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投资分析:想说爱你不容易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9喜欢:3

由于我学习格力时间尚短,颗粒度较粗,文中如有表述不妥之处,真诚地欢迎一起理性地讨论交流,欢迎质疑,欢迎打脸

主要内容:

简化资产负债表

渠道改革

我眼中的董姐

格力的多元化

“存贷双高”分析

格力的估值

简化资产负债表

先来看一下格力2023年三季度的简化资产负债表。

开始对格力感兴趣的时间是2024年3月6日,当时格力总市值2260亿,每股40元,此时的格力已经从每股30元开始涨了好久了。

如果企业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把格力账上的现金偿还必要的债务之后全部分红,那么可以分掉的现金=现金+类现金+应收+预付-有息负债-经营应付=836亿

如果此时以2260亿买下格力,相当于用1424亿(2260-836)买下来一个可以自行运转的企业,该企业近5年平均净利润238亿的企业,折合pe仅为6倍,肉眼可见的便宜。如果用近5年平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09亿来算,pe也才6.8倍。

是市场错了?还是我错了,有些东西没看到呢?

在计算经营净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数据,2021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只有19亿。引起了我困惑。

有看到相关解释是因为渠道改革,以前是淡季压货,把货发给了经销商,经销商既是销售部门,又是仓储部门。现在经过销售渠道改革,线上线下一体化,线上下单,格力直接发货,免去了中间代理经销商环节。空调要放在自己的仓库里,所以存货尤其是产成品相应增加。

咱们就顺水推舟,看一看格力的渠道改革。

渠道改革

简单说来,2019年以前的格力销售模式是简单的多级代理经销商的模式,每个区域有一个总代理,下设多个分级代理。截止2018年底渠道网络包含26家区域性销售公司和超过4万家终端网点。在渠道体系的支撑下,格力主动发起2014-2015年行业价格战去库存,份额大幅领先竞争对手。

但2015年之后同为行业龙头的美的海尔先后完成“T+3”及“统仓统配”改革,新贵奥克斯亦凭借网批模式崛起,2019 年凭借渠道效率优势开启价格战,同时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线下商店的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格力在线上和线下渠道份额受到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格力推行新一次渠道改革。

2019年以来的渠道改革,主要是缩减代理商层级,各级经销商要进货零售的家用空调,需要直接在云网批系统下单,即“格力网批”App,按照价格表采购,货款直接流向了格力总部。很明显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这也导致部分经销商的倒戈。

董明珠也知道这种操作对格力经销商们会带来损害,可为何还要这样做呢?因为格力面临的行业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啊。砍掉这大供应商的10%利润,价格就能再下探10%。

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渠道改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有限。格力合同负债不断增高,空调收入维持微弱增长。

从整个渠道改革的过程中能够看出来,导致渠道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其他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以及疫情原因导致格力线下销售受到较大阻力。

同时格力对线上渠道的建立后知后觉,直到“黑天鹅”疫情到来之后,才意识到了线上渠道的重要性,随即在2019-2022年之间开始进行渠道改革。

单就家用空调来说,属于功能性产品,没有社交功能,产品差异化小,所以最容易发生价格战。

而且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变成了耐用品,对产品质量的使用体验反馈期较长,在未来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所以管理层的领导力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所占比重就会逐渐增大。

说到了管理层的领导力,咱们就不可避免地要来了解一下董明珠这位网红女性企业家了。

我眼中的董姐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董姐的采访、演讲。关于董姐八卦自然不少,但是我们还是不要去关注这些根据不明的东西,尽量从董姐真实的访谈中去了解她。

我对董姐这个人还是很佩服的,她有一套很正直的价值观,以及一套很正统的企业运行、管理理念。

董姐说“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要对别人负责任,你是这个企业的员工,你要对你的企业负责任”、“权力是用来谋公的,不能谋私。”等等

