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的成长密码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4喜欢:5

千禾味业是一家专注于酱油、食醋等调味品以及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1996年,伍超群和伍学明兄弟共同创建了千禾味业的前身恒泰实业,公司总部位于东坡故里四川眉山。专注于为调味品企业提供焦糖色等食品色素添加剂。广泛用于酱油、糖果、醋、啤酒等食品的着色。

千禾味业曾是焦糖色生产商,其业务客户包括知名调味品企业如李锦记、海天味业和美味鲜。2001 年,公司开始从事酱油、食醋等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酱油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支柱业务,自2020年起,食醋逐渐取代焦糖色成为公司的第二大主营业务。目前,公司主营酱油、食醋和料酒等三大调味品,其中零添加产品已成为其核心品类之一。

千禾味业已在酱油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主力军之一。

自2019年起,千禾味业整体营收增速领先同行。

然而,2021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全年消费市场疲软,调味品市场也相对低迷,导致公司及同行业的增速放缓。在这一年,公司整体同比增速约为14%。

从2022年开始,千禾味业的营收增速与同行之间拉开了更大的差距。2022年公司营收达到24.36亿,增速为26.6%。而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更是达到了23.3亿,增速高达50%。,而同时期的大哥头海天味业从21年开始营收增速已经降低至个位数,在23年甚至陷入了负增长。

为什么千禾味业能够异军突起?

1.线上业务发力

17年,千禾味业的线上营收仅为3,962.97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为4.18%

而到了23年,千禾味业的线上营收已经超过6亿。

相比于海天,海天的线上份额始终都没有超过5%

2.专注零添加酿造的品牌和产品定位

去年海天味业的“双标”事件确实对消费者对酱油产品的态度产生了显著影响。此事件源于对海天酱油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质疑,特别是对其在国内和国外产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同标准的争议。这种所谓的“双标”行为,即国内外产品标准的差异,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不满。

这对海天产生了一些较大的影响:

消费者对于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感到担忧,尤其是当发现海天酱油在国内外的产品中使用了不同的添加剂时。

面对海天味业的争议,一些消费者开始转向其他品牌,尤其是那些标榜“零添加”或使用更天然成分的酱油品牌。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海天味业本身,还促使整个酱油行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和食品安全的关注。

千禾味业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在坚持“零添加”

千禾就是最早建立以零添加为核心的品牌形象的,而且一直专注于零添加系列的酿造。面对“双标”事件的影响,千禾直接就接住了泼天的富贵。

3.价格够低,产能拉爆

以酱油为例

千禾味业是一家专注于酱油、食醋等调味品以及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1996年,伍超群和伍学明兄弟共同创建了千禾味业的前身恒泰实业,公司总部位于东坡故里四川眉山。专注于为调味品企业提供焦糖色等食品色素添加剂。广泛用于酱油、糖果、醋、啤酒等食品的着色。

千禾味业曾是焦糖色生产商,其业务客户包括知名调味品企业如李锦记、海天味业和美味鲜。2001 年,公司开始从事酱油、食醋等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酱油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支柱业务,自2020年起,食醋逐渐取代焦糖色成为公司的第二大主营业务。目前,公司主营酱油、食醋和料酒等三大调味品,其中零添加产品已成为其核心品类之一。

千禾味业已在酱油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主力军之一。

自2019年起,千禾味业整体营收增速领先同行。

然而,2021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全年消费市场疲软,调味品市场也相对低迷,导致公司及同行业的增速放缓。在这一年,公司整体同比增速约为14%。

从2022年开始,千禾味业的营收增速与同行之间拉开了更大的差距。2022年公司营收达到24.36亿,增速为26.6%。而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更是达到了23.3亿,增速高达50%。,而同时期的大哥头海天味业从21年开始营收增速已经降低至个位数,在23年甚至陷入了负增长。

为什么千禾味业能够异军突起?

