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产多元化的一点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我们都喜欢专注本业,聚焦单一业务的企业,比如茅台格力伊利。这种企业比较受市场青睐,但是现在主流的地产公司似乎都在寻求多远化,很多已经在多元化上走的很远了,比如恒大融创、万达的文旅;恒大的造车;华夏的产业运营;龙湖、新城、华润的购物中心等,号称只做地产的万科也在尝试多元化,只有央企的保利和中海似乎还没有大的动作。我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要从地产的现金流说起,都说地产是个现金流很差的行业。但实际上我觉得地产不是现金流很差的行业,而是现金流滞后的行业,和地产收入滞后不同的是,地产的现金流滞后体现当年要花大量的资金买入生产资料(即土地),需要在楼盘开盘之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回收大多数现金,这个时间跨度大概8个月-18个月不等,收到现金之后又要买入土地为后续开发准备,这样开发规模才能不断的壮大,但同时现金也不断的支出,造成了现金流净额大多时间都是负数的。但是这样的模式不可长年持续,因为地产总销售肯定是有天花板的,等整体需求下降,地产的供应也会随着下降,土地储备也随着下降,这时候地产公司就会收到以往开发项目的大量现金,同时为买地而支出的现金减少,这时候地产企业就进入了现金收入大于支出的阶段,现金流净额大增。钱多了怎么办?分了?如果这样企业的增长也就结束。所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必须找到一个能够继续发展的方向,等这个方向成熟之后就会慢慢的弱化地产,这样钱就有了去处,就能够继续的投入,继续的产出,企业的利润就能继续的扩大。

再者从行业的特性说,地产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今天的地产行业已经完全像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不同地产之间的工艺没有太差区别,区别的是设计、定位和品牌,所以就地产本身来说没有什么护城河。非得说护城河那就是规模,规模大的地产对上上游有欠账的能力,施工可以让施工方垫款,相当于把杆杠转嫁。所以前十的地产公司各方面的成本都低,因为规模大。但是搞文旅,搞汽车、搞产业运营,就没那么简单,最起码没那么容易复制,是有一定的护城河的。搞文旅特别是做主题乐园,就是在打造IP,IP成功之后就是护城河。产业运营要考验招商和运营能力,一旦形成全国网络,形成完整的为企业服务的体系,这也是护城河。

所以地产公司的多元化之路,其实都是在寻求更有技术含量的道路,寻求那些我做的了别人做不了的道路。

$华夏幸福(SH600340)$ $万科A(SZ000002)$

全部讨论

2019-12-28 12:31

华夏幸福产业护城河已经初步形成,陕建机、阿里等好几个企业都是入驻华夏幸福多个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