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四: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细分赛道—8只低位股票的预期差

发布于: 雪球转发:14回复:10喜欢:47

 #雪球星计划#      #2022市场展望#    #2021投资总结#  


      在过去的两个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整个行业如火如荼,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相关概念股有了相当的涨幅。个人以为,在2022年度,已经大幅炒作过的股票需要高度警惕,一旦成长性没有跟上,有较大的回落风险。不过,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不愿放弃“汽车革命”这个赛道,非要在其中挖掘机会的话,可能还存在两大逻辑。第一,汽车智能化专题,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等。“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基本成了业界的共识,不管比亚迪的王传福,还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都有过类似的表述。关于这一块的行业研究也很多。比如,国金证券测算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驾驶增量空间到2025年超2200亿元,到2030年达到5000亿元;IDC预测,全球ADAS(辅助驾驶)市场,2020年为176亿美金,2023年将达到320亿美金,CAGR为22%;HIS Markit数据,中国乘用车市场L2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已由2018年的3.0%提升至2020年的13.0%,且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左右,等等。第二,新能源汽车的细分领域,特别是尚存在预期差的低位股。前期,市场已经充分挖掘的主要是三元锂电池产业链,特别是以宁德时代的圆柱锂电池为代表,相关的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等都有了充分的表现。汽车的电动化,除了电池以外,还有其他的领域,比如充电桩,比如锂电池到期后的回收;在技术路线上,除了方形锂电池,也还有其他的技术路线,比如软包锂电池等等。对于这些同样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尚没有得到市场充分认知、股价也处于低位的股票,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上涨机会。寻找这些尚没有被挖掘的细分赛道,比盯着已经被市场炒烂的股票可能更有意义。2022年,笔者将围绕以上两大逻辑,重点关注好以下几只股票。其相关要点如下:

      一、联创电子——摄像头是智能汽车的眼睛

       联创电子已经有了一定涨幅,但与其未来的成长性相比,我依然坚定地以为,它是汽车智能化中最值得期待的股票。因为此前,已在雪球中发过多篇文章,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只记下核心要点。一是行业赛道的发展情况。根据Yole数据,全球汽车平均每台搭载摄像头的数量将从2018年的1.7颗增加至2023年的3颗,CAGR达12%。我国也已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关推进情况值得关注。二是股权激励计划落地进展。2020年公司的光学营收为15.6亿,公司股权激励考核目标,2021年26亿,2022年为45亿,2023年为60亿。三年之内业务增长4倍,需要密切跟踪公司的定期报表。三是车载镜头的放量速度。目前,公司在车载镜头领域,已经取得了约70%的市场份额。特斯拉、华为、宝马、奥迪、百度理想小鹏、慰来汽车等等,均为公司的间接客户,相关车型的销量也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也可以说是公司业绩的先行指标。一旦相关车型出现爆款,极有可能成为公司短期业绩炒作的契机。四是新订单的拓展情况。上半年时公司即表示,现在在手订单30多个亿,相当于2020年的两倍以上,后面能否拓展新的订单,值得关注。五是产能扩展情况。产能是项目落地的关键,近期公司动作频频。6月17日,公司更改了原来的非公开发行项目用途,拟全部用于“年产2400万颗智能汽车光学镜头及600万颗影像模组产业化项目”。7月1日,公司又以3.3亿元的价格转让了子公司的控股权,所转让的资金将全部聚焦发展光学业务。10月18日,公司又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指定主体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实施车载光学产业园项目,拟于2025年底前达产,形成0.5亿颗车载镜头、0.5亿颗车载影像模组的研发、生产能力。后续产能的扩张能否与订单相匹配,值得继续关注。

      二、四维图新——国产高精度地图的唯一选择。 $四维图新(SZ002405)$  

       说到电子地图,我们可能觉得,这个领域似乎市场空间不大。就像现在汽车导航一样,随便下载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即可,而且也都是免费的。说实话,此前我也有这种认知误区。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关键高精度。要实现自动驾驶,普通地图是不行的,精度必须达到亚米级,更新能力要达到小时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实时识别清楚汽车周围的环境,自动驾驶才能成为可能。安全性。必须是我们自主生产的地图在线,这样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四维图新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一是营收占比及增长情况。公司的主营业务有5大块:导航、车联网、车载芯片、自动驾驶及位置大数据。其实,除了芯片业务,约占营收的14%以外;其他85%的业务,均为高精度地图及其延伸业务:导航约30%、车联网约35%、其他约20%。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21.47亿,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18.62亿。二是正确看待公司的业绩。简单来看,公司业绩亏损,似乎不是优秀的公司。实际上,这是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相关的。公司为了抢占今后的制高点、为了更宏大的市场,目前正在加紧研发,所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一直较高,这也是公司短期业绩未能实现盈利的关键。以2020年为例,公司实现营收21.47亿,研发投入高达12.29亿,占比57.23%。可喜的是,2021年公司第三季度单季扣非后净利润也达到了1184.53元。此次公司业绩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的导航电子地图业务收入持续提升,同时位置大数据业务、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车联网商业化进程加速,以及汽车芯片的出货量增加等原因。后续盈利情况,值得重点关注。三是自动驾驶推进力度。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对车辆软件升级、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建立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企业应采取必要技术措施,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保护车辆及其联网设施免受攻击。这对于公司业绩的实现是有帮助的。四是订单正在陆续落地。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近期正在陆续获得相关订单。比如11月份,公司获得未来三年戴姆勒的自动驾驶数据管理服务品牌项目,12月份又获得未来三年沃尔沃的车联网、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功能开发验证平台的订单。说明公司的技术正在得到市场的认可,后面一旦获得重要性大订单,将为公司的业绩提供助力。12月底,公司又获福特汽车订单,双方将联手共建智能网联的LBS合规服务平台。

