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折旧与短期租金优势下的2023年业绩估计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7回复:228喜欢:77

$中远海控(SH601919)$ 

先放观点:

1. 高价长约到期后,即期运价会反弹到市场平均成本以上:大部分航运公司都有高价长约,这些高价长约保证了在较低装载率的情况下,已经收回了整条船的成本。即期运价跌破平均成本,但是远高于其边际成本,因为一艘大船,多装一个箱子产生的油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其他航线成本基本不会增加。

2. 大船东和小船东的运营成本均大幅度上升,会提升未来的运价中枢。任何一个行业,竞争格局再差,也不可能长期亏损。在此基础上,拥有最低船舶成本和最低运营开支的海控,将会有最好的利润表现。

3. 端到端战略下,运价在贸易增加值中的比例低到一定程度后,运输综合效益的优势会给海控带来高于市场平均定价的优势。

这会维持海控400亿以上,大概率670亿人民币的利润预测。

 

一、即期运价会在高价长约到期后恢复到平均成本线:

目前在美线和欧线的运价,已经低于大部分船东的成本价,为什么还在下跌?这是因为所有的船东,手上都有长约客户。以台湾三家来看,虽然美线和欧线好像都跌了80%,但是他们的月度销售额,跟最高月销售额,只下降了25%左右,最多的万海,也只下跌了40%。

图1 长荣的月度销售额

图2 阳明的月度销售额

图3 万海的阅读销售额

为什么销售额的下降,远低于运价的下降?因为高价长约的履约率都还不错,船公司在2500-7000美元附近,都有长约,这些长约可以保证在30%-50%的转载率的情况下,确保成本。

之前算过一个成本构成的图表:

图4 集运各项费用在总成本中的占比。

在一艘船上,多加一个集装箱,杂费,过路费,船舶成本,几乎不变;满箱装卸费由客户承担;边际燃油增加可能只有10-20刀;唯一会增加的是回程空箱返还费用。

因此,对于船公司来说,虽然一个FEU的平均成本可能要2000多美元,但是高价租约已经把来回的主要费用都支付了。这个时候,我多一个空箱回流300美元,燃油费多30美元,一共不到400美元的边际成本就能带来1500美元的运输收入,那这个70%以上的边际毛利成本,会支持我一直把价格杀下去。

但是,等到长约结束后,如果运价低于平均成本,船公司才会有动力对航班进行重新安排,这个时候,运价是不可能长期低于成本。

供需关系不会导致某个刚需行业长期亏损,只有夕阳行业才会有以亏损运营收回部分固定成本的长期亏损行为。而集运并不是这样的行业。

二、成本上升抬高了运价中枢

首先: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之前一直以为,集运企业的短期租约和长期租约,在成本栏里,都是放在筹资现金流里,分别是租赁资产折旧和租赁资产利息,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租金。最近在高人的指导下,了解到,短期租约是放在运营现金开支里,而只有长期租约才是在筹资现金开支里,分成租赁资产折旧和租赁资产利息两部分,

这样看来,跟以往的文章相比,我更进一步低估了达飞,以星和海控的成本差距。

达飞今年9个月,折旧和租约成本应该达到7.67+40.60+6.72=54.99亿美元。

图4 达飞2022年前9个月的短期租约,折旧和长期租约中的租赁资产利息

以星的长期租金成本,1年以上租约,也就是2023年并不能退租的租金成本,在2022年前九个月是:10.077+1.568=11.645亿美元。

备注1:达飞22年平均有330万TEU运力,以星只平均有46万运力。

图4 ZIM在2022年前9个月的折旧和长期租约中的租赁资产利息

而对应,海控的2022年折旧加上长期租约中的利息,一共只有154+13亿=167亿人民币,约合23.5亿美元。

而且,海控的长期租约只有不到420亿人民币,而其中海法的58万TEU光租船成本和自有船一样,大约价值在220亿人民币以上。也就只有200亿人民币高价长期租约。

图6 海控的一年期租赁负债和长期租赁负债

而对应的达飞和以星的租赁负债,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

图7 达飞的长期租赁负债

图8 达飞的一年期内租赁负债

图9 以星的一年期租赁负债和长期租赁负债

从图7-图9,哪怕是短期租约到期,不再高价租船,但是必须遵守的长期租约,也会导致达飞在2023年有140亿美元的高价租赁负债,而以星只有海控的6分之一运力,长期租赁30亿美元负债还要超过海控除了海发光租船以外的部分。

这都说明了主流船东的运营成本高企。预计在2023年,达飞每TEU的折旧成本,将会超过海控1200美元以上。对应的折旧优势,将会给海控带来200美元/TEU以上的长距离运输优势。如果以达飞做到10%的EBIT利润水平,海控将会有100亿美元的年化EBIT利润。

