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100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回复:12喜欢:0
就市场整体而言,或者准确地说就市场大盘蓝筹而言,价值投资者可以有的忧虑也许就是这两点:

1、现在8-10倍的PE也许还不是最低的,那么可能到6-8倍,如果还不够,3-5倍?就像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市场有天花板终归也有个底吧。其实PE不断走低并不是坏事,东西越来越便宜难道不好吗?所以这个忧虑是给伪价值投资者、或者叫价值投机者的,他们从价值出发,但还是走的投机的路,希望的是买入后股格上涨,而不是股价越来越便宜。

2、那么真正的忧虑是中国的经济将会向何处去,是冲破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还是原地徘徊?或者更差的像阿根廷人均GDP曾经与美国比肩但现在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又或者更惨的,如中国近代100多年的经历,从GDP远超世界各国,到积贫积弱的境地?如果是前两者,那现状没什么好担心的,如果是后两者,那就会像买入一只走向衰败乃至破产的股票,股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老巴的成功,既有微观层面选出了好公司的原因,还有低成本杠杆的助力,但非常重要的是,他乘上了美国经济的快车。中国的价值投资者整体上要获得好收益,只能依赖于国家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热门回复

2014-01-01 17:50

你说这些对大家有任何实际意义吗?这些基金基本上过去近两年到现在一直开放的,想买的人过去两年和可以预见的将来想买都买的到。更不用说对大多数雪球的兄弟而言,在国内网上开个国外的盈透之类账户的越过QDII额度的限制,不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吗?至于全国人民买QDII的事情,短期内看得到吗?需要你操心吗?

画地为牢,坚守一隅当然也有可能大胜,但长期来看那是神作的事情。你要选择性失明当然可以,但是不要误导兄弟们配置国外股票资产有多难。

抑或是你只想争论赢吗?那你赢了,我走了,你也不要回复了,这样毫无实际意义只论输赢的争论实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请先统计一下这些基金的总额
然后比较一下国内A股的沉淀资金
然后你告诉我,有多少人有资格买QDII

除非你告诉我QDII的额度能等于至少国内 A股的一半规模
否则,能买的还是少数人

这个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2013-12-31 15:45

汗,价值兄弟不知道国内QDII基金都一把了吗?去博时南方大成之类的网站去看看,再顺便看看这些QDII中较多的追踪sp500的QFII基金的收益率,和国内蓝筹今年的收益对比一下。

买这些基金会难于实施??

我对国内蓝筹长期仍然乐观,但乐观不代表必须划地为牢,不代表拒绝适度的分散到其他投资品种。

具体到雪球的兄弟,这个实施的“难度”就更不用说了吧。

很简单的事实,就是以所有的股民为总数的话
你所说的所谓并不难于实施的持有国外资产,其实占比很低

2013-12-30 08:30

有一定资金量的确实应该考虑国别风险,或者更好听一点要有国际视野。

2013-12-29 13:35

价值兄误会我的意思了。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我并无任何预测的定见。毫无疑问,此类预测远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并且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也并不热衷做这样的预测。我只是认为投资决定可以适当考虑一下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不论我们多么确信自己的预测判断,具体到投资决策上始终要认识到自己的预测至多只是覆盖了概率空间中的一隅,如有可能适当提高投资组合的容错能力总是有益无害。这两年大家常常谈起适度的资产全球配置,也是基于类似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特定投资组合的期限乃至于整个投资生涯相比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实在是过于短暂。以前我和一个俄罗斯朋友聊天,他提起他非常感激他父母在苏联剧变之前就为他做好了出国的准备。后来他得以来美国求学工作度过了那10多年国内动荡不安的岁月,同一时间他留在国内的同学,失业,酗酒,犯罪乃至贩毒,不一而足。倘若以历史的眼光看,那个10年不过一瞬间,以后的史家也许只会一笔带过,转而大谈之后俄罗斯转型之后的持续繁荣。可是对于受影响的那一代俄罗斯年轻人,最好的青春10年却永远远逝。后续的转型之后的繁荣,与那一代人的成长岁月已经无关。当时我们就感叹说,人生实在太短暂,并非永续的股权可以一路坚守到必将到来的繁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人生和投资生涯选择空间性质更类同于期权,所以分散和容错的配置就更加必要。

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我和很多人一样乐观。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无视其中历史大趋势之中的各种曲折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下改革延拓几年,社会经济发展也许不至于崩溃,但是如果出现孙立平那一派学者预测的渐进式溃败呢?在这种假设的情境里,如果我们坚持固守国内蓝筹,会出现什么情况?

我本人加入炒股散户队伍的时间,很不幸地落在了2001年。从2001年到2005年的那段经历,让我认识到我们普通投资人常常是对自己期望之外的可能性考虑不足,抑或是严重高估自己对熊市深度和持续时间的忍受力。我记得2002那时我们一票自诩长期投资者的网友,人人都号称有把牢底坐穿的坚定信心。到了2003年,不少人开始在重压下动摇,及至2004年2005年,我们的价值投资小队伍真正溃不成军,后来一位网友在绝望中自杀。

现在我反思起那段黑色的日子,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当时其实并没有真正考虑熊市的各种可能,更不用说在投资决策上为这些严酷的可能性做好现实的准备。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假设我们的期望会变成现实,并且简单地相信我们有能力等到那一天。

当然那时我们还有一个牵强的借口,那就是股票资产的跨国配置离我们实在太远,但是时至今日持有国外资产并不难于实施,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不考虑国内蓝筹之外的资产呢?

最后的结论不很赞同
但是因为无法证伪,所以也不想争论

我只想说一个事实:
人类数千年历史上,在亚洲东部板块上有个独特的国家。
该国的GDP,以及国力
只是在最近100多年间出现过一次深幅回档
其余几千年间,这个国度之于西方社会是一个神话传说般的存在

2013-12-28 20:00

这个,临江兄有兴趣可以看19世纪的历史,查看两国当时的对比。阿根廷和美国的发展比较研究,在欧美大学教学里是较经典的内容。有兴趣可以google到看一看。如若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自然觉得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当年主流媒体谈论阿根廷崛起而远超美国,如同今天大家说中国以后超越美国一样自然。

2013-12-28 19:47

资源禀赋占优的明显是美国而不是阿根廷啊……1910-1950年间美国石油产量占全世界2/3左右,美国人均石油产量/世界人均石油产量的水平相当于今天的巴林,美国要是比阿根廷穷那才是怪事呢。

2013-12-28 18:34

《国家的命运好好玩》专门研究了阿根廷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