1.线上业务发力

17年,千禾味业的线上营收仅为3,962.97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为4.18%

而到了23年,千禾味业的线上营收已经超过6亿。

相比于海天,海天的线上份额始终都没有超过5%

2.专注零添加酿造的品牌和产品定位

去年海天味业的“双标”事件确实对消费者对酱油产品的态度产生了显著影响。此事件源于对海天酱油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质疑,特别是对其在国内和国外产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同标准的争议。这种所谓的“双标”行为,即国内外产品标准的差异,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不满。

这对海天产生了一些较大的影响:

消费者对于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感到担忧,尤其是当发现海天酱油在国内外的产品中使用了不同的添加剂时。

面对海天味业的争议,一些消费者开始转向其他品牌,尤其是那些标榜“零添加”或使用更天然成分的酱油品牌。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海天味业本身,还促使整个酱油行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和食品安全的关注。

千禾味业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在坚持“零添加”

千禾就是最早建立以零添加为核心的品牌形象的,而且一直专注于零添加系列的酿造。面对“双标”事件的影响,千禾直接就接住了泼天的富贵。

3.价格够低,产能拉爆

以酱油为例

千禾和海天的每吨售价差了近千元,而且海天只有提价的情况,而很少有降价的情况,千禾却还在21年降价14%进行销售。

但是三年时间看过来,21年千禾酱油销量增长了31%,22年销量增长了27.3%,23年销量增长了34.85%。

同比海天22年在酱油这一块就降低了2%,而23年甚至降低了8.83%。

要我来总结的话,千禾味业近几年飞速增长主要是原因就是:良好的品牌定位,高性价比加机遇而产生的。

但是谈到未来,我却是持有谨慎悲观的态度。

1.线上增长并非好事。

首先,经销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衣食住行这些产品,量大且需要深入,线上看起来覆盖的光,但是深入远不及经销商体系,线上销售是有门槛的,会天然的排除一些消费者,而经销商体系能够保障货物进入每一家店面,再由小店覆盖到经营区域的每一位客户,流量的转化率不是线上可以比拟的,特别是在攻城略地的阶段,和危机时刻,经销商体系都可能让公司起死回生。

由于我之前本身就是经销商,对于经销商这个群体我还是比较了解的,线上销售和经销商体系我认为是一个互斥的系统,特别是在消费品一类的行业当中。首先客户为什么会选择在线上购买,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便宜,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线下没有。一般来说,像柴米油盐超市就不说了,一般楼下夫妻店就会售卖,所以一般来说,都是因为便宜才买的,那么客户买了之后,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根本不需要去附近的小店购买,附近的小店销量降低,那么经销商的业绩也受到影响,库存积压后,最后还是反噬到公司。线上线下就是个左右互搏的系统,换个思路来想,一批货,能赚一百元,现在把货拆成两批人来卖,是一个人赚五十吗?不,是两个人只能赚三四十,甚至更低,因为双方会进行恶性竞争。

如果说线上销售做的比较好的,我了解的反而是格力,因为他们的模式是线上销售,而就近的经销商供货,相当于是公司出钱替经销商进行网络销售,把多方竞争最终归化简为经销商独享收益,这也就是格力经销商改革形成的优势。

但是这种套路对于目前的食品零售行业并不适用,因为这些行业有多层级性,经销商在当地不是只需要养活自己,经销商要对接是大大小小的零售店,夫妻店,即使你线上销售然后让就近经销商发货,你也只是养活了经销商,更大群体的零售店就成了你的敌人之一,如果说还有一级二级经销商的模式就更难落实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白酒行业的线上销售占比都非常的低,你们觉得是他们不想卖线上还是不能卖线上?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经销商体系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太过于重要了。要对比起来,更可能做好线上销售的应该是海天,因为他的经销商体系更扎实,覆盖面够广,厂家话语权更强,在一定程度上让经销商或者零售商受损并,大概率也不会和海天翻脸,但是事实就是海天的线上销售一直不温不火,是不能还是不想?

对于千禾来说,线上的毛利率更高,但是这是一种与经销商,与夫妻店争利的行为,我认为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自毁长城。

2.竞争对手过于强大

海天的营业收入中,单纯酱油这一块,23年便有120多亿的营收,销量高达23万吨,相比于千禾不足5万吨,销量不足对手的四分之一,其实放眼整个酱油市场,几乎可以算是海天独占六斗,天下共分四斗,由于海天的基数巨大,跌5%的营收也是接近约六亿的市场市场份额,这六亿加到谁头上都是一个高比列增长。

一个更明显的数据就是24年Q1,海天实现了10%的营收增长,之前高增长的中炬高新千禾立马都回归了龟速增长状态,海天的10%营收增长就是抢占了十几亿的市场,这笔数字对于二哥头和三哥头都是一笔无法承受的大数字了。

