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五:军工行业中有哪些值得选择的高成长企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5喜欢:18

 #雪球星计划#     #2021投资总结#    #2022市场展望#  


      由于喜欢成长股的原因,本人关注的股票,多集中在科技领域;而军工股,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渣男,股价波动起伏的不小,业绩持续增长的却不多。但有意思的是,在笔者挖掘科技的过程中,一些军工股却陆陆续续的进入了视野。后来,也慢慢想明白了——科技是个很宽的范畴,军工同样也有科技,甚至对技术的更高。并且,展望未来,军工还有几个独特的逻辑,也彰示着整个赛道可以实现较高的成长。一是先天的行业优势。简单来说,就是“三个递进”关系。一般来讲:每年军工领域的开支,大于GDP的目标增速;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趋势,军工中的细分高科技领域,又大于军工行业的平均支出;而军工中的龙头企业,又大于一般企业的增速。二是百年建军大环境下的特殊机遇。一方面,武器装备从“研制定型”跨入到“放量列装”阶段,实战化训练将带动装备消耗;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下或未来的作战模式,不断的技术升级,也牵引新产品持续列装。三是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拓展。在军工领域不乏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他们在满足军用的同时,有的也在大力拓展民用领域。比如,前期大热的景嘉微,在GPU的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在3C领域也在扩大应用。四是军工企业面临的出口机遇。军贸是我国扩大政治与军事影响力的重要出口,且其市场化基因更强,有着更大市场空间、更高利润率等优势,国外空间打开以后,相关企业的成长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军工行业中也进行了相关挖掘。标准还是8个字,“成长为矛,估值为盾”——一方面,要有较好的成长空间,这是股价未来增长的前提;另一方面,估值不要太高,有足够的安全垫,可以放心持股。个人以为,值得关注的股票、以及值得关注的重点如下。

      一、七一二——“军工中的华为”。

     七一二,公司全称为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专网无线通信终端和系统产品的核心供应商。公司主营业务为:军用无线通信、民用无线通信、环保监测。一是技术的持续突破情况。公司是科技实力确实卓越超群,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如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代超短波通信电台、第一代航空抗干扰电台、第一代铁路列调电台、第一代海事自动识别系统等。公司率先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代超短波通信设备和第一代航空抗干扰通信设备。公司前期自主研发的CNI系统集成产品商用转换效果好,已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贡献点。此外,公司多款地面无线通信产品完成改型升级,带动公司无线终端业务增长。如后续还能推出适用性强的前沿技术,将为业务的持续增长带来新推力。二是业绩成长的趋势情况。公司成长性较好。2020年,实现营收26.96亿元,同比增长25.95%;实现归母净利润5.23亿元,同比增长51.4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01亿元,同比增长55.14%;今年第三季度,营收17.58亿,增长34.20%;扣非收益2.14亿,增长34.63%。三是订单增长情况七一二约80%的收入来自于军品,采取军方审价制。预收账款(合同负债)为公司业绩的先行指标。近年来,该项指标持续高增。2019年末,公司预收款项余额为6.8亿元;2020年,公司合同负债11.63亿,同比增长71.28%;2021Q3时,合同负债达到14.61亿,增长25.73%。四是民用领域的拓展情况。在民用通信领域,公司是铁路通信领域领军者且不断向城市轨交领域发展。根据国务院公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5 年,铁路网规模预计增长到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鉴于未来铁路运输里程增长,增量市场需求量也将持续增加。五是大股东减持计划的实施进度。短期来看,大股东减持可能对股价的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减持了部分股份。元旦前夕,公司公告,控股股东将再次减持3%的股份。相关情况值得关注。  

      二、中直股份——国内直升机制造龙头。

      在主机制造企业当中,中直股份是业绩可持续成长、估值也相对不高的可选标底之一。一是业绩的持续增长速度。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直股份净利润增速稳步提升,分别为12.07%、15.26%和28.81%。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16.47%,扣非利润增长26.98%,继续保持了较好的成长速度。二是军机放量的受益者。直升机零部件方面,公司是直8、直9、直10、直11、直19等国产直升机零部件主要供应商。“十四五”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将推动公共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对国产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给予热烈期望,特别是低空空域改革的深化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加速建设,国内市场对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的需求非常广阔。三是民用直升机发展迅速。综合各种消息,截至2020年底,中国民用直升机保有量达1227架。未来10年,中国市场民用直升机需求量为2668架,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中直股份在民机方面,已经研发制造AC301、AC311、AC312、AC332、AC352、AC313等适用范围广泛的AC系列民用直升机,进一步完善了从1吨到13吨较为完整的直升机产品谱系和“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产品格局,并研发制造运12和运12F系列通用飞机,有望抢占市场份额。 四是民用直升机的自主替代化率。特别一提的事,国产替代也是一个重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据统计,截至2020年,国产化率仅4%。目前,中国民用直升机市场保有量排名前十位的机型均来自罗宾逊、空客直升机、贝尔直升机、莱昂纳多、西科斯基等全球直升机制造巨头,国产直升机型号并没有进入前十位。近十年我国民用直升机保有量复合增速19%。未来随着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国产机型的市场份额有望扩大。

