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1810的定性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563回复:624喜欢:706

首先, 小米是什么?

虽然雷总讲过好几个迭代版本的“铁人三项”,但我理解小米是“进化版Costco”,一是只有这么理解小米做的事情才是逻辑通顺的,二是好几次听雷总讲他们一帮金山高管在美国Costco购物的经历,雷总当时的表情呢,明显是被Costco触动了,走心了。

从“进化版Costco”去理解小米在做的生意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做手机,为什么做生态链,为什么开线下店,为什么硬件只赚不超过5%的净利润率,为什么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财报上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这么低,有样学样在学Costco,且通过开始于2014年的生态链投资和开始于2018年的产业投资来进化,提高商业效率和制造效率,最终成为“进化版Costco”,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即小米要做的事情就是“生产质优价廉的商品,顾客可以来小米闭着眼睛买。”

来看小米为了成为“进化版Costco”,具体做了什么?

1、从招股书和财报可知,小米自己生产手机、路由器、智能音箱、电视、笔记本电脑、Pad,其他产品或由生态链企业生产,或第三方(无投资关系)生产,总共600百多个SKU(不包括有品,有品上万个SKU)。生态链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视情况使用“小米”、“米家”和自有品牌。

2、小米投资生态链企业一般占小股,不干涉公司经营,用雷总的话说“帮忙不添乱”,小米给到生态链企业早期的帮助主要是供应链资源、设计资源和销售资源。挂“小米”或“米家”品牌的产品,小米的产品经理参与(也可能是主导)产品定义。通过小米渠道销售的产品小米和生态链企业分润。

3、小米大力气整合优化供应链资源,目前张峰主管供应链。

4、小米的销售渠道有:小米商城、小米有品、线下店、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和拼多多旗舰店。

5、小米有一只强大的设计师团队,屡得大奖,设计出来的东西怎么样,大家都能看得到,还是相当不错的。

6、小米的核心经营思路是“质优价廉”,贴着成本定价,很低的毛利率,靠降低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来获取净利润。

7、最终要达成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东西,小米的价格原比别家低,甚至1/3、1/2;相同价格,小米的性能远比别家的好;设计还比别家漂亮。目前来看这个效果部分达成,为什么说部分达成,下面详细说。

为什么它是“进化版”的?

小米的产品往往有出人意料的低价,当2011年除了山寨手机就只有4000+的三星HTC时小米1卖1999元,再到79元的小米充电宝,把价格从几千元拉到169元的小米手环,以及前一阵子99元3只的电动牙刷,相信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怎么做到的?1、投资生态链企业;2、和生态链企业一起优化供应链;3、产业投资更上游的供应链(比如科创板好几家)。所以我认为:1、投资而不是自己生产;2、更高的商业效率和制造效率,是小米对Costco模式的进化。拼多多的C2M,也有这样的意思,我猜黄铮构想的“迪士尼+Costco“之”Costco“也会通过类似的打法去实现。

小米Costco、进化Costco这件事情做得到底怎么样?成功了没?下面逐项分析。

1、Costco靠质优价廉、靠口碑而不是广告吸引顾客,小米也在严格践行。我认为“生产质优价廉的商品,顾客可以来小米闭着眼睛买。”这事要做成,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做到“质优价廉”。

2、价廉是有目共睹的,质优价廉我认为现阶段“质优”做得不够好。

3、不够好不是“质量差”,任何口径的统计数据,包括消协的投诉率,天猫、京东的差评率,移动运营商的质量报告等,都不支持小米产品“质量差”的结论。

4、这里我认为“质优”做得不够好首先是产品定义的问题,产品经理认为的好不是用户认为的好,比如手机,大部分用户认为的好就是“屏幕大、拍照好、充电快”,但是小米的产品经理似乎钻在“黑科技”里好几年出不来。好在去年开始好像开窍了,拍照刚拿了一个第一名,充电估计也要拿个第一名。

5、我认为“质优”做得不够好其次在于没有把为提高用户购买体验而付出的成本算在产品成本里,怎么理解?不敢有库存,手机这东西,卖不掉残值很低,所以手机厂商一般都不敢有太多库存,少跟很少的差别,不懂的人或者黑小米的人说是“耍猴”购买体验,当小米傻啊,明明畅销不想卖?主要原因在于谁都不敢有太多库存,但是其他家它手机价格卖得高,库存可以稍微多点,小米贴着成本定价,库存就只能严控。这里我个人看法是,购买体验也是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适当提高库存,库存的风险折算成成本,这样能提高用户购买体验。

6、“质优”做得不够好还有一点我个人理解的原因是,产品定义和口碑的错位,怎么理解?以小米9为例,小米9啥都好,只是为了手感和重量配了3300mAh的电池,注意啊,手感和重量,是没法在互联网上宣传的,得用户去店里摸了或者买了后用了一段时间后才能体会的,然后用户才会帮你用口碑传播的,但是3300mAh的电池,友商黑起来没商量。你小米销售费用这么低,网上传播打不过友商,广告打不过友商,你这小米9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产品定义和口碑错位了。

7、Costco靠极高的运营效率降低商品售价,小米也有极高的运营效率,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极低,具体大家看财报。

8、Costco主要靠会员费赚钱,小米暂时还没能靠会员费赚钱,会员费模式是不是很适合小米,我觉得不见得,目前这样靠硬件利润和互联网业务赚钱也没什么问题。

9、Costco靠精简SKU一来提高对供应商议价能力降低商品成本,这点小米做得更极致更进化,直接投资和整合供应链。二来减少用户选择,降低用户选择成本,小米也类似,总共600多个SKU,一个品类只有1-2样选择,“闭着眼睛买”有个重要前提是不用选择。

综上,小米营收的动因是“质优价廉”,盈利的内因是极高的公司运营效率。那跟踪小米的经营情况就变得很简单,质是不是一直在变优,价格是不是公道,公司运营效率高不高?

