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243回复:213喜欢:472

一支股票,现价20,我认为值50,你认为只值10块。

如何知道谁才是对的?

我们当然可以各自买卖,一段时间之后,看价格往上还是往下,以此来定个输赢。

问题是,价格并不能等同于价值(起码所有价投都这么说),就算是将来跌到了10块,就一定是我错吗?为什么就不能是被低估了呢?

内在价值毕竟不是一个实在的物理量,没办法通过望远镜去观察,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意见,大家各执一词,乱得很。(和经济学里的“需求”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没有什么绝对中立,不受市场情绪影响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一支股票到底值不值某个价钱?

倒也不是没有,譬如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这支股票的每股净资产不断增长,未来某一天,其净资产的折现值超过了50块,我当然可以说,你看,时间/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当然,考虑到资产的流动性,以及代理人成本问题,最好是每股净现金,甚至是累计分红的折现值,这些比每股净资产更有说服力。

总之就是:你不信我值50,那你丫等着,我赚给你看!

股价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能够修正股价的,说到底也还是真金白银:分红/股息、回购、被并购/清算,都包含在内。市场给的交易价是5块,我每股分红6块,那么股价就不可能再低于6块,这是强制性的改写,不需要care市场上任何人的看法。

所以,这样的衡量标准没问题,硬得很。唯一的缺陷就是,想知道确切答案,就需要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譬如几十年。考虑到现在的股票动辄几十倍的PE,这个问题还是挺让人烦恼的。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的逻辑都是基于最近的业绩去推演长期表现,打个比方说,我家小孩上初一,每次都能考全班前三,以此推演,中考的时候应该能考上重点高中,高考的时候大概能过本科线……

当然,这并不是无根据的臆测,不过正确率肯定是随着时间线的延长而降低的,譬如说中间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什么的,即使学霸也有翻车的可能。

你当然可以从阿里过去5年的财报来推测其未来5年不会大把亏钱,以及未来20年这家公司不会倒闭,这是极有把握的预测,但仍然是预测而非事实。腾讯明天一早倒闭的概率可能只有十亿分之一,而一百年之后倒闭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但无论明天还是百年之后,我们所做的都只是预测,既然是预测,就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如果我们同意,基于历史和当下短期的业绩表现,去预测一个非常遥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本身并不是一件特别靠谱的事情的话,我们就应当心平气和的承认,今天股市上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交易,其实是预期和预期之间的彼此交易,而非预期和事实之间的相互验证。

或者按照一位朋友帮我做的总结:偏见交易偏见。

一方面,所有的预期最终都需要通过业绩作为唯一的验证手段来鉴别真伪;另一方面,考虑到这种验证的周期过于漫长,动辄以十年为单位,因此绝大多数投资者,其真正的投资逻辑,并不是“事情最终会变成什么样?”,而是“这事儿别人究竟会怎么想?”

我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不单指散户,也包括90%以上的机构投资者。

基于以上的认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究竟应不应该设置止损/止盈?

对于PE比较高的股票,我倾向于认为,设置止损是对的,逻辑是说,在这支股票上,基于事实验证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可能过于昂贵,而我们无法预测市场的偏见何时会发生反转,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弃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因为看对方底牌的时间代价实在是太高了),相反,如果PE也就是几倍的水平,那大不了我一直拿着,等到业绩来修正股价,这时候不设止损似乎也无所谓。

概括一点说:如果你并不打算一直守着这支股票很多很多年,让它自我证明其估值的话,那么万一股价走势和你最初的设想有出入,最好能及时抽身。

2、错误的共识是否可以成为投资理由?

譬如说“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元凶”,“特斯拉会踏平所有的传统车厂”,这些命题其实都存在巨大的争议,未来也不见得就一定会像其所描述的那样实现(仅仅是举个例子,不讨论话题本身),但只要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之内,共识破裂的概率比较小,那么其实这些就可以作为投资的依据来对待。

就如同索罗斯所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这里的难度不在于判断某件事是不是真的,而是你如何识别正在自我强化的假象,以及如何察觉其他投资者的看法的转变。

再极端一点说:“重要的不是你看对了还是看错了,而是对的时候你赚了多少,错的时候又赔了多少。”

举个例子:数字货币。我到现在仍然不认为比特币会代替黄金和美元,成为未来的硬通货。但这个判断的对与错,和是否应该投资数字货币,其实是两回事。

3、创造投资收益的究竟是基本面还是认知差?

和一般的直觉(以及所有价投的信仰)相反,我认为真正创造投资收益的并不是基本面,而是以基本面为原材料,不同投资者在脑中形成的对企业的认知的分歧,即认知差。

一家上市公司,无论基本面多么健康和优秀,只要没有出现可辨识的高估/低估,那么其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投资价值。

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无论多么出色的业绩,如果市场能够给予充分、准确的定价,则持有这个标的的收益率会无限趋向于无风险利率。在投资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个类似于万有引力那样的基础性原理。

以此类推,成长股的超额收益,不是来自于业绩本身的成长,而是来自于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对成长性的低估。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拿腾讯控股说事儿,但其实在过去的17年里(腾讯上市于2004年),腾讯的业务韧性和营收潜力在多数时间是处于相对低估的状态,因此不要拿这一两年的表现去衡量整个17年的走势。

4、对于股票来说,“走势”这东西真的存在吗?

