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天花板偏见与误区》系列之四: 错误的“消费观”与“健康常识”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71回复:47喜欢:121

《格力天花板偏见与误区》系列之四: 错误的“消费观”与“健康常识”,空调不只是个冷风机

文章的开头,和往常前面几篇一样,我们温故而知新,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几点空调消费人群的疑惑。

因为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内需,老百姓得进城过日子,才有各种稳定的消费品消费,我们认为中国真正的城市化是从09年以后开始的,不能以北上广深几个经济开发区而设定历史进程就认定全国范围都这样,下面几张图是最近改革开放40年的专题栏目列出来的基础设施,我这里从中分析得出与城市化进程有真实关系的几图,分别为:

1、全国铁路客运量。代表的是普通老百姓这些年迁徙的人流量,是从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的,不选择飞机客运是因为老百姓出门都坐火车。而从78-03年客运量居然未增加任何的出行人口,如果算上动车,08年以前几乎人口迁徙量很少。

2、城市轨道交通。也是从09以后爆炸式的上升,因为土地出让金收入不断增加的原因,各地方有资金开始大力投资建设轨道交通,这时我们发现地铁的里程增长一直很平缓,然而搭乘地铁的客运量09年之后出现了爆炸式的上升,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

3、跨区域的电力输送能力。08年以前增长是很慢的,但09年以后开始迅猛增长。跨区域电力输送与各种水电建设+西电东输有关,为的就是各城市供应充足的电力设施,相对应的是各城市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用电量与内需型工业生产力的大幅扩张。在此之前几乎都是电力短缺的时代,所以在此之前不具备现实空调电力消费的基础。

我们回顾历史,才能找到过往真实城市化进程与空调行业发展的真相,而不能盲目的相信没有信服力的每年内销数据结果甚至是自以为的10年才一更新的假说,因为在销售过程也得和历史背景一致。你比方说多少空调就得消耗多少的电力,多出来的空调,和缺了电力肯定都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能耗是骗不了人的。

我们以同样发电量为基础,回望我们的历史,发现印度目前的发电量与中国2002-2003年差不多。

人口差不多,城市化也差不多,国土面积情况,现代化发展总参照值电力装机容量与发电力也差不多,相同的人均用电量,但得出的空调销量却相差5.2,而且收入比印度低,因为印度倾向发展服务业,能源消耗方面单位GDP能耗中国比印度高个2.5-2.8倍左右。

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的2003年空调内销两千万三千万台都是值得批判的数据,印度目前电力能支撑的年需求量只有370万台左右,再多就不行了,本身就各地经常停电了。就算印度基础设施比2003年的中国差一些,社会各界有偷电行为,空调的电力能耗整体上也不会差到5倍这么远,要知道空调一年相差5倍,十年就会相差几十倍。我们的一度电,怎么也不可能比印度的5度电更耐用,要知道2003年中国工业用电占据着全社会用电的75%以上,建筑能耗占到的比例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英国的物理学家詹姆斯·焦耳的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理,向我们实验证明了一切位能热、光、电、磁、化学能等等想要获得动力转化,就必须消耗相当一定的能量。管你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家用电器,还是汽车,都是按照其设定的物理能量转换来的,电力方面也不能凭空产生,但我们在空调行业看到了这一“奇怪”的现象,2010年以前的20多年来销量远远超越甚至是秒杀了物理学所能验证的范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空调占建筑能耗仅占比6%左右,真是邪乎啊。所以,真正的空调真实需求大爆发是从2010年以后才开始的,像开头的几个数据图很好证明了人口从2010年才涌入各大中城市的,其他具体的情况大家翻回去上一篇文章中回顾吧。



好了,回到我们的主题:以人为本的空调为什么未来人们对他的依赖会越来越深呢?

好多人都把回答定格在人越来越懒;气候变暖;生活入奢易,回到简单朴素的很难等等,就没有深入下去了。因为这些都已经老掉牙的常识了,其实还有很多因素,正是下面我会说到的各种因素下,发达国家把自己的国民的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都尽量提高到占比建筑能耗40%的位置,它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健康等问题。有的只能用生物学来解释。


观点一、肥胖率证明了中国过去并不富裕,与空调的发展严重脱节。

这些年来全球肥胖率上升。中国肥胖率与GDP增速一样,是全球肥胖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

