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风险被低估了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1回复:165喜欢:173

    周末,医药行业的领袖孙飘扬同志直言“医药估值泡沫很大”。
    第一反应:飘总你瞎说啥实话。周一如果医药股在 $恒瑞医药(SH600276)$  带领下暴跌,飘总你要负全责。
    第二反应:医药泡沫大不大,看和谁比,要是和半导体、软件服务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你看那些半导体、软件股,几百倍、几千倍的估值,人家实控人就不“瞎说”,而是默默用减持来回应泡沫,大股东都快减成战略投资者了,用黄金美元来收割和嘲笑接盘小散。飘总自损身价的客观评价,友情提醒,真是有格局、有情怀啊,不愧是行业领袖,佩服。回忆了一下,上一个类似表态,还是若干年前刚上市的全聚德,只不过全聚德是家国企,而且话说的更委婉。

    这两年创新药概念很火,医药类上市公司纷纷转型开始做创新药,究其原因,无非是化药受一致性评价影响,首仿的价格优势没了,再来个集采大幅降价;中药受制于辅助用药、医保控费。整个医药行业利润下滑,被动转型。

    我只能这么说:愿景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中国目前的创新药集中在几个领域:一是小分子的me-too,二是单抗药物的快速跟随(只要序列不同,虽然同一靶点但仍然属于创新药,比较典型的是目前的PD-1;如果序列相同,就是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

    我觉得至少有几个方面,很可能不如预期:一是能不能做出来,二是做出来、盈利能否符合预期,三是盈利周期的问题。

    一、做出来的风险
    做创新药哪有那么容易。尽管我们选择的是ME-TOO,或者已知靶点,但失败的可能性往往是非常高的。
    几个简单例子:
    丽珠集团,2018年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Ⅱ期临床试验完成,随后在2019年的年报中已经找不到对该产品的描述。究其原因,丽珠的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是个创新药,对三期的PK试验没有太大的信心,加上三期临床费用高昂,实在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
     $上海医药(SH601607)$  ,2014年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突变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批件。I期临床研究中,未找到合适方法提高入组患者血药浓度,项目终止,累计投入6,973.55万元。
    国内研发的急先锋海正药业,这两年主动终止的项目也是成堆。

    去看看国内研发的品种,有多少无进展的,其实无非是估计会失败、干脆放在那里得了。

    我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五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想投资的一家单抗企业A,做了不少单抗药;A的创始人是从安进药明都当过领导的、在国内很顶尖的人才。
    后来就其中一个靶点新药(这个靶点还很新,五年过去了,国内只有一家在半年内拿到临床批件)和我另外一个朋友B合作开发。B是全国单抗研发实力排前几名的专家,看完所有数据后,要求A补充三个试验,拿到三个试验结果后放弃了合作,私下和我说,无效。
    A的技术能力在国内也属顶尖,尚且如此。
    那些转型到单抗领域、靠外包的公司,又能懂多少呢?

    再说个另类的例子,比如PD-1。怎么评价PD-1疗效优劣呢?其中很关键的一项指标为应答率。
    为何同一靶点产品,应答率会不同呢?因为同一个靶点,(1)有不同的结合部位,(2)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脱落后应答率自然下降。那么怎么提高应答率呢?
    国外是通过反复的试验来筛选、证明。
    国内主流做法是:选病人。选择PD-1表达率高的病人做临床试验,你的产品应答率自然就高。
    如同考试前,出题老师先给划了100个重点,最后考卷上100道题全包含在这100个重点里。
    赤裸裸的作弊。
    但我相信,哪怕某次考试过关,但你的学识、能力终会得到公正的审评,终会被淘汰。