      三、中航沈飞——防务整机龙头。 $中航沈飞(SH600760)$  

      中航沈飞是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是我国航空防务装备的主要研制基地,在航空防务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行业地位,主要产品包括航空防务装备和民用航空产品,核心产品为航空防务装备,歼15、歼16的生产制造商。一是业绩的持续增长速度。2020年营收增长14.96%,归母净利润增长68.63%;2021Q3营收增长31.76%,归母净利润增长25.24%,扣非增81.87%;Q3单季营收同比增22.87%,扣非增67.82%。二是行业赛道发展情况。我国军用飞机保有量与米国存在较大差距,空军装备跨代发展,优化结构需求十分迫切,周边四代机云集,力量平衡迫使我们加快装备升级换代。歼-16 需求空间大,继续上量;歼-15及歼-15弹的需求预计将有提升。公司作为战斗机整机集成商,将显著受益行业高景气需求。三是业绩放量先行指标之:订单或合同负债情况。2021 年中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反应出了预付款的较大变化,典型如中航沈飞合同负债377亿元,有较大幅度增长,行业成长持续性进一步得到强化。四是业绩放量先行指标之:原材料支出情况。2021年公司预计购买原材料等关联交易额为191.63亿元,相对2020年实际额同比增加53.57%;2021Q1时,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37.83亿元,增长129.69%。随着主机交付节奏加快,预计后期主机厂的营收体量与增速都将提升。五是业绩放量先行指标之:关联方存款额度情况。公司在关联方财务公司的存款额度,由2020年的109亿元提升至500亿元,远超历史数据。大单采购模式下提高预付款比例,表明航空装备产业能够锁定更长周期的景气度,军工产业链现金流也有望大幅改善。 

        四、中航光电——信息化的必备元件“光电连接器” $中航光电(SZ002179)$  

       中航光电的主营产品为光电连接器及相关设备。所谓光电连接器,就是一种借助电信号或光信号和机械力量的作用,使电路和光通道连接断开或转换的功能元件,它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军事装备、通讯、计算机、汽车、工业等领域,也是信息化的必备元件。一是公司的产品构成情况中航光电的主要收入可分为军品和民品来看待。其中军品收入占比50%,军品连接器市占率超过4成,未来增长逻辑在于国防信息化建设推进下军费总量的提升;民品业务收入来源主要是通信和新能源汽车,对应的两个市场均是高增长行业。二是公司的赛道发展情况。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全球占比最大,且增速高于全球水平:2010年-2019年CAGR达到5.19%。其中,中国连接器占据全球31.44%的市场份额,2010年-2019年CAGR达到8.57%。随着我国5G通信以及IDC等相关领域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通信连接器的市场空间将愈发广阔,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连接器市场新的增长亮点。三是公司的宏观发展蓝图。2020年,公司的营收103亿。公司计划,“十四五”末比2020年规模要再翻一番,进入全球行业前10行列;公司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营业收入过千亿,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也就是说,15年内,公司计划业务增长10倍!四是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情况。公司经营数据始终非常亮丽:2010年-2019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高达22.08%和23.61%;2020年疫情影响下,营收增长12.52%,净利润增长34.36%;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98.77亿元,同比增长28.83%;归母净利润16.23亿元,同比增长47.66%;扣非净利润15.93亿元,同比增长49.59%。五是定向增发进展情况。今年7月,中航光电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总额不超过34亿元,其中11亿元计划投资于中航光电(广东)有限公司华南产业基地项目,13亿元将用于中航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项目(一期),另外10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该事项已经通过了证监会审核,尚未正式实施。

