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iPad转发:2回复:61喜欢:30
网页链接 这俩洋和尚,让整个中国零售业都傻眼了 -
 拼价!拼质!拼效率!
  文 | 华商韬略 陈斯文
  2019年8月,中国线下零售阴云密布,零售巨头Costco的中国首店在上海开张,但当天下午,它就被迫暂停营业,原因是:人太多了。
  五年后,中国线下零售阴云更厚,Costco却又在深圳开出中国大陆第六店,当天会员开卡13万张,位列全球第一。
  【冰火两重天】
  过去五年里,尽管没有单独披露中国区的营收,但Costco在中国“开一家火一家”,早就不是新闻。
  Costco在美国总部的老对手,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同样生意大好。
  在2022年里,山姆用42家门店在中国区干出了660亿元营收,这个营收,盒马鲜生用370家门店也没实现;2023年,山姆又开出了5家新店,预计营收将超过800亿元。
  两大国际商超巨头的春天,却是它们同行的冬天。<a href="https:<a href="https:<a href="https:

精彩讨论

汤诗语02-15 00:19

为什么我感觉盒马去年以来是每况愈下?

冷小二02-14 22:19

去年会员费135刀,全年消费返还了不到500刀【可以选择现金也可以选择直接在costco购物】。其实COSTCO目的不是为了赚这个会员费,而是想让你锁定未来一年大部分家庭购物,通过单一客户大量采购,实现双赢,这样对于公司未来的销售预测和库存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洪荒力ant02-11 08:49

  两大国际商超巨头的春天,却是它们同行的冬天。
  2023年9月13日,家乐福在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暂停营业,全国只剩37家门店还在营业,2020年,这个数字还是228家。
  从2016到2022年,沃尔玛的传统大卖场也是江河日下,关闭了130多家。
  2023年12月,曾拥有200多家门店的德国连锁超市品牌比宜德发布公告,宣布全面暂停营业。
  曾经是行业标杆的外资超市,店门尚且关得哐哐响,中国同行的日子就更惨淡。
  在过去三年里,曾被认为特别能打的永辉,陆续关闭了近400家各类型门店,一度传出要被京东收购的新闻。
  仅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就关闭了692家超市便利店,以及14家百货购物中心。
  关门的商超中,包括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品牌:中百集团66家、华润万家12家、永辉超市29家、家家悦12家、步步高65家、以及联华超市131家。
  一年关几家十几家,可能只是偶然,但一关就是几百家,持续好几年,几乎可以断定:中国商超行业的经营不善,已是普遍现象,在2024年里很可能继续恶化。
  曾经有人将这种经营不善,归结为电商冲击和地租高昂。这个看法,一度是商超老板们的宽心丸。但Costco和山姆的存在,又让这个看法站不住脚:
  都是线下零售,都被电商冲击,都承担着同样的地价,Costco和山姆凭什么活得那么好?

洪荒力ant02-14 22:10

Costco在深圳开业,打破了全球两个记录。一个是当天开卡的人有14万多,这是什么概念?一天之内光这一部分,Costco就赚了2800万。
第二个是,当天的销售额打破了之前Costco在全球所有城市开业的记录。大家可以感受一下,16分钟,不加价的爱马仕包包被清空。2小时,贵州茅台新秀丽,包括Costco良忌的草莓熊被清空。早上一大早去,就开始排队三小时以上。