接下来结合今年以来的财报再看下出现的问题和发现的潜力。

一、问题。

“质”不够“优”带来的结果就是今年财报里大家能看到的,其他品类的销量节节攀升,国内手机销量一路下滑,靠国际手机销量才勉强维持,当然今年国内手机销量下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川大爷的神助攻。不管原因千千万,手机业务不好也是事实,那我们怎么定性这个事情?手机业务是基石吗?手机销量不好是灭顶之灾吗?我认为不是的。

1、小米手机带来的自来水流量很重要,因为这个流量很优质也很便宜,但这是一个加分项,不是0和1。手机销量下滑只影响小米商城和小米有品的自来水流量,此外其他渠道不受这个流量影响。

2、什么叫“来小米闭着眼睛买”?一定要在小米商城买才是“来小米买”吗?小米商城、有品、线下店、京东、天猫、拼多多上卖一样是“来小米买”,几个渠道的费用率目前看起来是可控的。

3、大家为什么去Costco能闭着眼睛买东西?是因为Costco有个什么东西引流吗?不是的,是因为Costco的东西质优价廉,大家来小米闭着眼睛买,也肯定不是只因为他用了小米手机。

4、最后关键还要看“质”不够优是不是无法挽回的?显然不是嘛。

二、潜力。

从“进化版Costco”去思考,我认为手机营收占比下降,其他品类营收占比增加是好事,注意是占比,哪个业务的营收增长下滑都不是好事。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开在同一条街上甚至挨着开的华为店、小米店、OV店?总的来说总是小米店人最多,小米线下店的坪效还特别高,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在零售行业有学问,即连带率和复购率,你只卖一样产品,还两三年才需要换一次产品,我干嘛总去你店里?

目前来看,AIoT小米整体是领先的,我个人也更看好小米的AIoT,别家的联盟太松散了,整体用户体验不好,且音箱这个AIoT很重要的入口小米已经占了很好的领先位置。这对提升其他品类营收占比很重要。

至于A股热炒的5G,说实话,我这前业内人士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再观察。

结论:

我个人看好小米,是因为我相信按照“质优价廉”做下去,小米没有理由做不过友商,大部分用户没有理由差不多的东西他就愿意多掏钱,“顾客可以来小米闭着眼睛买”这个目标能达成。

你可以选择不相信,不买小米股票也没有任何损失,看空做空也是你的自由,不过不当小米的用户大有损失。

最后,@低买高卖不容易 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Costco卖得多卖得好的东西主要是水奶肉面这些单价低,复购率高的东西,大多数人的需求都差不多,图个安全便宜;但是像手机、平板、手环、音箱这些单价高的,用户需求多样化的产品,我觉得很难凭“质优价廉”让用户闭着眼睛买,可能充电宝/充电器这些低价的产品可以。”

这个关于小米品类是否适合Costco模式的问题,大家觉得呢?

$小米集团-W(01810)$ $好市多(COST)$

精彩讨论

Parcels2019-11-29 09:06

我倒是觉得小米更像电器版的宜家。现在年轻人装修房子,软装逛完宜家,电器类的就要去逛小米了。

开始做空NVDA2019-11-29 10:45

小米应该是退化版的Costco的,学了别人的性价比,没有把别人的会员给学过来。
雷军曾说,「做小米的时候,我真正学习的是这几家公司:同仁堂、海底捞和Costco。向同仁堂一样做产品,货真价实,有信仰;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做超预期的口碑;向Costco这样的公司学运作效率,将高质量的产品卖得便宜」。