有美国分析师预估,ZIM在2023年,预计每股利润4.18美元,这预计是5亿美元的预估利润。如果以星这样高成本的船公司,能够做到这样的利润水平,那么预计平均运费,将会达到1800美元以上,对应的海控将会有160亿美元的EBIT利润。

三、端到端下最高的即期价格

基本上,在各条航线上,海控都有最高的装载率和最高的运输价格,从各位货代那里得知,海控都能在市场运价范围的的上沿,而很多小船东都只能在运价的下限。

以海控的国际业务运量,每TEU的100美元价格差距,能够带来90亿人民币的归母利润提高。当然,东南亚这种近距离航线,是不可能带来100美元的溢价,但是在大部分中远距离航线上,COSCO品牌都是卖的最贵的。

之前也分析过,

1.海控在经营现金开支上有最低成本,见文

2.海控在经营现金开支以外的折旧和长期租约上也有最低成本,见本文章节二;

3.海控在销售上也有最高价格,详情请问各位知名货代。

所以,可以在这里下一个结论

2023年:

维持海控有60亿美元,400亿人民币以上的归母利润的预测;

如果达飞航运业务保持微利,海控会有500亿人民币以上的归母利润;

如果达飞能够做到15%的利润率,维持海控670亿人民币的最高预测

全部讨论

所以高租金高二手船价把行业平均成本大幅上移 而一个高点退租和自有率最高的$中远海控(SH601919)$ 无论是在行业里的竞争格亦或是对股东收益的创造都将是最牛逼的

今日h股收盘价算是1174.5亿人民币市值
年份再分红200多亿的话 不到1000亿人民币市值
明年不说400亿 按保守300亿看
又是tm的3倍pe 周期低点给3倍pe喔 周期高点是1000多亿 周期低点意味着他的利润有成长性 就算是不稳定的周期成长性 这个估值也肯定不对
而且这仅仅只是生意本身的估值 没有计算账上还有2000多亿的自由现金
还有4亿多股空头 可以保障足够的拉升资金
问这种投资还有谁?

2022-12-02 21:41

这个观点很有前瞻性:“即期运价会在高价长约到期后恢复到平均成本线”。一语道破目前为什么即期价格低的原因,这是短期+长约之后综合收益还可以。市场目前演绎的逻辑是运价跌跌不休,不知何时是底。明年长约受即期影响。这篇文章比较好的回答这个担忧。
$中远海控(SH601919)$

2022-12-02 20:57

你投的是自己钱,比机构都努力,点赞!

2022-12-02 20:18

其实不需要在乎这些,2016-1月开始,每隔12-18个月海控都会有一波上涨50-100%的行情,所以低买高卖就完事了,这么低的价格,只恨没钱买

2022-12-02 18:50

集运永续经营,端到端提升估值,低成本确保下限,巨额现金储备和计提平滑利润,万敏中免转战海控,必将成就万亿海控。

2022-12-03 11:06

海控在行业高景气时退租高价船,确实是神操作,说明管理层对行业周期的把握至少比地中海达飞这些拿捏的准

2022-12-03 09:04

供需决定运价上限,成本决定运价下限,一帮人天天想着人家造船,贴人贴油贴时间去亏损帮你运输,这帮人不是傻就是蠢,不长脑子$中远海控(SH601919)$

2022-12-03 09:58

即期运价调整的过程又是一个大浪淘金的过程,剩者为王

2022-12-03 00:21

明后年平均成本线运价到不了的,未来两年就是一个加速船抢货的过程,通胀现在缓慢下降,货量中枢还是很ok的,一旦通胀断崖下降,货量中枢会立刻下滑,那个时候现在很弱的供需平衡也会被打破,运价平均成本线很难维持住,让市场运力去适配货量就挺不错了。还有如果没有联盟就是野蛮价格战,有了联盟也没法控制中小船司卷价格,一个是目前其实中小船司对于“卷”的态度很坚决,很恐惧,现在出清的速度比想象中快很多,一个大船司态度现在很暧昧,尤其是地中海他到底是给自己整不会了还是有后招这也不知道,目前看来多半是他自己左脚踩了右脚,一个lng一个当初扩张的成本,太冤大头了,不过钱多他退路也多。大船司对于卷很犹豫,小船司很恐惧,这种动态博弈很难陷入6年前那种泥沼,让市场自然而然的沉淀是最好的,但是既然是自然而然这两年除非进入集中补库期货量可以暂时性的上来,在船抢货的趋势下,运价大概率还是在平均成本线以下。目前这半年看头部船司态度主要还是随行就市,既没必要维持高运价也没必要卷价格,自然而然真挺好的

2022-12-02 20:31

还有应付里面藏着的巨额利润没有释放呢,我的预测是:2022Q4,净利润250亿左右。2023Q1,净利润200亿左右。2023后面3个季度平均各50亿+100亿藏的利润释放,合计450亿。这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又是接近小1000个亿。至于2024以后如何,神仙也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