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1
回复@蚁搬山: 蚁兄您好,既然您提到了估值,我就刚好借您这个问题展开一下我对于估值的思考,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过去我也觉得相对估值法的PE估值在实操中具备更优势,因为在市场中看的公司估值多了,也就逐渐认为自己对于一种商业模式、一种行业发展阶段、一种业绩增速的公司估值可以直接按脑海中的经验PE来拍了。同时当时我也认为DCF方法中一些假设也可能并不准确导致最后的估值准确度综合看下来还没有PE估值来的有“估值的艺术感”。我也是从过去书本上的“学院派”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法”变成了“市场中简化的相对估值法的PE估值”。但是最近有一次我和一个公募的基金经理交流,谈到估值时,他对我的点拨还是让我回归到了“未来现金流折现”这一条估值思路上来,大致逻辑如下:(以下思考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理解)

首先估值落实到实操上面(注意这里讲的是“落实到实操层面”,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任何公司的估值都该用“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来讲还是要分公司,被市场研究的比较白的标的,比如千亿以上的各行业白马,这类公司的定价权掌握在大公募手里,那么你对这类公司的估值思考就要从正统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认真思考公司的逻辑、商业模式、行业格局、未来空间和成长性、尽可能比较靠谱的量化各期现金流,最后按你自己的预期收益率折现得到这家公司对于你来说的价值,市场上有定价权的人往往对于这些大白马公司的以上估值参数都被卖方给的预期调教的比较一致了,所以这类公司往往在没有重大估值参数改变的情况下很少暴涨暴跌。如果遇到大力调整也往往是板块或个股已经涨到了比较高的位置(性价比不高了),或重大估值参数发生了改变(如利率、未来现金流增速)。案例可以参考各类脍炙人口的行业白马。

如果是对于几百亿左右的中型公司,市场关注度一般的,这时通常的公司分析框架,如短中长逻辑、商业模式、行业格局等依然重要且受用,但股价如果发生暴涨暴跌一定是事件催化导致的权重更大,这时公司的定价权来自于各路资金对于这一催化的计算器按的如何,起初最高股价一定是最乐观的那个计算器给出的,如果催化的逻辑被持续验证,公司可能就会被更多的资金认可从而股价一路向北,估值方法逐渐从简单的按计算器过渡到上面大白马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严谨估值体系(按计算器其实也是对未来现金流思考的一种,只不过没那么严谨)。成功的案例中:成长股案例可以参考最近光伏行业的很多公司比如石英股份福立旺。周期股案例可以参考过去两年的传统能源的石油、煤炭公司。

如果是对百亿左右的小公司,通常的公司分析框架依旧受用,但各路资金可能都有定价权。往往这类公司的股价暴涨暴跌和“故事”有关,故事本质上也是基本面或大家对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这时如果产业上的信息不好很精确的验证逻辑的增速,就可以参考过去相同案例的增速加简单的对应PE倍数来拍(严谨程度更加低于上面的按计算器)。如果故事逻辑足够强,就会上演上面的“被验证”逻辑,一步步从小公司到中型公司到白马的估值逻辑。如果故事持续性不强或者压根就是伪逻辑,那么股价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案例可以参考去年的长信科技的翻倍和腰斩的逻辑。

如果是对几十亿或十亿左右的微型公司,这类公司的定价权较分散,不过一般游资更喜欢这一市值区间的公司,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也有意做“市值管理”,往往公司突然会有不错的概念,如果这个概念游资能炒上去就炒上去一波,炒不上去大家就不参与了,这中间的公司估值会体现这一其中来来回回的资金博弈,所以这类公司的估值以资金博弈为主。除非公司管理层的确优秀,行业逻辑的确发生了质的改变,微型公司可能会一步步变大,最后成为白马,不过这种机会属实太少,不过抓到一个可能就一下自由了。案例可以参考过去还在三板的泡泡玛特,到港股上市后的这一波机会。

当然,以上是仅以我个人经历总结出的一套“经验理论”。但是会发现以上,贯穿一家公司从十几亿到最后千亿的这条路上,各个成长阶段中不论是谁有定价权、谁去讲逻辑、谁去打预期,每个阶段公司的估值中枢上移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逻辑变量都是“未来现金流折现”。

PE本身里的Price也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产物,如果我们在简单的“PE估值”中,给一家公司多少多少倍PE,这个简单的PE其实本质上暗含了你对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的假设,比如你认为一家公司未来成长低,你就会给低PE,未来成长高你就会给高PE,但是这是一种“未来现金流折现”估值体系的简化而已,earning也就是E在当前都是不变的,你会发现影响你给高PE还是低PE的关键点是Price这个P。而这个Price又从何来?也就是你认为一家公司该值300亿还是400亿还是1000亿?因为估值是主观的当然可以拍脑门,但是本来就存在一种大部分投资者都公认的、客观的估值方法就是“未来现金流折现”为什么不用呢?