我们主要是观察未来确定性的东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就是未来最确定的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肥胖的人因为脂肪多,怕热,易出汗,散热慢,易怒。这时候空调的价值就出来了。这些才是确定性的东西,未来中国会慢慢变成一个肥胖的国家(现实是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已经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些人群原本可能硬扛着不吹空调不买空调,因为肥胖的原因,动不动就流汗,最后实在受不了将对空调形成依赖。这不,川普也从年轻时的瘦子最后肥成一陀的了嘛!肥胖是全球的趋势,更是无法阻挡的趋势。用达尔文的话说就是:人类这个物种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对久坐和营养过剩等各种环境进行了长期适应形成了进化与遗传,肥胖后自己就变热了,这时还不需要全球变暖捏。

根据《Lancet》刊登的全球肥胖报告(这份报告跟踪全球200多个国家12.89亿人,时长47年):1979年到2016年,全球肥胖女孩数量从从19795百万上升到2016年的5千万,男孩肥胖人数从19796百万上升到了76百万;肥胖成年妇女人数从197969百万人增加到3亿9千万人,肥胖男性1979年从31百万增加到2亿81百万。而另外还有2.13亿儿童和青少年和13亿成年人处于超重状态,肥胖的前驱状态。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一个极大的隐患。自迈入21世纪以来,很多高收入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的BMI指数不断攀升,而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儿童和青少年的BMI指数也在不断的攀升。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到2022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体重偏瘦的人群。

各国肥胖分布(中国最新肥胖率17%)

各国肥胖排行(中国再过一两年就要上榜了)

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等,都是肥胖的重灾区。尤其是美国,3亿多庞大人口的美国,成年人(15岁以上)肥胖率高达38.2%冠绝全球,谁与争锋。然而美国的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能耗大约70%左右,一方面是错误的房屋建造结构导致通风散热不好,而另一方面就是这可怕的肥胖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的肥胖率也是几十年堆积成今天这样的。

中国方面也不容小觑,根据2017年中国健康调查数据,中国的肥胖率

1992年是2.1%

2002年是7.1%(瞧瞧,人都还没胖起来,营养不良,空调却在那几年爆炸式的增长,不合理)

2010年是12%

2017年是17%


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群众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梅说:过去10年,中国人平均增长的体重几乎等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平均增长的体重。

在过去30年,中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人数从615万增至3496万,如果保持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或将增加4948万人。而从小肥胖的,伴随着成年后的数据大多都为肥胖。父母肥胖的,遗传至下一代肥胖的概率也极高。这就是基因使然了。

从社会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论来说,先得顾及温饱吃饭问题,然后才能考虑小康阶段的享受生活(见图)。很明显,中国2010年以前大部分城市与农村居民都未满足鸡鸭鱼肉需求,便走上小康之路吹上空调了简直不敢相信。那种动辄三四千万台的空调销量与贫困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家去上面看一下全球肥胖地图,2002时的5%-7%的肥胖率就是目前非洲东南亚和印度的水平啊!


知道为什么冰箱那么快普及与接近天花板吗?因为他就是与食物相关的温饱型需求,他的普及达不到小康的生活标准,出发点是为了肉要冻着长久保鲜,普及率极快为的是一日三餐,就是一个温饱型的社会阶段。很多家电公司所谓的多元化是往下的,长期是不可取的,因为那些电饭煲和风扇这些附加值低的产品未来要面临越南与印度的竞争,到时候能不能业绩增长都是问题了,能有啥前途呢?要也是往上发明往上创新。


如果一个社会结构达不到小康阶段时,空调却出现了小康以上甚至富裕阶段社会结构的消费量时,就要大胆对历年的内销数据进行质疑了,他每年就是被各种原因重复消费了的。

怎样才算整体富裕或者至少稍微奔小康了点呢?生活水平的上升以体质BMI指数上升为参照(主要测量身高与体重),中国的BMI指数上升是从21世纪以后。说明人们开始骨骼硬朗结实,之后就会走向营养过剩,几乎是无意识的营养过剩,(因为学习健康知识的时间成本很高,地球人都没什么时间去学,但吃喝拉撒不学就会);然后就是肥胖率这个参照标准,发达国家几乎90%都是肥胖国家,肥胖率都30%以上(有些发达国家例外,如日本,但都是少数。后面可以讲讲为什么日本的特例,我对日本社会形态还是了解比较多的)。你瞧,人们的生活水平靠全民体质测量就得出结果了,你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城市化进程怎么样,消费力怎么样,都不用辩论了!看人体的医学数据就行了。



