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1喜欢:0
回复@-小脸煞白-: 一季度多肽产能肯定是空的,能用上 5 千升做做临床之类的小单子就不错了。可这么大产能已经建成了,除了预先给信达留一部分启动商业化以外,剩下的肯定是为了礼来准备的,至于获取订单的难度,我看没那么难,凯莱英就是因为产能不足错过了上一次订单,这次礼来疯狂扩建产能给减肥药放量,订单既然药明能拿,凯莱英为什么不能?//@-小脸煞白-:回复@乐观的财经小咖啡厅:一季度,凯莱英整个新兴业务收入才2.7亿。
这还是包括连续反应输出,生物大分子,临床CRO,制剂在内的收入。
这么一分,多肽收入基本为0。
减肥药获取订单的难度可能超乎想象。
会不会产能都填不满?
引用:
2024-05-27 21:19
$凯莱英(SZ002821)$ 你们说过些日子凯莱英要是FDA来天津工厂验证应该不是个意外的事情吧?

全部讨论

另外,从节奏上来讲,凯莱英的回购不疾不徐,昨天打那么低,也只不过回购了不到两千万,可见凯莱英的回购动作也是跟销售端的进展互有配合的,并不单单追求股价维稳或回购的低成本。不出意外的话,回购将近尾声之时就是多肽商业化订单落地之日 ,时间上来讲也就两个月左右吧。下半年开始,多重利好将加持凯莱英,宏观上来讲,三中全会会释放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生物医药一二级市场回暖,老美紧缩周期接近尾声,美国大选告一段落,生物法案指向性会更明确。微观来讲,信达和礼来的多肽商业订单落地,英国工厂正式并表凯莱英,英国工厂推动凯莱英 产业链后移全面渗透 API,连续反应和生物合成技术输出, IP+成套设备订单借着新质生产力高速放量。这些都是当下股价没有反应的实质性利好,且并不是天方夜谭。

一季度多肽的业务还是基于去年底已经投放的几千生产能的车间进行的,都是些零碎的早期小订单,而且交付也不会在一季度就完成了,营收肯定体现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