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资质齐备后,又一个中国优势行业的崛起

发布于: 雪球转发:182回复:425喜欢:279

$中远海控(SH601919)$ $中远海控(01919)$ 

首先放结论,在相同竞争条件下,没有资金和准入门槛壁垒,中国企业将有最强的竞争力。现在,在集运行业中远海控也达到了资金和技术水平(港口资源)的国际领先水平,目前现金储备在集运公司中排名第一,旗下的港口,在国际范围内布局和马士基并驾齐驱。那么,海控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继续扩大优势。

1. 海控成本优势巨大

在之前的文章《三种方法估计明年海控利润的下限》中已经提到,相比马士基,达飞,HLAG等排名靠前的集运巨头,在2021年和今年,海控的每箱运输所消耗的现金流,要低200美元以上,经过拆解,可以进一步看到。东方海外国际上半年,每箱运输的现金开支是1325美元,比HLAG略低,而中远海运集运在今年上半年的现金开支水平,已经下降到1029美元。

而中远海运集运在扣掉港口和东方海外国际后,现金流开支可见下表:

可能有人会问,这是疫情特殊情况有扰动,我们再看2019年和2020年的情况,在2019年,海控的每箱运输成本,国际业务平均成本857美元/TEU,全口径业务的平均成本只有693美元;2020年,国际业务平均成本922美元/TEU,全口径业务的平均成本只有745美元。(大家都说,海控第四季度开始隐藏收入,我这里按照现金流量计算,确实每箱高估了20美元成本,这里不多叙述了)。

而马士基在2019年国际业务平均成本966美元/TEU,全口径业务的平均成本有898美元;2020年,国际业务平均成本978美元/TEU,全口径业务的平均成本有886美元。

HLAG没有区分短途和长途业务,他们在2019年和2020年的全口径每箱运力平均成本是1003美元和1000美元。

这里,我们低估了马士基和HLAG的国际业务成本,而按照最高成本估算了海控的成本,海控其实是有100美元以上的成本优势的。

为什么以前海控的业绩并不好,是因为他在2019年有1100亿以上的有息负债,财务成本,每年都有50亿人民币以上,这超过了马士基2019年航运业务EBIT的50%,超过了HLAG在2019年全年的EBIT。

这部分负担在2022年二季度正式消失,该季度,海控的财务费用达到-9亿元,随着现金的逐步增加,有望在年底实现50亿人民币的年化收益。

那么我们接着去思考,为什么海控会有成本优势:

(1)中国工资水平与欧洲工资水平

海控在正常年份,如2019年,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水平,大约是经营成本的10%,企业高管这部分薪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海控的成本里,列支的员工薪资,覆盖在运输成本上,每箱不超过60美元,而欧洲企业的福利制度,比我们更像国企,在这方面的人均开支要更高。

同时,海控的海员,因为体制原因,不会在疫情期间进行大幅度提升,而国外航司,在疫情期间的薪酬涨幅突破100%,而且目前条件下,再降回来很难。

(2)国内企业的效率优势

在文章《对海控最高单箱经营现金流的进一步解析》中,就提到,海控的每年集装箱流转次数,远远超过其他集运公司。我们这里再比较正常年份2019年和2020年,海控单算国际业务的每箱运力,每年也可以运输7.6次以上的集装箱;而HLAG和马士基,他们每箱运力都只能运输6.9次和6.3次左右,这还没有剔除他们的短途欧盟内业务。

(3)港口优势

海控的效率优势,我认为也更应该体现在对全球港口的布局上,国内的港口自不必说,国外的港口信息接入,会为船舶的航行安排提供更及时的信息,和更优先的靠泊。举个例子,我和@红领巾传奇 讨论为什么长荣每箱运力的收入要比其他家低,但是利润水平并不低,因为毛利率能做到三分之二 ?之前我们都没有想到答案,后来我在汇丰的研报发现,他们的单箱运价比行业最高的东方海外还要高,这说明是他们运输次数少,以2021年1一季度为例,他们平均每箱运价超过3000美元,但是每季度只运送了1.1次左右,相当于一箱运力只留转了4.4次,远低于其他家;红领巾说他观察到长荣去年在美西,今年在汉堡,经常堵上二十几天都进不了港,而海控基本上是到港就进然后卸货,这就是港口优势。

