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老千股评级系统?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54回复:47喜欢:337

此文描述了我是怎么从零开始构建<老千股评级系统>的过程。先把Beta版本的截图放在前面。欢迎各位通过雪球私信或者邮件(jianfa.jun@qq.com)联系我索取表格。


写作背景

前段时间,我曾经写过两篇关于"香港证监会改革"的文章,也得到了一些反响。

<当我们谈论香港证监会改革时,我们该谈论什么?>

网页链接

<如何回复香港证监会咨询文件?>

网页链接


然而我发现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深港通上马在即,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发话了:香港老千股是极少数。不知道李总裁口中的极少数是多少。

网页链接

香港上市公司商会则把矛头指向了内地股民,呼吁重视“本地市场主流意见”。所以内地股民都被定义成是“非主流”了。可是,在一个以非本地上市公司为主的市场,谈“本地市场主流意见”不觉得有点搞笑吗?

网页链接


证监会改革这件事,越来越有“烂尾”的趋势。毕竟,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难度更大。指望别人不如指望自己,以上就是构建真正属于投资者的<老千股评级系统>这一想法的由来。


关于老千股的“碎片式讨论”

在每一个互联网投资社区中,只要有港股投资板块,必然存在大量关于老千股的讨论。可以说,老千股已然成为了港股毒瘤。我大致模拟了几种典型的讨论:

“大家来分析一下,xxxx这只股票是不是老千?”

“又被xxxx这只老千股坑了,吃人不吐骨头。”

“有经验的港股投资者基本不会被坑,你还需要修炼。”

“老千股波动大,懂行的投资者可以跟着赚钱。”

“我排除老千股靠这些条件:H股和国资背景优先,市值大优先,业务看得懂的优先。”


虽然最后一句话的价值最高,但依然缺乏完整性。我将上述讨论形容为“碎片式讨论”。如果一个投资者仅通过“碎片式讨论”来提升对老千股的判断,他的逻辑也差不多是“碎”的。将碎片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老千股鉴别体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我相信专业投资者几乎都有较为完善的判断逻辑。鄙人在此抛砖引玉,欢迎各位大拿提意见。


越想捡烟蒂,越容易踩雷

对于经验并不丰富的港股投资者,我建议把投资标的范围缩小到H股和国资背景,并且仅考虑市值较大、股票价格不能过低的股票,这样可以用最小的精力排除老千股。(此文的讨论偏理论,并不能帮助你迅速赚钱,不感兴趣的朋友看到这里可以走了)

有得必有失,标的范围的缩小意味着选择变少。深港通开通之后,会进一步纳入香港中小盘股票。投资者如果想扩大选择面,尤其是进行“捡烟蒂”投资,碰到老千股的概率会大很多,此时,需要更精细的鉴别方法。

从另外一个比较偏的角度来看,如果对老千股了解得足够深,确实有“搭顺风车”的盈利方式,也算是另辟蹊径。不过此道风险极高,有点类似于“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葵花宝典。


究竟什么是老千股?

关于老千股的讨论从来都很热烈,然而最本质的定义问题却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究竟什么是老千股?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涉及到的灰色地带、以及投资者本身的风险偏好,都加深了定义的难度。同时我观察到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

倾向于将有老千嫌疑的股票归为老千股范畴。

倾向于不轻易给股票打老千股标签。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曾经说过,企业进行供股、配股等行为本身是中立的,港交所不会过多干预,希望投资者加强警惕。然而,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基于香港市场的当前状况,从严考核是更加合理的,即:假设所有公司都有嫌疑。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过,老千股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大股东/管理层(通常,管理层是大股东代理人)利用规则、信息、投票权等方面的优势,从中小股东身上谋取不当利益。所以,判断老千股,本质上就是判断大股东的动机,直白来讲就是:他有没有在中小股东身上动歪脑筋。

如果某只股票的大股东/管理层致力于从中小股东身上谋取不当利益,那么这只股票就是老千股。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包括不合理的供股、配售、收购,联合庄家恶意炒作等。(稍后详细解读)


评级系统从哪下手?

有了定义,仅是建立评级系统的第一步。最直接的逻辑分析起点,是大股东的动机。然而,了解各间公司的股东背景及其背后的网络,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且异常复杂的课题。在老千股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汤财,主要就是基于股东背景展开研究的。

另一方面,行为可以反映内心。对不当手段进行统计和总结,是一种更容易量化和跟踪的方法。我统计出来的不当手段包括以下:

供股:折价供股,摊薄中小股东股权,达到低价吸筹的效果;

合股:不断合股,避免股价跌无可跌;

配售:低价配售新股/可转债/权证,特别是配售给关联方;

收购:进行不合理的收购(特别是收购关联方),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泡沫:业绩造假,联合庄家炒高股价、做大市值,再通过各种方式减持出货;

(欢迎补充)


前四种手段,均可以从公告信息中看出端倪,在此统称为"敏感行为"。最后一种手段的判断难度较高,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大股东在制造“泡沫”的时候,通常伴随着配售、收购等将市值迅速做大的手段,并且市盈率、营收水平都会异于同业,所以也是会露出马脚的。


非黑即白,还是?

