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000喜欢:1044
【完整版】方三文对话辜朝明:何为“被追赶的经济体” 视频链接

精彩讨论

不明真相的群众06-21 11:29

人们喜欢讨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那么日本到底失去了什么?又因为什么失去呢?
根据我对辜先生的采访,以及阅读的其他有限的文献,我尝试对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作一些简要的概括,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教:
1945-1985:高效模仿。这个阶段,欧洲、美国提供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开卷答案;麦克阿瑟对日本宪政体制的改造,营造了相对稳定的营商环境。日本人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字:“抄!”。日本人抄得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二战前,日本已经有东亚首屈一指的教育水平与工业基础。而日本企业的治理体制,比较讲究稳定的社会分工,这个有助于把单一环节的工艺做到炉山纯青的地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这是从1到10的奇迹。
1985:汇率现象。广场协议之前,日本人均GDP大约1.2万美元(正好跟中国现在差不多),日元对美元汇率大约250:1.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变成120:1,也就是升值一倍。日本人不吃不喝,按美元计价的人均GDP翻了一番。这是啥感受?觉得老子一夜暴富了哈。
1985-1993:自我实现。一夜之间有钱感觉是很爽的,人爽了之后是会膨胀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日本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的上涨,有奇特的效应,一个是资产价格的自我实现,就是越涨越买,越买越涨;二是产业的拉动效应,带来的是产业兴旺与消费繁荣。真是甜蜜的双击啊。
1993-:失去的三十年?然而,日本产业实际的生产效率并没有那么高,资产的实际回报也支撑不了这个价格,于是资产价格回落。资产价格回落的过程中,上涨的双击变成了下跌的双杀,甜蜜变成了苦涩。这个过程中,另几个问题又发生了,因为资产价格上涨,带动生产要素上涨,日本传统的制造业,遭遇了生产要素价格更低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大陆的强力竞争。而日本以模仿-精进为特征的生产模式与社会治理结构,使它在全球互联网技术与商业创新的时代,基本缺席,没有搭载上这个新的引擎。
那么日本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一些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过度繁荣幻像,这个其实是正常的均值回归。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建成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对完善的社会治理,日本人也拥有了全球领先的生活水平。日本在精密仪器、生物制药等领域,依然拥有巨大的优势。
失去了在新的技术与产业变革中的机会。创新这个事情太难了,谁都不敢说自己每拔都能赶上。如果说要检讨怎样才能不失去创新机会的话,最根本的,应该是允许乱搞。不得不说,日本社会在乱搞方面,是不太合格的。。。

不明真相的群众06-21 11:43

乱搞可能需要的:
1、目无尊长的企业与社会文化。
2、尽量少的产业管制。
3、发达的风投市场。
4、流动且多样化的人力资源。
5、合理的税率。
当然还有很多。

王代新06-20 21:24

“你必须使创新变得有利可图”。。。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世间的一切美好和进步,多数是因为“有利可图”。。。这是一个人类人性底层的基本属性,有违这个基本属性的做法长期看都是会碰壁的。。

张小丰06-21 12:41

这期质量高啊,好看。 @不明真相的群众

不明真相的群众06-21 11:34

这个事情我们的看法不重要,日本人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