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金牛奖构建简单的选基策略?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87回复:96喜欢:163

都说选主动基金要好好考察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每年评选的金牛奖恰恰是对基金经理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借用金牛奖的评选结果构建一个主动基金的选基策略。

选基思路:

(1)每年五月初选取当年股票型\混合型五年期金牛基金:符合该条件表明基金长期业绩表现突出

金牛奖号称基金界的奥斯卡,每年三四月份公布并颁奖,按统计周期分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奖项。随着我国基金行业历史越来越长,今年推出了七年期奖项。与其我们费尽心思去挑选历史绩优基金,还不如直接参考公开发布的金牛奖来得简单。

(2)在这些基金中,进一步选取现任基金经理在这五年中任职超过四年的基金:贯彻选主动基金即选人的理念,如果基金历史业绩表现不是由现任基金经理所主要贡献,那么该基金需要排除

投基思路:

(1)每年5月初买入符合上述条件的基金,并持有五年,如期间现任基金经理离职(此情况在我们的策略中非常常见),当即赎回:需要持有时间长才能体现基金经理的能力;基金经理离职了好的业绩难以持续保持

(2)在每一年度审核的过程中,若有新增符合条件的基金,将其纳入组合;若有持有的老基金继续拿到金牛奖,那么该老基金从该时点起继续持有五年。

(3)按基金规模加权的方式确定基金间的投资比例:基金规模大反映投资人对该基金经理的认可度高,应该享受更高的权重:

策略结果:

根据上述贯彻我们投资理念的选基及投基策略,我们测算2010年至今该策略的表现,如下图所示。

可发现策略虽然简单,但因为符合我们的投资理念,表现得非常有效,该组合显著战胜了沪深300指数(年化超额收益高达9.4%!)。按照该策略,各期持有的主动基金数量在8只左右,持有的数量偏多,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另外,考虑到主动型基金仓位不到100%(大多常年保持在80%-90%之间),以及基金每年收取的管理费(约1.5%)等种种不利的情形,选取的主动基金投资能力相比图中展示的会更强。

大家如何看这个选基策略?

@持有封基@银行螺丝钉@蛋卷基金@望京博格 @今日话题 @不明真 @肖志刚  @创金合信基金@江怡曼Manu@Lagom投资@肖志刚

精彩讨论

肖志刚2020-08-23 22:33

对,五年期今年奖比较能反映基金经理的研究能力,而非交易风格。因为交易风格大概四年就一个轮回,所以单看一两年的业绩,说研究能力与交易风格的综合结果,时间越短,交易风格的影响越大,甚至是主导的。


看五年,就基本剥离了交易风格的影响,这样的选择当然是选出了研究能力最高的那一批。


$九雾组合(CSI2051)$

老韩闲聊2020-08-24 09:54

五年期金牛奖比较能反映基金经理的研究能力,而非交易风格

大马哈投资2020-08-23 22:17

我是根据一些朴素的选基思路想到这个这个策略的,选主动基金有几个要点:(1)选基即选基金经理;(2)考察基金经理行不行,要看得越长越好;(3)金牛奖是基金界的奥斯卡,得过金牛奖,代表业绩已经得到鉴定,无需自己计算;(4)规模大小反映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认可度。根据这几个原则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选基策略,结果发现效果出奇的好。。。

大马哈投资2020-08-23 22:57

历届金牛奖的链接: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大马哈投资2021-11-12 08:45

要找历史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本质上都是“追高”的

mars_people2021-11-12 00:36

追高组合?

大马哈投资2021-02-27 21:38

嗯嗯,还没

理性需淡定2021-02-27 05:01

大马好,晨星每年只有一年期获奖基金,有没有与金牛五年期基金做收益比较?结果如何?另非常看好你的“大马哈金牛”基金组合,加油。

大马哈投资2020-12-30 09:02

嗯嗯,晨星这个很多朋友说了,我最近做下分析

大马哈投资2020-12-30 09:02

嗯嗯,你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我再看看,谢谢你提供的的思路哈

理性需淡定2020-12-30 03:45

大马兄记得"持有封基"老先生做过一个长期回测,晨星选牛基比金牛强,老先生人很好,可问他要数据。

长盈小福星2020-12-30 01:08

学习了

chenedai2020-12-30 00:48

嗯嗯,其实你的这个策略我觉得已经很棒了,后续就是继续精进…我刚才看了你的后续改进策略,就是根据规模选取前几名的基金,我觉得很好,可以把比较小的基金公司剔除,那我这么考虑,既然已经选了规模大的基金了,那么在最后确定权重分配比例的时候能不能按反向分配呢,这样又可以兼顾受投资者认可的基金,又不至于给热门基过大的权重,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大马哈投资2020-12-30 00:02

嗯嗯,你说得很对。其实加权到底采用哪种方式我有想过,大概有这么些思考过程哈,供你参考:
(1)之前我最开始用的等权,后来采用规模加权。主要是因为一些基金因为一些偶然原因进了金牛奖(比如过去五年某一两年的业绩特别好,长期稳定性很差),然后对于这类基金呢,它的规模并不大;而有一些基金,业绩非常稳定,规模会相对大一些。对于我而言,我肯定是倾向于后者的,这样业绩更具备可持续性,而不是运气。换言之,这个基金规模对基金经理的业绩是有一定甄别能力的。
(2)我按照等权和规模加权分别测算了绩效,发现历史回测来看,规模加权绩效要稍好于等权,收益没有变差,反而变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佐证了我的观点吧。
(3)你说得规模越大,业绩要差,是事实。不过这个比较适应于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不同规模基金比较,对于不同基金经理则比较难说。
(4)这个组合采用规模加权主要依赖于历史回测,不过看最近几个月,情况有些变化。就是头部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已经非常非常之大,如果说未来对业绩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我是有点怀疑的。而且纯粹采用规模加权也可以给某一个基金经理过高的权重。这块我暂时还没想的特别清楚,看是不是要采用单个基金权重上限等方式来解决。因为这个是明年五月才会调仓,现有组合的权重已经确定了,所以我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慢慢思考这个问题哈。到时候我有什么新的想法再同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