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投资者,建立组合后,如何坚定地做“再平衡”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9喜欢:10


公众号:鸣凰指数定投

话题: 网页链接#鸣凰指数定投# }    #雪球ETF星推官#    #寻找热爱基金的你#  

【配置指数平衡】:指点(六)

【定配置、选指数、再平衡】

全文 2700字,阅读时间 7分钟


边读约翰博格的书,边学先锋领航的投资理念。翻看 Vanguard的官网、公众号以及专栏文章,发现一个巨大的宝藏——那些简单的、常识性的、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工具。

之前说过关于“再平衡”的新启发(可见:网页链接),近期又翻到 Vanguard对再平衡进行较为系统分析的几篇文章:

投资组合再平衡:一种合理控制风险的策略

投资组合再平衡指南—通过再平衡实现风险和情绪管理

投资组合再平衡指南—设置再平衡的触发条件

投资组合再平衡指南—最大限度降低再平衡的成本

看完后,觉得对“再平衡”这一被动的择时交易方式又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投资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赚钱,赚得越多越好、越长越好,但奔着这个目标,我们有时反而要放弃一些赚大钱的机会,主动规避一些赚快钱的机会,因为这种类型的大钱、快钱往往附带着极大的风险,短期失败概率极大,即使偶尔成功了一次两次,也可能在之后的某一次又全部赔进去。

在对投资组合做再平衡时,往往就常会有上面的感受,卖掉那些赚钱多的资产(在当下总感觉这些资产后面还会接着涨),买入那些赚钱少的资产(在当下总感觉这些资产后面也不会涨太多),所以在当下看来,就是主动地在放弃或规避赚大钱赚快钱的机会。

事实上,真正认识了再平衡产生的作用,深刻理解了再平衡背后的道理,才能更明白再平衡对于一个组合长期的意义和价值:稳稳变富、慢慢变富。具体来看,Vanguard在上述四篇文章中反复提及了三条警言:


再平衡的主要目的——控制风险

再平衡的目的是维持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和风险特征,而非实现回报最大化。

也就是说:再平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风险、而非提高回报,能提高当然更好,不能提高也没关系。

因此,做投资,首先要确定自己当下的风险特征(正好在上一篇文章刚分析“风险特征”这件事,可见:网页链接),包括相对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相对主观的风险容忍度,最终落到纸面上就是组合中股票、债券、其他资产的比例,简化点就是高风险的股票资产和低风险的债券资产的比例。

Vanguard对此进行了回测,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投资组合再平衡指南—通过再平衡实现风险和情绪管理,网页链接,感谢 @先锋领航Vanguard  的授权。

根据192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约93年的数据,以每月做一次再平衡来做回测,上图展示了“股票资产0%—100%,债券资产100%—0%”的11种资产配置方案,产生的最高和最低年回报率分布以及这一期间的年化回报率。

针对个人当下的情况分析,以最低年回报率作为风险特征的主要判断依据,相对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股票资产比例在60%—100%,但相对主观的风险容忍度舒适的股票资产比例在40%—70%,两者交叉范围的股票资产比例在60%-70%。

这里就先选取70%,以便于继续分析,那么对应的这一期间的最低年回报率大约就是 -30%(粗略从图中观察所得,具体数据是多少 Vanguard没有标注),因此,做再平衡,也就是奔着维持住这个最低年回报率数据去的,希望长期下来(上图已是93年的回测区间,相信这已经是极少数人能达到的投资年限,绝大多数人的投资年限会短得多),组合的最低年回报率数据不要低于 -30%。

当然,有了一个目标的最低年回报率,上图还展示了一个长期下来的年化回报率数据,在这就是 8.2%,这个也可以作为控制风险后我们能预期的潜在回报,但未来是否真能达到还取决于很多因素。

用长期数据回测出年化回报率的主要目的是让投资人有一个相对合理、中庸、可参考的标准,因为人性使然,面对未来,人们要么会过度乐观、要么会过度悲观,能平和对待、平常心处之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用长期数据回测就是来尽量帮助我们做到心平气和的。

面对投资,人性中相对更可怕的是过度乐观,或者盲目追求更高的回报率,因为这都不是再平衡能达到的目的,过度乐观会使你老想放弃再平衡,觉得“卖高买低”短期只会降低收益,怎么看怎么不舒服;追求更高回报也会使你不断质疑再平衡,因为“卖高买低”后恢复的股债初始比例,也难以获得更高回报,怎么看怎么有调高股票比例的冲动。


