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进阶之3年推演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16回复:56喜欢:42

最近光伏的行情不好,很多个股三季度报出来后走势都不好。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着眼于光伏行业的微观研究,注重个股历史财务数据,挖掘个股潜力,想挣到钱还是比较难的。这一年,可能中观的行业研究和挖掘更有效,更容易挣到钱。所以这篇着眼于组件行业竞争格局,尝试做未来3年推演。这个题目难度很大,更考验行业理解能力,力不从心是必然的。这一篇的目的是用个人理解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至于结论可能不那么重要。

一、组件产业链利润逻辑。

2020年作为平价元年,行业是有一些变化的。首先第一步希望是抓行业主要矛盾——利润逻辑,拆分框架和元素。

1.组件。

组件市场其实有几个变化:

①组件价格在1.5元左右,价格下跌会明显增加需求。而之前组件价格下跌会带来厂家出货量差异,行业总需求变化不大。

②五大四小集中招标结果显示,往往不是最低价中标,而是渠道资源契合度最优中标。渠道作用空前。

③组件市场更趋分散。目前我国组件出口已经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

组件利润影响因素大致有:产品成本(上游供给)、产品单价(出口占比+市场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出货量(国内渠道+国外渠道)。

目前组件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上游和辅材成本。

平价之前,组件利润驱动的最主要因素是上游供给影响的产品成本。

平价之后,组件利润驱动最主要因素可能会向后两个因素转变。

2.电池片。

电池片的变化:

通威和爱旭的专业化运作和电池出口趋势可能让电池片产业成为一个独立市场。

②电池片行业地位不断提高。路线之争亮点不断,头部组件厂不断加大对电池片投入。

电池片利润影响因素大致有:电池片制造成本+组件长最大接受度。

平价前后电池片的利润驱动最主要因素变化不大,仍然是绝对成本的降低。

3.硅片。

硅片的变化:

①头部组件厂加大硅片布局

②设备企业加大硅片布局

硅片利润影响因素大致有:硅料价格+电池厂和组件厂最大接受度。

硅片格局最分明,基本是隆基+其他

硅片价格对标对象由原来的多晶价格转变为中环制造成本,后期很可能变成由头部组件硅片成本+设备长硅片成本+中环制造成本糅合而成的成本。

硅片利润驱动的最主要因素可能转变为下游需求的博弈结果。

4.硅料

硅料的格局变化可能是最小的。

硅料利润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依旧是行业供给量+硅片厂接受度。

硅料供给影响最为直接,供过于求,价格下行,供不应求,价格上行。

可能有人会说简单说组件产业链的影响因素不就是供求成本吗?有必要搞这么复杂吗,但实际4大产业模块竞争格局不同,影响因素大小也是有所区别的。详细拆分可能让我们思路更清晰。

二、组件厂的快与慢

无论是硅料、硅片还是电池片,其实没有产品性能差异,只有价格差异。组件特殊一点,附加一部分品牌差异。国内光伏发展到现在有近20年时间了,其实大家应该感到诧异,因为光伏产业链一直由上游的半成品主导,而不是由直面终端的成品主导。在我的认知里,这种现象还是很少见的。做行业推演最先想到的不是哪个组件厂可以脱颖而出,而是组件厂有没有可能起到主导作用,有的话什么条件下可能会主导。

其实组件厂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局面,从头部组件厂的研发投入可见一斑。

从目前局面看,行业可能得出路大致有两条,我的理解是一条快的道路,一条慢的道路。

1.快。以原来的晶科和天合为例。策略是疯狂扩产组件产能,争取拿到组件份额,下游渠道增加行业话语权。

要达成主导的可能条件:

①组件占有率达到30%或是35%以上

②年净利润大于30亿以上(这个值只是个人粗略估计,个人认为要有利润额的要求)。

快的路线,不做硅片硅料,配套70%以下电池加组件。扩张速度快,轻资产,但对渠道要求高。同时还要产业链有其他利润项,如辅材、EPC和电站等。

2.慢。以晶澳为例。策略是均衡配置硅片+电池片+组件,机动配置电站和硅料。(垂直一体化后期很可能配置硅料)

慢法要达成主导的条件

①组件占有率超过30%或是35%以上。

②年净利润额超过50亿。(同上)

慢的路线均衡配置3-4模块,重资产,抗风险能力强,但对技术路线储备和判断要求很高。

3.快与慢之争。

快路线可能能够摆脱硅片的主导地位,但会陷入新的电池主导新局面。

慢路线是有可能摆脱上游主导作用的,但可能速度要慢。

快线法也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晶科今年有明显策略变化,隆基其实也有一些苗头。晶澳始终如一。

其实还有一个变量就是阿特斯路线,以下游电站开发运维为主导,组件为辅,下游电站市场容量足够容纳多家优秀企业。

4.一个想法

前一段时间有个想法。特变子公司新特能源当时市值是50亿左右,特变控股65%。如果晶澳收购30%新特股份会怎么样。为了简单思考,暂不考虑新特基本面,只简从产业链配套角度考虑。

收购30%新特股份,假设需资金20亿。新特目前硅料产能8万吨,大约一半的新产能硅料成本在4万以下,老产能5万左右。按照券商研报预测,新特2021年很可能净利润在20亿以上。那么控股新特带来的收益会超过建设新产线的收益。

