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伪价值投机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76喜欢:27
3个月后,我对“保交楼”有了不同看法,保交楼可能是多输的做法。23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仍有7.2亿平方,同比增17.9%。在销售并不太差(9亿平方)的情况下,待售住宅的面积仍大幅度增长22%。
如果没有保交楼,很可能竣工量已经大幅度下降,现在房地产的供需情况会好得多。
现在保交楼,交的楼并不是当初承诺的那样,而且因为是保出来的楼,面对与合同约定大相径庭的房子,无处维权。
我设想的方案是,由法律宣布
1,开发项目的土地属于购房人,开发商是代购房者开发
2,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合同因为开发商未能及时交房而失效,
3,银行与购房者的贷款合同失效。
然后,政府重新拍地或收储,土地减值部分由购房者承担,余下的钱,不超过首付的部分退还购房者。
保交楼的初衷肯定是好,但是它客观上是反市场的,创造了更多无效供给,让楼市的供求在24年进一步恶化。被保交楼的业主也并不开心,房子差了,还要背着沉重的贷款。
还真不如退首付或者退部分首付,真想买房,再到市场上买市场化的新房。
$万科A(SZ000002)$
3个月后,我对“保交楼”有了不

热门回复

保交楼是救银行,否则按揭会有大量的坏账。但保交楼导致市场无法出清,供给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而且还是大量低质供给,最终银行还是保不住。

我只能说你新的想法,太异想天开,首先你觉得具有可行性么?【政府重新拍地或收储,土地减值部分由购房者承担,余下的钱,不超过首付的部分退还购房者。】就这个就极端不具有可行性。
事实上的保交房本来就是低限度的维持各方的可接受。
1、购房者好歹拿到了房子;
2、银行基本上房贷无忧避免了从地产行业危机向金融危机扩散,继而蔓延经济危机;
3、总分包单位,基本上搁置前面的争议,做好后续,包括建设和工资。
4、房企基本上就提供一下代建人的角色了,这种下跌,大部分房企、高杠杆的基本上都已经资不抵债了,现在纯粹是干一个少一个。
最后,感觉你对房地产非常不了解啊?对竣工面积,待售面积完全不懂。
保交房的本身就是待售面积,地产项目,一般性出了正负零(地面),或者到三四层就拿到预售许可证,就是待售面积了,保交付并不会增加待售面积。
2023年待售面积的增加,核心应该是以前年度拿地的,还有企业有钱继续开工建设,导致的待售面积增加。比如万科保利啥的。
据我了解,少部分房企21年上半年减少拿地,21年下半年大量房企减少拿地,22年只有少数房企还在拿地。这些地块,如果开发了,就会形成待售面积。房地产开发有周期的,新拿地块到取证待售,一般性要半年左右。

保交楼政策是为了原合同的执行,如果不是保交的话,那么购房合同可以一撕了之的话,那社会也就乱套了。

大神,你这逻辑让人难以理解。任何一个社会,维护交易公平、信守合同义务、保障社会稳定是所有人的普遍要求,也是任何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抛开这一基本认识去谈什么市场出清,纯属本末倒置。

你说的有道理。本质上,地方、居民、开发商、银行的四方游戏中,保交楼唯一毫发无损的只有银行。但就是我一直说的,银行就一点责任没有,银行就不需要为经营承担一点风险吗?

银行是放贷方,为啥要为经营承担责任呢?你借钱给你哥开饭店,你哥经营不善亏钱了,你会有连带经营责任吗?

脑子瓦特了,你跟你哥签了监管协议,你哥拿着钱去赌博了,你有没有监管责任?

如果不保交楼的结果:业主损失首付,银行房贷可以中止的话,银行受损。市场出清,利于行业复苏。银行的开发贷还是要计提。
如果保交楼:业主损失房屋品质及配套,银行的开发贷还是要计提,政府部分买单。市场出清减缓,不利于行业加速复苏。
二种选择对开发商效果差不太多。但保交楼还有行业复苏成本,这是无形的损失,但可能更昂贵。行业复苏拉长的后果,会反过来影响上述各个体的利益,损失更大。如果没有保交楼,行业加快复苏,开发商的存货也能熬过去,银行的开发贷也能熬过去,社会综合效益更好。

雪球很多这样连现代社会基本游戏规则不懂的写些异想天开的文章,保交是政府职责,说白点,政府就是这个时间派这用场的。这些基本逻辑都无的写手本来不可能在正常市场赚钱

保交楼本来就是已经卖掉的楼,如果首付款不被挪用,才有钱退首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