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判断方向回避掉

发布于: 雪球转发:70回复:62喜欢:175

之前和同事聊体系的一些东西,谈起格雷厄姆,我们一致认为格雷厄姆是最不“害”人的。因为他只着重于客观的数字和逻辑,按他投资那套多少都能赚点钱。施洛斯也类似,多用定量判断低估然后足够分散。

巴菲特那套就很“害”人,无数中巴都死在把坏企业当做好企业然后长期还拿着,亏到姥姥家。芒格那一套也很“害”人,跨学科的思维体系建设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做的。逆向投资的大佬们就更“害”人,因为逆向是走钢丝,对水平、人性要求更高,扑街的总比成功的多很多。所以,我一直觉得格雷厄姆和施洛斯是最适合大众的。逆向最不适合大众。

格雷厄姆和施洛斯的体系有一个共同点——去掉大部分主观判断,尽量用定量的客观去判断一些东西。而无论是巴芒还是其他,大部分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商业理解也好、研究能力也好、判断能力也罢。因此,从一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保留一部分优点的情况下如何尽量把主观判断的缺点回避掉。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么就可以不去那里。如果我们能回避掉缺点,那么可能剩下的就是好的和不那么坏的。如同之前探讨过的把研究和组织的缺点回避掉一样。在投资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判断方向,判断企业基本面的方向最重要也最难,而大部分的失败都是死在这点上。那么可不可以把判断方向回避掉?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买入后就不用判断方向了,因为方向极大概率

是向上的。我观察到目前有两个办法。

1.买入一篮子公认的经过时间和市场检验的好企业,赚取优秀企业的平均收益。公认的优秀企业,大概率在短时间或者中期内业绩能保持在不错的水平,长期看或许基本面是向上的。即使不是向上的,但至少市场上大多数人会相信它是向上的。那么只要不太贵的情况下买入,彻底不行前走掉,能分享企业roe的钱。因为关注度高,信息充分,所以真的彻底不行也好判断。而且本身算好企业,大部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自己也能克服。好企业的容错度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经营管理能力能自己处理好一些问题。另外一部分就是大众相信它会处理掉一些问题。体现在短期业绩不好可能也不太会跌。

分众就是一个典型。因为长期经济是向上的,所以这个方法能一大部分排除掉方向的判断。再加上适度地分散,足以对冲个别判断的失败。

2.买入周期底部的竞争力很强的企业。我把周期分为三个,人性的周期、基本面的周期、宏观的周期。

宏观的周期不去管它,无非是国运和经济周期。可以观察,但预判很难。基本面的周期分为行业业绩周期和企业经营周期,两者其实都容易观察,其中行业的周期容易判断。人性的周期也一样,容易观察。很多长期存在的行业底部也就是极端态,其实都容易有大致的判断。而且不少行业的周期底部,一定是伴随着人性的周期底部,这里的人性体现在市场参与者对行业整体的唾弃。如果能叠加上宏观的相对悲观。那么就算是很好的机会。如果三者共振,就是历史性的机会。单独判断企业的周期比较可怕,因为如果把向下的拐点当做周期那么就会是彻底的失败。而行业的周期相对好很多,很多行业的长期稳定性容易判断,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周期就好判断。竞争力强的企业可以参考第一种方法。但如果你理解这个行业更多可能能找出更独特的企业,但这一点又加入了更多主观的因素了。

我更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第一种要判断企业会不会彻底不行。把方向回避掉之后一定程度上也把顶底都标识了出来。从而避免了去思考买和卖的问题,在这里主观的缺点也能被回避掉一部分。

最后,这些脑洞都来自于一个单纯的想法——什么是可以回避的,什么是需要克服的。在保持主观思考优点的基础上,尽量把缺陷回避掉,应该会比较强。

精彩讨论

君子豹变172019-09-27 17:52

格雷厄姆是不“害人”,但好多张口闭口格雷厄姆的人,满手地产银行,却天天喊着自己低估分散的“格雷厄姆们”却很能误导人。

eulb2019-09-27 20:11

和冯柳的思路基本一致,但冯总相对还是会考虑锐度,可以是行业的,也可以是公司基本面的
和做企业一样,做投资也需要mission和vision,需要think big,投伟大的企业是对伟大企业的奖赏,挣钱是伟大企业对我们的回报,是附带的,因此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巴菲特芒格模式