总之,在再平衡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缘由、情绪等来影响你长期坚持再平衡操作,尤其是坚持一以贯之的再平衡策略,所以 Vanguard又发出了第二条警言:


再平衡的成功关键——坚持到底

不必纠结于何种再平衡策略更优,重要的是规律地实行再平衡策略,贯彻落实到底即可。

之前那篇关于“再平衡”的文章(可见:网页链接)主要探讨的就是三大类再平衡策略,哪个更优的问题,虽然自己也选择了新的做法,但并不是说其他哪个策略就不好,事实上每种策略本身都是有优有劣,有好有坏的,因此,Vanguard的提醒就是:选择一种,坚持到底。

深入想一步,也就是说老换再平衡策略是没有必要的,费时费力费心,结果也不一定好。断断续续执行再平衡策略也是不好的,这会破坏控制风险的效果,对收益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如果是人为来操作,那么就要逼迫自己恪守既定的规则,坚定执行、长期坚定地执行;更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交给机器来操作,因为它不会受情绪影响,预先设定好规则,一旦触发就会执行,长期稳定地执行。


再平衡的实操技巧——低频率低成本

再平衡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成本问题,控制成本对长期投资来说效果非常明显。

实操上,不论是人为还是机器操作,有何技巧呢?目标当然是达到风险、收益、成本三者的相对最优化,这里主要关注操作频率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投资组合再平衡指南—设置再平衡的触发条件,网页链接,感谢 @先锋领航Vanguard  的授权。

根据192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约93年的数据,设置了不同的监测频率(即触发再平衡的周期),不同的阈值(即触发再平衡的涨跌幅度),最多的再平衡方式做了1116次操作,最少的再平衡方式只做了14次操作,但结果呢,所有再平衡方式下的年化回报率和年化波动率数据基本一致,相差无几。

那么,性价比最高的无疑是操作次数最少的,投资者至少省下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何况这里还没有考虑每次操作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如果算上这些费用,那么操作次数最少的无疑将会明显胜出,因为省下的费用就是投资者多出的收益。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从不做再平衡”的组合表现,的确年化收益率更高,达到了 8.74%,但年化波动率也高,达到了 14.0%,并且组合的平均股票占比从最初的 60%上升到了 85%,显然大大偏离了组合本身设定的目标配置比例。

但用后视镜来看,这种结果未必不好,但除非你在当初做资产配置时就选择了不做再平衡,否则从结果来推过去,就是扯淡,根本对实践没有任何意义。

再平衡一直是个人在实操中遇到很多问题,有过很多思考的一个主题,之前也写过多篇文章分析(可见:网页链接网页链接网页链接),这次写完,又坚定了做再平衡的毅力和信心,并且对再平衡的周期和阈值设定有了更实的理解。


 $沪深300(SH000300)$    $中证500(SH000905)$   $中证800(SH000906)$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蛋卷基金  @蛋卷指数基金研究院  @望京博格 @银行螺丝钉 @Lagom投资 @持有封基 @指数基金 @屠夫1868   @先锋领航Vanguard   @先锋领航投顾   @雪球创作者中心   @ETF星推官  

全部讨论

2021-12-13 22:26

楼主,我有一个疑问,关于再平衡,一般是只平衡大类的比例呢?还是所有小类的比例?(比如股债50:50,其中股票部分比如说25%是沪深300,25%是中证500,待到一段时间后需要调整,股票内部的比例也需要调整么?)盼复

2021-12-09 19:49

「根据192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约93年的数据,设置了不同的监测频率(即触发再平衡的周期),不同的阈值(即触发再平衡的涨跌幅度),最多的再平衡方式做了1116次操作,最少的再平衡方式只做了14次操作,但结果呢,所有再平衡方式下的年化回报率和年化波动率数据基本一致,相差无几。」

非常有价值的结果,半天候今年以来提高了再平衡阈值,看来蒙对了

2021-12-09 19:48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从不做再平衡”的组合表现,的确年化收益率更高,达到了 8.74%,但年化波动率也高,达到了 14.0%,并且组合的平均股票占比从最初的 60%上升到了 85%,显然大大偏离了组合本身设定的目标配置比例。」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放任不管的情况下,权益资产的比例被动提升(因为长期收益更好),又进一步放大了组合的长期收益。
如果测量这种“放任不管”型组合,其波动指标肯定是高出再平衡组合一大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