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价值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80喜欢:82
【社会进步也需要“猪一样”的群体】
经济高速发展期这一代人,有些可能自己很聪明、很能干、很成功,所以对子女也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概率有过高的期望值。
这种情况,可能要再过一代才会有所改变。
看看历史上基础科学、人文艺术、社会公平、公序良俗上的进步,经常依赖于一个所谓“猪一样”群体的出现。
这个群体相对没有那么多财务压力,思想上也没有富一代那么固化。里面有很多看上去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奇思怪想的,在当时被“正常人”包括父母认为“傻”,在十几年、几十年后回头看,是历史进步的闪光点。
如果我们后代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从零起点开始轮回,迫于经济压力按照张雪峰报考志愿的实用角度去选择学什么知识、从事什么工作、站什么立场,去完成做题、社畜、存钱养家糊口的“苦难磨炼”,按照父母的标准去重复一遍他们的“成功”,那社会也只能在功利的层面不断原地踏步了。

热门回复

2023-08-03 18:41

巴菲特的这个名言(“留足够多的钱让子女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情,但不多到导致他们无所事事”)我也觉得是我暂时已知的最好最简洁标准。
从凡人的角度,我觉得把后半句删掉效果更好执行一些。
巴菲特和芒格是极有自知之明和自制力的人,是真的可以做到尽量不把自己价值观强加到子女身上。
但是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还是很容易忍不住把子女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都归类为“无所事事”,那么这后半句开的口子就等于让整个标准失去意义了。
我觉得后面一句改成“不违法犯罪,不伤害他人”即可(不过我也觉得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钱太多会导致人更可能做伤天害理的事)。

2023-08-03 19:26

从概率和常识来讲,中等以上阶层的子女,绝大多数是不可能超越其父母的。
并不是其孩子不够优秀,其见识、出身、智商应该都不会比父母差。但正因为家庭条件更好,反而使他们缺少拼搏精神和必要磨难。
而其父母的相对成功,有幸存者偏差,虽然与个人特质很相关,但我认为主要还是碰中了很多偶然的机会;而其子女从概率上不可能重复这些机会。
对社会而言,多一批猪一样的群体当然是好事,这个群体越多,越可能出现一些人文、思想、艺术方面的“异类”或进步因素。

2023-08-03 17:59

好像哈耶克和凯恩斯都说过,社会的各方面进步,都依赖于一个有闲阶级群体。内卷社会的成因就是技术进步不足,大家都忙着内卷,则进一步造成停滞。东雅稻米种植区以内卷为荣,以游手好闲(泛指一切不以卷死别人为目标的追求) 为耻,这种文化和制度就是专门为内卷陷阱设计的。

2023-08-03 18:51

能猫真的有耐心。。

2023-08-03 19:51

科技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就是一些不愁吃喝的贵族子弟,或者意外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纯粹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折腾出来的。欧美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模仿这种贵族制度,选出一批高智商的家伙,在高校里给他们创造一个不愁吃喝的闲散环境,指望其中1%的人可以发明或发现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推动人类文明的质变。比如加拿大那个想出深度学习算法的计算机教授,就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确实,所以我觉得“留足够多的钱让子女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情”还是太难了,能够让“子女可以不为生计而去做不想做的事情”就已经不错了[捂脸]

这是真的...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专业(理论物理)同学一个比一个有钱,问过家里背景的普遍非富即贵,华人同学父母学历大部分研究生以上,有副省级、也有上市公司高管、也有煤、地产老板... 欧洲的同学很多还有家族信托[吐血]
所以说,如果有女儿、学习又不错的话,送出国去学纯数学、理论物理真的是个很香的选择,男同学个个多金还竞争少

科技发展可能也是。以前我们一大堆程序员讨论为啥Linux是芬兰人写的,大家都表示自己即使有这个能力也没这个时间,有这个时间也没那个闲心。

2023-08-03 22:27

但是好像能搞出创新的也就是一群西方怪人,东亚人行不行还没得到证明,日本九十年代开始减负搞素质教育,后面也只是养出了平成废宅。

你的剑不一定是孩子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