观点二:没有科学的饮食常识与使用空调的习惯。导致各种不健康疾病接踵而来。

肥胖会贯穿我们这一段的主线。肥胖与艾滋病、毒药麻痹和饮酒成瘾,并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险,全球每年至少有280万人死于超重或者是肥胖。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与肥胖相关的医疗费用占发达国家医疗费用总额的比例为2%6%

导致中国肥胖率这么迅速地上升原因有很多。城市化后坐办公室长坐不起、基础设施方面体育场地的土地供应量极少、几乎无运动、现代人生活与工作节奏忙碌、中老年人不顾及科学膳食营养、年轻人暴饮暴食、饿几天吃一次扶着墙出来的自助餐、农耕社会以胖为福,以瘦为贫穷可耻这种糟粕传统、对营养没正确认识等等太多太多了。这些列出来足以写十篇文章了。

我单独挑一个比较科学性的常识来讲讲,这里从日本的视角说说饮食习惯。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铃木正成教授提出了一个食历学说。即,人的食物偏好形成于5-13岁,也就是说在20岁之前就定型,这个时期形成的饮食嗜好会维持一生。

也就是说,儿童时期的饮食习惯被灌输成什么样子,往后的生活很难有太大的改变,当然像中国这种被动应酬除外。日本因为遭受经济泡沫,从90年代以后人均的食物消费支出一直在减少,然而可怕的是这种支出减少灌输到儿童的意识里了。到2006年,从年龄层来看,越是20多岁的年轻人的家庭支出就越低,同时减少率越高。根据日本2004年度农业白皮书,购买食物的单价也随着年龄层的降低而下降,年轻人开始逐渐远离日本传统的饮食方式,与高年龄层的人饮食习惯大相径庭,转向依靠便利店了。这才是日本人不肥胖的原因,另外一些原因是日本的食物低油低脂低盐。

而中国方面是高油高脂高盐量,这几年随着城市化推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里不懂营养均衡的父母,拼命灌输给孩子要多吃点的习惯,又经常全家逛KFC以弥补自己童年时期食物短缺的瘾,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再也不可能像父辈那样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了,山珍海味才是他们的日常。所以从2010年之后,人们体重飞速上升,未来肥胖率的参照准则,来源于城市孩子长大成人后的饮食嗜好会一直延续下去。

肥胖的原因无外乎就是摄入的能量远远高于消耗的能量,下图是关于能量获取与消耗的公式(我另外统计了一个普通人每日所需能量):



然而在2010年之前,农村广大地区还在为蛋白质的摄入而犯愁,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要补蛋白质。按照上图计算的标准,175身高的普通人,办公室公务员职业,每天基础代谢,不运动情况下,每天至少得吃一个鸡蛋、300ml的牛奶,半个鸡腿的肉量,后面才是蔬菜饭啊面番薯之类的。在农村五谷杂粮倒是没啥问题,可是这蛋白质远远是够不到标准的,甚至很多家庭一年都喝不到牛奶,有的还觉得豆浆能替代牛奶,吃肉的机会也很少很少,有养鸡偶尔有个鸡蛋就了不起了,怎能天天如此?但大部分农民却要顶着烈日干重体力的活,而蛋白质摄入量却远远达不到城市普通室内公务员职业的营养标准,长期如此不平衡,没有足够的脂肪储备能量来抵御重体力能量消耗,会相应消耗身体的内脏,最后各种器官过早衰退引发的病自然就来了。2002年中国的肥胖率很低,仅有7%,全民就印度非洲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所以说,我们的空调业发展超越了那个时代所能理解温饱型的社会结构与消费的能力。


回到空调,大家都只关心天气炎热,却不关心肥胖的人更易出汗对空调依赖度更高的事。全世界的人都没想到人类居然要进化成了胖子。(我不胖哈哈)肥胖易出汗的原因如下:

脂肪层比较厚。身材相对胖的人,一般身体脂肪厚,身体储存的能量长期消耗不掉。因为体积大,每次活动消耗的能量也会更多,身体产热也会更多,加上产出来的热不容易散开,会特别怕热。因此在同样的温度下,肥胖的人身体的热量更高,这时就会通过大量大量的排汗来调节身体机能。很多时候,就不得不到处找有空调的地方以躲避炎热,空调就成了肥胖者的依赖品。