      五、北摩高科——航空刹车制动龙头。

       公司主要从事高端装备及民航两用航空航天飞行器起落架着陆系统及坦克装甲车辆、高速列车等高端装备刹车制动产品及下游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简单一点说,主要就是飞机、高铁、坦克等的刹车制动系统。一是独特而牢固的行业地位。刹车制动产品作为飞机的着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飞机的起飞和着陆安全,具有技术难点多,设计能力水平要求高的特点。公司是军工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项刹车制动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公司核心产品在国内军机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已定型的产品列装在多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军贸机等重点军工装备,公司潜在竞争者很难在短期内与先发者在同一层面上进行竞争。二是军机放量的受益者。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随着我国空军向战略空军转型,2021-2030 年歼-20系列战机、作战支援飞机、大型运输机、武装直升机增量或将分别达800、300、200、600 架,新机列装加速将使得机轮、刹车盘和刹车控制系统等耗材需求大幅增加。三是产品更新换代情况。随着各种军用机型的更新换代,刹车控制系统也将进一步升级。公司在研的项目,包括新型刹车控系统、新型起落架和前轮转弯控制系统、高铁刹车闸片等等。这些都是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点,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毛利率。四是民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3日公司公告,已经通过了海航航空、云南祥鹏航空对PMA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工程的应用评估,并签订10年航材采购供货协议,自2022年1月1日起生效。这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国内航空公司的民航飞机航材替换供应链体系。五是新开展的维修业务情况。飞机刹车装置属于耗材,相较于飞机的其他系统寿命较短,且维修替换的周期与军机使用时间呈反比,当前我国实战演练力度不断加大,周边地区军机巡逻也愈加频繁,刹车系统消耗更加严重。公司相关产品定型装备后,配套关系基本锁定,可充分享受到后续存量维修替换的广阔市场。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的维修业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六、光启技术——超材料的全球领跑者。 $光启技术(SZ002625)$  

      公司主要业务由两部分,2020年度的数据,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占比64%,汽车座椅零部件占比33%。其中,超材料属于新兴行业,主要用于航空、海洋,终端产品如尖端装备、穿戴式智能头盔等,最有看点,市场空间巨大。公司拥有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率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一是产品的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公司预计2020年到2030年,超材料的市场需求为56万公斤,平均每年近6万公斤。而2020年时,公司仅有深圳一个基地,总产能也仅仅只有8000公斤。今后每年的产能有高达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二是大订单的落地情况。2020年,公司超材料营收为4.08亿。而前期公司与某一客户签订的订单,已经明确供货价格的部分已经超过12亿,相当于2020年超材料营收的3倍多,并且尚有未明确供货价格的部分暂时没有纳入计算。三是未来的产能扩张情况。为适应超材料的旺盛需求,公司也正在扩建新产能。除了原有深圳8000吨的基地以外,公司又在广东顺德新建了基地,一期已于2021年3月投产,总产能4万公斤,达到2020年的5倍以上。四是顺德基地的近期产能爬坡情况。特别要提的是,今年四季度为顺德基地产能爬坡的关键时期,公司披露与9月份的产能相比,10月、11月、12月将分别达到9月份的220%、330%和500%以上。汇总来看,四季度的产能将达到9月份的10倍以上。五是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情况。根据公司出台的股权激励计划,以2019年超材料的营收(2.19亿)为基数,2021年至2023年的增长比例分别不低于200%、360%、540%,也即分别为6.57亿、10亿、14亿,相当于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1%。具体实施进展,值得期待。

      七、光威复材——材料之王“碳纤维”的领军企业。

      光威复材拥有碳纤维行业全产业链布局,是目前国内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研制出了系列化碳纤维产品,特别是还开发出新型阶段性预浸料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一是持续高增长的龙头企业。自2012年算起至今,光威复材的利润逐年攀升,10年间涨幅已经超过600%。2020年,营收增长23.66%,利润率增长22.95%。2021年前三季度,光威复材营业总收入19.63亿元,同比增加3.60亿元,上升22.42%;归母净利润6.18亿元,同比上升17.89%。要说明的是,其产品的毛利率与民品的比重有关,三季度民品交付的量比较大,即拉低了毛利率。二是碳纤维行业的独特赛道。碳纤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强度高(约为钢的10倍)、模量高、密度小等轻量化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汽车、体育用品、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建筑及其结构补强等领域,因此碳纤维又被称为“材料之王”。据预测,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预计将会达到20万吨,2020年-2025年CAGR为13.36%。三是风电发展将进一步带动碳纤维需求。全球碳纤维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领域为风电叶片,数据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量达到9.3万吨,2021-2025年CAGR为25%。光威复材的前五大客户中风电企业就占据两席,即迪皮埃和维斯塔斯风电公司。随着海上风电的发展,光威复材的业绩也有望持续增长。四是订单饱满保障了未来业绩增长。2021年12月,光威复材先后公告与客户A签订了合同总额11.06亿元和20.98亿元碳纤维的订货合同,相当于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的160%,饱满的订单锁定了公司未来优秀的业绩表现。