普通的感觉,一只股票,要么是老千股,要么不是。然而,市场状况远比这复杂。有的公司多次供股合股,摆出一副“你知道我是老千但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有的公司在经营正当生意的同时,也会偶尔供个股,搞搞配售什么的。

所以我用五个级别代替了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并且,为了更文雅且更易于理解,我用“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友善程度”(简称友善程度)代替老千程度。友善程度的五个级别包括:

绝对友善、偏友善、不确定、偏不友善、绝对不友善


绝对友善:

大股东/管理层对中小股东很公平,可以100%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大股东/管理层,即使出现了“敏感行为”,也会把该股票归为<友善>一类,并且我们可以仔细想想是否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不要拿“汇丰也进行过供股,是不是也算不友善”来混淆视听,如果你仔细研究过汇丰的供股细节,你会发现它相当重视中小股东的利益)


偏友善:

大股东/管理层大致上可信任。即使是有“敏感行为”,也相对公平且可以解释得通。股价没有泡沫的迹象。


不确定:

大股东/管理层的部分行为无法判断是否公允。无法确定股价是否有泡沫。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需要“假设所有公司都有嫌疑”。所以,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所有股票应该都属于<不确定>这一类别。


偏不友善:

大股东/管理层对待中小股东有不友善的倾向。例如,虽有实质的业务,但曾有几次不利于中小股东的“敏感行为”。或者,股价存在泡沫嫌疑。


绝对不友善:

基本就是属于确定的老千股。大股东/管理层有老千背景,公司基本没有什么实质业务,靠财技在市场上生存。股价存在严重泡沫,或有过泡沫破裂的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评级体系是相对较为严苛的,并且仅作为初步判断的目的。决定投资什么股票,还需要看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和对特定公司的了解程度。<不友善>并不意味着这间公司的股价不会涨。但前提是,你需要知道这些潜在的“坑”。


评级过程中的CHECK LIST

评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问答的过程。我大致列了一个思维导图。并且,整个评级过程并不仅仅是判断“友善程度”,对于了解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建立初步印象,但不可妄下结论。

上市日期及上市方式?(警惕反向收购)

是否为H股?(H股的友善程度较高)

是否为沪港通、深港通标的?(沪/深港通大致是由市值决定的,如果达到市值要求而又没有入选,说明该股已经是官方认证的<绝对不友善>)

是否有更名或者更改经营范围?(简明判断是否掩人耳目、改头换面)

公司处于哪个行业?(警惕投资、能源、新能源、农业等)

公司经营地点在哪?(警惕部分高危地区)

公司市值多大?(总体而言,大市值远比小市值安全)

公司股价多少?(5元以下需小心)

公司的估值指标P/B, P/E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公司业绩如何?(不要求细节,用收入、利润、经营现金流建立初步印象)


2.大股东动机

这是判断的核心,如果能直接判断大股东/管理层动机不纯(如和老千公司来往),则直接归为<不友善>;反之如果有足够理由相信大股东/管理层,可直接为<友善>。

公司大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是谁,是否与某些市场公认的老千股有关联?

大股东持股比例如何?是否有减持倾向?(持股比例高的,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较为一致)

大股东作为管理层的薪酬水平如何?是否远高于同业?(尤其是期权方面)

董事会结构是怎样的?是否有大型基金/知名战略投资者参股、委派人员进入董事会?(观察是否有人监督)


3.供股

供股并不是一种理想的融资手段,有其不稳定性(不知道有多少散户会供)和融资成本较高(或需要包销费)的劣势。所以,正经公司会很小心的使用供股这一手段,并且即使使用,供股比例不会太大,价格折扣程度也不会特别多。此外,严格意义上是分成供股和公开发售两种,为了简化我统称为供股。一般来讲公开发售对中小股东的损害更大。

公司过去是否进行过供股?供股多少次?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每次供股的供股类型、供股价格折扣程度、供股比例是如何的?