另外就是一个代谢率的上升,营养均衡的人代谢更稳定,如果炎热排汗过多,因为情绪升温,身体会加大代谢,胖的人尤其如此,排汗时身体大量流失钠,同时连钙也随着流失,这时候得补充一定的盐,会形成长期食用盐量过多的生活习惯。虽然长期吃盐过多是为了钠平衡,但生活习惯总会变,就像农村人原本下地干活,就是要流汗的,他吃盐多;但进城了,习惯已养成,结果不干活了排汗少了,但盐的摄入量居高不下,高血压就来了。这就是过快的城市化导致的人们不该有的疾病,很多一进城的中老年人,才几天就不习惯又跑回农村去了。

我国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5克,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明人一天只需要5克,在中国是严重超标的,自然的,中国就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高血压王国,当中老年人血压过高遇上碰撞时又极易引发中风与冠心病,其他的时间会有血管硬化、眼病等。高血压人群这几年已经从中老年人下降到年轻人群人,也和肥胖高度相关。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必须保持在2025摄氏度左右,才能保证基础代谢稳定,才是最健康的。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极冷极热更加不行,都会加大人的基础代谢,引发的结果是毛血细胞的过快磨损。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还没站在科学的角度看空调,都是农耕思维,为省几度电的钱,冷了热了都硬扛,“不到35度不开空调,低于30度也不开空调,冬天开什么空调”这种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果有可能因为过度冷热环境导致的慢性疾病,未来得花了更多的钱,到时全家就因病返贫了。

所以,中国的空调占建筑能耗只有6%,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寿命长的国家,占比都占到40%左右,美国占到70%,他们一年中很长时间开空调的原因是因为希望胖的、瘦的人群都能保持在恒温的2025摄氏度以内,这样才能减少患病的机率,从而减少各种社会医疗保险的支出,美国每年有极其昂贵的卫生医疗支出。为此,美国ZF愿意花很少一部分的钱在各种生活空间的调节温度的用电上,而电费对于美国人来说相对便宜,这是一本不错的经济账,只要可以不花医疗支出。

难道中国人就愿意少花电费,多交治病钱?你愿意这么想,中国的医疗保险部门可不愿意这么想,无病就是福了!

空调公司的产品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应该想办法推进人们的生活观念的转变,而不是在制冷一条道上。把人带到20~25摄氏度的空间里去,而不要再让人们长年承受零下十度到零上40度这种如此大的温差波幅(那种环境对人身体极不健康),从而减少人们患病的几率,发达国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所以,我们的空调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在于教育对科学与健康常识的慢慢普及,空调将为人类健康生活发挥巨大的魔力。至少中国离这种理性的科学生活方式还有相当长的时间要走。



观点三、代谢率上升,影响着人类的预期寿命。

先补个基础代谢认知:基础代谢是指人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在清醒的状态下,一个人身体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和环境温度等影响测定的代谢率。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是恒温动物,必须保持在20~25度左右的室内温度才最合适,这样才能保证长寿。大家知道人为什么冬天喜欢赖床吗?不是因为人们懒,这是偏见,而是被窝的环境就是20多度最舒适的温度,而被窝外的环境温度太低了,人们不愿意出来是生物机动的本能反映,因为出去了代谢就会升高。卧塌的病人老人也是一样,不是他们喜欢待床上,而是下床了人就不舒服。如果整个房间都恒暖在20~25度左右,人们待在被窝的温度就会升到30多度以上,这样人就会排汗不舒服,生物本能的会厌恶被窝,反倒会热的跳起来。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空调设定在20~25度恒温的环境下,适量盖些薄被子就行了,既不因冬天寒冷而赖床,也不会因为温差大对身体造成代谢过度上升,老人就可以起身多走动。

总结一些医学与科学的研究:

1、人的寿命是由代谢率决定的;而代谢是毛血细胞的损耗过程。

衰老和死亡的起源是磨损过程,只要活着就无法避免。生命延续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代谢能量的输运、它通过各种尺度的空间填充网络供养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基因组和功能性细胞内单位。这些维持生命的系统会持续对身体造成损伤并使人身体退化。人会衰老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受到损伤,血液供给到细胞的过程中有一个黏滞力,会对毛血管产生物理上的磨损。磨损的结果就是各项机能慢慢下降:

上面的图就是代表人身体主要机能随着年龄变化的衰老下降过程。过了40岁各种机能都会加速下降,因为毛细血管的损伤是全面的。几乎可以说代谢率和人的寿命是同步的,代谢率过高,会加速磨损。那怎么延长寿命呢?其实应该说身体机能怎么延缓衰老,没人能相信准确延长寿命这种说法。延缓人体机能的衰老让人活得更久的说法更为合理,例如原本50岁身体机能要下降的,能不能延迟到60、70岁再下降。其实就是降低人的代谢率,以延缓毛细血管磨损。

降低代谢率主要的方式有三种:尽量在温度20-25摄氏度的环境下生活。这种环境是人类最舒适的环境,可以让代谢保持一个平稳缓和的状态;又俗称地中海型气候环境,硅谷一年四季就是这样的环境,硅谷因为气候宜人,人们不为冷热环境而发愁有更多闲暇时光发明创造与享受生活,硅谷也因这种独有的环境房价成了全球最高,新西兰环境也比较相近。但我们可以通过空调营造这样的环境,以降低人的代谢率,所以空调对人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减少点饮食摄入。下面这张图是拿小白鼠做实验的结果,小白鼠基因和染色体与人类非常接近:


得出了一个结果,即,卡路里节制些(吃得少)可以让小白鼠存活的时间更久。所以,人类所谓的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吃方面不外乎只需要原有的五谷杂粮基础上多点蛋白质(蛋牛奶外加点肉)就可以了,不能够毫无节制,给身体增加负担,肥胖与能量摄入过多会加大人的代谢率,人的各种慢性病都是吃出来的。降低心跳频率。这是比较好理解的,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心率总次数都是一样的,大型动物心率慢些,寿命长;而小型动物心率快,寿命短;如猫咪的心跳极快,寿命短;而她的同宗兄弟狮子心跳慢,寿命长。据说运动员的心率比普通人慢很多,其实运动与健身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心率。生物学家说人与大部分普通哺乳动物原本一样,一生跳动15亿次,但人类后来进化成一生25亿次了。多运动可以降低心率,对健康对减肥都有好处,只是运动的过程中会加快身体的代谢,而这种加速是为了消灭脂肪与肥胖,长期坚持降低心率是一件好事。

2、农耕思维的人对代谢率几乎无认知,导致了N多的现代慢性病。例如不肯待在20~24度的环境里。

这是一件比较难教化的思维,前面说了,中老年人进城生活了,会离奇患上高血压、高血压会引出冠心病、心脑血管等各种疾病,就是吃盐太多导致的。另外如果人们在极低气温的时候都只硬扛,而不选择开空调供暖,一味添衣加物,解决不了代谢率加速的事实,不光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家人,这根本就不是怕冷矫情的问题。

这张图是各个年龄段会遇到的灾难以及寿命预测。怎么解读呢?即幼儿时期的大敌是幼儿存活率,孩子渡过去了,就基本上可以保证活到20岁;青春期没重大疾病,就基本上能活到50岁;50岁的大敌是糖尿病,如果渡过去了,就能活到60岁,然后70岁80岁......有点像魂斗罗游戏一道道关卡一样,每个年龄段有一个大概率的病会把人击倒,前面比较容易,越到后面会越难。这种疾病对应的是每个生命周期生命机能的磨损情况,也对应各个器官衰老程度。前面说了,人的寿命与生命机能是长期由代谢率决定的,只要从年轻开始就重视它,不增加能量负担,不过度让身体遭受极寒极热,各种身体机能下降情况是可以延缓的以及避免的,寿命长了之后很多人的财富是可以追上巴菲特的。

但很可惜,中国的老百姓都没有这种常识,认识不到代谢率对人有这样的重要性。平时多开个空调都不愿意怕浪费电,换掉老旧空调和买供暖空调也不愿意,宁可让身体受冷热导致身体不适代谢过高,以此过早引发的脑血管疾病、心脏循环疾病、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等等,另外还有心理疾病与甲亢,长期令人心悸、紧张、焦虑。让每个年轻的儿女背上沉重的负担,因病返贫。这种顽固与恶习真不值得鼓励。

但我相信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家庭的不断拆分,年轻人会慢慢改变掉老一辈的这种习惯,尽量让空间保持恒暖,届时空调会更省电,人们收入会越高,电费更便宜占支出更少。而格力的光伏空调的储能系统的模式,空调不再费电未来也将会走进现实,那时就能没有顾虑地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健康了。

3、地球气候变暖会加剧各种生物的代谢率。

我已经不知道第几次听到如果地球气温每上升1度,多少动植物就会从地球上彻底灭绝,然后海平面上升等等这种话了,最危言耸听的当属霍金说的过不了几百年地球将彻底变成火球!人类届时早已成为历史。