所以,我认为,与其说是千禾之前做的好,我倒是觉得对手犯错与它自己努力带来的收益相比,可能还是前者影响更大一点,海天只要不犯错,可能千禾的日子没有那么好过。

3.产能规划疑云

千禾16年上市的时候,年产5.2万吨的酱油,生产成本均价约2800元每吨,目前千禾有45万吨的酱油产能,生产成本依旧约为2800元每吨。酱油产能增加了8.6倍,但是毛利率从17年开始逐年降低,扩产这件事不仅没有降低毛利率,甚至显现规模效应。

我们来仔细看一下

从招募说明书上可以看到,千禾对于老乡是很实在的,自己上门提货,自己支付运费,但是对于其他地区,都是公司支付运费。这就牵扯到陆运的效率问题了。

2016年上市的时候,千禾的销售基本上都集中在西南地区,也就是大本营四川附近,当时是经销商数据如图所示

千禾有354家经销商,其中绝大多数269家经销商的营收不足百万,当时经销商都集中在西北地区。三百万以上的经销商只有9家。众所周知的是,这一类产品基本上都是用陆运的方式,酱油保质期较长,但是根据我经销商经验来看,打货周期一般都是一到两个月一次,假使全国化过程中,其他地区已经发展成了西北根据地的水平,那么即使乐观,大部分经销商的年营收都不会超过100万元,那么单次经销商打货一般都不超过10万元,约合一次一车可能就只有20吨左右。但是他们陆运的距离是多少呢?至少一千公里。

说一些别的,量少,永远没有话语权,营业额不足百万,这些经销商甚至都不是全力帮你卖货,因为千禾没有实力去让经销商做独家经营。

再回来说这个运费的问题,

单纯的运费支出已经超过总成本的百分之十了。同时西南地区是由经销商自提,其营收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实际支付运费的比例,可能已经超过15%。与白酒一吨产品上万,乃至数十万的产品不同,低附加值的酱料是无法承受这么高额的运费的。

在已经出现过高运费损耗的情况下,为什么公司的扩产计划,始终还停留在四川?最新一期的扩产行动选择在西南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同时在公司重点发力华东华南市场的情况下,依旧在四川建厂,依旧保持对蓝海市场超过数公里的最低效陆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何不讲60万产能新建在诸如安徽江西,既接近市场,又有低人力成本的省市扩建呢?

当然有一些雪球的同学说,和茅台离不开茅台镇一样,四川特殊的发酵环境决定了它只能在四川新建,但是这一点理由,暂时不能说服我,因为海天就有三个生产基地,广东佛山、江苏宿迁、广西南宁。基本能够用三个基地完全覆盖其核心的场所,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明显没有因为发酵问题影响新建产能。

当然还有些人提到了工艺千禾味业问题,千禾会有180天保底的酿造,是质量的保证,而海天只有四十多天。关于这一点,我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对于高质量产品来说,其价格似乎并不与其质量相符。

在这一块,总结来说,目前的理由并不能解释舍近求远的逻辑问题,但是倘若真的能够有比海天更高的质量,我是相信它未来能够量价齐升超越海天的。

结语

其实回顾看来,千禾味业是有抢市场的能力的,每一次海天的下滑,千禾都能快速占领其失地,而且我比较认可千禾以价换量的操作的,因为对于下位者来说,首要的事情是吃下地盘,而后再夯实地盘,没有根据地,再有手段都是徒劳,但是其商业逻辑我十分的不认可,如果要问我对于千禾的看法,那就是有待观察,首先是要解决我对产能战略的疑问,其次就是要搞明白其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千禾和海天的每吨售价差了近千元,而且海天只有提价的情况,而很少有降价的情况,千禾却还在21年降价14%进行销售。

但是三年时间看过来,21年千禾酱油销量增长了31%,22年销量增长了27.3%,23年销量增长了34.85%。

同比海天22年在酱油这一块就降低了2%,而23年甚至降低了8.83%。

要我来总结的话,千禾味业近几年飞速增长主要是原因就是:良好的品牌定位,高性价比加机遇而产生的。

但是谈到未来,我却是持有谨慎悲观的态度。

1.线上增长并非好事。

首先,经销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衣食住行这些产品,量大且需要深入,线上看起来覆盖的光,但是深入远不及经销商体系,线上销售是有门槛的,会天然的排除一些消费者,而经销商体系能够保障货物进入每一家店面,再由小店覆盖到经营区域的每一位客户,流量的转化率不是线上可以比拟的,特别是在攻城略地的阶段,和危机时刻,经销商体系都可能让公司起死回生。