salmon猫君02-15 09:09

坐标杭州,我家斜对角就是一家山姆,开业续费至今,已经两年多,隔五六公里还有一家Costco,另外我暂停了10公里外的三年盒马黑卡会员,我以山姆忠实客户的体验来说说为什么这样:
1.距离,显而易见
2.极致的服务,以我仅有的两次退货退款举例,一次是买了一个月的牛排,当时分袋散装放入冷冻后就没管,等吃的时候发现牛排异味,立马全部拿给山姆客服,简单沟通几句就给退款了;另外一次是我买的卫衣,没穿过,但是吊牌没了,两周后,就是单纯不想要了,同样简单沟通几句,就退款了。就冲这个服务,试问国内哪一家超市能做到(应该也只有胖东来了吧)?
3.优良的品质,我在山姆复购率最高的是它家的青柠西柚汁,法式羊排,蓝莓,生巧熔岩蛋糕,它家的水果,肉类品质永远是最好的,也是最让人放心的,而甜品果汁类抓住了我的心头好,外面不容易买到同样的,即使类似的也做不到同样的口味和品质
4.相对实惠的价格,以我两年多的购物经验,山姆的东西真的不能说很便宜,它只是个别品类会做到特别便宜,比如寿喜锅,龙虾海鲜锅,烤鸡,猪蹄等,发现没有,对,就是那些两三天就会变质的食物,山姆的价格似乎就是便宜,吸引你的眼球,增加你的复购率,相比之下,它的果汁饮料,红酒,衣服,玩具,炊具,可以冷冻的牛排,其实并不便宜。山姆的牛排称得上价廉物美,但并不是非常实惠的,比如我自己每年都是双11去屯京东上的一家牛排店的雪花原切牛排,每片200~400G,买上一整年的量,我核算过价格,京东的价格是15元/100g左右,山姆做不到,大概是每百克30~50元左右,即使如此,同样品质的也已经比外面便宜很多了,所以我还是推荐去山姆买牛肉。
另外,它家的保养品也非常实惠,比如我复购较多的澳佳宝深海鱼油,life space的益生菌,比京东和外面实体店确实便宜很多。
所以,总结下山姆吸引我的,外面超市做不到的,好的品质和服务,相对实惠的价格,不远的距离(这个对于仓储式商超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我周末逛时见过很多一家子出动,整箱整箱的搬山姆的家庭式购物,一大车塞的满满的那种,过年采购年货时更是恐怖),和以上优点带来的购物信心和安心。
真的,我们基本每周都会去山姆,在山姆购物是一件非常让人开心和愉悦的事情。