气温的上升,是个严峻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其他生物会怎么样,又诞生了多少新物种适应了未来的环境活了下来。但对于人类而言,叠加全球(尤其是中国)肥胖后的气温升高,比起单纯的气温升高,来得更凶猛一些,任何一个前提条件都会使得人们代谢率加剧,这种多层因素叠加下,人们对空调的需求和依赖度只会不断的上升。而上述讲到的各种病症也会高发起来,也会加剧医保与财政的支出,最后不得不出台政策弥补医疗保险的不足,这才是要命的。届时,ZF会出台各种健康普及的政策,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不是病了才去治。空调恒温是最大概率降低疾病的手段之一,长远利好空调的政策只会越来越多,只要能降低医疗的财政支出什么都好说。


(中国空调与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对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暂时都看不到天花板的迹象了。也可以说中国的建筑行业也相当之落后,只是能住人而已,离合理的配套舒适生活差十万八千里)

中国人对健康的认识还是相当缺乏的,从上图看得出发达国家对健康的生活理念贯穿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什么中国空调占建筑能耗只有6%,而发达国家都占40%以上,是有原因的,要看到差距。因为他们爱惜自己的健康,如果人们不懂这些,各国也会因为自己国家的学术机构与专家荐言,强行推着这样走。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减少他们的医疗财政支出而已。

希望大家早预防不要让疾病悲剧发生在自己家里,发生在自己身上。尽量让自己待在一个恒温的空间里,多开空调,少吃点,少吃盐。保持良好的心态,男生不要暴饮暴食,女生不要冬天穿裙子,我们的代谢变化发生在每一天,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年轻时留下的慢性疾病。花点时间制定健康运动计划、膳食营养计划。

好了,我最后还是和上一篇文章一样的总结式结尾:空调是长寿行业,别的公司如果空调业绩不好,和行业天花板没关,只和宏观经济、你的销售能力不行与产品不行有关。从产品出发关注人们的健康也是格力电器每天要做的事。

行业内容写了很多了,很多人发现了这么多内容居然与大家想象的视角不一样。下一篇文章是最后一篇:我们将会探讨为什么创新的企业没有天花板!


回顾:

《格力天花板偏见与误区》系列之一: 错误的日本保有量认知

网页链接

《格力天花板偏见与误区》系列之二: 错误的发展阶段认知与房地产偏见

网页链接

《格力天花板偏见与误区》系列之三 从来没有人去思考除了正常更新之外的事情

网页链接

《格力天花板偏见与误区》系列之四: 错误的“消费观”与“健康常识”

网页链接


@闲来一坐s话投资 @滚一个雪球 @mbzsd @陈光友 @梁孝永康2017 @股灾亲历者 @HIS1963 @HED24 @凡夫俗子euvbrv @黑暗大法师 @加班的会计 @天下晃晃悠悠 @价值小股东2016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19-01-13 17:14

系列文章的整体水平很高,有利于投资者对空调行业的理解.但也有小的不足,比如空调占能耗比这个角度的分析就比较勉强,说明力不强.因为这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及集中全球一半的制造业有关,就是制造业过于强大,这样导致空调占能耗的比偏低,当然,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经济水平不高,中国的能源占能耗比原本也低,只是远远没有数据显示的这么低.

2019-01-11 16:39

虽然这篇有点水,不是写的不好,是凑字数的意思,但是依然不能抹灭作者独立思考,打破外部数据神圣性,运用其他数据来证明自己逻辑的能力。

2019-01-06 16:36

叹为观止!

2019-01-04 20:55

空调恒温是最大概率降低疾病的手段之一,长远利好空调的政策只会越来越多,只要能降低医疗的财政支出什么都好说。
作者:kiong2017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作者分享,但有一点不明白
第一点,全国铁路的客运量,“而从78年-03年客运量居然未增加任何的出行人口,如果算上动车,08年以前几乎人口迁徙量很少”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陆民众到北上广深工作,每年的春运,那是相当大的人口迁徙量,怎么说是08年以前的人口迁徙量很少呢?

2019-01-04 10:50

谢谢分享,收藏了!

2019-01-04 10:23

接连看了几篇,感觉作者真正践行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从各个角度分析,真的很全面

2019-01-04 10:21

格力深度分析(四)

有理有据,博主的文章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