      三、格林美——报废锂电池回收+新增产能落地。 $格林美(SZ002340)$  

       关于格林美的分析也很多,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有几个点。一是公司的五年发展目标。2020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24亿,利润4.125亿。公司的远景发展目标为,2025年销售突破300亿、争创500亿,年资源再生总量迈入千万吨级。如果该计划能够顺利实现的话,公司的成长性确实值得期待。二是营收构成情况。目前公司业务相对复杂,主要有5块:新能源电池占比54%,钴、钨资源的综合利用18.50%,报废汽车5%,电子废弃物9%,贸易12.68%。其中,电子废弃物后续将剥离单独上市,主要有看点的业务是新能源电池、以及钴钨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也是未来公司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所在。三是废旧电池回收业务。根据相关信息,2025年废旧电池将达到137.4GWh,超过2020年25GWh的5倍。目前公司与全球280余家汽车厂和电子厂签订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协议。这将成为未来公司业绩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当然客观来看,目前废旧电池回收业务对公司利润的贡献相对还较小。近期主要还是看其新能源电池业务。四是新能源电池的订单落地进度。2020年时,公司实现四氧化三钴销售15,429吨、三元前驱体材料出货量达到41,450吨,正极材料出货量7,000余吨。目前订单,韩国某企业2021-2023高镍前驱体17.6万吨,2024-2026年65万吨(三年分别15万吨、25万吨、25万吨);厦钨新能,2021至2023年三元前驱体15,000-35,000吨/年,四氧化三钴产品5,000-15,000吨/年。仅这两家企业的订单,就可以保障公司的业绩成倍式增长。五是新能源电池的产能情况。2020年时,格林美的三元前驱体产能已经达到13万吨,2021年底达到18万吨。2025年时,公司三元前驱体将达到40万吨,四氧化三钴规模达到3.5万吨。

      四、千方科技——智能交通的领跑者。 $千方科技(SZ002373)$  

       从广义上来讲,要实现汽车智能化,除了汽车本身的智能化以外,还包括外部环境的自动化,即:智能交通。也就是说,实现智能驾驶,既需要聪明的车,也需要智慧的路。千方科技即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其相关产品,如交通信号控制产品、V2X产品、ETC产品、电子汽车标识、交通流量调查设备等等,都与智能交通密切相关。一是智能交通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扎根于行业多年,凭借扎实的项目经验、技术创新优势及优质的客户资源,公司已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从技术服务到产品到解决方案均处行业领先地位。 智慧交通方面,已率先完成覆盖城市、公路、轨道、民航等领域的大交通产业布局,高速机电、ETC、TOCC、交通信息化、PIS等领域市占率均位居前列;形成全线V2X产品体系,在国家级示范区、城市开放道路完成部署,助力网联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子公司北大千方、千方捷通等均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二是全域交通进入2.0时代。近期,公司发布的Omni-T2.0全域交通解决方案,基于全业务领域、全栈式技术、全要素数据和全生命周期运营的全域交通数字治理关键要素,拓展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并推出行业首个“基于交通智能体的城市全域交通综合治理解决方案”、“城市动静态一体化智慧停车方案”和“智能网联数字产业运营方案”。同时,方案推出交通行业首个aPAAS平台,并探索了数字产业运营新商业模式。据报道,自公司去年全域交通解决方案发布,历时一年已在国内及海外实现30个千万元级智慧交通项目落地。并且, Omni-T2.0全域交通解决方案已成功落地应用,杭州滨江区全域交通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精准施治实现滨江区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下降5%,区域内两所儿童医院月均挂号量从12万增长到20万单,社会价值凸显。三是阿里入股带来同效应。2019年5月,阿里入股千方获得15%的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公司曾表示:“目前已经有数十个业务模块在快速推进创新研发与商业化落地。具体来说,在交通领域,千方科技将阿里的算法算力数据等能力融合到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后续的项目交付运营服务中,帮助实现客户价值,这是目前在交通领域合作的主流模式;在智能物联领域,将双方的视频应用、数据、算法等全面综合的生态能力融合到一起构建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双方的渠道共同进行业务拓展”。