不单单是在集运行业,任何一个技术壁垒已经被我们国家攻破,被人们从高科技“贬低成”低端制造业的行业,我们的国人,都用与生俱来的勤劳,将生产效率提高,这也是我认为海控的最大优势。

以前海控缺钱,上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中远海运集运在2019年以前都是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下,而坚持下来的中远海运集运,在2021年用200亿的净资产,挣回来了1200亿人民币的税前经营现金流,如今拥有最多港口和最多现金的情况下,海控一定会在成本端把我们的经营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2. 海控的战略布局

2017年收购东方海外,很多人说是国家高层意志,这一功劳我们暂且不提,我们就分析一下他们除了收购以外的动作。

(1)2017年顶着巨额利息开支造船

在2017-19年,海控可以说是一个资不抵债的公司,在港股,其市值很多时候低于其持有的东方海外国际,从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只有有息负债的三分之一,经营现金流略微超过利息。这个时候,海控进行了逆势扩张,他们在2017年,本来想定增120亿去造船,但是资本市场对他不买账,简直是刷光了国企的脸,最终募集了70多亿,借款了120多亿,凑了190亿,去造了接近40万TEU的大型集装箱船,基本上目前海控手里的10000TEU以上的船,都是那个时候定增造的。

这些船帮助海控在各大航线上降低了成本,单单2021年一年,这些船的造价都被1个季度的经营现金流给挣回来了。

(2)在2020年抢租船

之前看Danaos的对外材料里,我发现,海控在2020年底,抢了一批当年年底到期的长荣的小型船舶,当时租金是天价,2200TEU的船,租金达到26250美元/天。而现在看,这批船太划算了,因为哪怕现在运价大跌,同等规格的船,租金都在50000美元/天以上,而在2021年到今年上半年,这种船到租金都在7万美元/天左右,而2020年底,正是运价刚刚开始增长的时候,那个时候,MSC和达飞都还没有开始抢船,海控还是全球第三。而且不像其他家抢船,海控基本上都只租了3年,在明年底和后年初就结束租约。

在2020年底,海控还将海发的58.4万TEU的船,选择了光租。这些船,都在2021年至今,创造了巨大的利润。

(3)现金充沛时选择克制

在2020年3月到2021年9月,海控订了50多万TEU的船,尤其是第一批,每艘船的平均每TEU的造价小于7000美元,只有现在租船的一半价格。

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曾经净负债近千亿时还要继续定增借钱造大船的海控,如今净现金2000亿了,竟然一艘船都没有造。也许是因为2007年疯狂扩张时候的亏损记忆太深刻,也许是因为对行业有着清晰的判断。

假设市场预期明年行业亏损,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让我们来看看达飞和MSC扫船的疯狂吧,过去一年多,MSC买了61.5万TEU的船,达飞买了31.4万TEU的船,海控退了20万TEU的船。

这些高价船,会带来怎样的成本变化呢?

MSC的财务报表我看不到,但是达飞在一季度时,账面就增加了60亿美元的船资产。当然,这些不单单是购买船舶,包括以更高的价格续租增加租赁资产。我们以下一个新闻来看购船的疯狂,地中海航运以7倍价格购入4艘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基本上,二手船都被炒到了天价,这4艘船都已经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末期,仍然卖到了2倍于新船的价格,当然,他们买船也是在短期挣钱的,在过去12个月价格高涨的时候,一次运输就能将船价给挣回来,以后再运都是利润。

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估计,达飞买船,差不多10年船龄的船,价格为2万美元/TEU,(像新闻里,17年船龄卖到1.75万美元毕竟是少数情况)。一艘船按照15年平均折旧,每年的折旧是1333美元/TEU,假设一年运输6.78次,则每次的成本,差不多需要200美元。

相对而言,海控新造的船,平均成本都控制在1万美元以下,平均成本折算,每年折旧400美元,按照海控7.6次的运输次数,大概是每箱运输时记入折旧53美元,这又会带来成本和现金流上的巨大优势。

