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减仓万科了

发布于: iPhone转发:2回复:19喜欢:7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从21年2月10日第一次买入万科以来,股价一路下跌,期间多次补仓。从刚开始逻辑自洽,知行合一,到后来的补仓已经分不清究竟是沉没成本效应还是仅仅觉得便宜了。

因为短短两年时间,行业环境和公司管理优势已经相去甚远。所预想的行业集中度没有如期而至,相反楼市整体低迷,行业毛利率大幅下滑。预想的管理优势也没有止住下滑的业绩,反而等来了低价增发和配股。

《行为投资者》有一段话,我觉得写的很贴合:

我们倾向于高估我们拥有的,低估我们没有的。即便是专业交易员也倾向于不出售他们目前已持有的投资,尽管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也承认,如果要求重新开始,那么他们并不会购买现在持有的这些有问题的股票。

如果忘记沉没成本,此时此刻,我还会建仓万科吗?我想大概率是不会的,至少是等等再看。毕竟站在当下,行业业绩持续下滑,公司拿地逐年减少,毛利率跌至制造业水平,再算上高杠杆属性,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值得建仓的标的。

万科随着去年10月31日触底反弹后,再次进入长期阴跌中,从12月9日高点20.63跌至3月7日收盘16.13,跌幅21%。过去五年不考虑做波段,长期持股的人应该都是绝大多数亏损的状态,我持仓万科目前亏损17.3%,持股天数499天,近两年时间,持仓中盈利的天数不足10%。

过去两年持有的心路历程究竟是践行长期持股,还是因为保守主义,已经难以分辨。(保守主义还受到一种自然倾向的支持,即人们总是有避免后悔的倾向,总觉得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没有的东西更有价值,对损失的恐惧多于对收获的追求

两年时间,一直关注行业及公司动向,找出各种观点持有,力求逻辑自洽。这让我想起对于各类基金机构现场尽职调查虽然具有常识意义上的吸引力,但实际上它不过是一种成本高昂的无畏之举,会让基金经理陡增错误的信心,同时也增加了遮蔽正确决策的沉默成本。付出越多,越是舍不得放手。

人类一旦接受了一种观点(要么是接收的观点,要么是自己同意的观点),就会把所有事物都搜集来的支持和赞同这个观点。-弗朗西斯·培根


关于长期持股:

巴菲特说: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10分钟。

格雷厄姆说: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来看,它是一台称重机。

查尔斯·埃里斯认为:交易次数越频繁,投资收益越少。他的研究表明,资金周转率如果超过200%的投资者,除非其每笔交易都高出市场平均收益率几个百分点以上,否则他不可能达到股市平均收益水平。

过去两年,除了几次加仓,从未卖出一股,在去年做出反思,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后,做出不买入也不卖出的决定后,既没有低买高卖,同样也没有追涨杀跌。目前价格几乎持平去年,从某种角度来看,确实避免了频繁交易的副作用。至少不用长期盯盘,大多数时间属于佛系持仓,睡眠质量改善了不少。

只是近期在政策频繁利好房地产,市场并未改善,同时管理层低价股权融资的背景下,确实对继续持有产生动摇,长期投资是否只是自我催眠的一种表现,毕竟人类大脑是身体中新陈代谢最慢的部分,人类保存能量的一种方式就是保持默认状态。自认为的长期持有,是否只是惰性、损失规避的一种综合体现?

如果估值只看静态市盈率,市净率,无疑万科是值得购买的。但是投资股票实际是“购买未来”,今天的低市盈率可能在未来业绩逐步下滑的情况下变为高市盈率,今天的净资产会随着经营环境变坏而逐渐萎缩。

万科开发业务结算毛利逐年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扣除去税金及附加结算毛利仅16.5%,去年同期为18.7%。2021年全年整体毛利为17.2%,2020年同期为22.8%。

同期保利也是属于毛利率逐步下降的趋势。行业经营环境恶化可见一斑。

虽然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之一,买入万科的人都期许着它能够在行业寒冬中存活下来,并享受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业绩增长。但似乎这个寒冬过于漫长,长期持有虽然美好,但金融市场永远最看重当下,人类毕竟活在现世的此岸。

正如凯恩斯所说:“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将会死去”

所以长时间的寒冬,是否还有必要坚持。万科是否坚持到春暖花开。甚至说在低位分拆优质子公司上市,低位股权融资的情况下,寒冬过去后的万科还是这个万科吗?

