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不论心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7喜欢:3
报告很多结论初看有点道理,大多经不起推敲。最核心的问题,作者所有的分析完全忽略了杯量的影响。这表现在,拿中国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的绝对值和海外比,得出中国咖啡馆价格太高没有任何道理,难道不应该看成本占比么?在瑞幸之前,咖啡馆这个行业利润率不到10%,核心原因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消费基础,基础杯量不够。瑞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口味的改良,奶茶化打开了下沉市场的渗透空间,杯量起来了才有了不错的商业模型(看看瑞幸卖了多少纯咖啡就知道啦)。ps:日韩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比中国大很多,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简单对比意义不大。曾经做空瑞幸的雪湖资本后来写了一个看多瑞幸的报告,那个分析可能更有意义一些。

热门回复

对,改良一直存在,星巴克95年就推出星冰乐,但您怎么得出“瑞幸之前和瑞幸之后,中国咖啡行业的产品路线是两个方向”呢?我记得早20年前的85°C,咖啡口味就非常丰富,那时候的海盐咖啡现在我还念念不忘。再者你主贴说的杯量影响有点太细了,照这么说应该区分萃取方式,相同杯量手冲对咖啡豆消耗肯定是多不少的。不过你说的定价问题我同意,我觉得应该从单店UE角度探讨定价变化。

同样的问题,您看过的披萨行业也存在。在16年之前和16年之后,披萨行业的产品路线也是不一样的,达美乐做了很多本土化的产品,咸蛋黄嫩鸡和土豆牛肉系列在北方某些市场销售占比甚至超过了50%。

说首创那确实不是,但是大规模奶茶化一定是瑞幸[偷笑]首创不首创意义也不大嘛。

我觉得你们两位各说对了一半:准确来说,瑞幸这几年的成功就是靠奶茶化,把整个行业蛋糕做大了,拉了很多新人入坑,而瑞幸又是吃蛋糕的大头。但是关键在于,蛋糕做大后,新人喝久了之后,终究会回归到最传统的美式、奶咖(咖啡历史就是如此)而这是瑞幸以后还能不能成功的关键。
一句话就是,靠奶茶化做大蛋糕,靠小黑杯留住蛋糕,另外还要靠挂耳/冻干,锁死咖啡因刚需人群的绝大多数咖啡因刚需。

奶茶化并不是说做成奶茶,而且让口味适合更多的人。拿铁诞生于1963年,本身就是对黑咖啡的改良,降低了入口难度。如果看过星巴克自90年代以来的产品线发展,会发现星巴克一直在做咖啡产品的改良,中和苦味,降低入口难度,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95年推出的星冰乐(果汁,茶加咖啡的混合,打开美国年轻人市场的拳头产品)。瑞幸之前和瑞幸之后,中国咖啡行业的产品路线是两个方向。

感谢探讨,很多点我还没看这么细。不过你说瑞幸成功是奶茶化改良我是不认同的,国内有几人是喝黑咖啡的呀,大小咖啡馆一直是卖拿铁,卡布的,星巴克也早早推出很多奶咖,茶咖

但我的观点是奶茶化不是瑞幸首创的,你最多只能说是奶茶化依靠瑞幸提高渗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