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分析(四):Visa的强大护城河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回复:39喜欢:38

本系列文章将分享对不同公司定性定量分析,希望各位雪友积极交流。以下言论仅个人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篇是Visa系列分析的第四篇,这篇文章将主要分析Visa的护城河。

用一句话总结:Visa的护城河来源于强大的网络效应,来源于一张规模庞大的、拥有技术保证的、高转换成本的、且具有规模优势的支付网络。

供给侧护城河:技术

Visa的技术属于“润物细无声”的类型,不像科技公司一样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却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善用户的体验。

Visa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于两点:实时与安全。

实时方面,Visa拥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在Visa历史的文章中也提到过,Visa本就是为解决清算效率而产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一直都是Visa的发展重点。

Visa每秒可以处理65000笔交易,万事达每秒可以处理5000笔交易。这些公司的所谓颠覆者,比如区块链巨头以太币每秒只能处理15笔。当然,分布式计算可以支持理论上每秒高达100,000笔交易,但就目前而言,Visa和万事达(合起来组成的银行卡清算网络)是唯一能够以每秒70,000笔交易的速度运行的支付处理器。

这个数字可能让人没有直观感受,但是,当商户和消费者链接的是一个交易速度慢的网络,发现页面一直转动而不知道是否完成、客户离店才发现支付失败时,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银联入侵不了欧洲美国,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外,和银联链接的Discover网络也有关系,银联在欧美不仅体验上,还是付款成功效率上都和Visa万事达无法可比。

安全性方面,Visa能给用户带来无与伦比的可靠性。竞争对手的网络通常不提供的两件事,那就是解决纠纷并把你的钱拿回来的能力,以及管理欺诈的能力,而Visa有这些功能。

解决纠纷的能力,指如果你犯了错误,Visa可以让你拿回你的钱。如果发生银行卡盗刷,消费者只需要提交争议并提交适当的证据即可,由发卡行、卡组织、收单行、商家来负责举证和核查,核查通过后被盗刷的金额会被返还到卡里,不需要自行承担,Visa还会协助处理后续事宜,比如提供临时现金支援、免费寄发新卡等。除了盗刷,甚至还能保障网购,网购未收到货/货不对板等等。

管理欺诈的能力,指利用大量有标签的交易数据和神经网络、贝叶斯、SVM等算法,构建风控模型,从而有效识别交易中的风险,提前进行拦截(表现为交易失败)。

* Visa为持卡人提供的安全保障。国内大部分电子钱包和银行卡发生类似盗刷事件,用户个人只能通过报警方式自行追回。

需求侧护城河:转换成本和品牌。

Visa具有很高的转换成本,主要表现为银行很难使得客户配合更换银行卡。

清算机构的客户是银行(发卡行和收单行),银行可以转换自己的清算机构。但是:

首先,银行不用从清算机构里面二选一。

银行不一定需要转换清算机构。1976年之后,Visa万事达先后取消限制成员银行同时具有两大银行卡联盟成员双重身份的规定。银行可以同时作为不同卡组织的成员,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卡组织的网络效应

由于历史原因,清算机构和银行通常有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清算机构最早是由各银行联盟组成的)。Visa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几家最大发行银行的长期合作伙伴,与美国十大发行银行中的8家建立了领先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Visa是摩根大通的合作伙伴,贡献了摩根大通高达10%的收入,这种合作关系自2013年以来已经持续了10年。

其次,银行如果想要转换清算机构,需要考虑银行的客户(持卡人)的转换成本

银行发行的卡片都有唯一的卡号,而每张卡片所属的清算机构是通过卡号前6位确定,无法在不更换卡号的前提下更换清算机构。也就是说,摩根大通不能在消费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把消费者的一张Visa卡转换成万事达卡。

而对消费者来说,更换卡号会带来很多更改绑定之类的麻烦,是一件收益不大但需要花费时间、甚至有可能导致损失的事情,很难有更换的动力,构成了程序上的转换成本。

Visa的技术带来了品牌力。Visa的品牌力是一种很容易被低估的影响力。正如Visa管理层在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一样:“不要低估Visa的品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是非常保守的,Visa的品牌代表着信任,我们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该网络总是可用的、安全的。我们保证他们不会成为欺作的受害者。使用该网络的商户知道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得到销售款的汇入。它总是发生,从夫失败。建立这样的特许经营权需要很长时间,人们低估了这样做的难度。”

规模效应护城河:

由于单位边际投入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不断下降,清算行业存在最终形成寡头竞争格局的内在垄断性。和煤气管道、高速公道等物流系统类似,在市场中已有足够便捷和经济的清算网络的情况下,新进入者几乎无市场空间。

如同上一篇文章引用的诉讼文件所言:“新网络的启动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法庭初步估算需要投入(90年代的)一个多亿美元,而建立全球的品牌和受理网络将花费2-5亿美元。同时,还必须解决是先发展持卡人还是先发展受理商户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从1985年Discover公司进入网络市场后就再也没有其他公司能进入这个市场的事实已经证明进入该市场十分困难。AT&T和花旗都曾做过进入该市场的分析,最后都得出了没有利润的结论。”

网络效应护城河:

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节点数,而Visa拥有的网络是全球最大的银行卡清算网络

Visa连接着15,200家金融机构、36亿持卡人和8,000万家商户,在世界各地触及超过70亿个节点,包括信用卡、借记卡、银行账户、电子钱包。重建这样一个网络是几乎不可能的。

在所拥有的节点数上,Visa远超其它竞争对手的网络。即使在特定的国内市场,它的节点也往往比对手多。因此,它的价值是相当明显的。

在覆盖面上,Visa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全球网络总是比本地网络更有价值。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支付网络,但大多是区域性的(中国银联、日本JCB等),很少有人能做到Visa的规模。

而且这个网络还在持续扩张中:

Visa在2022年有接近40亿张卡,而且这几乎是由发达市场带动的,Visa认为下一波机会会出现在非洲地区拥有5亿美元银行存款的群体身上。10年前Visa有2500万家商家,现在算上Square等集合方带来的商户,它有10000多万家,这意味着在过去10年里每5秒就有一个新商户接受Visa支付,哪怕在你睡觉的时候。Visa还在拓展网络内各个节点的交流方式,从单纯的C2B,拓展到C2C、B2B、B2C……这意味着后来者要追赶Visa的规模是越来越难的。

历史上尝试取代Visa万事达网络的尝试都失败了。

欧洲在建立一个统一的支付结算系统上已做过多次尝试,欧洲政商界曾经曾推出EAPS、PayFair、Monnet等银行卡组织,都没有取得成功。

而第三方支付工具几乎都没有想过直接去和银行系统进行连接。即使有,体验也非常不好。那些要挑战 Visa 的玩家最终都要和 Visa 合作,美国的 Venmo、Cash App、PayPal、Zelle,印度的 Paytm,亚洲的 Line,南美的Mercado Page......它们从封闭的生态起步,但一旦发展壮大就开始发行或接受 Visa。

行业不依靠政府保护

银行卡清算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业,不但没有政府的特别保护,反而时不时会受到政府干扰。换而言之,Visa是在自由市场中竞争胜出的,而不是依靠“好爸爸”的力量胜出的。

政府的干扰主要来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业能否自由选择清算机构,另一个方面是清算机构能否自己决定费率。

对于清算机构的选择:

部分国家和地区会限制清算机构的选择,比如,中国境内由银联垄断了银行卡清算,Visa万事达很难进入。

美国政府暂时不干扰,但后续可能会限制市场的选择:参议员理查德·德宾(Richard Durbin)2022年7月底提出了《信用卡竞争法》(“CCCA”),该法案试图通过规定银行必须向商家提供至少两个卡网络来处理每笔交易,且不能将 Visa万事达放在一起。从理论上讲,这允许美国运通或 Discover等较小的竞争对手参与竞争,并可能提供较低的网络和交换费用。

迄今为止,对拟议法律的反应不一。商家支持该提议,因为这意味着可能会降低交易费用,而这通常是开展业务的最大成本之一。食品工业协会(“FMI”)指出,交换费平均每年花费美国家庭 900 美元,因为商家必须将成本转嫁给客户。

但也有反对意见,理由是这样一来信用卡奖励和网络安全可能会减少,因为较小的网络将没有多少动力和资金来维持这些奖励和维护。

实际上这一法案不一定能使行业受益更多。根据valuepenguin的调研,这4个网络之间的交换费用大致相当。当然,交换费用非常复杂,并且根据商家类别和客户奖励水平,一个网络可能比另一个网络更昂贵。但是,强制进行两个网络处理并不能降低交换和网络费用。

对于费率:

有些国家会干预interchange fee(商户支付的总体手续费)的上限,比如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但卡组织在整个interchange fee中分享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却给参与者带来了很高的便利,不一定会成为受损最大的一方。

