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地产股》第二篇:投资房企的底气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24喜欢:24

这是我对《看透地产股》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二篇,在上一篇中,我写到:

“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书,写于/看于今年2月,在2月到如今的6月间,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很多事情。

我的这个XX号叫: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笔记是不可能完全正确的,但笔记的珍贵之处,就是它是真实的。

为了确保真实性,我并不准备对这篇写于2月的文章,作任何基于当下信息的修正,让你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努力走在财务自由路上的人,当时的所思所想。”

我们接着上文来看,以下加粗字为原文摘录,未加粗字是我的阅读感受。

另一种常见的负债是表外负债,也就是成立一些不并表的公司,由这些公司负责融资,然后以第三方支付或者履行合同等多种方式,将资金转交给母公司使用。这种公司往往名义上的持股比例并不高,但借款合同大多由上市公司担保,债务风险也和上市公司直接借款差不多。

关于房企隐藏负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我猜一定是有的。

从这一点来说,地产企业的管理层评估非常重要,为股东利益着想的管理层、稳健的财务报表,这些不是投资地产企业锦上添花的东西,而是必备的特征。

所以,如果你投资地产企业,千万记得评估管理层,我的评估方式,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体系,那篇文章里有。

(这里要小小地自夸一下,我写下这些内容的时候,印象中房企出事的还不多)

未来10年,绝大部分红利都会消失,各家房企都如笼中困兽,每天都要和那些牙尖爪利的巨无霸们生死相搏。但投资的机会也就在于此了,做过白酒和家电的投资者,回忆一下五六年前,就会发现现在地产股与那时候真的很相似。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挺不错的,回头写感受分享出来,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

所谓的竞争优势,就是行业的进入壁垒。

如果你快速想一下,你会发现那些竞争优势强大的企业,他们的领域似乎确实是进入壁垒明显的,比如白酒、医药、品牌快消品、白电。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地产行业,也正在一步一步走入这个时代。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行业的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

想要开发一个楼盘,单单一个买地成本,就只有巨无霸们可以出得起这个钱。

当然,在位的地产企业们,也面临着地价和房价的“双重挤压”压力,但来自于不断涌入的对手的竞争,显然会越来越少。

(上面说的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已经写好发出来了,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书,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回复推荐书单,那本书的名字叫《竞争优势》,可以找找看。)

(房产的)结利与交房的时间紧密相关,但早几个月、晚几个月完全是由开发商自己掌握的。把利润留在手里,需要就放进当年的年报,不需要就放到第二年,让营收和利润曲线更加平滑,这些技巧都是财务基本功。

前面我说过两个事情,一个是地产企业的利润表失真——这是由于生意模式造成的,另一个是隐藏债务问题。

这一段摘录,也是关于利润表失真的,但却是另一种失真——来自于合法平滑报表的失真。

按理说,平滑报表不是什么弥天大错,每个人都有美化自己成绩的冲动。

但是,美化这个事情,就像吸毒,一旦开始,就会持续滑落。

遗憾的是,作为局外人,我们不能明确判断:公司在平滑报表上做了多少手脚。

看不出结果,我们就只能评估起因,对管理层的评估,就又被提上了日程,前面文中已经提过了。

随着销售面积的下滑和房价增速的趋缓,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速已经越来越慢了,近几年的增速都是在个位数。对号入座,就是超过两道红线和超过一道红线之间的标准。

也就是说,“三道红线”政策所设定的行业负债增速,基本上是与当前商品房销售额增速相匹配的,政策根本不是在限制行业发展,而是对一些过分依赖杠杆来提升业绩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约束,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行业风险。

这个视角,我之前倒是没有想到,读书的乐趣之一就在这,不管别人知道不知道,我是没想到这个点的,又成长了一点点,开心

房企生意的核心,就是负债——买地——盖楼——销售,销售的增速,和负债的增速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市场的主流声音,是三道红线通过限制负债,进而限制了行业的增长,但事实却是:

行业的增长速度下降,已经不是想象,而是事实,三道红线只是“依从”行业的增速,而非限制。

但是,三道红线确实限制了激进房企“弯道超车”的机会,想要再通过加大杠杆而增长,已经不可能了,用作者的话来说:

“三道红线”标准划定之后,等于从源头上限制了当前各级别房企的增长速度,以后的中小房企,想和2015年之后的融创中国一样,借助杠杆五年便跻身顶级阵营,基本是没有可能了,当时动辄翻倍的负债规模增速已经成为历史,以后各个阵营只能按部就班,经年累月去稳步发展了。

除了作者的这个说法,考虑到房价已经不低,有房子的人已经不少,不少地区房产已经明显过剩,限制房企的杠杆,表面上是“限制”,背后却是对行业、乃至经济整体的精准呵护。

从这个视角来看,行业的进入壁垒更高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更强了。

(这里插个题外话,到了6月,过去迅猛发展的三巨头——碧桂园恒大融创——已经两家出问题了,让人唏嘘。)

城市化之后有大城市化,刚需之后就一定会有“刚改”……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新房供应日趋稀少,而且增量中的大部分都在往保障性住房方面倾斜,留给“刚改”的可选择空间实际上并不大,绝大部分人只能去选择二手次新房。核心城市核心商圈的新房或次新房,这会是未来十年乃至十年之后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稀缺性会越来越强。

先说两个不曾改变的事情。

第一个是科学相关的:

城市化,或者说人类的物理集中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一点之前我说过很多次。

第二个是人性相关的,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这两个事情,就决定了城市核心的房产,是极具价值的。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得土一点,随着人越来越有钱——他们的价值会更高。

良心警告:

说“价值会更高”,并不意味着“当前价格合理”,这是两个事情。

另外,这也不意味着“一线城市的房子只会涨不会跌”,还有,这也不意味着“马上就会跌”,理解这一段警告很重要。

拿我自己来举例,在深圳买了房以后,我原以为8-10年不用考虑房子这个事情了。

没想到过了几年,我就会做一些“如果我能买一个XX的房子,那就好了”的白日梦。

我甚至会幻想,有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独栋别墅,如果是在深圳就更好了,当然,如果能在核心地段,那我就笑不动了。

上面这一段,我相信不是我一个人的“梦”,而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有钱的话,谁不想住豪宅?——这是人的本性。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某种程度上,我同意万科董事长郁亮的说法(大意):

天下没有做完的生意,只有还没做得足够好的生意。

你我内心深处,对更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就是房地产企业的生意来源。

实际上,如果“三道红线”政策不出台,巨头时代也早晚会形成,但“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明显加快了这一进程。

按照作者的说法,“巨头时代必然来临”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第一,监管让行业资金供给受限,巨头更容易拿到钱;

第二,房产开发从纯粹“空手套白狼”到全方位开发,对企业能力要求变高;

第三,房企纷纷多元化,管理多样业务和资产,对企业能力要求变高;

第四,数字化、管理精细化、高端人才需求,使得拥有管理优势的巨头更能胜出。

我觉得,作者所说的这几个点,是有道理的,有限的资源、对企业能力的要求,都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也对在位企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而对于一个地段、配套和户型才是关键的行业来说,品牌并不是购房者的第一考虑因素。

再加上,这个行业是一个一个项目的开发,而非批量生产,所以规模效应也不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和管理驱动的行业。

我自己的观点是:

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是必然的,也是正在发生的,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这个行业,最终也不会成为寡头垄断的行业。

那些文化和管理优秀、财务稳健、有被证明了的品牌的房企,会成为脱颖而出的企业。

在囤地时代,资本雄厚是一个巨大优势,能拿到地并且能压得起,就能赚到更多利润;在高周转时代,负债能力至关重要,其实质就是用高杠杆来缓解利润率下降的压力,最终实现总收益最大化;而在“三道红线”政策全面贯彻之后,经营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也是头部房企的核心优势之一。

用作者这一段描述来结尾,我觉得挺全面的。

地产行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如今也算是一个成熟的行业了,虽然时刻有监管这个不确定因素在,但过去这么多年的经验也反复验证:

我们只是想让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而已,因为这既关系到民生,也关系到上下游经济发展的带动。

这意味着,任何威胁到这个行业稳健发展的可能性——不管是过热、还是崩溃——都是不被允许、被高度警惕的。

但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万科有一点是我非常喜欢的,我觉得这是她的文化和我的性格的相容性,翻译成白话就是:

静态来说,世界是不公平的,动态来说,世界是不可知的,不管外界怎么变化,不要被纷纷扰扰给迷惑了双眼。

坚持做你内心深处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一点一滴地积累,美好的事情自然会发生,而且往往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的。

与读者们共勉,我们每天都要比昨天,聪明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一天就值了。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 $标普500指数(.INX)$ 

精彩讨论

人闲桂花落20212022-06-12 16:01

朱酒文章写的挺好的,不过看他的实盘,从结果看投资水平非常一般般。

全部讨论

傅志敬2023-04-04 20:09

靠写文章赚钱,不是靠炒股

忙碌的懒树獭2022-06-27 10:56

我问了下我酒哥融创和金茂怎么办?然后被拉黑了

第二人生LUCK2022-06-14 10:28

老师说的太对了,房地产是没有行业机会了, 但是企业有机会!! 留下来的企业会活得很好

第二人生LUCK2022-06-14 10:25

中国接受大规模的教育不是自古开始的, 20-35岁的年轻人 需要消费的地方比之前多了很多!! 什么电子产品, 吃的喝的都讲消费升级,升级完了后 小米手机都卖6000了 普通家庭真的很难攒钱了

坚守冬种夏收2022-06-13 15:06

人类对住宅的需求是不变的,对住的越来越好的追求是不变的,即便现在有房子住了,但是一旦手上有大钱了,首先需要的就是更新住房,自古以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因此房产不存在过剩,只是某一类型的房子过剩而已,国家政策的出台必然限制小地产商的发展,资源向龙头聚集,目前是低谷期,耐心等待,必然迎来地产新的艳阳天。

木易冬2022-06-13 11:47

基本上所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只有三道红线是比较符合市场化且可持续的,基本可以有效制止市场无序扩张的乱象。

Deww2022-06-13 11:23

雪球上很多文章写的好的,水平都一般

挨打还得立正2022-06-13 11:19

这个哥们喜欢拉黑人

周期老司机2022-06-13 11:15

“未来10年,绝大部分红利都会消失,各家房企都如笼中困兽,每天都要和那些牙尖爪利的巨无霸们生死相搏。但投资的机会也就在于此了,做过白酒和家电的投资者,回忆一下五六年前,就会发现现在地产股与那时候真的很相似。”老师的最后一句话和$房地产ETF基金(SH515060)$ 基金经理李彦的观点类似:当前的房地产,或相当于2015年的白酒。复盘白酒上一轮行情,对我们现在投资地产有很大帮助。$保利发展(SH600048)$ $招商蛇口(SZ001979)$

朱酒2022-06-13 11:07

过去十年,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的涨幅都不小吧,而且是在估值基本不变的背景下上涨的,靠的是扎扎实实的业绩。去买那些顺应方向的企业就是了,地产没有行业机会,但有企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