由于我之前本身就是经销商,对于经销商这个群体我还是比较了解的,线上销售和经销商体系我认为是一个互斥的系统,特别是在消费品一类的行业当中。首先客户为什么会选择在线上购买,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便宜,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线下没有。一般来说,像柴米油盐超市就不说了,一般楼下夫妻店就会售卖,所以一般来说,都是因为便宜才买的,那么客户买了之后,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根本不需要去附近的小店购买,附近的小店销量降低,那么经销商的业绩也受到影响,库存积压后,最后还是反噬到公司。线上线下就是个左右互搏的系统,换个思路来想,一批货,能赚一百元,现在把货拆成两批人来卖,是一个人赚五十吗?不,是两个人只能赚三四十,甚至更低,因为双方会进行恶性竞争。

如果说线上销售做的比较好的,我了解的反而是格力,因为他们的模式是线上销售,而就近的经销商供货,相当于是公司出钱替经销商进行网络销售,把多方竞争最终归化简为经销商独享收益,这也就是格力经销商改革形成的优势。

但是这种套路对于目前的食品零售行业并不适用,因为这些行业有多层级性,经销商在当地不是只需要养活自己,经销商要对接是大大小小的零售店,夫妻店,即使你线上销售然后让就近经销商发货,你也只是养活了经销商,更大群体的零售店就成了你的敌人之一,如果说还有一级二级经销商的模式就更难落实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白酒行业的线上销售占比都非常的低,你们觉得是他们不想卖线上还是不能卖线上?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经销商体系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太过于重要了。要对比起来,更可能做好线上销售的应该是海天,因为他的经销商体系更扎实,覆盖面够广,厂家话语权更强,在一定程度上让经销商或者零售商受损并,大概率也不会和海天翻脸,但是事实就是海天的线上销售一直不温不火,是不能还是不想?

对于千禾来说,线上的毛利率更高,但是这是一种与经销商,与夫妻店争利的行为,我认为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自毁长城。

2.竞争对手过于强大

海天的营业收入中,单纯酱油这一块,23年便有120多亿的营收,销量高达23万吨,相比于千禾不足5万吨,销量不足对手的四分之一,其实放眼整个酱油市场,几乎可以算是海天独占六斗,天下共分四斗,由于海天的基数巨大,跌5%的营收也是接近约六亿的市场市场份额,这六亿加到谁头上都是一个高比列增长。

一个更明显的数据就是24年Q1,海天实现了10%的营收增长,之前高增长的中炬高新和千禾立马都回归了龟速增长状态,海天的10%营收增长就是抢占了十几亿的市场,这笔数字对于二哥头和三哥头都是一笔无法承受的大数字了。

所以,我认为,与其说是千禾之前做的好,我倒是觉得对手犯错与它自己努力带来的收益相比,可能还是前者影响更大一点,海天只要不犯错,可能千禾的日子没有那么好过。

3.产能规划疑云

千禾16年上市的时候,年产5.2万吨的酱油,生产成本均价约2800元每吨,目前千禾有45万吨的酱油产能,生产成本依旧约为2800元每吨。酱油产能增加了8.6倍,但是毛利率从17年开始逐年降低,扩产这件事不仅没有降低毛利率,甚至显现规模效应。

我们来仔细看一下

从招募说明书上可以看到,千禾对于老乡是很实在的,自己上门提货,自己支付运费,但是对于其他地区,都是公司支付运费。这就牵扯到陆运的效率问题了。

2016年上市的时候,千禾的销售基本上都集中在西南地区,也就是大本营四川附近,当时是经销商数据如图所示

千禾有354家经销商,其中绝大多数269家经销商的营收不足百万,当时经销商都集中在西北地区。三百万以上的经销商只有9家。众所周知的是,这一类产品基本上都是用陆运的方式,酱油保质期较长,但是根据我经销商经验来看,打货周期一般都是一到两个月一次,假使全国化过程中,其他地区已经发展成了西北根据地的水平,那么即使乐观,大部分经销商的年营收都不会超过100万元,那么单次经销商打货一般都不超过10万元,约合一次一车可能就只有20吨左右。但是他们陆运的距离是多少呢?至少一千公里。

说一些别的,量少,永远没有话语权,营业额不足百万,这些经销商甚至都不是全力帮你卖货,因为千禾没有实力去让经销商做独家经营。

再回来说这个运费的问题,

单纯的运费支出已经超过总成本的百分之十了。同时西南地区是由经销商自提,其营收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实际支付运费的比例,可能已经超过15%。与白酒一吨产品上万,乃至数十万的产品不同,低附加值的酱料是无法承受这么高额的运费的。

在已经出现过高运费损耗的情况下,为什么公司的扩产计划,始终还停留在四川?最新一期的扩产行动选择在西南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同时在公司重点发力华东华南市场的情况下,依旧在四川建厂,依旧保持对蓝海市场超过数公里的最低效陆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何不讲60万产能新建在诸如安徽江西,既接近市场,又有低人力成本的省市扩建呢?