其次,澳大利亚的实证表明行政干预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澳联储将interchange fee降低了40%,但澳洲信用卡业务受到巨大冲击,发卡行被迫缩减积分奖励规模或提高年费,澳四大银行中的三个已将年费提高了50%。即,干涉市场经济形成的费率并不一定能为行业带来真切的利益。

用一个假设案例来总结全文,就是:

假设有一个X公司想要与Visa竞争,将自己的支付系统置于市场中。可以设想,哪个商家会使用这个没有可靠性和速度记录的支付系统?如果没有商家愿意接受它作为支付系统,哪个用户会使用此服务?创建一个可以在与银行、商家、公司和庞大客户群的协议范围内进行沟通的全球网络非常复杂,尤其是当已经有公司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时。在这个市场中,信任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您是商店的所有者,您会接受在质量和传播方面都具有确定性的Visa,还是X公司刚刚创建的支付系统?

答案不言自明。

关于Visa的护城河分析就先到这里,后续将继续带来Visa的系列分析。欢迎大家多多留下意见和看法。

$VISA(V)$ 

精彩讨论

好生意瞌睡虫2023-04-21 08:11

Paypal就是尝试过自己做,但最后还是加入了Visa,只能说自己建网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资料:以PayPal为例,其“自清算”模式(如ACH 转账支付)历史上其一直与 Visa 等卡组织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然而 PayPal从eBay 剥离后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于2016年和Visa 签署了合作协议,不鼓励其用户经ACH 转账,并通过接入 Visa 的 B端网络,丰富线下支持 PayPal付款的 B 端场景)

全部讨论

2023-12-10 22:27

网页链接,结合这个visa播客看,更有感觉。作者看多的理由是五边网络效应,风险是苹果pay和谷歌pay

请教楼主怎么看下边这段话。
和朋友交流了许久,还是担心新势力直连的风险,不敢投$VISA(V)$
1)、使用实体卡,还是不如手机支付来得方便。
2)、手机支付天然就是苹果Meta谷歌这些公司的天然优势,因为这些公司天然就拥有着海量全球用户。
3)、现在的applepay或者googlepay相当于还是走银行和visa通道。或许只是为了隐忍,加快applepay或者Googlepay普及程度。
4)、到Apple Pay普及一定程度的时候,苹果或许会推出了苹果钱包,好比微信钱包。
5)、要知道,腾讯金融这一大摊子事,苹果估计会羡慕的口水直流吧。妥妥的流量在金融行业的变现啊。
6)、当苹果钱包普及到一定程度,消费者用苹果钱包消费商家用苹果钱包收款时,是否就实现了直连?商家是否就不用承担1%-2.5%的费用?
7)、西方可没有必须断直连,清算必须是政府做的规定,visa自己就是民企。
8)、这对visa只怕是致命的伤害吧。
9)、不要说还有1%-2.5%的空间,就算是对储蓄卡部分免费做清算,只要能把资金沉淀到苹果钱包里,苹果都会认真做吧。
10)、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见新势力新科技对传统势力的挑战呢?
11)、Meta做支付这件事情具有天然优势,不知道为什么做了一半,又不做了。可惜!
$苹果(AAPL)$ $Meta(META)$

2023-04-22 15:56

为什么在中国普及没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高呢。以后在国外会不会出现这种超级APP替代他们?

2023-04-20 19:13

为什么paypal等等这种会和visa合作,paypal可以自己做成替代visa的清算网络,连接用户和商家两端,来侵蚀掉一部分清算市场啊

03-08 05:39

mark,学习。
壁垒1,品牌,值得信任的安全实时的清算系统。
壁垒2,转换成本高。
壁垒3,双边网络效应
壁垒4,规模效应

02-24 18:09

mark

02-24 12:25

似乎部分解决了监管降费的担忧,这个作者非常宝藏,先码再看

2023-08-04 15:04

美国的 Venmo、Cash App、PayPal、Zelle,印度的 Paytm,亚洲的 Line,南美的Mercado Page......它们从封闭的生态起步,但一旦发展壮大就开始发行或接受 Visa。离开VISA就不能独立运作吗?

2023-06-25 22:18

好生意

2023-04-27 01:02

还有一个问题想了解下,在国内商户消费,如果消费的是微/支付宝的信用卡的话,发卡行/收单行/微信/清算机构 需要怎么分润呢?

储蓄卡消费通过支付宝的话 是不是不经过visa清算,但是信用卡仍然需要visa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