查找的入口变得更加多元化,二是搜索引擎能做的事越来越多,三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查找行为越来越以人(同学、同事、好友)为主要纬度。这些变化可能让 TripAdvisor 本来很圆的逻辑变得不那么圆(如下图)。



例如,Google 也开始构建自己的点评系统了,它收购并整合了LBS图片分享网站 Panoramio 和 爷爷辈点评网站 Zagat ,并且这些服务越来越深度地被整合到 Google Places 和 Google Hotel Finder 等产品(后者还没有正式推出,一旦推出,基本上就是在搜索结果右侧嵌入了一个即时酒店查询比价系统);虽然搜索引擎还是 TripAdvisor 流量的重要来源(并且大部分是免费的),它的排名已经不如原来高了。又例如,大型 OTA 们在各自网站内部也开始搜集用户点评了(在中国,OTA 携程整合了驴评网的点评,而 TripAdvisor 旗下的到到网还在痛苦地就如何增加流量挣扎)。


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既然 Google 能直接完成 TripAdvisor 能完成的事,用户为什么还要去 TripAdvisor ?客户为什么还要给 TripAdvisor 钱?


更深刻的挑战可能来自 Facebook 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入口,从 Facebook 导入到 TraipAdvisor 站上的不仅仅是流量、而是用户。假如在现有模式上没有特别大的突破,TripAdvisor 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就是给上游“打下手”,供应他们不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那么现在的价格也许已经过高。所以我们大胆地假设一下,TripAdvisor 未来的价值可能就是被 Facebook 并购。补充一句 @不明真相的群众 对此的延展:


“已经有用户关系的社交网站做点评,那么对于信息发布者来说,能起到在点评类网站上发布完全一样的效果,而既有的用户关系,很可能引来好友的同情和帮腔,那就要爽很多。而网站方,惟一需要做的是建立点评信息的结构化组织颗粒,比如 #酒店#  就万事大吉了。” 


(西维发表于雪球)


披露:文章发布时不持有 $TripAdvisor(TRIP)$ 任何仓位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12-06-06 18:54

大家都希望能在自己的网站上固化用户关系,但并不一定总能成功,比如点评类网站。为什么点评类网站不容易形成社交关系?核心问题在于信息的发布与获取是脱节的。
点评的内容生产核心驱动力是吐槽,吃了顿饭,去了个地方,很扫兴,那么点评一下,主要是为了发泄。希望谁来看到这个吐槽呢?肯定是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尤其是希望会来这里消费的人知道,不限于我的好友(所以对社交没有依赖),有时候,用户甚至希望是匿名发布。信息能够固化在店家、景点上,发布者就会很满意,发完就很爽了。
获取呢,主要是查询为入口,而且有明确的查找对象(店家、景点),那么查找行为就不会是以人(比如好友)为主要纬度,当然,如果查到有好友在目标上发布的点评,会很惊喜的。
所以,点评类信息的生产动机和获取路径,都不依赖好友关系,它是从各自的需求出来,通过结构化沉淀(比如店家、景点),用搜索来匹配的,它们是脱节的。这可能是点评类网站不容易构建用户关系的原因。
这样也可以看出,点评类网站的核心价值在于结构化组织的UGC库,而不是用户关系。
但是,如果反过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已经有用户关系的社交网站做点评,那么对于信息发布者来说,能起到在点评类网站上发布完全一样的效果,而既有的用户关系,很可能引来好友的同情和帮腔,那就要爽很多。而网站方,惟一需要做的是建立点评信息的结构化组织颗粒,比如#酒店#,就万事大吉了。
另外,炫耀类信息对社交网络依赖很大,所以基本得依靠社交网络,或者自己构建用户关系。

2013-04-17 19:20

$TripAdvisor(TRIP)$ 的盈利模式和门户网站有啥区别?

2012-11-18 00:16

点评模式,在这个产品逻辑里,用户点评行为并不频繁;用户点评真实性失真度越来越高;还有一点关键的,对于一个金领和一个学生来讲,100人均餐厅在双方的自身标准评价体系里差别很大,只有和自身相同或相似标准的人的点评对自己才是有效的,社交网络有机会切入这块,朋友点评的背后所包含的因素是我对朋友的标准非常了解,能够更好的帮助我评估餐厅的水平

2012-06-07 23:00

有意思,曾看过Tripadvisor的点评,不过最后在priceline下的单

2012-06-07 15:27

社交化的消费行为分享,我是认同的。

只有一点,对现在在tripadvisor或者dianping上的用户,我觉得和社交网站上的消费吐槽,是有一些差异。

dianping这类网站的忠实用户就对网站的回报,最淳朴的互联网分享思维,和社交或者是否需要社交没那么强的关系。特别当用户在陌生领域的早期,通过网站获得很多帮助后,回报和分享的原始欲望是很强的。

当然,随着使用的深入和兴趣变淡,这种行为最后会减少。包括频率减少和内容质量下降,最后可能只有最简单的在熟人社交网络上一两句吐槽而已。

对于这些用户,比如 网页链接 随便点最新的点评,看这些人都有很多的点评数。

2012-06-07 09:57

“在中国,OTA 携程整合了驴评网的点评”这个有点小瑕疵,驴评网其实很多点评都是携程之前的酒店预订里的点评整合过去的,也就是说携程的酒店预订很早就有点评这项功能,而且做得其实还不错,相信很多在携程上订酒店的都会参考下他们网站上的点评,当然这一点更加验证了你文中“大型 OTA 们在各自网站内部也开始搜集用户点评”的判断,只是携程等其实已经做了很久了

2012-06-07 03:53

赞!收藏!

2012-06-06 23:05

您太牛逼了,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