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爸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回复:0喜欢:1
仔细看了你们说的加班会计的文章,明白了他的意思,营销领先->销售变快->生产、物流可用时间变长->生产基地分工生产+异地配送,导致销售费用率升高,是这个逻辑吧。

其实文章强调的分工深化优势,只是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相比之下,品牌、口味(用户体验)优势才是棋高一着,参见茅台、苹果、可口可乐。尤其是口味(用户体验)这个优势,才是很多消费大牛股高价销售+涨价战胜通胀的前提。

尤其我看到文中后半段拿青岛啤酒做例子,不禁哑然失笑,青啤是我在10-12年左右的第一支重仓股。青啤,乃至整个啤酒行业,这么多年,都在拼命跑马圈地,靠拼资本来赢得竞争优势。不信你在大江南北随便找一家饭馆,就会发现基本只卖一种啤酒,换个城市就变了。是因为这个地区的人就喜欢喝这种啤酒吗?不是,其实只是被资金买断了。夏季高峰期时,经常看到两家厂商的基层人员,因为争地盘而打架就是明证。
而为什么青啤、哈啤、雪花都只能靠拼资金、拼生产呢,因为口味不出众,其实大多数啤酒都有种苦味,这种苦味限制了一个品牌的消费依赖,纯生虽然口感好些,苦味少,但价格较高,又跟啤酒的消费场景完全不符,难以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人喝酒主要是干什么的,增进友谊的--先不管是不是真友谊,啤酒因为酒精度低,喝的少了,难以达到喝晕这个中国人普遍的“喝到位”标准,那么就得使劲灌,最好是五瓶起步,一瓶都喝不到的,都得被嘲笑不是男人。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又加上口味不突出,单位价格就难以升高,高了大家消费不起。试想这样一个难以涨价,还得拼资金、拼生产的生意,还是一个好生意吗?
另外我得说一句,对于啤酒行业,分工深化加强品质要打一个天大的问号。我今年五一刚好去了青岛,还特意去了青啤博物馆,体验了送的啤酒,也在饭馆喝了当地人爱喝的原浆啤酒。原浆啤酒还是那么苦,虽然比纯生贵,其实还没纯生好喝。那既然当地生产的啤酒都这个样子,搞异地分工深化,还有什么意义呢?
另外,青啤的博物馆一直在强调他们历史如何悠久,获得了多少金奖,却没有意识到大部分的啤酒难喝这个基本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