如今性价比成为小米最重要的标签,但也成为其长期发展的最大困扰所在。
同样是低毛利,Costco和小米存在本质不同
Costco是美国著名商超,以贴近成本的低价格著称。在Costco内部,有两条硬性规定帮助了高质量的产品卖得便宜。一个是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14%,一旦高过这个数字,则需要汇报CEO,再经董事会批准。第二一个就是,面对外部供应商,如果他这家企业在别的地方定的价格比在Costco的还低,那么它的商品将永远不会再出现在Costco的货架上。
这两条严格地执行下来,才造就了Costco商品的低价,平均的毛利率只有7%,而一般超市的毛利率会在15%-25%。对于这样的低价,消费者是喜闻乐见的。雷军在接触到Costco之后,对这种商业模式倍加推崇,因为无论是从顾客的角度感受还是这种运营模式本身都具有让人十分称道的完美,Costco把你所想的几乎全都想到了,来到这里你只要专心挑选你的商品就可以了,剩下的任何可能发生的事,在这里都不是问题,不但质优价低,退换无忧、而且服务超级全面和周到。
小米过去几年的成功,除了出色的“饥饿营销”之外,离不开小米极具性价比的“低利润产品”。正是凭借性价比这一卖点,小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机市场中杀出重围。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的硬件净利润永远不会超过5%,如果有超出,小米会将超出的部分全部返还给客户,这一发展策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动摇」。
硬件业务净利率不超过5%是雷军的情怀,也是小米坚持“性价比”策略的必然结果,但Costco之所以可以把平均毛利率压到7个百分点,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层拍脑袋的勇气,更重要的在于Costco异于其他常规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商品毛利带来的利润仅仅是Costco企业利润的一小部分,更大的利润来源是会员年费。
每个进入Costco进行购物的消费者,需要持有会员卡,或者同伴持有会员卡。执行会员需要每年交上110美元的费用,非执行会员的年费则是在55美元。根据它2018年年报显示,目前Costco在全球拥有4070万的个人会员和1090万的企业会员,并且全球的会员续约率高达88%。
更加神奇的是,公司的会员费收入,几乎与公司的净利润惊奇的一致,而且连续多年都是同样的状况:2018年会员费31亿,公司净利润31亿;2017年公司会员费28亿,公司净利润27亿;2016年公司会员费26亿,公司净利润23亿,也就是说,如果Costco不收会员费就一定是亏损的,但如果控制得当,会员费就会变成公司的净利润。
可以明显看到,在Costco内产品高质量低价格的驱动下,Costco会员有着超高的忠诚度,并且每年都为Costco贡献一笔稳定的利润。这样的利润结构,稳定的会员收入也帮助Costco对冲了整体经济衰退带来的波动。
但小米却只有性价比,一味让利给消费者,却并没有建立超高的用户忠诚度,在面临华为、OPPO和vivo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时,缺乏足够的护城河。换句话来说,小米学Costco,只学到了低毛利率,却并没有学到Costco可以维持低毛利率的核心商业模式。
小米的困局在哪里?用户缺乏长期的忠诚度
传统消费时代,品牌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它们根据消费者的普遍需求制造标准化商品,售卖给消费者,以此创造品牌收益和价值。互联网消费时代,品牌以消费者为中心,它们根据消费者喜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制造最适合某类甚至某个消费者的产品,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和价值。
大卫·奥格威有类似的言论,他说:“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从以自身为中心的品牌资产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资产的转变,是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次转型。可口可乐曾推出昵称瓶,这个举措完全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它是针对不同消费者的特性为他们单独定制的商品,这个举措让可口可乐当年收入实现上涨。而通过这次产品的改变,消费者对可口可乐的好感大幅提升,消费者资产随之上升。
小米的品牌打造完全就是这些年来最经典的消费主义反面教材:小米为用户赋予了一个极为恶劣的身份标签,甚至成为新生代害怕拥有和提及的品牌,你买了一部小米,太没面子了。
在这个人人都竭尽全力提升自我形象的时代,有些人甚至要借套路贷来满足消费主义心理,会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购买一部小米手机来劣化自己的形象呢?你再便宜,大部分人都还是不想买的。一线城市的运营商数据显示,所有品牌用户在更换手机时,最终换成小米的比例是最低的,而小米用户的忠诚度在所有品牌当中也是最低的。
小米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华为,则把核心卖点放在了不计成本的性能拉升上,从成本角度这样做是不合理的,这些性能参数在设计上首要动机也不是为了让产品更好用,而是为了营造那个“全球第一”的标签。
这种基于消费主义设计的标签令产品更受欢迎,产品信息传播的锐度和广度都更强,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消费欲望,并产生更高的溢价。即使小米的手机在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上更合理,价格也更低,但在这样的消费标签面前,还是被秒成渣。
华为和小米的对比,其实说明了一件事,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要通过“联网”的方式连接和运营用户,转型消费型企业为用户型企业,让自己的消费者变成用户,并为用户创造长期价值,与企业共同成长,才能形成极强的品牌认知。如果能让用户共享品牌增长的利益,则用户和品牌成为利益共同体,他们不仅自己消费,还会拉更多的人消费,从而推高企业的收入,自己也获得更高收入。
如何破解当前困局?重构米粉群体或许是关键
小米手机真正的起点是MIUI,一款受手机发烧友欢迎的Android ROM。MIUI为小米汇聚了最忠实客户群——“米粉”。
MIUI开发出来后,小米并没有准备市场推广的费用。小米合伙人之一黎万强不得不尝试免费推广的办法,他找到各大手机论坛上的刷机版主,建立了一个群,把有影响力的人拉进来,一开始拉了三千多人。接下来,这个群不断裂变,办了若干次线下见面会后,最后留下一百人组成一个核心人群。这一百人后来被称为小米的“梦想赞助商”。
“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推崇的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就这样在小米得以实现。2010年8月16日,MIUI首个内测版推出,当年12月20日,小米完成B轮3100万美元融资。到小米手机正式上式时,MIUI已经有了几百万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的各个不同级别的用户群也都在不断的扩大,群成员本身也成为某种身份认同标志。
小米也很快发现,这些用户可以成为市场上的盟友。当一个“米粉”看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又认为它对自己的朋友也有价值时,他会非常乐意把这条信息分享给别人,这就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使得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与此同时,这种作用也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力,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形成长尾效应。
这些“米粉”既是客户,又是开发者和推广者,是在事实上帮助小米占领市场的人。他们构成了小米市场权力的关系边界。正是因为事先有了这些“发烧友”的支持,在小米手机问世之时,可以喊出“为发烧而生”的口号;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小米刚刚问世时,就有条件实行所谓的“饥饿营销”和预售。到2019年三季度,拥有超过5个以上小米产品的用户数量超过350万。
但如今这些米粉似乎正在远离小米,根据小米今年公布的数据,2019年米粉节的销售总金额19.3亿元,相对于2016年的18.7亿,几乎没有增长。如果再往前追溯,2015年的米粉节,12小时的总销售额就突破了20亿。今年的交易额显然算不上是一份理想的成绩单。背后逻辑的很简单,新一代米粉是被性价比吸引而来,他们没有那么发烧,也比较容易脱粉,当性价比不再,更易粉转黑。
对小米来说,重构米粉群体或许是决定这家公司未来的关键,Costco的性价比实则是针对会员的性价比,其实小米让利给消费者并没有错,但关键的是性价比需要让消费者形成认同感,建立真正的连接,也即将「米粉」转化成「米粉会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台现在售价799元的红米手机,在进行市场定价的时候,可以将价格定成899元,一个消费者按年支付100元成为「米粉会员」,他就可以以699元的价格买到这部手机,实际上还是支付了799元。
在这同时,小米可以将一堆互联网增值服务打包赠送,「米粉会员」未来将可以优先享受小米新产品的购买权,再次购买小米产品时也会有相应优惠,而如果你不愿意支付100元成为米粉,那将需要899元才能买到这部红米手机。
针对「米粉会员」还可以给这样一个优惠,那就是当他们带亲朋好友过来购物的时候,这部899元的手机,可以799元就能买到。一方面,由会员带来的非会员购物的行为可以增加商品的流通,提高小米的销售量,也提升了「米粉会员」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当更多人体验到小米的性价比之后,他们又将进一步被转化成为「米粉会员」。
「米粉会员」在消费之前已经缴纳了一整年的会员费,虽然可以免费获得价值100元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但对他们来说也是购物成本之一。那么既然小米这里的商品质优价廉,售后无忧。我又交过一笔会员费了。那么不买白不买,买的越多就是赚到越多。因此「米粉会员」的忠诚度一定会是相当高的,会尽可能在这里完成所有自己的消费项目。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米粉会员」获得了实际上的优惠,仅需按年支付100元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小米产品以及一堆互联网增值服务,这让小米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另一方面,「米粉会员」和普通消费者有了明显的区分,标签的力量将极大的推动「米粉会员」的消费潜力,让拥有超过5个以上小米产品的用户数量爆炸式的增长。
「米粉会员」也将成为小米新的护城河,这群人不仅会频繁使用小米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从而将很难被竞争对手抢走,更重要的是,米粉群体将为小米贡献稳定的会员收入,随着这个群体的增长,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将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进一步提升小米这家公司的互联网属性。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想象力。在5G尚处于萌芽阶段,智能手机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会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投资者显然很难有好的预期。资本市场之所以担忧小米的未来前景,很大程度上,无论是IoT生活消费品还是智能手机,这家公司的产品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当面前有华为这样一家竞争对手的时候。
资本市场需要的是增长故事,当小米彻底转向会员模式之后,「米粉会员」将会赋予小米新的属性。一季度我有300万米粉会员,他们购买了20亿的小米产品;二季度米粉会员增长到了400万,他们购买了30亿的小米产品;三季度米粉会员增长到了500万,他们购买了50亿的小米产品……
消费者资产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消费者资产=消费者消费*消费者忠诚度(本商品在同类商品中的购买率)+社交推荐收入。这其中消费者忠诚度很重要,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中举过一个例子:一名通用汽车的忠实顾客在他的一生中能为公司创造276000美元的财富,包括至少直接购买11辆汽车,并间接将通用汽车产品推荐给亲朋好友。这为顾客创造的276000美元的价值,就是品牌的消费者资产。
假如有一天,小米的消费者全部被转化成了「米粉会员」,即使产生的营收利润和现在一样,但给投资者的感官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米粉会员」增速很快,他们的消费潜力巨大,小米和消费者建立是一种终生联系,营收质量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样的增长故事也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朋克民族2019-11-29 09:37

