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zhu163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30喜欢:1
桃李的销售费用率迅速增长主要是由物流费驱动,这对短保产品来讲是天大的好事,意味着终端渠道的销情看涨,面包周转变快,从而为中央工厂争取更长的运输期,中央工厂的销售半径变更大,销售量变大进而可以驱动中央工厂深化分工,减少补货的生产安排,毛利率看涨。至于应收和预收的问题,主要是面包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大型商超,这块产生的应收较多,预收是面包的生产销售周期很短,预收发货后很快就消除。

热门回复

2020-05-04 10:25

我来说下口味这个问题,桃李的产品我基本全都吃过,也深入论坛看了不少发言,这个问题不应该纠结,口味是个非常私人的东西,所谓众口难调,就算一个人的口味也会变,吃多了会习惯也会厌倦,这和高端白酒的逻辑完全不同,而可乐、咖啡、低端白酒等是因为生理成瘾因素造成的大量重复消费。就算甜这个味道,不同的人对同一甜度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在我心里可以是满分的醇熟,在别人那就是吃起来恶心。身体是诚实的,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抱怨说自己非常喜欢的产品被下架,换上了自己不爱吃的,其实这就是拿自我感受代替群体行为,企业一定是因为某种单品销量下滑的厉害总体表现不佳才会下架的。

“生产基地分工和异地配送”是臆测的还是真实发生的?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他们这个逻辑就是臆想。我估计销售费用率升高是因为一次配送改多次配送吧,这样销售和配货匹配程度更好,提高销量,改善货架期,降低退货率,但对应物流成本提高。而不是反过来因为销量提高了所以物流费提高。毛利率提高应该是均价的提高,是产品的提升,不是生产基地分工吧

2019-07-22 12:58

仔细看了你们说的加班会计的文章,明白了他的意思,营销领先->销售变快->生产、物流可用时间变长->生产基地分工生产+异地配送,导致销售费用率升高,是这个逻辑吧。

其实文章强调的分工深化优势,只是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相比之下,品牌、口味(用户体验)优势才是棋高一着,参见茅台、苹果、可口可乐。尤其是口味(用户体验)这个优势,才是很多消费大牛股高价销售+涨价战胜通胀的前提。

尤其我看到文中后半段拿青岛啤酒做例子,不禁哑然失笑,青啤是我在10-12年左右的第一支重仓股。青啤,乃至整个啤酒行业,这么多年,都在拼命跑马圈地,靠拼资本来赢得竞争优势。不信你在大江南北随便找一家饭馆,就会发现基本只卖一种啤酒,换个城市就变了。是因为这个地区的人就喜欢喝这种啤酒吗?不是,其实只是被资金买断了。夏季高峰期时,经常看到两家厂商的基层人员,因为争地盘而打架就是明证。
而为什么青啤、哈啤、雪花都只能靠拼资金、拼生产呢,因为口味不出众,其实大多数啤酒都有种苦味,这种苦味限制了一个品牌的消费依赖,纯生虽然口感好些,苦味少,但价格较高,又跟啤酒的消费场景完全不符,难以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人喝酒主要是干什么的,增进友谊的--先不管是不是真友谊,啤酒因为酒精度低,喝的少了,难以达到喝晕这个中国人普遍的“喝到位”标准,那么就得使劲灌,最好是五瓶起步,一瓶都喝不到的,都得被嘲笑不是男人。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又加上口味不突出,单位价格就难以升高,高了大家消费不起。试想这样一个难以涨价,还得拼资金、拼生产的生意,还是一个好生意吗?
另外我得说一句,对于啤酒行业,分工深化加强品质要打一个天大的问号。我今年五一刚好去了青岛,还特意去了青啤博物馆,体验了送的啤酒,也在饭馆喝了当地人爱喝的原浆啤酒。原浆啤酒还是那么苦,虽然比纯生贵,其实还没纯生好喝。那既然当地生产的啤酒都这个样子,搞异地分工深化,还有什么意义呢?
另外,青啤的博物馆一直在强调他们历史如何悠久,获得了多少金奖,却没有意识到大部分的啤酒难喝这个基本事实。

2019-07-22 09:08

你多想想短保对运输的强约束,每趟运输并非卸货点越多越好。用推到尽的思维,就是你调研网购的例子,网购的物流费极高,保质期只剩1—2天,面包口感下降,但还有人愿意吃,为何不供应?单批次的面包供应的边际成本极低,几乎就只是原料成本。销售半径扩大,对短保产品来讲,单位物流费上涨是必然,不同于其他产品。更何况还没考虑销量变大后各个中央工厂专业生产不同型号面包可能会增加配送的复杂度。应收的问题可以参考招股书了。

2020-05-04 11:45

可以找到

2020-05-04 11:36

这些数据才是真重要的,很难找吧

2020-05-04 11:30

看分部间比例变化

2020-05-04 11:30

你的说法符合逻辑,但是我没办法证伪

2020-05-04 11:25

单批次生产的产量变大,减少渠道临时补货额外安排的生产就足够提升品质降低成本,这点招股书有提及,更何况工厂间的专业分工并非意味着某些品种的彻底变更产地,也许是某地某批次生产将异地的需求纳入。平均运费上涨意味着边际运费肯定大涨,运价不变条件下,要不是边际销售半径变大,就是赶急带来的频率上涨,但不管是那种,结果都是产品质量上升耐操了,如不是股东承担成本,结论只能是以上。

2020-05-04 10:37

关键是你说的分工问题根本没有出现,单个工厂依旧生产大部分产品。桃李一直在扩产能,开发新市场,但是也是在成熟一批之后再去扩产能,所以中间会有费用率的波动。我还是觉得增加配送频率,减少返货那个说法更加符合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