作为现代中国企业家,董姐的人格是绝对标杆。包括董姐与其亲哥“断亲”的事情,都能体现出董姐特有的人格魅力。

但是通过一些采访,我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董姐固执的一面,甚至固执到“自我闭环”。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杨澜对董姐的一次采访。杨澜这次访谈是我看到的所有对董姐的访谈中最犀利的

杨澜和董姐在谈到格力的手机时,董姐甚至说“格力手机没有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过,谈何失败?”,但是事实是,格力手机在市场上可以买得到。

在谈到对银隆原董事长魏银仓的识人错误时,董姐这次却没有正面回应,却说这个问题是可以修正的,不是致命的。

还有董姐对风险与失败之间的认识,感觉其思维有一种很奇怪的“逻辑闭环”。

恰巧今天读到芒格1994年在南加州大学演讲中的一句话“第一条规则是,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因为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个,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表明,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

但是董姐也有其优秀的一面,在一些访谈中也能侧面感受到董姐对制造业独有的深厚感情。比如董姐说,格力是全球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压缩机制造企业。

我认为正是由于董姐的企业家精神,才使得格力空调曾经长期霸占空调第一、质量第一的位置。

所以只要有董姐在,格力在空调上的业务即便不增长也不至于出现衰落。但是其他业务就不好判断了,最起码在估值的时候不能看作一种积极因素。

另外就是对于已经70岁的董姐,不知道董姐还能做多久董事长,也不知道继任的董事长有几分像董姐,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

格力的多元化

对于格力的多元化,从2023年半年报来看,2.37%毛利率的其他业务,对净利润应该是负贡献。

格力的年报中出现“多元化”字样是从2012年,董姐当上董事长之后开始的,不过那时的多元化还是“横向专业化”,依然集中在暖通领域。

直到2014年,年报中才出现了类似业务多元化的表述。2014年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除空调外的其他产业依然处在亏损的边缘。

如果不是董姐光环的加持,我甚至都会怀疑其他业务有利益输送的嫌疑。即便不能用失败来定义格力的多元化,我想也不能用成功来定义。

“存贷双高”分析

网上有很多关于格力存贷双高问题的分析。都很好,但是都不能给出为什么会出现“存贷双高”的现象。

我也给不出来为什么,但是总感觉有些不对劲。而且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借款,2022年飙升的都是信用借款。

按照董姐的性格应该很讨厌企业的有息负债不断飙升,为什么反而出现了这种现象。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存贷双高”的分析过程。

通过计算,借款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无风险套利的解释不成立。而且董姐以前说过,他们不搞“金融”,这种套利活动应该属于金融领域的范畴吧。

有息负债飙升是从2022年开始的,那么就看一看2022年年报中给出的解释,短期借款的增加由于“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但是2022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1699亿,比2021年1753亿还少了近50亿。那借那么多短期借款,到底干啥了呢?

长期借款增加,年报给出的解释是“满足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建设资金需求”,但是企业的主要长期资产并没有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

能从报表中明显看出来增多的就是投资理财类以及现金类资产。既然和年报解释的对不上,以我有限的水平我也不瞎猜了。

另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格力的有息负债最早是在2022年半年报中有大幅增加的趋势。

22年半年报中显示1353亿“货币资金”中有484亿是“不属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范畴的定期存款及应计利息”。

到了2023年半年报1916亿“货币资金”中有921亿是“不属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范畴的定期存款及应计利息”。

有息负债大幅增加,同时定期存款也大幅增加,一边借钱一边存钱。而且都是金额巨大。

关于“存贷双高”问题,如果有那位朋友知道如何解释,望不吝赐教,先行谢过

另外董姐在各种采访与演讲中都说,做企业要诚信,财务不能造假。如果真要投资格力,就看对董姐有多大的信任程度了。

格力的估值

其实对于格力的财务报表,我是存在没有弄清楚的地方,尤其是在“存贷双高”的问题上。在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之前,我不会买入格力电器