全部讨论

02-11 09:00

  精品的第一个标准是少。
  2023年里,Costco的SKU(商品单元)保持在4000左右,山姆是5500,传统超级大卖场的SKU,一般在2万上下。
  Costco和山姆的品类虽少,单品销售规模却高出一大截。
  2023年,Costco单个SKU的销售额达到5942.8万美元,山姆逊色一些,也有1533.6万美元,但沃尔玛只有不到100万美元,国内同行的一线阵营,甚至只能做到260万元人民币的水平。
  有如此销量支持,Costco和山姆就有更强的话语权,去寻找更好的供应商,去提更严苛的要求,甚至要求供应商提供独家的“渠道专供商品”。
  进而做到——以少胜多,少,就是多。
  比如,在山姆,你只能买到三种规格的鲜牛奶,供应商分别是蒙牛、光明和圣牧有机,但走出山姆,这三种同时满足中国和欧盟双重标准的鲜奶,你就再也买不到了。
  这让它们两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实现“高质低价”和独家供应,从而形成了“售价低→销量高→采购价降低/费用降低→售价再降低”的良性循环。
  但少不是目标,精简SKU也不是万能药。商品种类少,意味着选择少,影响消费者的复购。
  因此,即使强大如“万能的淘宝”,也在不断丰富供应生态,京东当年为了刺激用户购买,一路从低频的数码产品,扩充到图书、生鲜、日用等高频种类。
  这引出了精品的第二个标准:选品绝对要精。
  所谓的精,就是用精简到极致的SKU,去覆盖最高频、最爆款的商品。
  除了前面提到的极致性价与超值体验,Costco的选品还奉行着“宽SPU、窄SKU”的原则。
  与传统大卖场里,每类商品包括高中低几十种品牌不同,Costco品类丰富,但每类商品只有2-3个品牌,有时甚至是孤品。
  为了保证选品,Costco在全球拥有高薪聘请的采购团队,他们负责在每个品类中精挑细选出两三种,并且每种商品都经过管理层的亲自复选或使用,选择他们认为有“爆款”潜质的商品上架。
  而在山姆内部,5500个SKU下的商品,被大致分成以下四类:
  结构品,即各个品类下必须有的产品,比如美国Prime标准牛肉、挪威冰鲜三文鱼;潜力品,上市后复购率和渗透率表现优异,将获得全力的资源支持,包括折扣力度和最好的货架位置。
  而核心品,指的是那些销售长红的餐品,比如瑞士卷、麻薯与部分面包;以及月饼、粽子这些被称为“限定品”的季节性产品。
  按照这样的分法,山姆主动放弃了某些品类,很多被视为必备的商品,其实不在山姆的结构品名单里。
  比如很多老用户都知道:山姆买不到活海鲜。
  官方曾经给出过解释:活海鲜在运输和暂养过程中,容易死亡病变,容易二次污染。
  但这也有利己的一面。活海鲜的物流成本和货损居高不下,从产地到市场,价格可能翻几倍,大大影响购买力——在盒马,一只活帝王蟹动辄上千元,但山姆捕捞煮熟冷冻的帝王蟹,只需要30%-50%的价格。
  而另一些老用户发现,Costco和山姆的牛肉,要比猪肉更“好”。这同样是出于精心选品的原因。
  第一,它们的牛肉供应链更成熟,可以采购整牛分切,采购和物流成本优势可以体现在售价上;第二,总部根据数据趋势判断,中国人消费的猪肉数量已近顶部,未来会摄入更多其他肉类,比如具备更优蛋白的牛肉。
  无论是“同款更便宜,同价质更高”,还是少而精的选品,带来的都是消费者绝佳的体验,也带来了两大巨头卓越的竞争力,最终让它们在商业模型上,得以狂卷同行。

02-11 11:39

中国也有一家类似的商超,叫胖东来。开业也是就是麻烦事,客大多了。大家可网上查查看。
看来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关键是在自已。股市也与这差不多。

02-15 07:33

胖东来有现成的作业可以抄,可惜大多数运营者太贪太急,不想抄。类似巴菲特说过的:致富的秘诀在于——“慢慢变富”。可惜绝大多数人等不及慢慢变富

02-11 08:51

  【拼价格,拼品质】
  在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历次公开演讲里,Costco多次出场,这源于他2011年的美国行。
  到美国第二天,同行的金山软件CEO张宏江、猎豹CEO傅盛、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就直奔Costco。因为东西买得太多,每人又顺手买了两个箱子。
  当天晚上,傅盛向雷军提了一个问题:新秀丽的超大号箱子在北京卖9000块,猜猜在这里多少钱?
  在得到“四五千”的回答后,傅盛告诉雷军:“只要150美金,人民币900块。”
  雷军后来回忆说:它给我的震撼,无法用语言表达。
  那时正值小米初创,雷军从Costco感受来的“极致性价比”,转手就被他活学活用,揉进了小米的标签。
  让企业家学习,让消费者追捧的“极致性价比”,是山姆和Costco传播最广,最得人心的特点。它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走“同款更便宜,同价质更高”的精品路线。

Costco和山姆在国内的火爆真实原因压根不是便宜,里面很多商品也不便宜,也可以这么说,便宜不是吸引Costco和山姆在国内这么火爆的唯一原因。

02-14 22:24

苏宁下的中国家乐福好好学学

盒马早就在走下坡路了,同样效期的标品比小象贵20%也难怪融不到资,迟早关门

确实是的,同感。我一直是盒马付费会员,最近去购买了一个发热眼罩贴,居然还是22年生产的,虽然不是食品没过期,但也说明盒马积压库存的严重

02-11 21:05

张近东不觉惭愧?

02-14 22:27

一切非垄断生意的大方向——效率和成本,永远都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