我觉得把小米看成Costco那是大偏特偏,甚至大错特错。小米之家卖的都是3C数码家电产品,即使天猫店、米家、有品等,我觉得卖得最好的品类应该也还是3C数码家电类产品。3C数码家电这些都是一些低频、复购慢的产品,根本就不像Costco都是日用快消品品类,小米如果想学Costco,也不会傻到都是卖一些低频、复购慢的品类。小米主要低价在卖的是智能化的3C数码家电类产品,目的是将这些产品联网上线,并通过小爱音箱连接起来,最终是希望建立AIoT网络生态,这个生态既建立了硬件联网后的护城河,在上面还可以建立可能的内容、应用生态,这也是5G时代小米最有想象力的一个地方,最终会建成什么样子,目前也只能想象。雷军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多次重点强调AIoT战略的重要性,也一直都在说自己是一家科技、技术公司,几乎很少听他说自己是一家零售类型的公司。 $小米集团-W(01810)$ @Ricky @李妍

celavies2019-11-30 01:27

$小米集团-W(01810)$ 我非常喜欢这种有逻辑有数据的讨论,看到这么热烈的讨论,忍不住说上两句,我上市前一直关注小米,专门买了小米自己出版的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仔细看过,也看过很多生态链的公司,这里仅抛砖引玉,交流思想,也帮自己理一下思路:
一  关于性价比真正的意义
     性价比这个词的争议很大,也是争论的焦点,我感觉很多人都被带偏了,按照小米自己的原文其实做了很好的阐述,即同等价位质量最优,同等质量价格最优,而并非是一味低价。段永平说性价比没有真正的护城河,因为你产品好就是应该卖高价啊,卖的不高是因为东西不够好,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有很大误导性,有道理的是奢侈品和品牌溢价力很高的行业绝对适用,LV的包成本极低,卖的都是品牌情感,华为保时捷设计版,华为soundx的产品溢价都来自于合作的奢侈品牌,误导性是很多一般品牌溢价的商品,性价比就是核心竞争力,如果真的东西一样好,我卖的每次比你低一些还真的就是核心竞争力了,这在品牌溢价没有那么高的行业很明显,这也是小米进军的很多行业的特点,如大家电、插线板、平衡车等等。
二 关于Costco

       前面都有很好的分析,讲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Costco商业本质应该是信任,基于信任,我可以不选择不比价,因为我信任Costco能提供给我每个品类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同等价位质量最优,同等质量价格最优),而这个产品无论贴什么商标都无所谓(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Costco自营品牌),这个信任是长期交易换来的,也可以说是信任Costco这个商标蕴含的一系列服务(Costco已经帮你选择了帮你砍过价了)。Costco在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高频复购还是低频复购商品本身类别并不重要(因为即使低频,如果是大品牌我价格更低,比如卖的sony电视及茅台酒,如果是贴牌,我可以做到质量不差于竞品价格还低),我消费者只认Costco,可以理解为Costco粉。
       雷军所说的学习Costco肯定不是照搬会员制这套东西,会员制其实是个好方法(增强用户忠诚度),但有限定条件(别的地方买不到才行,如更低的茅台价格或Costco独供商品),对于小米不适用(小米有品并不是小米商品独享渠道)。
      我想应该是说的这种信任,这其实是米粉文化的一种延伸,为什么小米生态链企业以前默默无名甚至濒临倒闭,加入生态链后销量猛增,其实是小米的品牌输出,因为叫小米或米家,米粉基于信任才会去看他,尝试买,发现不错,推荐别人买,这样跳过了传统商业最难的从工厂到C端的传达,跳过中间商经销商(当然得罪了很多人),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最终实现性价比(注意不是低价,是性价比,也可能旗舰产品性能和同类相当,价格低于同类)。小米对生态链是参股不控股,实施重大影响,保留自主积极性,具体就是在产品选型后,所有的外型工业设计、具体功能设置必须由小米和企业共同负担,并且小米享有一票否决权,小米有专门部门负责这样的文化输出,最终的结果是造就就了很多传统行业奇迹,最典型的插线板,基本重塑了整个行业(公牛的插座不得不开始推出小米风格产品,但还是做不了这么极致轻薄)。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是多品类后,小米系产品典型的性冷淡白色简约风格深入人心,省了大量宣传费用(很多产品根本不用讲,一看就是小米系类产品),小米这个品牌才会像Costco一样,建立信任后可以闭着眼睛买。
       不过我想讲的是小米还目前还做不到消费者全品类信任,但很多子品类已经做到了,比如紫米下面的充电宝、石头机器人、插线板等等,基本买过的人都会再次闭着眼睛推荐买,价格其实不是最大的因素,比如扫地机器人足够好,个体金额也真不算低,一样能赢得消费者的心,市占率比较高,当然价格高的产品,消费者对品质溢价要求更多更苛刻,但也还是脱离不了性价比,(单价高可以,东西要比竞品好,价格要比竞品低),当然奢侈品除外。
       不过目前小米的成功主要还集中在很多没有强力竞争、技术更迭不快的子行业,而对于激烈竞争的行业、需要大量安装售后服务的行业还没做到。本质还是产品力问题,同价位产品本身不够好,或同品质价格比人高。手机比较典型,没有做到真正的性价比,如果你做到就像一加这样的产品,价格也能买高价,K20 和K20pro为啥销量这么高,因为同价位无敌,是那个价位的水桶机(没有明显短板,性能超于同价位竞品)。更典型的例子,我买个备用机,note 8 看了半天,最后下单了realme,今年realme才是当之无愧的性价比之王。


三   关于小米其他几个问题
1    股价层面,从讨论的情况看,小米公司和股价市场关注度极高,分歧很大,这都是好事,分歧大,下跌时间长,证明空方逻辑在股价下跌的中充分展示,该空的人都借券空了;关注度高意味着真实价值被发现时能很快回归,同时股价后期弹性大(不管向上还是向下)。
2    国内手机市场今年还是有不少战略失误的,工程师的设计理念和用户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工程师自己认为好的黑科技用户不认可,把握用户需求其实是小米的强项,也是miui和社区 user guide的核心,即用户需求推动研发方向,调整及时,而失去这个敏锐性国内负责人肯定要担责的,红米这方面做的好很多,不过好在今天换人证明小米还没有大公司病,人员上升内部流动机制还在。

3    从雪球的讨论就可以看出,小米的报表对大多数人还是有很大障碍的,很多人反复问非国际准则调整后净利润和净利润的问题(调整后才能体现经营性收益),也有讨论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对赌的问题(目前全部转换不存在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对投资收益占比大的质疑(参股不控股,轻资产快速控制品类扩张的生态链战略),包括部分机构卖方在盈利预测上的这几个部分是明显有问题的,本质还是对于小米生态链这种新事物不理解甚至不知道,生态链财务处理不熟悉,这都是压制估值的因素,公司PR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交易员JOJO奇妙冒险2019-11-29 08:45

