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卷是否是饮鸩止渴?相关产业链怎样进行投资选择对我们有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内卷在汽车业蔓延,我国汽车行业最终结局一定是“胜者通吃”。

写在最前,笔者按。

2023年的汽车市场,依旧有增量,但整车端口的增量开始明显收缩。

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抬升,燃油车的份额被新能源车快速蚕食。

燃油车面对试图颠覆自己的新竞争对手,必然拼死一搏。

双方的争抢,从产业链,到科技研发,到营销,到舆论互喷。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面临技术快速迭代和烈度不断上升价格战的巨大压力。

整车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降价变成常态,堆料带上了军备竞赛的特征,大幅度降低整车企业毛利率。

现在的状态:燃油车经销商很苦,但新能源车经销商也不容易,整车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卷,往死里卷。

虽然双方打的很厉害,但有几个行业趋势还是非常明朗的。

1.在逐步加深“智能化”的新能源车开始加速渗透燃油车;

2.以前的“蔚小理”,现在的“问极蔚小理”,即问界、极氪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正在快速更新用户的乘驾体验。

3.汽车内卷环境正在诞生“卷王”,新能源销售最大的两家,特斯拉比亚迪,在今年2024年的竞争强度可预期的会大幅度上升:第一它们拥有规模,规模效应下有压缩成本的空间,其它规模相对较小的车企这方面是劣势而它们则是优势;第二我国的消费降级正在发生,汽车作为可选消费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整车要想维持销量,必须去适应这种环境。

特斯拉来说,特斯拉一直坚持“软件驱动硬件”,特斯拉已经有数百万量级的新能车在路行驶,这意味着它拥有大量自动驾驶训练数据,同时它全球前五的超算中心即将上线,大数据体量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会给特斯拉带来自动驾驶服务的长期优势。

只要“量”够大,特斯拉整车可以不赚钱。

他车子上不赚钱未来可以从软件上赚回来。做得到做不到不知道,马斯克思路是这么个思路。

特斯拉为代表的路径是【卷软件】。

目前市场上的另外一家整车巨头比亚迪,做电池起价,靠做到极限的“性价比”,完成了规模化布局。

比亚迪当时发力的时候,市面上广汽上汽、一汽等等等等,都架不住比亚迪便宜,突出一个性价比优秀。

从手机、到电池、到电动车,再到三电、半导体,比亚迪新能源产业链的建设,可以说几乎就是为“内卷”量身定做。

比亚迪很早就认识到汽车市场可能会变成一个同质化严重、短研发周期、高烈度竞争的市场,谁有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谁就能拿到更好的份额。这是比亚迪的思路。(此处应当反向cue一下蔚来hhh) 比亚迪为代表的路径是【卷成本】。

我国新能源车的渗透抬升要早于国外,内卷的你争我夺有坏处,但也有好处,那就是产品体验的快速迭代提升,国内汽车的销售总量其实不太会大幅度抬升了(我指燃油车和新能车总体),国内车企想要在销售增量上继续有所作为,需要在国际市场方向有巨大的进取心,国内本土提升的产品体验会成为在外攻城拔寨的利器。

比亚迪把目光投向欧洲和东南亚,就是为了在竞争烈度超标的本土市场之外有所斩获。 目前国内消费降级趋势,也需要品牌车企去有体量有增速有利润空间的国际市场,以对冲本土市场可能的收缩预期。

这部分的路径是【卷出海】。

华为参与到造车环节,对其它车企的生态部分几乎是降维打击,华为以硬件设备商起家,几乎覆盖终端的所有场景。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进入整车,加上在国内有光环,带一家旺一家。

华为也有些自己问题,它过去强势的做风可能给它带来比较高的整合成本,其它整车商可能会比较忌惮。

所以整车面对问题是,和华为进行整合,可能会被隐形“控制”,不整合,没有华为的优秀生态加持在竞争中可能会落入下风。

对整车来说可能也算是一个困境。这部分是【卷生态】。

另外在出海的这部分,我国新能源车往外走,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一方面产业链的组建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比如国外养护成本就高于国内,油转电消费习惯转变也需要时间;

另外一方面电车出海几乎可以肯定会面临区域保护主义,先前对来自我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只是个风向,涉及到地区核心利益的时候,壁垒会不自觉的长出来。

最后再聊个题目:汽车内卷环境下,相关产业链怎样进行投资选择对我们有利?

在汽车内卷环境下,整车的价格战会直接影响整车的毛利率,而整车它自己毛利率降低,一定不会坐以待毙,它会想方设法把成本往上游转移,让产业链上的零部件或者上游资源共同承担成本。

所以,在汽车产业链上选东西,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未来可以确定一定会遭遇毛利率下压。

只有当前环节具备唯一性,即只有几个人或者只有一个人能做的环节,才能够维持住利润。

谁都可做,门槛低的缓解一定要做回避,做的人多,最后的结果就是谁都没利润。

一定要找那种,“非它不可”的标的。

$上证指数(SH000001)$ $汽车整车(BK0025)$ $恒生指数(HK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