如果有哪位朋友能帮我解答疑惑,我会万分感谢的

假设“存贷双高”是正常的现象。那么接下来就是看看格力未来净利润的变化趋势。

格力赚钱的主要业务就是空调。其他的业务暂时忽略,作为安全边际。

所以接下来就是判断空调的前景如何。格力在空调上的竞争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对空调普及率的观察,发现我国空调普及率基本见顶,持续上升的空间不大。

而且最近几年,我国家用空调的销量稳定在9000万台上下波动。

参考日本空调销售情况,日本在空调普及率见顶之后,销量基本围绕800万台上下波动。

所以基本可以得出未来国内空调销量基本见顶,增量来源只能从其他对手那里抢。至于国外销量,2018年到2022年,格力外销增长幅度只有10亿,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对于董姐,我认为5-7年内退休的概率不大,因为看最近的访谈,董姐身体状况很好,步伐轻快,谈吐富有条理和逻辑,目光炯炯有神。

所以我感觉董姐未来继续投资,布局多元化的可能很大。所以在估值的时候对近5年平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打9折作为格力的自由现金流也就是188亿。

总市值2260亿减去净现金836亿等于1424亿,对应188亿相当于7.6倍pe。

这个价格还是相当便宜的,但是这个基础是建立在搞清楚格力最近两年“存贷双高”原因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是pe到了1倍,恐怕也没有胆量入手。

欢迎点击关注,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CikJ小书房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92篇原创内容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03-23 14:39

格力电器是我当前最重仓,占了30%; 我也对近年存贷双高越来越烈困惑不已,不敢再加

存贷双高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贷款是各个区域各个不同生产厂基础建设带的款,为了方便各部门自己经营计算,该自己贷款的贷款,总部资金留存。

财务费用是负数,说明收取的利息大于支付的利息,所以我觉得格力的财务问题不是问题。我觉得格力增加贷款有三个原因,一是贷款利率低,有利可图,二是增加现金储备,预防财务风险,三是激活上下游产业链,增强稳定性。本人小白,说的可能不对

03-23 22:47

请看AI分析
对于格力电器存款金额和贷款金额双高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 **财务战略**: 企业可能出于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虑,采用较高的现金储备与贷款相结合的方式,以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和应对市场变动的能力。同时,通过借入低息负债进行投资或运营活动,企业可能在寻求利差收益。
2. **经营需要**: 格力电器可能因业务扩张、新项目投资、存货购买等原因,需要较多的现金储备来满足其运营和发展的需求。这可能导致公司持有大量现金的同时,也需要外部融资来支持这些计划。
3. **分红政策**: 尽管格力电器账面上显示有较高的现金余额,但公司的分红政策也相对慷慨。从历史数据来看,公司在特定年份的分红率甚至超过了100%,这可能意味着公司愿意将大部分利润回馈给股东。
4. **存单质押**: 高额存款中可能存在一部分是受到存单质押等因素的限制,不代表公司可以完全自由支配。这意味着虽然账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现金,但实际上可供公司即时使用的现金可能没有那么多。
5. **偿债能力**: 短期来看,高额的贷款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现金流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资金链紧张。因此,公司需谨慎评估其财务结构和偿债风险。
6. **造假嫌疑**: 在极端情况下,存贷双高也可能是财务造假的信号之一。不过,这通常伴随着其他财务异常迹象,比如收入和现金流不匹配等。除非有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存在欺诈行为,否则不应仅凭存贷双高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格力电器这一现象的看法应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战略、行业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多个因素。同时,投资者还应关注公司的财务报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以及市场分析师的报告,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经销商打款金融公司,金融公司借给格力,经销商的解释

03-24 07:00

就这个认知,写的再多都是抄袭。

03-24 06:00

低认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高认知的人的做法。

03-24 00:40

谢谢分享,期待年报分析

03-23 21:22

你自己不是都说了嘛,经营需要。

03-23 21:15

毛利百分之28,快100亿的工业制品看不见,毛利百分之33,快50亿的生活电器也看不见。那么高的毛利,会亏本?多元化亏本不存在的。苹果投资了100亿美元,又取消了的业务算失败吗?对比格力手机规模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