矫情。

全部讨论

2019-11-29 09:06

我倒是觉得小米更像电器版的宜家。现在年轻人装修房子,软装逛完宜家,电器类的就要去逛小米了。

小米应该是退化版的Costco的,学了别人的性价比,没有把别人的会员给学过来。
雷军曾说,「做小米的时候,我真正学习的是这几家公司:同仁堂、海底捞和Costco。向同仁堂一样做产品,货真价实,有信仰;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做超预期的口碑;向Costco这样的公司学运作效率,将高质量的产品卖得便宜」。

如今性价比成为小米最重要的标签,但也成为其长期发展的最大困扰所在。
同样是低毛利,Costco和小米存在本质不同
Costco是美国著名商超,以贴近成本的低价格著称。在Costco内部,有两条硬性规定帮助了高质量的产品卖得便宜。一个是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14%,一旦高过这个数字,则需要汇报CEO,再经董事会批准。第二一个就是,面对外部供应商,如果他这家企业在别的地方定的价格比在Costco的还低,那么它的商品将永远不会再出现在Costco的货架上。
这两条严格地执行下来,才造就了Costco商品的低价,平均的毛利率只有7%,而一般超市的毛利率会在15%-25%。对于这样的低价,消费者是喜闻乐见的。雷军在接触到Costco之后,对这种商业模式倍加推崇,因为无论是从顾客的角度感受还是这种运营模式本身都具有让人十分称道的完美,Costco把你所想的几乎全都想到了,来到这里你只要专心挑选你的商品就可以了,剩下的任何可能发生的事,在这里都不是问题,不但质优价低,退换无忧、而且服务超级全面和周到。
小米过去几年的成功,除了出色的“饥饿营销”之外,离不开小米极具性价比的“低利润产品”。正是凭借性价比这一卖点,小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机市场中杀出重围。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的硬件净利润永远不会超过5%,如果有超出,小米会将超出的部分全部返还给客户,这一发展策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动摇」。
硬件业务净利率不超过5%是雷军的情怀,也是小米坚持“性价比”策略的必然结果,但Costco之所以可以把平均毛利率压到7个百分点,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层拍脑袋的勇气,更重要的在于Costco异于其他常规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商品毛利带来的利润仅仅是Costco企业利润的一小部分,更大的利润来源是会员年费。
每个进入Costco进行购物的消费者,需要持有会员卡,或者同伴持有会员卡。执行会员需要每年交上110美元的费用,非执行会员的年费则是在55美元。根据它2018年年报显示,目前Costco在全球拥有4070万的个人会员和1090万的企业会员,并且全球的会员续约率高达88%。
更加神奇的是,公司的会员费收入,几乎与公司的净利润惊奇的一致,而且连续多年都是同样的状况:2018年会员费31亿,公司净利润31亿;2017年公司会员费28亿,公司净利润27亿;2016年公司会员费26亿,公司净利润23亿,也就是说,如果Costco不收会员费就一定是亏损的,但如果控制得当,会员费就会变成公司的净利润。
可以明显看到,在Costco内产品高质量低价格的驱动下,Costco会员有着超高的忠诚度,并且每年都为Costco贡献一笔稳定的利润。这样的利润结构,稳定的会员收入也帮助Costco对冲了整体经济衰退带来的波动。
但小米却只有性价比,一味让利给消费者,却并没有建立超高的用户忠诚度,在面临华为、OPPO和vivo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时,缺乏足够的护城河。换句话来说,小米学Costco,只学到了低毛利率,却并没有学到Costco可以维持低毛利率的核心商业模式。
小米的困局在哪里?用户缺乏长期的忠诚度
传统消费时代,品牌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它们根据消费者的普遍需求制造标准化商品,售卖给消费者,以此创造品牌收益和价值。互联网消费时代,品牌以消费者为中心,它们根据消费者喜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制造最适合某类甚至某个消费者的产品,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和价值。
大卫·奥格威有类似的言论,他说:“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从以自身为中心的品牌资产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资产的转变,是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次转型。可口可乐曾推出昵称瓶,这个举措完全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它是针对不同消费者的特性为他们单独定制的商品,这个举措让可口可乐当年收入实现上涨。而通过这次产品的改变,消费者对可口可乐的好感大幅提升,消费者资产随之上升。
小米的品牌打造完全就是这些年来最经典的消费主义反面教材:小米为用户赋予了一个极为恶劣的身份标签,甚至成为新生代害怕拥有和提及的品牌,你买了一部小米,太没面子了。
在这个人人都竭尽全力提升自我形象的时代,有些人甚至要借套路贷来满足消费主义心理,会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购买一部小米手机来劣化自己的形象呢?你再便宜,大部分人都还是不想买的。一线城市的运营商数据显示,所有品牌用户在更换手机时,最终换成小米的比例是最低的,而小米用户的忠诚度在所有品牌当中也是最低的。
小米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华为,则把核心卖点放在了不计成本的性能拉升上,从成本角度这样做是不合理的,这些性能参数在设计上首要动机也不是为了让产品更好用,而是为了营造那个“全球第一”的标签。
这种基于消费主义设计的标签令产品更受欢迎,产品信息传播的锐度和广度都更强,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消费欲望,并产生更高的溢价。即使小米的手机在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上更合理,价格也更低,但在这样的消费标签面前,还是被秒成渣。
华为和小米的对比,其实说明了一件事,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要通过“联网”的方式连接和运营用户,转型消费型企业为用户型企业,让自己的消费者变成用户,并为用户创造长期价值,与企业共同成长,才能形成极强的品牌认知。如果能让用户共享品牌增长的利益,则用户和品牌成为利益共同体,他们不仅自己消费,还会拉更多的人消费,从而推高企业的收入,自己也获得更高收入。
如何破解当前困局?重构米粉群体或许是关键
小米手机真正的起点是MIUI,一款受手机发烧友欢迎的Android ROM。MIUI为小米汇聚了最忠实客户群——“米粉”。
MIUI开发出来后,小米并没有准备市场推广的费用。小米合伙人之一黎万强不得不尝试免费推广的办法,他找到各大手机论坛上的刷机版主,建立了一个群,把有影响力的人拉进来,一开始拉了三千多人。接下来,这个群不断裂变,办了若干次线下见面会后,最后留下一百人组成一个核心人群。这一百人后来被称为小米的“梦想赞助商”。