对于不参与的股东是否有补偿计划?(参考HSBC在2009年的供股)

包销商及财务顾问是谁?(尤其警惕不知名机构或关联方)

大股东对于该次供股筹资的解释是否合理?(如果是还债或者一般运营就比较危险)


4.合股

合股本身对中小股东没有危害。但合股能够反映出大股东为了避免股价跌无可跌,继续“向下炒”的倾向。

公司过去是否进行过合股?合股多少次?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每次合股的合股比例如何?当时的股价为多少?(了解是否达到提振股价的目的)


5.配售

配售属于较为常见的公司行为。鉴别配售是否公允的难度较供股更高。但在较长的时期内,还是可以看出大股东是不是有持续低价配股的倾向。

公司过去是否进行过配售新股/可转债/权证?次数为多少?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每次的配售比例和配售价格折扣是多少?(可以从是否需要特别授权分辨,超过20/20原则需要特别授权)

配售对象是谁?(同样警惕不知名机构或关联方)

大股东对于该次配售筹款的解释是否合理?(还债或者一般运营就比较危险)


6.收购

鉴别收购是否公允的难度也较高。如果一间公司喜欢进行毫不相关的收购,特别是收购投资公司、物业、矿山,那就应该特别警惕了。

公司过去是否进行过重大收购?次数为多少?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每次收购与现有业务的相关性如何?是否有合理解释?(特别警惕金融、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收购)

收购对象和大股东的关系?(警惕关联方)

收购的估值模型是否合理?(判断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有些模型的cost of capital能看出不合理)


7.泡沫

很多时候,当大众意识到“这是个泡沫”,往往都为时已晚。对于泡沫,需要进行综合判断。一方面需要借助供股、合股、配售、收购记录,另一方面则需要关注市场信息。

公司过去几年的股价涨跌幅和市值变化如何?与同业比较是否有异常?

是否可卖空?(不可卖空的股票,泡沫几率较大)

股权集中度如何?交易量是否活跃?(可参考CCASS系统)

公司上市后的回报率是多少?(有些股票的回报率接近-90%,简直坑死投资者了)


8.其他信号

此外一些舆情方面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社交网络上是否有该股票是老千股的言论?

是否有多家券商的研究对该股票进行覆盖?

公司是否明显有财经公关帮助维护关系?


集体智慧

目前,评级相关的信息已经收集了一部分。同时,我联系了部分朋友根据各自的经验进行了初步评级(仅针对沪港通/深港通标的),形成了<友善度评级系统 Beta>版本。(在此感谢汤财、管我财、燕歸來等多位朋友)


我一直相信,一群智慧尚可的人是能够胜出一个智慧顶尖的人。所以,我希望有更多投资者可以参与进来。只要参与者对香港市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可(如果我讲的概念你都明白,就没问题)。

希望参与的朋友可以通过雪球私信或者邮件(jianfa.jun@qq.com)联系我。

我会发送给参与者表格<友善度评级系统 Beta>。其中有初步评级结果(目前仅针对沪港通/深港通标的)和相关信息(包括股票类别、行业、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供股历史记录、合股历史记录、股价波动性、股权集中度等等)。光这些信息,就可以帮你节省了很多时间。

参与方式很简单。如果你对其中某只股票的评级结果不同意,则写下不同意见,并附上理由即可。再通过邮件回复给我。凡是认真回复的朋友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汇总的评级结果和简要分析。


如果通过这个行动,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就更好了。最后扯点轻松的,我喜欢<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其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What's the most resilient parasite? An Idea. A single idea from the human mind can build cities. An idea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and rewrite all the rules. Which is why I have to steal it。最具有可塑性的寄生生物是什么?是人的想法。人类一个简单的念头可以创造城市。一个念头可以改变世界重写一切游戏规则。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从梦中把它盗取出来。

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不是香港证监会,是投资者自己。


$恒生指数(HKHSI)$ 

全部讨论

2020-11-18 09:24

曾经被老千股伤过。
香港老千股之前很多,中小股都有怀疑,多如牛皮癣,香港证监会私有企业,本质上还是为上市公司服务,政府监管力很小,散户盈亏自负。
这些老千股本性恶劣,属于吃人不吐骨头类型,想让想起老资本主义时代,骗子横行,需要过硬本领才可以在资本市场穿行,小散极有可能被老千吃掉。不禁感慨呀啊

2016-11-05 21:31

主动避开老千股吧,具体做法可参考这篇文章《半年67倍与投资第一原则-兼谈如何回避老千股》
网页链接

2016-10-28 17:38

主动避免买到老千股就行,这里对股票类型选择提出一些更清晰的建议(仅供参考):
- 买连续多年有现金股息派发的股票
-  买绩优H股或红筹股/国资股
- 买香港传统或本地蓝筹股
- 慎买内地民企股(业绩/规模/竞争力俱佳的才考虑,但也要谨慎)
- 少买小型股 (除非深度调研有把握,并做好风险管理)
- 一般不买仙股(或细价股)
- 坚决不碰嫌疑老千股(对那些经常融资/供股、合股、喜欢玩财技的公司要提高警惕)

2016-10-28 17:04

排除老千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亏损的概率,增加胜率。

2016-11-24 08:48

老千股,学习了!

2016-11-05 08:48

2016-11-05 08:25

有心人,再加上执行力,胜过大部分空想家和口炮党……

2016-11-05 00:30

老千

2016-11-04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