当然有一些雪球的同学说,和茅台离不开茅台镇一样,四川特殊的发酵环境决定了它只能在四川新建,但是这一点理由,暂时不能说服我,因为海天就有三个生产基地,广东佛山、江苏宿迁、广西南宁。基本能够用三个基地完全覆盖其核心的场所,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明显没有因为发酵问题影响新建产能。

当然还有些人提到了工艺千禾味业问题,千禾会有180天保底的酿造,是质量的保证,而海天只有四十多天。关于这一点,我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对于高质量产品来说,其价格似乎并不与其质量相符。

在这一块,总结来说,目前的理由并不能解释舍近求远的逻辑问题,但是倘若真的能够有比海天更高的质量,我是相信它未来能够量价齐升超越海天的。

结语

其实回顾看来,千禾味业是有抢市场的能力的,每一次海天的下滑,千禾都能快速占领其失地,而且我比较认可千禾以价换量的操作的,因为对于下位者来说,首要的事情是吃下地盘,而后再夯实地盘,没有根据地,再有手段都是徒劳,但是其商业逻辑我十分的不认可,如果要问我对于千禾的看法,那就是有待观察,首先是要解决我对产能战略的疑问,其次就是要搞明白其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注:本人不持有亦不计划持有任何调味料股票,纯商业模式探讨,本人听劝,认错态度极好,但仅限友善交流探讨

$千禾味业(SH603027)$ $海天味业(SH603288)$

全部讨论

05-03 12:44

不就乘着千禾业绩增速不够高来诈乎诈乎么。写这么长文章也够浪费5.1假期的。就两个观点:
1,千禾的成分不麻烦这些大V质疑了,要是有问题,友商早就让质检机构揭发了。千禾是新品牌,从众多早已成名的品牌中杀出来!!仅仅在四川,就有阆中醋等强劲品牌搏杀。
2,千禾之所以成功,就是千禾回归食物的本质:健康、美食。很多人说化工产品无害,但它美么?你把💩分解成所谓无害化学物质,就能吃?如果让草吃了💩,动物吃了草,人再吃了动物,自然的美才产生。况且所谓添加剂无害,那是对照组实验用量多大下的结论?那就是个盲盒!况且现在难孕问题,小孩体质问题等等问题太多太多了。人们谈之色变!
千禾的价值,就是让我们多了选择自然美味的权利,它3%+的股息率,比那些假冒股票香多了。

线上会是趋势,只有不太会网购的老年人还在线下买,但老人终会老去。即使价格一样,现在大部分中青年人也懒得去线下商超大包小包拎东西。上次家里千禾酱油用完了,在门口夫妻店买了一瓶是真贵,得到的教训就是以后早点网上囤货,再也不线下买了。

05-02 22:24

老衲还在等你的格力年报分析呢

05-02 22:15

当然还有些人提到了工艺千禾味业问题,千禾会有180天保底的酿造,是质量的保证,而海天只有四十多天。关于这一点,我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对于高质量产品来说,其价格似乎并不与其质量相符。
——————
千禾的180天是它使用的低温发酵工艺决定的,没有180天低温发酵酱油根本不合格。这180天是最低标准,不是质量保底。而广式酱油自然发酵180天也是常态,这也是工艺决定它有自然(高温)发酵这个流程(基本都是180天,天数不够或者超出都会影响质量),而不是发酵时间越长越好。拿发酵天数做文章是商家的套路,忽悠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用的。另外$海天味业(SH603288)$ 四十天是存货周转天数不是发酵天数,有些$千禾味业(SH603027)$ 韭菜股东拿存货周转天数等同发酵天数,不是蠢就是坏,别被它们带歪了。

05-03 15:08

双标事件以后,大家都开始做无添加,而除了重大安全事件,消费者的记忆只有七秒,所以千禾能不能靠无添加走的更远还是未知。

05-03 09:40

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