在划水鹅2019-09-27 20:03

格雷厄姆那一套之所以不害人,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在于他本身就是为了教人做投资而回到哥大,他的目的就是传授一种人人都能学会的方法。在《回忆本杰明格雷厄姆》里,巴菲特提到两点关于格雷厄姆信息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我们赚再多的钱也只是让我们的老婆穿得好一点而已,二是格雷厄姆有意识的避免和高管交流以保证游戏公平,我不知道这是否和他受富兰克林影响有关。其实我觉得格雷厄姆的投资生涯是能获取更高的收益率的,但他选择了一套能够被人学习的范式化的证券分析方法做普及,并自律性极高的让自己也在这套框架内。

全部讨论

2019-09-27 17:52

格雷厄姆是不“害人”,但好多张口闭口格雷厄姆的人,满手地产银行,却天天喊着自己低估分散的“格雷厄姆们”却很能误导人。

2019-09-27 20:11

和冯柳的思路基本一致,但冯总相对还是会考虑锐度,可以是行业的,也可以是公司基本面的
和做企业一样,做投资也需要mission和vision,需要think big,投伟大的企业是对伟大企业的奖赏,挣钱是伟大企业对我们的回报,是附带的,因此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巴菲特芒格模式

2019-09-27 20:03

格雷厄姆那一套之所以不害人,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在于他本身就是为了教人做投资而回到哥大,他的目的就是传授一种人人都能学会的方法。在《回忆本杰明格雷厄姆》里,巴菲特提到两点关于格雷厄姆信息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我们赚再多的钱也只是让我们的老婆穿得好一点而已,二是格雷厄姆有意识的避免和高管交流以保证游戏公平,我不知道这是否和他受富兰克林影响有关。其实我觉得格雷厄姆的投资生涯是能获取更高的收益率的,但他选择了一套能够被人学习的范式化的证券分析方法做普及,并自律性极高的让自己也在这套框架内。

2019-10-01 23:27

所以定投沪深300最稳了?

2019-09-28 10:40

转发:周期分为三个,人性的周期、基本面的周期、宏观的周期。
宏观的周期不去管它,无非是国运和经济周期。可以观察,但预判很难。基本面的周期分为行业业绩周期和企业经营周期,两者其实都容易观察,其中行业的周期容易判断。人性的周期也一样,容易观察。很多长期存在的行业底部也就是极端态,其实都容易有大致的判断。而且不少行业的周期底部,一定是伴随着人性的周期底部,这里的人性体现在市场参与者对行业整体的唾弃。如果能叠加上宏观的相对悲观。那么就算是很好的机会。如果三者共振,就是历史性的机会。单独判断企业的周期比较可怕,因为如果把向下的拐点当做周期那么就会是彻底的失败。而行业的周期相对好很多,很多行业的长期稳定性容易判断,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周期就好判断。

2019-09-27 23:05

是啊;动不动就说不打算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秒,真恶心;我真想看看有几个能看懂十年后的公司

2019-09-27 21:41

既然都很难,那能否妥协,承认自己没有超越市场的能力,接受自己无法面面俱到呢?
用组合的思维来做投资,分散买入蓝筹股,分散到6—7只股票上,再加上沪深300的估值来做判断市场水位。
为啥选择蓝筹股呢?因为参与市场的99%的股民是没有深研股票的能力,也就是没有能力建立能力圈,那蓝筹股市场参与者多,基本面都被都分析的差不多,定价也相对合理,所以风险都暴露了。
为啥要买6—7只股票呢?是为防止黑天鹅,更是为了平滑波动性。过去十年持有茅台都赚翻了,但中间经历的波动和煎熬,又何尝是我辈能忍受的。就像我重仓持有中国建筑(目前还是第一重仓)两年了,目前才盈利不到一个点,都难受的很。
为啥要用沪深300的估值来衡量市场的水位呢?沪深300是A股作为一个指数,这300家公司代表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且成分股的变化不大,估值能比较准确反映市场的预期。不像中证500成分股变化较大,估值没有可比性。
最重要的是需要耐心,不要被市场风格的变化,就改变自己的策略。我过去经常在雪球上看到各种成功投资,然后手痒脑子发热,就想搞一把,赚点快钱。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每个人的精力和资金都是有限的,而且搞成几次之后很容易上瘾,以为自己掌握了圣杯,加大资金量。其实大家只看到分子,没有看到分母。
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但我相信多年之后是能跑赢市场。

2019-09-27 21:28

选择稳定的月亮,拒绝闪眼的星星。

2019-09-27 18:46

价值投资哪里简单过,所有认为简单的都是没入门的。

2019-09-27 18:32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