无论是作为长期股东还是以类似控股方式实现硅料部分产能套期保值的作用。组件厂是有这样的可能性的。硅料是明显的周期行业,也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主导方式可能会更多元化。

三、3年推演

个人认为最近3年是垂直一体化组件企业最好的布局时期。原因:

1.硅料价格较高和玻璃相对产能短缺,会推高组件制造成本,加速二三线组件产能的退出。

2.垂直一体化龙头聚拢加快。

3.出口占比提升。行业出口占比可能接近75%,龙头出口占比可能会超过80%。

4.垂直一体化+份额提升+出口占比提升+融资成本降低,会使垂直一体化组件厂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净利率会不断提升。

常规认为,组件垂直一体化组件厂,包含晶澳、晶科和隆基组件部。垂直一体化会胜出。这个结论现在是有一定认可度的,但不同的是超预期程度。不说废话,直接下个人猜想数据。

垂直一体化组件企业2022年净利润相较2020年净利润翻倍。以晶澳为例,2022年净利润超40亿。

在光伏板块内部,2020-2022年,垂直一体化组件厂三年净利复合增长率会超过硅片龙头和硅料龙头。

净利润依旧会超过辅材龙头股,包括近期热门的玻璃和胶膜。

结语:第三段的具体推演部分有些太简单了,前面两块还有一定逻辑存在,第三块不想写太多个人拍脑门的东西。所以相对简单了就。如果有条件,做沙盘推演其实更有意思。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个很意思的思考过程。如果判断正确也会取得可观的收益。当然个人能力有限,难免不足,欢迎大家思考留言。

$晶澳科技(SZ002459)$ $晶科能源(JKS)$ $隆基股份(SH601012)$

全部讨论

幺凌幺2023-11-22 09:40

类似股评

炒股即修行2021-05-30 11:20

电池片的产业地位是博弈的结果,不是事先安排和有效理性分配利润的

shchlin2020-11-03 08:04

Mark.

铢铢的守护者2020-11-01 19:26

看了你们各种大神洋洋洒洒写万字学术数据论文一样来讲科技类工业制造类等公司的各种好各种潜力,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还是大多数机构拼命买白酒了,真的太简单粗暴无脑了。。。哈哈哈。。。。

糍粑汉子2020-10-30 06:55

通威,特变电工

flora11272020-10-30 03:56

您好,玻璃是双寡头,想请教,硅料里哪家公司更好呢?万分感谢🙏

四月鹿2020-10-29 09:10

中来的质押全部用于topcon技术的开发了。晋能的前期投入极大,它是从0开始做的,那时候电池产线比现在贵得多。同期还有组件厂投产。从0开始做电池,供应链配合,特制设备,组件,全球营销。最后还是做perc香,上马快,产能大,良率高,如果不是perc的转型,整个产能利用率都起不来。这两家公司可以拉出来做对比,都是做特殊的n型技术,都是从0开始,培养整个供应链。而晋能选择了转型,中来选择了坚持。现在得到的境遇也不一样。

观众中来2020-10-29 08:40

中来,topcon技术前后烧掉了20亿。晋能的300兆瓦的hjt已经烧掉十多个亿了有计算过程吗?

四月鹿2020-10-26 14:21

接上。4.后面的电池技术和组件技术结合性太强了。例如钙钛矿叠topcon或者钙钛矿叠hjt,都是将电池片做好之后,将钙钛矿做在玻璃上,最终封装在一起变成一个组件。所以未来电池和组件会不分家。这时就出现一个微妙的情景,那是电池厂做组件呢,还是组件厂做电池呢?显然是组件厂先动,他做出来了就能依靠销售渠道卖出去,而电池厂没有销售组件的渠道。

四月鹿2020-10-26 13:31

1.我预计近几年应该不会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建设组件厂了。原因有几个吧,一个是尺寸带来的,目前尺寸并不稳定,不确定硅片厂会不会继续洗牌。投产的话回收期风险较大。目前越南,泰国,印度的产线都是这个问题。二个是目前大尺寸的电池组件产线都在国内,切都是资金雄厚的前几个大厂在做。总规模都上百gw级别,海外竞争压力很大。
2.电池现在的弱势地位是由于perc电池技术瓶颈导致的。在多晶,n型,perc,普通单晶,百花齐放的时候,供应很多元,每家的毛利都行。现在也只有做到通威爱旭润阳这样10-20gw的规模经济下才有这么一点利润。而很小规模的做小分布式搭配和代工的,只能喝水。他们的利润都很难支撑新电池技术的研发。例如我一直关注的中来,topcon技术前后烧掉了20亿。晋能的300兆瓦的hjt已经烧掉十多个亿了,其结果都不如最早的预期,一路坎坷。后面能出线的我估计只有通威一个,他有自己的电站,自己的组件,能形成电池验证的闭环,加上隆基硅片的背书,产业链进退都可以。
3.一体化的组件厂给了新技术电池的验证和应用的平台,作为组件厂是存在“私心”的。大家都知道现有的perc技术无法带来更高的功率瓦数了。组件要超越同行,必然需要独创的技术,无论发轫于电池还是发轫于组件技术,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因此现在一线大厂对于新的电池技术的研究都秘而不宣,也不希望电池代工公司对全行业供应。这样组件没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