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40年后,大众汽车集团掀起本土化二次浪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国市场在电动智能化领域的更新迭代速度,已远不是跨国公司按照“全球一盘棋”的策略所能跟上的。如果不想退出牌桌,就必须改变打法。如何平衡效率、成本,和利润成为关键

文 | 万戈

翻开中国汽车工业史,大众汽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得益于合资公司的率先建立,大众汽车集团成为深耕中国市场成功且长远的跨国企业之一,并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然而,受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整体格局的变化影响,大众汽车在华销量增速出现放缓迹象。

2023年,大众汽车(中国)旗下各品牌在中国累计交付车辆323.6万辆,较2022年增长1.6%,略低于中国市场整体5.6%的增长率。

尽管组织架构庞大而冗杂,但方向感仍然清晰。大众汽车集团深知,其在中国市场的压力来自于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只有通过投资以及技术合作等方式,快速推出能够打动中国市场的车型产品,才能持续领跑。

近日在上海,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

其中,最重磅的莫过于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两款纯电车型的协议。根据规划,预计自2026年起至2030年,合作开发的多款插电混动车型、纯电车型将陆续推向市场。

“我们正在全力推进电动化战略,并已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直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充满活力、竞争激烈,持续加强与上汽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动上汽大众产品组合的电动化发展,对大众集团意义重大,同时,大众汽车集团将继续提供顶尖技术及创新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浪潮席卷而来,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在中国,大众汽车集团正寻找更多合作伙伴,以期继续领跑。

01 提质、降本,开启“二次本土化”

40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在引进外资、创立合资的过程中,从拿来主义,到正向研发,再到在智能电动领域引领世界,大众汽车集团的“启蒙”作用不可忽略。

通过携手长期合作伙伴上汽集团及一汽集团,大众不仅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和配套企业。

得益于数十年来构建的研发力、体系力,以及在中国市场长时间摸爬滚打后锤炼出来的实战能力,大众仍然身处这一市场的头部梯队。

但变革之风骤起,越来越多谋求市场份额提升的本土车企正对其发出“竞争提醒”:若想在这一市场中继续领跑,大众必须做出改变。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8.8%,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4.2%。事实上,制定“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后,大众中国已经开始加速自身及合资公司转型,以应对激烈的中国车市竞争。

“预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50%,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意味着我们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投资方面的调整,即相应减少对燃油车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对纯电车型和智能网联车型的投资。”贝瑞德强调。

他说,大众汽车的全球监事会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必须有一位全球董事会的成员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并每周参加全球董事会的业务探讨,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球董事会每周的例会中,总部都能听到代表中国市场的声音。

实际上,体量只是转型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质量,而利润决定着转型质量的高低。

“市场份额并不代表全部,集团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贝瑞德称:“有一些纯电动汽车制造商抱有’销量重于利润’的理念,因为他们需要曝光度、需要被客户认知。市场份额当然重要,但我们认为,健康的盈利比市场份额更加重要。”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盈利,企业才能不断为未来作出投资。所以不会不计成本地去争夺市场份额,大众汽车集团所有成本优化的前提,都是不能牺牲客户的价值。

在汽车行业大变革的节点,如果盈利是前提,那么对合资企业进行技术赋能,以及寻求贴合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则是开启“二次本土化”进程的核心。

“我们看到中国的技术趋势与其他市场有着明显的不同,客户的需求和其他市场相比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建立了更多的本土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地平线、中科创达等更多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在合肥建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向电动产品阵容增加更多的投资。同时,我们也启动了非常重要的降本增效计划。”贝瑞德表示。

自2023年的上海车展后,大众汽车集团“光速”宣布重组旗下软件公司CARIRD管理团队,令其与地平线公司合资软件业务,以此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即为了寻求智能电动技术的快速落地并实现商业化布局,集团正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迈进。

从这开始,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开启了新一轮广泛交际:先官宣战略投资小鹏汽车,其合力打造的首款车型将于2026年面世;随后深化与上汽集团现有合作,通过重金投资技术合作,拓展奥迪与大众的产品阵容,旨在中国市场上为后续投放产品弥平差距。此外,2025年奥迪一汽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基于PPE平台的产品将推出;2026年,专属中国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平台CMP也将会亮相。

实际上,大众汽车(中国)早在2020年,就公布过一份总投资额超150亿欧元(约合1171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方案。

150亿欧元是什么概念?作为日系三强之一的日产汽车在2021年发布“2030愿景”,计划投资135.3亿美元(约合983.4亿元人民币),以此实现日产在全球的转型,而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投资金额,已经超过了日产在全球的转型投资。

02 以“中国速度”形成良性循环

今天的市场已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对于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以及市场参与企业,“速度”往往直接关联着面向未来的价值,大众方面显然已意识到这一变化。

过去,大众习惯于在欧洲进行车型开发,再到中国销售。但如今这种模式不论是从流程速度还是从市场形势变化考虑,均已不再利于其发展。

由此,大众中国方面引出了“中国速度”的新概念,寄希望于通过流程精简、技术整合完成降本,进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大众的成本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以更好地赢得消费者认可。

为实现这一计划目标,其对“中国速度”有三点明确释义:每三年推出一代新车型、每两年升级一次电子架构、每个月进行一次OTA远程升级。要知道,这样的速度不输于大部分新势力车企。

2024年4月,大众中国投资25亿欧元(约合196.9亿元人民币)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未来通过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大众汽车集团的新技术走向市场的速度将提高约30%,即新车的产品开发时间从54个月缩短到36个月。

同时,大众在华的研发大权,也从德国狼堡转移到了中国合肥。新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众科技),将负责开发专属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平台CMP,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四款全新A级电动汽车。

“现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重新洗牌,客户对新技术、定制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大众科技对集团的整个战略推进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南北两家合资企业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每个月大家都会看到其带给我们的优势与进步,这样的布局是多数友商并不具备的。”贝瑞德表示。

这意味着,大众汽车集团决策的对接,从9000公里以外的德国总部东移到了中国,不再有6到7个小时的时差,不再有语言和沟通上的障碍,在中国就能进行对接和决策,这使企业和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实现了更加无缝、紧密的连接。

可以说,大众科技是实现二次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是大众在华研发力量的聚合体,也是其在智能电动领域领跑合资车企,赶超竞争对手的驱动器。

如今,随着行业深度裂变,企业想要走得更远,既要想清楚如何在新趋势下寻找新增长点,又要时刻观察行业的新趋势与新变化。

有研究机构建议,车企应沿着四种成功类型探索适配路径,这四种成功类型分别是:前沿技术创新者、成本极致把控者、生态平台运营者、细分赛道引领者。

大众中国正是这样做的——在产品品质过硬的前提下,通过提升降本增效能力,为用户带来更实惠的价格,这不仅有利于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中国汽车工业史70余年,从筚路蓝缕到全球第一,大众汽车与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同频共振,承载了中德互信合作的一段佳话。如今,大众汽车与中国的故事仍在继续。

正如大众汽车全球CEO奥博穆指出的,“中国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已经来到中国40年,与合作伙伴有着40年的合作,我们在中国的9万名员工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们在中国有5000万客户,有3000家经销商,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非常自豪中国市场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能够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中国,大众拥有明确的未来发展蓝图,即“2030目标”:致力于保持在华第一国际汽车企业的地位,并继续位居中国汽车市场前三甲。

责编: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