“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推崇的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就这样在小米得以实现。2010年8月16日,MIUI首个内测版推出,当年12月20日,小米完成B轮3100万美元融资。到小米手机正式上式时,MIUI已经有了几百万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的各个不同级别的用户群也都在不断的扩大,群成员本身也成为某种身份认同标志。
小米也很快发现,这些用户可以成为市场上的盟友。当一个“米粉”看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又认为它对自己的朋友也有价值时,他会非常乐意把这条信息分享给别人,这就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使得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与此同时,这种作用也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力,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形成长尾效应。
这些“米粉”既是客户,又是开发者和推广者,是在事实上帮助小米占领市场的人。他们构成了小米市场权力的关系边界。正是因为事先有了这些“发烧友”的支持,在小米手机问世之时,可以喊出“为发烧而生”的口号;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小米刚刚问世时,就有条件实行所谓的“饥饿营销”和预售。到2019年三季度,拥有超过5个以上小米产品的用户数量超过350万。
但如今这些米粉似乎正在远离小米,根据小米今年公布的数据,2019年米粉节的销售总金额19.3亿元,相对于2016年的18.7亿,几乎没有增长。如果再往前追溯,2015年的米粉节,12小时的总销售额就突破了20亿。今年的交易额显然算不上是一份理想的成绩单。背后逻辑的很简单,新一代米粉是被性价比吸引而来,他们没有那么发烧,也比较容易脱粉,当性价比不再,更易粉转黑。
对小米来说,重构米粉群体或许是决定这家公司未来的关键,Costco的性价比实则是针对会员的性价比,其实小米让利给消费者并没有错,但关键的是性价比需要让消费者形成认同感,建立真正的连接,也即将「米粉」转化成「米粉会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台现在售价799元的红米手机,在进行市场定价的时候,可以将价格定成899元,一个消费者按年支付100元成为「米粉会员」,他就可以以699元的价格买到这部手机,实际上还是支付了799元。
在这同时,小米可以将一堆互联网增值服务打包赠送,「米粉会员」未来将可以优先享受小米新产品的购买权,再次购买小米产品时也会有相应优惠,而如果你不愿意支付100元成为米粉,那将需要899元才能买到这部红米手机。
针对「米粉会员」还可以给这样一个优惠,那就是当他们带亲朋好友过来购物的时候,这部899元的手机,可以799元就能买到。一方面,由会员带来的非会员购物的行为可以增加商品的流通,提高小米的销售量,也提升了「米粉会员」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当更多人体验到小米的性价比之后,他们又将进一步被转化成为「米粉会员」。
「米粉会员」在消费之前已经缴纳了一整年的会员费,虽然可以免费获得价值100元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但对他们来说也是购物成本之一。那么既然小米这里的商品质优价廉,售后无忧。我又交过一笔会员费了。那么不买白不买,买的越多就是赚到越多。因此「米粉会员」的忠诚度一定会是相当高的,会尽可能在这里完成所有自己的消费项目。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米粉会员」获得了实际上的优惠,仅需按年支付100元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小米产品以及一堆互联网增值服务,这让小米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另一方面,「米粉会员」和普通消费者有了明显的区分,标签的力量将极大的推动「米粉会员」的消费潜力,让拥有超过5个以上小米产品的用户数量爆炸式的增长。
「米粉会员」也将成为小米新的护城河,这群人不仅会频繁使用小米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从而将很难被竞争对手抢走,更重要的是,米粉群体将为小米贡献稳定的会员收入,随着这个群体的增长,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将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进一步提升小米这家公司的互联网属性。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想象力。在5G尚处于萌芽阶段,智能手机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会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投资者显然很难有好的预期。资本市场之所以担忧小米的未来前景,很大程度上,无论是IoT生活消费品还是智能手机,这家公司的产品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当面前有华为这样一家竞争对手的时候。
资本市场需要的是增长故事,当小米彻底转向会员模式之后,「米粉会员」将会赋予小米新的属性。一季度我有300万米粉会员,他们购买了20亿的小米产品;二季度米粉会员增长到了400万,他们购买了30亿的小米产品;三季度米粉会员增长到了500万,他们购买了50亿的小米产品……
消费者资产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消费者资产=消费者消费*消费者忠诚度(本商品在同类商品中的购买率)+社交推荐收入。这其中消费者忠诚度很重要,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中举过一个例子:一名通用汽车的忠实顾客在他的一生中能为公司创造276000美元的财富,包括至少直接购买11辆汽车,并间接将通用汽车产品推荐给亲朋好友。这为顾客创造的276000美元的价值,就是品牌的消费者资产。
假如有一天,小米的消费者全部被转化成了「米粉会员」,即使产生的营收利润和现在一样,但给投资者的感官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米粉会员」增速很快,他们的消费潜力巨大,小米和消费者建立是一种终生联系,营收质量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样的增长故事也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我觉得把小米看成Costco那是大偏特偏,甚至大错特错。小米之家卖的都是3C数码家电产品,即使天猫店、米家、有品等,我觉得卖得最好的品类应该也还是3C数码家电类产品。3C数码家电这些都是一些低频、复购慢的产品,根本就不像Costco都是日用快消品品类,小米如果想学Costco,也不会傻到都是卖一些低频、复购慢的品类。小米主要低价在卖的是智能化的3C数码家电类产品,目的是将这些产品联网上线,并通过小爱音箱连接起来,最终是希望建立AIoT网络生态,这个生态既建立了硬件联网后的护城河,在上面还可以建立可能的内容、应用生态,这也是5G时代小米最有想象力的一个地方,最终会建成什么样子,目前也只能想象。雷军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多次重点强调AIoT战略的重要性,也一直都在说自己是一家科技、技术公司,几乎很少听他说自己是一家零售类型的公司。 $小米集团-W(01810)$ @Ricky @李妍