综上所述,海控在运营端,相比其他船东,都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能够在其他家EBIT为0时,保证较为可观的单箱利润,这将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在行业高峰期选择克制,没有进行资本扩张,将现金留住静待市场变化。不论是从运营能力,和战略布局上,都是市场上最优秀的集运厂商,尤其是中远海运集运的成本优势,他一年出口1200万TEU,每箱相对东方海外国际还有300美元的成本优势,这是我们国家在集运行业最强的企业,也是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集运市场一蹶不振,他也能像其他中国制造企业一样,稳扎稳打,保障祖国的出口,赢得市场上最高的利润水平,一旦有像17-19年这样的行业衰退的机遇,他手中的现金,一定能够再次找到更好的投资机遇,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备注:这里资质,代表着港口资源,船队资源这些在制造业里的技术准入门槛。

精彩讨论

苗乡侗寨多姿多彩2022-09-09 17:03

优秀的水手配得上优秀的海控!
优秀的海控也绝不会让优秀的水手失望!
感谢分享!

红领巾传奇2022-09-09 18:16

最悲观时刻,数据哥送来了光
以下引用数据哥告诉我的
2019年,海控集运业务ebit 9.3亿美金 当时财务费用50亿 ccfi年均820点
2020年四季度 集运ebit 11.67亿美金 单箱收入1011美金
2022年中报 财务费用-10 预计2023年全年财务费用-40
在集运集中度和头部规模史无前例的时代 在资产负债表修复到让一个垃圾生意可以持续创造现金流 也许宏观情绪会影响估值很久 低估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行业是否发生巨变以至于市场需要重新认识他呢 交给时间
$中远海控(SH601919)$

Rio82022-09-09 17:31

以前海控缺钱,上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中远海运集运在2019年以前都是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下,而坚持下来的中远海运集运,在2021年用200亿的净资产,挣回来了1200亿人民币的税前经营现金流,如今拥有最多港口和最多现金的情况下,海控一定会在成本端把我们的经营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说句实在话,如果这话是敏子股东大会上说的,这一年他做的这些事咱们小股东都可以原谅他理解他

想带猫去吹吹风2022-09-09 18:29

累了

久龙gnh2022-09-09 17:30

这不就是集运界的牧原股份吗,比牧原还硬,成本最低,手里现金流超多,背靠中国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手里一堆优质港口,打价格战谁怕

全部讨论

2022-09-09 17:03

优秀的水手配得上优秀的海控!
优秀的海控也绝不会让优秀的水手失望!
感谢分享!

最悲观时刻,数据哥送来了光
以下引用数据哥告诉我的
2019年,海控集运业务ebit 9.3亿美金 当时财务费用50亿 ccfi年均820点
2020年四季度 集运ebit 11.67亿美金 单箱收入1011美金
2022年中报 财务费用-10 预计2023年全年财务费用-40
在集运集中度和头部规模史无前例的时代 在资产负债表修复到让一个垃圾生意可以持续创造现金流 也许宏观情绪会影响估值很久 低估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行业是否发生巨变以至于市场需要重新认识他呢 交给时间
$中远海控(SH601919)$

2022-09-09 17:31

以前海控缺钱,上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中远海运集运在2019年以前都是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下,而坚持下来的中远海运集运,在2021年用200亿的净资产,挣回来了1200亿人民币的税前经营现金流,如今拥有最多港口和最多现金的情况下,海控一定会在成本端把我们的经营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说句实在话,如果这话是敏子股东大会上说的,这一年他做的这些事咱们小股东都可以原谅他理解他

2022-09-09 17:30

这不就是集运界的牧原股份吗,比牧原还硬,成本最低,手里现金流超多,背靠中国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手里一堆优质港口,打价格战谁怕

2022-09-09 16:51

顶上去,每个海控的多头都应关注数据哥,数据哥才是当之无愧的海狗第一大V

2022-09-09 17:05

与我观点类似,航运并不是单单买几艘船的事情,而是系统工程。中远海控从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央企的认识,稳健务实,海控最大的优势是海运集团的协同优势,海运集团在散货、集装箱、能源、特种运输、港口领域规模基本上都在世界前列!

2022-09-09 16:44

别的不说,这一年多,cosco的总运力是下降的

2022-09-09 16:45

中远海狗:来啊、一起内卷啊、互相伤害啊,看看谁先死
$中远海控(SH601919)$ $中远海控(01919)$ $东方海外国际(00316)$

2022-09-09 17:18

没仓位了。因为海控,今年不敢在雪球大声说话了

2022-09-09 16:45

对比我两年前两块多买的和现在13块多补的,显然现在拿着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