      八、睿创微纳——红外芯片的龙头。

      睿创微纳,也是一家“小而美”的细分龙头企业。仔细研究,也有几个亮点。一是公司的业务细分情况。公司的主营业务,红外探测器及机芯占48.62%,红外热像仪整机占比47%。通俗一点说,公司的产品主要就是红外探测技术。产品的应用,军用领域包括单兵夜视、吊舱内的飞行器、车载光电、坦克装甲光电等;民用领域,主要是夜视成像和测温。二是公司的技术实力。综合各种研究消息:在红外热成像行业,高德红外第一,睿创微纳第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行业,国内市场目前法国ULIS第一,睿创微纳第二、高德红外第三。由此可见,其主要竞争对手为高德红外,深入研究时最好将两家公司同时对比。三是8微米芯片探测器国际领先。2020年公司成功研发了8微米1920×1080的探测器,这种芯片和探测器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已经真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为在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企业对外正式发布过8微米的探测器。四是订单变化情况。最近5—10年内,公司业绩的成长主要靠的是红外技术,同时公司也在布局研究太赫兹、激光、微波等,未来十年的发展贡献看微波。前期公司表示:“整个十四五的需求都会很不错,而且现在红外领域拿到的型号非常多,维持整个十四五的高增长不存在大问题”“从在手订单、退货订单以及客户要求公司产能情况等,大致可以判断出,2021年有50%左右的增长”。

      九、上海瀚讯——军用4G通信设备的核心供应商。

     上海瀚讯主要产品为通信设备,是军用4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总体单位和标准制定者,也是国内少有的具有军用4G通信系统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军工企业。一是公司的行业地位。看似默默无闻的一家企业,其实在所有大型活动的背后,基本上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公司产品曾为北京奥
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博鳌论坛、南京青奥会等一系列的重大活动提供通信保障,连续参与近年重大演习作训活动,并完成嫦娥五号再入返回、神舟十一号飞船回收现场宽带移动通信保障任务。二是行业正处于加速渗透期。当前我国军用通信仍以2G通讯为主,军用通信向4G升级是大势所趋。根据东北证券研报预测,当前军工宽带通信刚刚跨过导入期,预计当前军工宽带通信市场空间为十亿元量级,中长期市场空间可达到百亿元量级,市场空间成长性强。三是公司的业绩驱动因素。公司的成长逻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当前列装产品仅应用在较高等级单位,后续将下沉应用至更低层级的单位;同时,公司产品线丰富,在不同的军兵种应用上会不断渗透,进而带来批量采购订单。另一方面,前瞻布局5G小基站,应有前景广阔,也将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四是公司的业绩增长速度。公司首批型号装备于2016年定型,2016—2020年营收复合增速为14.85%,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45.82%。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1 亿元,同比增长17.38%,实现归母净利润1.67 亿元,同比增长45.27%。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48.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79.28万元,同比增长265.5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6亿元,同比增长445.49%。


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四:汽车智能化、电动车及8只股票关注重点

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三:氢能源及5只股票关注重点

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二: VR/AR及6只股票关注重点

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一:信创及7只股票关注重点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路演 @光威复材 @中直股份 @七一二 @北摩高科 @上海瀚讯 @睿创微纳 

全部讨论

2022-01-16 01:16

公司主要业务由两部分,2020年度的数据,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占比64%,汽车座椅零部件占比33%。其中,超材料属于新兴行业,主要用于航空、海洋,终端产品如尖端装备、穿戴式智能头盔等,最有看点,市场空间巨大。公司拥有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率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一是产品的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公司预计2020年到2030年,超材料的市场需求为56万公斤,平均每年近6万公斤。而2020年时,公司仅有深圳一个基地,总产能也仅仅只有8000公斤。今后每年的产能有高达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二是大订单的落地情况。2020年,公司超材料营收为4.08亿。而前期公司与某一客户签订的订单,已经明确供货价格的部分已经超过12亿,相当于2020年超材料营收的3倍多,并且尚有未明确供货价格的部分暂时没有纳入计算。三是未来的产能扩张情况。为适应超材料的旺盛需求,公司也正在扩建新产能。除了原有深圳8000吨的基地以外,公司又在广东顺德新建了基地,一期已于2021年3月投产,总产能4万公斤,达到2020年的5倍以上。四是顺德基地的近期产能爬坡情况。特别要提的是,今年四季度为顺德基地产能爬坡的关键时期,公司披露与9月份的产能相比,10月、11月、12月将分别达到9月份的220%、330%和500%以上。汇总来看,四季度的产能将达到9月份的10倍以上。五是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情况。根据公司出台的股权激励计划,以2019年超材料的营收(2.19亿)为基数,2021年至2023年的增长比例分别不低于200%、360%、540%,也即分别为6.57亿、10亿、14亿,相当于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1%。具体实施进展,值得期待。

2022-01-18 12:43

抽烟

2022-01-16 20:22

光启?骗子蒙傻子

光威复材,差于中简科技,看毛利润就知道,看新建产能也明白!!

2022-01-15 20:41

原创??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