$小米集团-W(01810)$ 我非常喜欢这种有逻辑有数据的讨论,看到这么热烈的讨论,忍不住说上两句,我上市前一直关注小米,专门买了小米自己出版的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仔细看过,也看过很多生态链的公司,这里仅抛砖引玉,交流思想,也帮自己理一下思路:
一  关于性价比真正的意义
     性价比这个词的争议很大,也是争论的焦点,我感觉很多人都被带偏了,按照小米自己的原文其实做了很好的阐述,即同等价位质量最优,同等质量价格最优,而并非是一味低价。段永平说性价比没有真正的护城河,因为你产品好就是应该卖高价啊,卖的不高是因为东西不够好,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有很大误导性,有道理的是奢侈品和品牌溢价力很高的行业绝对适用,LV的包成本极低,卖的都是品牌情感,华为保时捷设计版,华为soundx的产品溢价都来自于合作的奢侈品牌,误导性是很多一般品牌溢价的商品,性价比就是核心竞争力,如果真的东西一样好,我卖的每次比你低一些还真的就是核心竞争力了,这在品牌溢价没有那么高的行业很明显,这也是小米进军的很多行业的特点,如大家电、插线板、平衡车等等。
二 关于Costco

       前面都有很好的分析,讲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Costco商业本质应该是信任,基于信任,我可以不选择不比价,因为我信任Costco能提供给我每个品类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同等价位质量最优,同等质量价格最优),而这个产品无论贴什么商标都无所谓(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Costco自营品牌),这个信任是长期交易换来的,也可以说是信任Costco这个商标蕴含的一系列服务(Costco已经帮你选择了帮你砍过价了)。Costco在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高频复购还是低频复购商品本身类别并不重要(因为即使低频,如果是大品牌我价格更低,比如卖的sony电视及茅台酒,如果是贴牌,我可以做到质量不差于竞品价格还低),我消费者只认Costco,可以理解为Costco粉。
       雷军所说的学习Costco肯定不是照搬会员制这套东西,会员制其实是个好方法(增强用户忠诚度),但有限定条件(别的地方买不到才行,如更低的茅台价格或Costco独供商品),对于小米不适用(小米有品并不是小米商品独享渠道)。
      我想应该是说的这种信任,这其实是米粉文化的一种延伸,为什么小米生态链企业以前默默无名甚至濒临倒闭,加入生态链后销量猛增,其实是小米的品牌输出,因为叫小米或米家,米粉基于信任才会去看他,尝试买,发现不错,推荐别人买,这样跳过了传统商业最难的从工厂到C端的传达,跳过中间商经销商(当然得罪了很多人),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最终实现性价比(注意不是低价,是性价比,也可能旗舰产品性能和同类相当,价格低于同类)。小米对生态链是参股不控股,实施重大影响,保留自主积极性,具体就是在产品选型后,所有的外型工业设计、具体功能设置必须由小米和企业共同负担,并且小米享有一票否决权,小米有专门部门负责这样的文化输出,最终的结果是造就就了很多传统行业奇迹,最典型的插线板,基本重塑了整个行业(公牛的插座不得不开始推出小米风格产品,但还是做不了这么极致轻薄)。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是多品类后,小米系产品典型的性冷淡白色简约风格深入人心,省了大量宣传费用(很多产品根本不用讲,一看就是小米系类产品),小米这个品牌才会像Costco一样,建立信任后可以闭着眼睛买。
       不过我想讲的是小米还目前还做不到消费者全品类信任,但很多子品类已经做到了,比如紫米下面的充电宝、石头机器人、插线板等等,基本买过的人都会再次闭着眼睛推荐买,价格其实不是最大的因素,比如扫地机器人足够好,个体金额也真不算低,一样能赢得消费者的心,市占率比较高,当然价格高的产品,消费者对品质溢价要求更多更苛刻,但也还是脱离不了性价比,(单价高可以,东西要比竞品好,价格要比竞品低),当然奢侈品除外。
       不过目前小米的成功主要还集中在很多没有强力竞争、技术更迭不快的子行业,而对于激烈竞争的行业、需要大量安装售后服务的行业还没做到。本质还是产品力问题,同价位产品本身不够好,或同品质价格比人高。手机比较典型,没有做到真正的性价比,如果你做到就像一加这样的产品,价格也能买高价,K20 和K20pro为啥销量这么高,因为同价位无敌,是那个价位的水桶机(没有明显短板,性能超于同价位竞品)。更典型的例子,我买个备用机,note 8 看了半天,最后下单了realme,今年realme才是当之无愧的性价比之王。


三   关于小米其他几个问题
1    股价层面,从讨论的情况看,小米公司和股价市场关注度极高,分歧很大,这都是好事,分歧大,下跌时间长,证明空方逻辑在股价下跌的中充分展示,该空的人都借券空了;关注度高意味着真实价值被发现时能很快回归,同时股价后期弹性大(不管向上还是向下)。
2    国内手机市场今年还是有不少战略失误的,工程师的设计理念和用户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工程师自己认为好的黑科技用户不认可,把握用户需求其实是小米的强项,也是miui和社区 user guide的核心,即用户需求推动研发方向,调整及时,而失去这个敏锐性国内负责人肯定要担责的,红米这方面做的好很多,不过好在今天换人证明小米还没有大公司病,人员上升内部流动机制还在。

3    从雪球的讨论就可以看出,小米的报表对大多数人还是有很大障碍的,很多人反复问非国际准则调整后净利润和净利润的问题(调整后才能体现经营性收益),也有讨论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对赌的问题(目前全部转换不存在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对投资收益占比大的质疑(参股不控股,轻资产快速控制品类扩张的生态链战略),包括部分机构卖方在盈利预测上的这几个部分是明显有问题的,本质还是对于小米生态链这种新事物不理解甚至不知道,生态链财务处理不熟悉,这都是压制估值的因素,公司PR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9-11-29 07:41

赞同AIoT小米全面领先,但是手机一直看不清楚。比如说苹果,耳机电视盒子ipad等等做的特别好卖的也特别好,但是假如手机一旦卖不出去了估计整个生态链就会奔溃。小米不太一样,AIoT和手机我认为一个好处是不强行绑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实际上很多米粉不用小米手机但是全屋都是小米设备。