所以,我个人感觉,市场上每一个公司自己的PE都是涵盖了市场上各路资金对于这家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的预期,为什么万科2021年380亿净利润,当前市值2000亿,对应PE 5倍。爱美客2021年净利润不到10亿,当前市值1000亿 对应PE 100倍?房地产公司挣380亿的净利润不值卖玻尿酸公司的10亿净利润?房地产公司挣的钱不是钱?38倍净利润差异的公司市值才仅差一倍?

这些问题单从PE角度出发一定解释不通,如果仅看PE这个指标,作为投资者不可能选择爱美客作为投资标的,因为万科5倍PE求倒数后得到年回报20%,爱美客100倍PE求倒数,年回报率仅1%。如果就把这两家公司当前PE所蕴含的回报率看做两个理财产品,那投资者一定会all in 年回报率20%的那个理财产品。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爱美客的股票仅从PE看,1%的回报率都有人要,万科仅从PE看20%的年回报都没多少人要。

但是如果我们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角度出发去解释会发现事情豁然开朗。假设市场当前预期就是:爱美客净利润未来很多年内能维持百分之十几以上的复合增速,而万科的净利润反而可能每年逐渐下降。那么如果将两家公司各自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到现在,爱美客的价值就是1000多亿,而万科的价值就是2000亿(具体我没有细算,仅是假设举例,但是我估摸着也不会太离谱)。市场对两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预期正确与否我们不得而知,实际上这世界上谁也不知道,但是就目前两家公司每一季度给到的业绩验证数据来看,大家更愿意相信爱美客未来净利润的增速就是十几,而万科的增速就是负值。

所以我们在表观上才会看到爱美客PE100倍大家抢着要,万科PE5倍乏人问津,但这种看似荒唐的估值差异背后的本质是大家对两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的预期是不同的。未来现金流预期又涉及到:产品前景、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公司管理层等公司分析层面上的细节,所以才会有股票分析师这个工作,他们的最终工作就是通过公司的分析框架去得到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情况,以给这些公司估值。

估值如果单另拿出来讲,写本书都不够,所以在这里我也仅仅是以点带面,强调重点而已,重点就是“未来现金流折现”才是公司的估值本质,PE仅是表象,不可用表象去估值,我自己曾经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模式去给公司拍PE估值。未来我自己还是会回归“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估值体系,尽可能的去用这种估值方式去思考公司的价值。最后忘记谁说的一句话了(好像是大道?),现在想想真的说的太对了:“研究透一家公司的难度不亚于读一个四年的本科。”
如果对应到估值去看:搞明白一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体系下各类估值参数,难度真的不亚于读一个四年的本科!

以上是我目前对于估值层面的一些思考,供蚁兄参考,希望我把我对“简单PE估值”和“未来现金流估值”两种体系之间的联系阐述明白了,未来如果我对估值的想法更加成熟更加成框架和体系了,我可能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阐述我自己的估值体系[赞成],在此之前以上的观点还是不是太成熟,仅仅只能作为各位的参考。//@蚁搬山:回复@低预期:头回认真看DCF估值,也没咋看懂。似乎PE估值法,本身就包含着变化的思想,从业绩到增速到流动性再到市场情绪。模糊、灵活,随时可变化。更多的符合二级市场交易与博弈的特征;DCF则试图让变动静止,力求正确和精准。将未来远期的经营和利润,准确的投射到当下,是完全的考量资产价值的思路。要求被考察对象,经营越稳定越永续越好。业绩缓慢增长,甚至不增长,都可以拿来用DCF进行衡量。

我们先假定,你的12假设都符合客观,DCF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我的疑问是,所有使用DCF估值的,且符合DCF衡量标准的企业。然后,DCF的有效性如何?DCF更像是一种财务考察手段,计算资产价值。可以得出一个准确数值。那么这个数值,在股票市场上,交易当中有多大程度被认可呢?

水电、核电、茅台,这类地位稳固、经营稳定的行业和企业,常见被使用DCF。地热发电的生意特征也吻合,适合用DCF考察。
引用:
2022-08-15 16:05
第一篇文章梳理完公司的历史我们分析了开山股份管理层的能力,第二篇文章详细拆分了公司的两大块业务分别得到了两块业务的前景、天花板、竞争格局,得到了这些重要的分析结论后,这最后一篇文章我们便可以结合这些分析结论来给$开山股份(SZ300257)$ 进行估值了。(本文字数:50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