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不貳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回复:10喜欢:7
这篇文在大部分股民来说确实不好懂,今天再度看一次本文。
最重要的图3,左边纵向的三层,就是三种P型半导体,也就是电池的P区,极性为正,
横向的五列是五种N型半导体,也就是电池的N区,极性为负。
两两组合,PERC(黑框)是铝掺杂的P区和磷扩散的N+发射极构成PN结,极限是24.5%;
绿色框有两种组合:
1在P型硅基体背面生长SiO2,扩散磷作负极,正面烧结铝浆为正极,极限是26.9%。
2在N型硅基体背面生长SiO2,扩散磷作负极,正面扩散硼烧结银浆为正极,极限是27.1%。
1是d电池,2是b电池。
黄色框就是双面poly电池,也有两种组合:
1在P型硅基体背面生长SiO2,扩散磷作为负极,在正面生长SiO2,然后作出P区正极,极限是28.4%
2在N型硅基体背面生长SiO2,扩散磷作为负极,在正面生长SiO2,然后进行硼扩并印刷银浆烧结后形成P区正极,极限是28.7%。
这两种双面poly电池都需要把正面除了电极下方之外区域的SiO2都蚀刻掉。
蓝色框是硅基体背面生长SiO2后硼扩做P区正极,正面扩散磷作N区负极,这是P型TOPCON极限24.9%。

热门回复

简化一下。
绿色框代表的是,正极使用硼扩,负极使用(SiO2+重掺磷多晶硅)这种组合的效率情况。
黄色框代表的,就是正负极都使用(SiO2+重掺多晶硅)组合的效率。
-----------
顺便更正一下效率极限。26.9%和27.1%的理论效率差距,不是因为P型/N型硅材料引起的——而是因为生长(SiO2+重掺多晶硅)这个结构的方法不同,即LP/PECVD生长膜层质量的不同引起的。

光伏逆变器行业感觉壁垒更低,为何这个领域毛利率一直可以保持很高,而且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呢,更没有那么多跨界的进来?不二兄有了解么?

是重掺杂的多晶硅+超薄氧化层一起,构成了钝化加选择性接触作用。p-polo(氧化层+掺硼的多晶堆栈结构)放行空穴阻挡电子。
氧化层单独是不构成这种所谓隧穿机制的。
---------------------
p型硅基,利用这种(重掺杂的多晶硅+超薄氧化层)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hpbc这样,叠加n-polo。
二是像典型的TOPCon电池一样,最上面薄层N型掺杂-中间厚厚的基体P-背面p-polo。(可以自己画个图理解)
----------------------
为什么没有二这种结构的P-TOPCon电池量产,因为效率比(一)。因为n-polo提升电子收集能力对电池效率提升的作用,远远强于强化空穴收集的p-polo对电池效率的作用。

渠道和认证过程。

感觉ptp效率极限的问题应该是氧化层位置的问题
p是正极,n是负极,电流从p流向n,电子从n流向p,氧化层加在负极阻拦了少子空穴放过了多子电子,加强了钝化和电流
氧化层加在正极下的话,依然有少子从负极和多子电子一起流出,两者±相抵削弱了收集到的电流🤔

渠道,品牌

这个渠道和认证很难?光伏组件几十年使用的产品,不应该更难么?

确实不理解
美的都下场开始做逆变器了,家电行业的技术和对供应链的运营做逆变器应该是手拿把攥,可能还是渠道问题。

在提效的几十种工艺里做排列组合,没有研究广度是不可能有最优解。
市场普遍看法是光伏没门槛,几千亿投下去才发现,规模,企业运营效率,技术深度,渠道建设,海外产能布局等等全是坑。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不管不顾的冲进来,核心原因就是拿别人的钱在赌。
现在别人的钱断了,真掏自己钱的时候,都能意识到门槛和风险。
目前光伏,还有最后一个悬疑:是不是要把二三线专业企业都熬死才真出清。会不会有并购发生。
龙晶晶通威这些头部企业,已经安全渡过危险了。$隆基绿能(SH601012)$ $通威股份(SH6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