公司估值的真正艺术性,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分析上。长期来讲,一个成功企业最重要的驱动力,在于其可持续发展且盈利的商业模式(具有竞争优势),外加稳固的现金流和适当的债务水平。
企业“护城河”可以被定义为一组特殊的综合能力——成为所在市场最便宜、最独特,或品质最好的产品供应商的能力。

2023年2月品牌传播力排名方面,万科地产、保利发展华润置地位列前三,龙湖集团碧桂园紧随其后。万科再次蝉联品牌传播力第一,看起来似乎具备所谓的竞争优势。然而实际情况是,即便万科难以避免资产减值风险,2021年万科对部分项目、个别股权投资计提了35.3亿元资产减值,较2020年末增加15.5亿,合计减少权益净利润25.5亿。

可能是基于对地产市场的悲观判断,2022年万科全年权益拿地金额241亿,拿地面积180万平,同期排名分别是13名和25名。而2021年万科权益拿地金额为1274亿,排名前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拿地力度明显减少,产能不足的情况下,2023年业绩压力会更大。

针对万科的新产业,由于在会计准则上使用成本法计量非开发业务,客观上会对报表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比如目前长租公寓里规模第一名的万科泊寓,至今仍未能实现盈利。在万科披露的口径中,万科泊寓计划在2023年实现成本法下(扣除折旧摊销后)的会计报表盈利。

从长远来看,万物云、泊寓、万维物流等经营、服务类业务符合可持续发展且盈利的商业模式,但是能支撑多高的估值还是未知数,目前利润贡献主要还是开发业务。

写到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如果押注房地产市场回暖,行业毛利率回升,那么过去两年大量拿地的保利明显更具投资价值。如若行业继续低迷,少拿地的万科资产结构自然更好,但是接下来两年房开业务也难以贡献更多的业绩,仅仅靠非开发业务,能否支撑2000市值还未可知。

写到这里,似乎卖出$万科A(SZ000002)$ 已经成为明智的决定了。PS:无论买入还是卖出,我都倾向于少量多次,一方面避免主观情绪作祟,另一方面是敬畏市场,毕竟除非正好有更合适的标的,否则卖出股票后大概率会冲动买入另一只错误标的。

止损的纠结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段文字,用作本文结尾挺合适。

我们害怕选择了一条,便失去了另一条的山花烂漫;

害怕选择了一条,就必须直面一路的荆棘险滩;

害怕选择了一条,便留下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









全部讨论

2023-03-08 06:49

对于长期持有者,现在不是减仓的好时机,行业低迷+低价配股等一系列利空赶到一起的情况不会多,否则也不会出现现在的价格。持有万科,无非是行业优等生,只要行业不消亡,一定会好起来的。至于业绩下降,企业也是可以调节的,22年还有大几千亿的已售未结面积,近几期不是一直在吃这个老本吗,当然面积在减少,金额并没有减少。看你写这么多,忍不住回复一下。

2023-03-08 07:50

你这样的人多起来,再继续跌段时间,就差不多可以涨了。如果你们都不卖出,是很难涨起来的。市场永远只有少数人赚钱。。。。

2023-03-08 08:32

不胜唏嘘,继续坚持…

2023-03-08 17:38

可以准备干万科了!

2023-03-08 17:16

升过吗

2023-03-08 15:18

写得太乱了,投资万科确实难

2023-03-08 15:07

第一,万科去年拿了591亿的权益金额;第二,22年拿地的质量明显改善,利润率有望10%以上,因此经营环境在行业低迷时明显改善,只是时间上要三年以后才兑现。第三,减值问题是投资问题,不是品牌问题,房地产的品牌效应不明显。

2023-03-08 12:20

行业环境变化后,这个价格对应时间成本不具优势。

2023-03-08 08:53

我是满仓60000股万科的可怜人,再熬一年看看

2023-03-08 08:47

说白了就是长期不涨或者长期下跌你扛不住了而已,万科还是那个万科,变的是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