我个人是不太相信技术分析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所谓“股价的走势”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不过现在我倾向于认为,某些特定时间段里,自我强化的所谓“趋势”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难以从背景噪音中将其分辨出来罢了。

简单点儿理解,某种想法的传播扩散,到形成主流共识,这不是个瞬间完成的过程,一定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某种所谓的趋势性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别误会,我不是让你去追涨杀跌,那种事儿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只是认为,通过某种监测手段(如雪球、微博这些可能都算),观察、识别特定的共识的形成,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这个事儿有可能是靠谱的(记得之前有人做过基于社交网络关键词来做量化投资的模型),但这个事情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难度还是大了一点儿。

5、“真正的价值投资”真的适合你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  真有所谓的价值投资吗?当时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如果以“买入之后不再卖出,单纯靠公司的分红/回购作为唯一回报来源”作为真正的价值投资的定义的话(潜台词是完全不考虑市场交易价格),这样的投资逻辑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这是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投资方法,存在一定的疑问,起码就我自己的看法来说,这样的投资逻辑可能并不适合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

核心就是前面提到的问题,其实绝大多数人买入股票的时候,并不打算通过长期持有,让公司基本面去验证自己持仓的对错,这不是单纯的耐心问题,而是我们所使用的资金所能够容忍的回报周期,可能就是没有那么长。

直白一点说,当这支股票的PE有30倍,而我们甚至无法持仓10年以上的时候(先不考虑业绩增速等变量),就应当诚实的承认,我们所寻找的,无非是“通过下注于市场主流看法的转变所形成的套利机会”来赚钱罢了,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实际上这正是市场上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哪怕当事人并不自觉。至于最后有没有赚到钱,另当别论。

当然,赚到钱之后,我们大可以将其描述成为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尽管在持股期间,通过业务经营所产生的价值,只占彼时股价构成的很小一部分——但是,这不重要,价值投资天生自带政治正确性的光环,不是么?  

PS:以上内容,是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感悟,既不保证正确,也不保证将来不会修改或删除。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如果觉得纯属胡说八道,直接取关即可,不用特意跑来通知我,谢谢!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仓又加错-刘成岗2021-04-25 19:47

以价值为锚,就四句话:1、我觉得这家可能是好公司;2、我觉得这个价格买这家好公司比较合适;3、我知道自己可能是错的(不用陷入“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这种烦恼)(3会衍生出很多保护性操作,比如分散持仓);4、降低错的机率到50以下。

仓又加错-刘成岗2021-04-25 19:38

以价格为锚,轻易会陷入无穷的烦恼,以价值为锚,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

kentty442021-04-25 21:41

逻辑性强的好文。
“今天股市上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交易,其实是预期和预期之间的彼此交易,而非预期和事实之间的相互验证。”

松树2021-04-25 21:09

如果需要对某只股票设置止损的话,一开始就根本不应该买入这只股票,设置止损说明你自己并不清楚它的真实价值,如果知道的话,基本面不变价格跌了应该加仓才对,而不是止损。

雨枫2021-04-26 12:54

感谢兄台的分享!聊一聊买股票就等于买公司这个命题。

从定义上说,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凭证,那么买股票当然可以等同于买公司,没问题。不过用到现实世界来指导投资的话,我们可能有必要把这件事进一步细化:

所谓的所有权或者叫做产权,一般而言,包括处置权、收益权、买卖权。(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定义,但大差不差都是这些东西 )

对于购买了公司全部股票的人来说,基本上默认可以拥有对公司所有资产的处置、收益和买卖的权利,这个没问题。譬如巴菲特想要收购某个公司,就适用于这种定义。

问题在于,组成一家公司的所有有形无形资产以及其他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没办法等分成若干份的。你拥有车厂的1%股权,你把生产线上那个机床给我拆1%下来让我处置,可能么?

所以要强调一个观点:单纯的(一张)股票本身,是一种不完整的所有权凭证。

在现实世界里, 一张股票仅仅只包含一小部分的收益权、完全没有处置权,也完全没有买卖权。这里的处置和买卖权不是指你卖出股票的权利,而是卖出股票所对应的那部分公司资产(属于你的那一小份)的权利。所以,当你只拥有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权的时候,买股票等于买公司对你来说,并不总是适用的。

买下所有的股票,等于买下整间的公司。这样定义可能更严谨一些。

而这就带来一个很微妙的问题,当你对公司并不拥有完整的所有权的时候,公司经营产生的收益,就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归你所有,虽然法律上是没问题的,但实践中有问题。