      五、孚能科技——软包锂电池的全球龙头。

      孚能科技的主营业务也是三元锂电池。与宁德时代的差别,就是技术路线,也就是电池的包装形式。宁德时代电池的电池,从外观上看,以方形为主,也有圆柱形;而孚能科技的电池,主要是软包锂电池。两家均具有龙头性的地位,只是技术路线不同,所以笔者以为,这也是最有希望与宁王一较高下的潜力企业。一是软包电池的市场认可情况。软包电池在国内应有较少,市场占有率仅有6%。但在国外却非常吃香,甚至是目前的主流,2020年欧洲最畅销的20款新能源乘用车中,有15款搭载的就是软包动力电池,比如雷诺大众,现代奥迪、奔驰等等。这种趋势,未来是加强还是衰退,需要持续跟踪。二是公司技术路线的拓展情况。与其他路线相比,软包电池的重要优势之一,就大功率、低成本、快充。2021年5月,美国先进电池联盟(“USABC”)宣布将410万美元的技术开发合约授予孚能科技,用于电动汽车的低成本快充电池技术项目,这也是唯一满足美国能源部 2023 年在成本(0.1美元/Wh)、能量密度(330Wh/kg)和循环寿命(1000+)等技术参数目标的电池,也有望帮助其尽快打开美国市场。在近期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暨第六届铃轩奖盛典上,作为国内首个宣布可量产的800V高压平台,孚能科技自主研发的800VTC超充超压技术正式亮相,标志着国产动力电池进入大功率快充时代。三是戴姆勒超大订单的落地情况。今年6月份,公司公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达成条件为2021年-2024年营收分别达到30亿、70亿、140亿和200亿元。要知道,2020年公司营收仅11.19亿。这也就意味着:4年之内,公司的业绩指引目标为增长20倍!敢出台这么高的股权激励计划的,估计市场之中找不到第2家。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公司背后有个特大、超大的订单:戴姆勒。目前的数量约为:180GWh,金额1500亿元以上。今年开始,该订单已经开始陆续落地当中。四是公司产品的良率以及毛利率情况。应该说,仅仅淡漠了的大订单,就基本保证了公司未来的营业收入,确实是可以快速发展的。但是卖的多,不代表赚得多。其中的关键就是毛利率,对孚能汽车科技来说,主要是产品的良率。所以2022年度,公司的最终利润情况,非常值得期待,也可能成为股价波动最大的变数。五是产能拓展进度。综合公司的发展规划,笔者对其产能的梳理为:目前产能13GWh,赣州基地5GWh;镇江基地一期8GWh。中期产能65GWh,即镇江二期、三期将于2022年前落地各8GWh;在赣州开工建设了12GWh,8月份又公布与芜湖签署了协议,拟建24GWh,分两期建设。远期产能120GWh,即公司与吉利的发展规划,预计合资公司和公司合计产能达到120GWh。后面可关注其具体推进进度。

          六、特锐德——有电动车就要充电:充电桩。

      有电动车就要充电,充电就离不开充电桩。说到充电桩就不能不说特锐德一是子公司特来电的行业地位。特来电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的增值服务。2020年,充电桩运营数量及充电量均为全国第一,注册用户数量实现快速增。截至2020年末,特来电全国范围内累计成立子公司127家、项目落地城市343个,上线运营公共充电桩20.7万个、市占率约26%,累计充电量达到65亿度,注册用户超过380万。目前,特来电在北京、重庆、成都等城市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产业链合作方包括国网电动汽车、大众汽车、宝马、北汽新能源、长安汽车、吉利集团、东风电动汽车等车企,以及滴滴出行、中电投等生态合作伙伴。此外,特来电还与华为达成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充电网络。二是特来电的盈利情况。目前特来电尚未实现盈利。2020年,特锐德充电桩业务营收20.02亿,比去年同期下降8.21%;毛利润3.5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7.15%。而根据公司披露的子公司营收来看,特来电营收15.2亿,亏损0.78亿。不过这并不影响特来电公司的高估值。三是特来电近期融资情况。近期,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普洛斯、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亿纬锂能等战略投资者。本次增发股份价格14.60元/股,增资金额合计约3亿元。完成最新一次的增资扩股后,特来电的投后估值约136亿元,其股东数量达26名,知名投资机构云集。二是特来电的单独上市进程。公司此前表示,分拆特来电境内上市事项目前尚处于前期筹划阶段,待公司管理层完成前期筹备工作后,公司董事会还需就分拆特来电上市是否符合《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作出决议,并提请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要说明的是,仅仅亏损的子公司特来电,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就达到了136亿,而目前公司的总市值也才240亿左右。因此,其单独上市进展值得关注,也有望成为股价短期炒作的重要导火索。                                                                         

