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胸无点墨-: 牛//@-胸无点墨-:回复@莫南:文章中提及的四大论据都值得商榷。首先关于城市化率。城市化率的横向比较意义极其有限,尽管翻开每一篇关于房地产的论文几乎千篇一律的把这个指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但这不代表就是对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关于城市门槛的指标都不尽相同。统计城市人口一般是把某个聚集区人口达到某个人口数量后就将这些聚集区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美国、法国和英国分别是 2500 人、2000 人和 10000 人,有些国家采取聚集区人口加上一定范围区域人口密度两个指标同时统计,加拿大是聚集区人口超过 1000 人且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400 人,而瑞典挪威和芬兰这些国家则将聚集区人口超过 200 人人口密度 1500 人作为统计门槛,日本则是将聚集区人口超过 50000 人且农业人口比例不超过 60% 作为统计指标。中国是多少?小城市的门槛是 50 万,如果按照中国的统计门槛,上述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率就存在巨大高估,所以无法用这个指标去做横向比较,那么以此得出中国房地产还有多大空间的结论就存在巨大疑问,也许中国房地产还有空间,但根据这个指标是得不出这个结论的,即使要得出上述结论,必须从其他角度去研究。第二,房价高不高的问题,以建安成本加楼面价作为房价不高的论据,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盖了房子就必须挣钱,这其实是不一定的,没有哪个生意就是必然挣钱的,而且在土地没有市场化前提下,政府一家控制土地,政府极有可能获得了垄断利润,在房子卖不出去的情况下,难道楼面价就不能下降?第三,库存大不大,看从哪个角度看,但如果用 1998 年以来商品房建成面积除以总人口的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至少可以随便列举一系列反证的数据,目前城市人口平均住房面积达到了 40 平方,北上广深居民住房拥有率接近 90%,而美国居民住房拥有率,在 2008 年次贷危机前夕达到高峰时也只有 63%。至于钱多不多这个问题,作者是犯了常识性错误,货币发行依靠两个环节,中央银行发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的放大机制扩张货币,以 300 万亿的 M2 举例,假设央行货币发行量一定,房子买卖越活跃,创造的 M2 就越多,也就是说房子买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放大 M2 的过程,房屋买卖不活跃了,M2 的增速就会下降,极端情况下,理论上还有可能萎缩,这就是金融危机一来,很多货币就消失了的原因。M0 甚至 M1 在给定时间区间内可以是常量(理论上的)但 M2 可以膨胀也可以萎缩,萎缩的过程就是通缩。这一点比较抽象,但可以做一个实验,假设四个朋友在同一个小区按照同样价格买了面积相同的一套房子,房子价格每上涨一定比例,比如 每上涨 1 倍,一个人把自己的房子卖给另外一个人,上涨 4 倍后回到起点,即每个人还是拥有一套房,在这段时间,即使这四个人什么都不做,每个人的资产都翻了 4 倍,每个人的银行存款也增加了(根据买卖房屋时间先后不同,银行存款增量也不同,但都是增加),当然银行贷款也增加了,银行存款增加的部分就是 M2 增加的部分,所以结论不是钱多了所以大家去买房,而是大家都去买房,所以钱就多了(指 M2)。讲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并不是想否定你的结论,而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你的论据得不出你想要的结论,如果要得出同样的结论,必须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且极其复杂,不在此展开。
引用:
2024-05-19 16:29
周五三大重磅政策出台:一是全国范围内首付15%。二是公积金利率降至2.35%,三是3000亿住房保障再贷款。每一个都是核弹级别的,三连发。雪球上也出现了关于这些政策能否将地产拉起来的争论,其中很多大v都表示还是不太看好。说实话可能是我在地产股里呆久了,和社会主流思维脱节,这种争论在我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