2019-11-29 16:34

看了小米的财报,本人非常有感触,本人就是一个草根,非常理解小米模式的优越,这是许多买东西看中了不看价格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你们的世界过于高大上、脱离群众了
1、质优
在质优方面,许多高端人士肯定有误区,你们肯定认为,小米在打造costco模式,控制员工低成本的同时,想在质优方面有所突破,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好的薪水就没有优秀的员工,没有好的员工,哪来好的产品
这是误区
举个例子
聚餐时,大家都有手机,你iphone能拍照录像我小米也可以,你能上网打游戏我也可以,你摄像头前置后置我也可以,你有人脸识别我也可以,然后价格呢,你iphone上万,我少小米个零,这啥感觉?
我可以这样说,一个桌子上,只要有个人把小米手机桌子上一扔,然后就不会再有人去谈论手机的啥问题了
质优,要求的仅仅是你iphone能拍照我小米也能拍出差不多效果的就行了,所以,对于小米来说,质优仅仅是能拍出和iphone差不多效果的就行了就是质优了,而对苹果来说就不一样,质优,就必须有领先的科技,必须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而非仅仅是和同行差不多
所以,别拿高端手机的标准来着眼低端手机,太脱离群众
小米要做到质优,只需做个沉默的追赶着的角色就行,你说要高薪去请哪些优秀员工干嘛
2、性价时比
我年轻初创时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不仅是买手机,买其他的电器类产品,我可以做到货比三家选出最佳性价比的东西,但是,这样要花好多好多好多的时间,而时间是很宝贵的
有人说了,有这时间去货比三家,不如随便买买得了,剩下的时间去赚钱,赚来的钱足够覆盖成本
这话是没错
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个选择呢?就是如果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挑出最佳性价比的东西呢,那我肯定买这个东西,然后把剩下的时间去赚钱,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小米,在追求最佳性价比的同时,要求最快,我用一个新名词,叫:“性价时比”
3、小米是一种精神
追求最佳性价时是比一种精神,是一种专属于小米的精神,我知道这样说肯定有人会说我装逼
用例子说话
20年前,oicq刚出道的时候,什么icq、ticq、picq等等等等,竞争对手多的要死,我估计许多人听都没听到过,什么msn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腾讯是怎么做的,很简单,推出了qq表情,在高校、在年轻人中做推广,你是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就请来用oicq
一个很简单的qq表情,今天看来是很傻的一种标配,但是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带来的新的用户,而且无形中帮助腾讯区分了人群,有创新的年轻人请来用oicq,不是的请滚蛋
不要小看这个区分人群,就是这帮有创新年轻人用户,后来多次拯救了腾讯,才有了腾讯的今天
虽然这个小小的区分人群的举动,短期内无法带来收益,但是长期获利无穷
腾讯是怎么壮大的,我几乎是看着他壮大,唯一的遗憾就是08年没买腾讯的股票,后面一直估值太贵而同期A股一直有可替代标的,所以没买。现在的腾讯估值是低了,但是想想他今天覆盖的人群,再想想他可能的业务,呵呵,算了吧,还不如小米呢
再来看今天的小米,小米有意识得吸引追求性价时比的人来用小米的产品,其所图不小啊
要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有许多人有许多坏毛病,什么装逼耍酷之类的,有坏毛病的人是不会去用小米的,而用小米的往往是有创业精神的、比较持家的那类年轻人
败家党虽然钱多,但也只是图一时之块,持家男虽然钱少,但只要知道了小米就是中国的costco,以后的单子有的是,这些人以后都是小米的核心用户,是其他厂商用价格战都抢不走的用户
有人不是说了,买了房子装修,软装看宜家、电器看小米,的确是这样,小米的核心用户群,现在是比较穷,但这都是一帮有创业精神的持家男,谁说以后会没钱买房,日子长着呢
所以,你看商家,促销促销,其实赚的只是败家党的钱,而小米一直在做持家党的生意,现阶段甚至不怎么赚钱,只是在培养品牌忠诚度,但你说长期来看,是败家党的钱多还是持家党的钱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小看小米的人,将来肯定要付出代价的
4、小米的竞争对手
一直以来,小米就一直有2个很重要的竞争对手,一个是阿里、一个是乐视,这是2个极端
阿里在智能领域有很大的建树,依靠资金优势有很大布局,阿里的特点就是大
但是阿里在区分人群方面做得太差,就是说阿里无法把“追求性价时比的那群人”给区分出来,因为他是比较大的上市公司,他必须覆盖足够多的人群来保证利润的增长
而且众所周知,阿里赚败家党赚的太多了,你说一个产品,阿里和小米都说自己性价比最高,我信谁,我当然信小米了
而且阿里赚败家党的经验,很可能是将来的地雷,谁知道突然哪天就会出现促销不灵了,没办法,败家党没钱了咋办,再求国家直升机撒钱?
到时候阿里的大,就从优势变成劣势。
再说乐视,许多人谈到乐视都会一喷到底,是个骗子公司
其实乐视也做了个有益的尝试,不过要我来说,乐视的做法太过超前,不切目前的实际
说个形象点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
80年代,同样是改革开放,前苏联选择一步到位,而我国选择走走停停、在改革和保守之间摇摆。
前苏联做好的好处是见效快,坏处也很明显,就是既得利益方一看完全没有希望,反弹极度剧烈,而我国呢正好相反。
结局呢,大家都看到了,这是历史
所以说,要达到最终的目的,不是光讲究速度快就可以了的,别快到最后,自己都崩掉了这是不行的
同样是打造生态圈,乐视步子迈的实在太大太大太大,速度太快,出车祸了
我敢这样说,乐视当初的梦想,小米总有一天会一个一个实现,只要小米速度慢一点,不步乐视资金链崩盘的后尘就是
方向是对的,为什么不选择慢慢得富有

2019-11-29 08:29

作为一个把性价比作为购买决策第一决定因素的用户,刚入手了第5部红米/小米手机。个人感觉小米手机的性价比的优势还在,但在缩小,因为我同时又买了一个realme手机。另外,感觉身边买小米手机的朋友越来越少,不买的理由通常第一条都是诟病MIUI广告多。广告问题一直以来都被诟病,但友商的UI进步也大,毕竟这个门槛不算不可跨越那么高,性价比和MIUI的优势减弱就放大了广告的用户体验问题。关于品类问题,个人觉得也有一定道理。像我这样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每次买手机前还是会货比三家的(虽然目前为止大部分情况最后还是选择了小米)。对于我来说,客单价高的商品要闭着眼睛买还是有点心理障碍。但这个可能仅限于个人体验

也说说不同角度的看法吧。生态链小米生态链做的很好,上面的企业都很强没错。目前占比太小了,希望未来占比越来越高。AIoT业务目前小米做的最好,而且看势头友商很难颠覆。
麻烦的点在于手机。我觉得手机在质优这块做的是非常不够的,远不如预期。主要原因不在于不努力,而在于研发投入不足。所以从mix全面屏后,小米就完全没拿出足够出彩的产品。再加上本身宣传就是企业的弱项,在国内市场,宣传被OV系吊打,研发方面和菊花厂又有差距,结果不足为奇了。你看折叠屏,小米目前是落后的。目前手机业务的整体占比又比较高,手机业务的风吹草动直接影响到业绩,这点比较麻烦。未来最简单的销售宣传方面的短板可以补足,研发方面可以参考一加之类的做一些差异化的东西,那可能可以看看。生态链是强,但占比还是太低了。

2019-11-29 08:22

最喜欢看仓总的文章啦,作为女性用户个人觉得米家的东西适合女性使用的还是太少了,我家都是先生在用,看看马总的发家之路,强烈建议多些美容电子产品啦!

2019-12-13 15:59

首先,我有一个看法,小米集团未来5年应该可以成为国际化营收扩张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市值上1000亿美元。小米吸收了Costco 无印良品的优点,整合产业链,背靠有着强大制造能力的中国生产基地,但是目前中国很多制造行业的产品在国内外都缺乏品牌,依靠给国外厂家贴牌,未来小米通过互联网模式一定可以整合这些,未来的小米就是:依托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未来也许还有很多东南亚的制造产品),把围绕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有着高性价比的消费类品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