      七、保隆科技——传感器龙头,多款产品可能成为爆款。

      在汽车智能化的进程中,少不了保隆科技的一席之地。一是行业地位重要,产品线众多。保隆科技致力于汽车智能化和轻量化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产品有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车用传感器、ADAS等。公司是全球第三大的胎压传感器(TPMS)供应商,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森萨塔和德国大陆。公司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传感器供应商之一,发动机系统传感器和光雨量传感器份额领先。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全球主要的整车企业、一级供应商以及独立售后市场流通商。以新能源汽车业务为例,其合作方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威马、比亚迪特斯拉吉利新能源上汽大众、通用汽车长城汽车、一汽红旗、一汽解放、东风岚图等。三是可能的爆款产品——空气悬架系统。截至目前,公司在乘用车领域已获得三家主机厂的空气悬架系统产品项目定点。其中,10月11日晚间公告,与国内某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主机厂的空气悬架系统《开发定点通知书》,该项目生命周期为6年,生命周期总金额约为人民币1.72亿元,预计2023年3月开始量产;12月17日晚间公告,该项目生命周期为6年,生命周期总金额约为4.6亿元,预计2024年1月开始量产。二是可能的爆款产品——TPMS(胎压监测系统)。2020年全年,子公司保富电子的TPMS发射器,全球出货量超过了2500万支,仅次于森萨塔(约5000万只)和德国大陆(约3000万只),排名全球第三。董事会秘书尹术飞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规划到2025年,TPMS销量超过6000万支。并且表示:TPMS业务盈利驱动来源于整合,整合的收益在后面还会逐步释放;奔驰80%的车型已经定点;技术的的演进还会提升价值量。也就是说,除了销量的增长,有可能后续毛利还会提升。四是可能的爆款产品——毫米波雷达。随着智能驾驶的推进,毫米波雷达的使用数量也会大大提升。研究数据表明,2020人驾车时代,毫米波雷达的使用数量为每车2个单位;2025年L5阶段,将达到10个单位。目前公司77GHz毫米波雷达处于量产准备阶段,预计2021年底先在商用车上实现量产,乘用车毫米波雷达的方案和业务还在开发之中。

      八、凌云股份——轻量化+电池盒。

       轻量化也是汽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凌云股份在此领域苦心孤诣经营多年,优势也正在逐渐得以显现。一是公司的经营现状及技术优势。目前为双主业,汽车零部件业务占比约84%,业务的大头,也是最值得期待的看点;塑料管道占比约11.75%,主要是市政业务,相对常规。目前公司的轻量化电池壳PP材料已经实现进口替代,并且拥有高强度、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这是公司壮大的关键。二是背后的大股东。公司的大股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是我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发展的骨干,是现代化新型陆军体系作战能力科研制造的主体,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主力。凌云股份董事长信虎峰表示, “十四五”期间,公司会择机实施以股权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为重点方式的资本运作项目,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做强做优主营业务,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何为重大资产重组?言外之意值得玩味,也值得期待。三是电池壳的推进速度。在电池壳领域,凌云股份拥全球高端客户资源。公司在中国沈阳、涿州、武汉、宁德,以及德国布局了电池壳生产基地,是保时捷、宝马、奔驰等的定点供应商,目前保时捷、宁德时代、长城汽车等项目已经实现量产。公司上半年新获宝马、奔驰、通用、长城、光束汽车等客户项目定点,汽车金属板块的保险杠、防撞梁、电池壳、热成型等优势产品占比达80%以上,汽车管路系统新获特斯拉某车型冷却管国产化项目等。四是定向增发进度。近期,凌云股份正在推进定向增发项目,拟发行不超过2.29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8亿元。其中,凌云集团拟认购金额为3.5亿,中兵投资拟认购1.5亿。公司表示,募集资金净额将投资于盐城、武汉和涿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以及收购凌云吉恩斯49.90%股权并扩产。目前该计划通过。目前,该计划已经得到批准。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联创电子 @保隆科技 @特锐德 @凌云股份 @孚能科技   @雪球创作者中心  

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三:氢能源及5只股票关注重点

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二:VR/AR发展逻辑及6只股票关注重点

2022年投资备忘系列之一:信创逻辑及7只股票关注重点

全部讨论

2022-01-23 03:46

格林美,城市矿山!

2022-01-15 07:11

有关注过欧菲光吗

2022-01-14 22:25

四维图新看一下,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66,也推荐给你。

2022-01-11 08:49

学习一下

2022-01-10 20:51

特锐德跌的找不到北

2022-01-10 08:15

都值得关注

2022-01-10 00:11

高精密 地图的唯一性太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