    二、做出来、盈利能否符合预期
    1、医保问题
    大家舍弃仿制药,源于一致性评价后、集采大幅降价。
    创新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吗?
    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尤其是单抗药物,很高,需要量价保证。
    医疗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医保基金入不敷出,所以通过集采,压缩药企、医院医生集团利润,剔除中间代理环节。在仿制药上省钱,好不容易减小窟窿,会把省下的支出全部给创新药?我觉得很可能不会。前两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澳大利亚医保刚刚啪啪打脸;一个孤儿药都无法全球定价进医保,指望大品种高价进医保?
    其实从目前几次招标已经看的很清楚,创新药不进医保没有销量保证;进医保,50%以上大幅降价。未来这种情况可能愈演愈烈,大路货的创新药,可能生命周期内都无法覆盖研发成本。
    2、me-too问题
    药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me-too类新药不是护城河。
    举个简单例子:信立泰的阿利沙坦酯。我个人的感觉,这玩意和氯沙坦差不多(阿利沙坦酯在体内胃肠道吸收的过程中被酯酶完全水解成唯一的药理活性代谢产物EXP3174,是已经上市药品氯沙坦的代谢物之一)。关键性临床试验,显示阿利沙坦酯240mg的降压疗效不劣于氯沙坦钾50mg(请注意剂量)。氯沙坦显然不如随后的厄贝沙坦、缬沙坦(氯沙坦94年上市,后面两个上市晚,PK不过根本无法上市),由此阿利沙坦酯的定位可知。现如今厄贝沙坦、缬沙坦已经被集采,作为当年被信立泰高价收购、me-too氯沙坦的创新药阿利沙坦酯,又该何去何从呢?可能刚开始医保照顾一下,给个相对尚可的价格,可现在的医保两年一调,两年后呢?
    再比如说, 搁在五年前,我们去看  $贝达药业(SZ300558)$    的埃克替尼,会觉得很骄傲。可现在回头看,无非是一个一代产品的ME-TOO而已,主流已经是二代阿法替尼、达克替尼(相信通过一致性评价,过不了几年就会雨后春笋),三代奥西替尼也已经问世。当二代替尼被集采,你的一代替尼何去何从呢?未来这种速度会越来越快,最终变成研发一代落后一代,产品生命周期过短。
    当然,论ME-TOO,恒瑞当仁不让(当然这是曾经的恒瑞),例如瑞马伦唑,原研是瑞士Paion AG公司,苯磺酸瑞玛伦唑,恒瑞捡漏直接换了个酸根,变成甲苯磺酸瑞玛伦唑。你说未来原研专利到期、大家一致性评价出来的时候,恒瑞的甲苯磺酸瑞马伦唑何去何从(不过恒瑞的体量,到时估计也不在乎了,但其他小企业类似情况呢?)

    三、全行业效率问题
    现在做一个单抗药物,估计花费得3-5个亿吧。
    类似PD-1,国内有40家以上申报吧,那么保守估计,最终合计研发费用得150亿以上(实际大多数可能做不下去)。
       按照目前的预测,2025年,PD-1在中国的市场也只是100亿以内,这还是终端价,换算成企业利润估计能到20亿不错了,这还没有考虑未来可能的产品降价……假设这40家都做出来,那么至少需要7年以上的时间,整个行业才能把这个品种的研发费用回本、还不考虑投入的利息、机会成本。7年后,谁直到会咋样呢。。。。

    综上,全行业去搞创新药,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事实上,90%的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是去赌博罢了。

精彩讨论

非凡价投2020-08-17 21:09

非常赞同。道理其实很简单,为什么以前这么多仿制药企业不做创新药?因为创新药不是一门好生意,至少和当年的仿制药相比,不是好生意。现在很多企业是被集采倒逼去做创新药,但是市场因为恒瑞的成功,而普遍给这些二三流的企业很高的估值,比一线消费股还要高的估值,这是非常离谱的。

整型函数2020-08-17 16:51

大浪淘沙,创新药必须大力发展,国家层面必须支持,否则,中国又被外国卡脖子!

最后遇到你2020-08-17 23:31

认同作者的观点。
很多人忽视创新药研发风险是因为不明白药物临床试验的内容和步骤,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药物临床试验分为I、 II、 III、 IV期。
I期临床试验为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试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对药物的安全性和及在人体的耐受性进行研究,考察药物副反应与药物剂量递增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药物的人体药物动力学性质,包括代谢产物的鉴定及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这个阶段大部分药企都能完成。
II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包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这个阶段试验重点考量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双盲法临床对照试验。因为有随机双盲对照(应用安慰剂或已上市药物作为对照药物对新药的疗效进行评价)考量药品的初步治疗效果,这是个关键步骤。很多新药研发就倒在这个阶段(研发的新药有没有效果在这个阶段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著名的重庆啤酒事件。
III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IV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I期临床试验大概需要20-30名受试者,II期临床试验最低病例数(试验组)为100例,III期临床试验最低病例数(试验组)为300例,IV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的研究阶段,最低病例数(试验组)为2000例,生物等效性试验为18~24例。
可以看到临床试验越是做到后面需要的病例数越多(提供印证的病例越多相应审评失败的风险越小一点),试验的成本和投入也越大,所以没有实力的企业是做不了创新药 III期和 IV期临床的,它们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就几百万级别,勉强够做创新药I、 II期(或者仿制药III期)吧(我在这里又想吐槽一下$兴齐眼药(SZ300573)$ ,这个企业据说把阿托品滴眼液做到了III期,可是在II期的时候药监局明明就已经否决它把亚妥明作为新药疗效评价对照药物仿制上市的擦边球行径了,它难道单独搞了个创新药出来,用安慰剂对照产生效果进入了 III期?它明明只投入了几百万研发经费啊,能搞出世界领先的创新药,太牛了)。