公司管理层可能并不愿意把所有经营成果与你分享,相反,他们可能会找个机会把白花花的股东权益给败掉;而市场对内在价值的理解和你自己也有所不同,所以也不愿意出一个让你满意的价格来接盘。

这种情况下,那些理论上归你所有的钱,实际上到底会装到谁的口袋里,难说。注意,这其实不是个单纯的管理层诚信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你的股票所对应的那部分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属于某个公司内部的资产,本身就是严重缺乏流动性的。

所以逻辑上说,上市公司必然要具备某种将现金回流给股东的机制,譬如分红回购和清算,如果缺少这样的机制,上市公司就变成了貔貅,只进不出,这样的公司其内在价值等于零,因为赚多少钱跟股东都没有关系。

毕竟,买股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公司能把赚到的钱全部分给股东。大家之所以愿意去购买那些不分红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是因为不分红也没关系,而是预期未来总有一天公司会把所有钱全部分掉,只是暂时先不分而已。

总而言之,把分红/回购总额作为公司价值最终极的衡量标准,我认为是恰当的,因为可衡量可计算,不存在歧义。严格说,只要一天你的累计分红(折现值)还没有覆盖当初的买入成本,你都不能说自己当初的买进是绝对正确的。

全部讨论

2021-04-25 21:24

很有价值的深度思考,感谢分享。

“无论多么出色的业绩,如果市场能够给予充分、准确的定价,则持有这个标的的收益率会无限趋向于无风险利率。”

对于企业,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所以要得到一个企业真正的内含价值,除非开了上帝视角。你眼中的“内含价值”并非我眼中的“内含价值”,而平庸与优秀投资者之间的差距,都来自于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深度及认知差。这是我的一些思考。

2021-04-25 20:24

不持有十年以上很难说是投资一家公司,基本都是在赚市场的钱,有时候觉得挣得是公司成长的钱,但是估值的提升可能是之前十年的酝酿。

2021-04-25 19:22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雨总出品,一般都精品。。

2021-04-26 11:16

写的挺好的。事实上,我认为只要是以评估企业价值作为决策依据的都属于价值投资,不用局限于收益来源是分红还是股价波动。

2021-04-26 08:02

如果真的值50元,根本不会从20跌到10块,如果真的从10块涨到50肯定不是当时20块的逻辑,所以啊真的是幸存者偏差。在股价20时,都是在蒙,可能连企业经营者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2021-11-07 15:57

所以投资根本是艺术,不是科学,甚至是玄学。特别股票短期走势完全是随机,有人能预测绝对扯淡。
但有一点我认为大概率会有比较好的正收益的方法:
跟着国家政策走、国家行业规划走,特别是一个市场空间很大的新兴行业,政府指哪我们打哪,而且是政策越明确仓位越重,买入行业基金、ETF或者买入行业1~3名的头部公司(经过几年发展排名很可能变化),然后持股装死,直到该行业发展成熟、产能过剩再卖出。对散户来说,这种方法不要求你有很高的选股水平,赌的就是国运!!
比如芯片、新能源屡试不爽,虽然从买入行业基金开始到现在中间有过很大的回撤,但比起行业成熟,产能过剩还有很长的时间和空间。

2021-08-21 23:25

掌握基本股票知识之后,聪明和有耐心,赚预期中半山腰的钱,比较稳妥

2021-06-22 10:14

作者这篇文章我读了5遍,颇有收获。
即使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评估的是现在的价值,我们交易的是现在的价格,评估现在的价值需要对未来作出假设,这些假设当然不可能是客观的,每个投资者作出的假设都是基于自己愿意相信的那部分偏见,即使是整个市场达成交易的价格也是基于当前普遍的偏见所作出的估值,这种偏见可能受限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当前的宏观政策、当前的技术水平、当前的竞争格局,当前的上下游关系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未来现金流,还影响折现率,值得指出的是,相同的公司,不同的投资者愿意给出的现金流是不一致的,折现率也是不一致的。因此现在均衡的价格(可以理解为市场评估的价值),只是一个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偏见。
价格,价值,都具有时效性,跨越周期太长的价格、价值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当时的无风险利率水平不一致,当时的流动性不一致。放在实物资产上更是如此,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价值迥异,比如诺基亚手机,即使是茅台酒。
我时常在想,我们交易的股票,只是投资者对它的预期,即作者所称的预期交易预期。其实这种预期何尝不是一种更广泛的跨期信用呢。因为这种信用的广泛存在,社会经济才会异常的活跃,现在是无法想象没有这种广泛信用存在的经济体。

经过在股市5、6年的摸爬滚打,我定位于投资合理估值的消费行业的成长股,认为自己能够合理预期这类股票的发展趋势、能够承受这类股票的股价波动,等到相应的预期落地了,这类股票大概已经变成了白马股了,这个时候再把它与风险偏好更低的投资者进行交易,各取所需。

2021-04-25 20:46

市场是复杂的多维的混沌的,任何简单化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给多方向思考的人点赞!

2021-04-25 20:31

好文章,投资是复杂的。我最近也是感到有些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