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股价进入伏击圈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阿里巴巴主营业务身处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过去几年,由于管理层战略迷失以及拼多多抖音等崛起,使得其股价每况愈下,港股从近300港元最低跌到60港元左右,短短2、3年间失去了80%市值,投资者损失惨重惨不忍睹。

对于阿里的业务,我不是十分了解。我平时除了在京东购书几乎没有其他网购的经历;我有一张盒马的会员卡,但我发现它的X会员店顾客稀少,和开市客以及山姆店差距十分遥远;我家附近有个小盒马,我倒经常去购物,最近听两个店员在谈论如何补偿的事情,大概是说这个店处于亏损状态,所以可能要关门了,其实我看这家店平时顾客也不少,说明肉眼是很难分辨盈亏的;我偶尔也会叫外卖,但从来没去麻烦过‘饿了么’的小哥,美团是我唯一的选择;我有时候开车经过大润发,发现它越来越破败了,很多霓虹灯都不亮了。这些就是我对阿里的印象,它低迷的股价是不是和这些有一定关系?

个人的视角,总是非常局限的。比如前年,我发现万科的股价跌跌不休,于是天天在上海各售楼处晃悠,发现生意火爆,大部分楼盘需要摇号。我认为市场对万科存在偏见,于是开始建仓万科股票。可是,建仓后股价还是持续下跌,我甚至交了100多万定金参与摇号买房,连入围都没有资格。于是,我继续加仓万科,并且加入了一个地产投资群,发现不少群友都和我一样,损失惨重但咬牙坚持。我非常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坚持不懈地投资地产股?我突然想到是不是视角问题?于是我做了个调查,发现群友大部分都是一线强二线城市的投资者。今年五月,我趁万科反弹,割肉离场,最近我再去售楼处,发现购房者没有原来那么多了;售楼小姐没有原来那么漂亮了;售楼处的咖啡也没有原来那么好喝了……我想,我一定再次发生了偏见!很多观念是仓位决定的,谁都逃不过。

其实只要相信数据,就知道我对地产的偏见是非常严重的,明明全国的数据萎靡不振且无好转的迹象,我却偏偏按最强的一线城市去预测其他城市的未来,认为本轮楼市的困难和过去一样,只要政策刺激就会马上好转。可是,这次偏偏就真的和上几次病情出现了极大的不同。我也认为地产早晚会好转的,但机会成本应该也是蛮高的。

回到阿里,我们先看看蔡崇信和吴泳铭在5月23日是怎么说的:

1、“在过去的25年里,阿里巴巴经历了不断成长,也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将再次视自己为一家初创企业。”看上去管理层没有回避自身的问题。

2、“今后的阿里核心业务是电商和云计算,与此同时,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了低利润项目业务的短期收入。”从这点来看,阿里接下来陆续会砍掉一些亏损业务,该关门的关门该出售的出售,尤其是重资产业务。过去那种胡吃海喝般的收购,在可见的将来应该不会再看到了。

3、“我们向团队传达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他们保持目标一致。我们制定了与中长期战略目标相一致的员工激励制度,这样让我们团队的个人财富能根据业务表现有高度匹配的挂钩。”这和第一条是呼应的,设计初创公司般的激励制度,以克服‘大公司病’的困扰。

这些说法,都是说起来方便做起来难,阿里也不是第一次变革了,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失败,所以投资者关注的是如何落实以及效果如何,这方面我将持续跟踪。比如万科,也是强调变革,并且在2018年提出“活下去”,虽然有所动作但心存侥幸,落实并不坚决,从而落得如今的下场。我们不能苛求万科管理层,比起大多数同行,他们的表现还算尚可。其实大环境的变化比公司的变革更加重要,因此对于大环境的监测,是投资者的首要任务。

我最感兴趣的是阿里的业绩以及投资者回报:

1、2024财年,阿里产生了216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按照目前港股1.52万亿港元(折合1950亿美元)市值来计算,才9倍,非常便宜。

2、2024财年,阿里分红25亿美元,回购125亿美元,总共返还投资者150亿美元。换言之,阿里把自由现金流的70%用于回报投资者,以目前市值计算,2024财年回报率为7.7%。进入2025年财年,阿里加速回购,在刚刚过去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阿里回购58亿美元,扣除股权激励后,总股本净减少4.45亿股,净减少比例为总股本的2.3%,假如按这个速度,加上分红,2025年财年总回报将达到10%左右,不可谓不慷慨。

假如阿里能保持电商业务基本盘,这个估值是极度便宜的,股价已经进入了我的伏击圈,我将留给它5%的仓位。

$阿里巴巴-SW(09988)$ $阿里巴巴(BABA)$ $万科A(SZ000002)$

全部讨论

51分钟前

分析了这么多,最后只准备给它5%的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