Phoenix_31012020-08-17 15:28

李进教授讲PD-1以后的产能都可以用来洗澡了。发生踩踏,恶性竞争已经是可以预见的,我等小散还是不要参与了吧。创新药我只看贝达,23314多靶点、28592多癌种、MRX2843双靶点三个临床一期有一样能成就很牛了。

听天-由命2020-08-18 00:38

问题是不跌啊,倒是跌停复跌停啊,,另外,医药行业不去搞创新,难道都转型做房地产?对,地产低估值,没泡沫,,,

全部讨论

2020-08-17 21:09

非常赞同。道理其实很简单,为什么以前这么多仿制药企业不做创新药?因为创新药不是一门好生意,至少和当年的仿制药相比,不是好生意。现在很多企业是被集采倒逼去做创新药,但是市场因为恒瑞的成功,而普遍给这些二三流的企业很高的估值,比一线消费股还要高的估值,这是非常离谱的。

2020-08-17 16:51

大浪淘沙,创新药必须大力发展,国家层面必须支持,否则,中国又被外国卡脖子!

2020-08-17 23:31

认同作者的观点。
很多人忽视创新药研发风险是因为不明白药物临床试验的内容和步骤,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药物临床试验分为I、 II、 III、 IV期。
I期临床试验为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试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对药物的安全性和及在人体的耐受性进行研究,考察药物副反应与药物剂量递增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药物的人体药物动力学性质,包括代谢产物的鉴定及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这个阶段大部分药企都能完成。
II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包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这个阶段试验重点考量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双盲法临床对照试验。因为有随机双盲对照(应用安慰剂或已上市药物作为对照药物对新药的疗效进行评价)考量药品的初步治疗效果,这是个关键步骤。很多新药研发就倒在这个阶段(研发的新药有没有效果在这个阶段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著名的重庆啤酒事件。
III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IV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I期临床试验大概需要20-30名受试者,II期临床试验最低病例数(试验组)为100例,III期临床试验最低病例数(试验组)为300例,IV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的研究阶段,最低病例数(试验组)为2000例,生物等效性试验为18~24例。
可以看到临床试验越是做到后面需要的病例数越多(提供印证的病例越多相应审评失败的风险越小一点),试验的成本和投入也越大,所以没有实力的企业是做不了创新药 III期和 IV期临床的,它们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就几百万级别,勉强够做创新药I、 II期(或者仿制药III期)吧(我在这里又想吐槽一下$兴齐眼药(SZ300573)$ ,这个企业据说把阿托品滴眼液做到了III期,可是在II期的时候药监局明明就已经否决它把亚妥明作为新药疗效评价对照药物仿制上市的擦边球行径了,它难道单独搞了个创新药出来,用安慰剂对照产生效果进入了 III期?它明明只投入了几百万研发经费啊,能搞出世界领先的创新药,太牛了)。

2020-08-17 15:28

李进教授讲PD-1以后的产能都可以用来洗澡了。发生踩踏,恶性竞争已经是可以预见的,我等小散还是不要参与了吧。创新药我只看贝达,23314多靶点、28592多癌种、MRX2843双靶点三个临床一期有一样能成就很牛了。

2020-08-18 00:38

问题是不跌啊,倒是跌停复跌停啊,,另外,医药行业不去搞创新,难道都转型做房地产?对,地产低估值,没泡沫,,,

2020-08-17 21:07

你太悲观。妄下结论。
照你说的,中小药企就应该守成,等着被大药企蚕食,只有头部药企有资格研发创新药。
照这样下去,许多年后中国医药行业就是一片死水,再也没有活水进来。

2020-08-17 13:29

真知灼见,难得

2020-08-18 10:26

分析的很好。
结论就是科技别干了,不赚钱。创新药别干了。都是赌博。唯有白酒才是王道

所以像药明康德这样的研发服务公司就凸显出价值了,不管最后哪家药企做成功,都旱涝保收

2020-08-17 21:27

如果仿制药能够躺着赚钱,谁又愿意冒那么大风险去投研发风险巨大且在中国又卖不起价的创新药呢?
创新焦虑症,无解!大家都想活命,只有等仿制药死过一大批之后,或许活下来的药企会多一些从容和淡定:趁着没死,不折腾了,享受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