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在细节,周期股差别简要分析:试比较海狗和牧原、英科、方大炭素和浙江龙盛等脍炙人口周期股的波动。

发布于: 雪球转发:60回复:186喜欢:70

首先,万物皆周期。但周期和周期不同,除了有长周期有短周期之分外,还有主旋律(主要的基波)以及次级弦波之分,你甚至可以用傅里叶波动分析来具体解析。被很多人贴上标签而一概而论的周期股,其实只是那种纯震荡性的周期股,这只是一种特例,即所谓的哪里来哪里去的周期股,它们只是呈现周期性波动,上升到高点后还会回到原点,周而复始的波动,没有量变也没有质变。其实,这个世界存在的大多数也有周期性波动的股票,并不是这种纯震荡性的股票,并不是企业或股价哪里来又会回到哪去的股票,而是企业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或上升或下降,而不是简单波动重复的企业。

其次,任何价值处于上升或下降中的企业,都是以波动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以直线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很多好企业的价值是处于周期波动和逐步上升的,烂企业则是波动下降逐步价值毁灭的企业。投资好企业就是专注于那些底部能逐渐抬高的企业,而不是为其既往的周期波动而迷惑。很多上升性的企业虽然也表现出周期性和波动性,但其行业地位和能力是在不断上升的。当然,也有一些周期性震荡下降的企业,这是价值不断下降的烂企业。所以,我的观点是,对周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瞎贴否定性标签,不加区别的说哪来哪去,纯属拿着无知当世故,很多这类没有研究和不加区别的雄辩文,不过就是没有深度的泛泛而谈。

下面我简单比较中远海控和几个在我大A股市里曾经脍炙人口的著名周期股。因为很多人动不动就把这些股票划等号,完全是人云亦云,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判断?魔鬼全在细节中。注:以下所说的股价均为复权价。

先看著名的方大碳素炒作。方大炭素的股价在2017年的4月曾在2.74元,而后股价逐步平缓抬高,到2017年6月下旬起飞前大约在4.1元左右,而后炒作碳素严重短缺价格暴涨的说法就不断升温,可以计算出方大的业绩将暴增,而鼓吹方大碳素主打产品碳素的需求会因短程炼钢的趋势增强而长期利好的说法也不断加强。方大炭素股价从6月下旬的4元起飞,到8月4日最高上冲16.41元,而后有几元的调整到9月12日最高冲上17.38元后,就开始了一路下坡的漫长历程,2020年股价回到6元一带波动。再看业绩变化,方大炭素在股价暴涨的2017年当年的净利润36亿元,净利润增长率达到52.68倍,2018年净利润56亿元,净利润增长率是54.47%,而后连续两年净利润负增长,2019年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率为负-63.95%,2020年净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负-72.85%。方大炭素是业绩变化和持续性都还不够强劲的案例。

再看染料龙头浙江龙盛,2019年3月某日,突然江苏某化工园区一个染料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很多涉染料化工园区的停产限产,浙江龙盛等染料股在事故发生后的不到一个月内,都发生了短期股价暴涨,这就是事件触发性的炒预性炒作,比如浙江龙盛股价从2019年3月上旬的10元左右的平台到4月10日不到一个月最高上冲25.91元,而后股价即一路退坡回到了十几元。再看2019年浙江龙盛的净利润增长率只有22%(事故发生前的2018年龙盛净利润增长率还有55%),业绩并没有受爆炸事故影响,而2020年浙江龙盛的净利润录得负的增长率,-16.85%!显然,所谓的浙江龙盛炒作并没有真实利润巨大变化的支撑,完全是爆炸事故的题材概念性炒作,根本就没有实打实的业绩变化支撑。

现在再看著名的牧原股份等猪肉股的炒作案例。此轮猪肉股的炒作是从2018年四季度后期开始的,牧原股份2018年四季度股价曾7元多,这轮炒作的基本面背景是非洲猪瘟蔓延以及很多省份片面强调环保而限制高污染的养猪业而开启的,到2019年4月下旬牧原股份最高上冲29.99元,2018年牧原的净利润只有5.2亿元,净利润增长率还是负的-78%,虽然估计暴涨但业绩是很差的。我记得很清楚,一直到2019年9月猪肉价格才开始大幅上涨。牧原股份的股价从2019年的4月接近30元的第一个高点而后经过了时间约两年的5波上升浪潮,最后在2021年的2月下旬上冲92.53元的高点后开始一路下坡,市场上最近一些月份的猪肉价格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下跌。牧原股份2019年净利润暴增达到61.14亿元,当年净利润增长率为10.75倍;2020年牧原的净利润达到高峰274.51亿元,净利润增长率为348.9%。今年3季报牧原股份的净利润为87.04亿元,净利润增长率为-58%。牧原股份的这波股价上涨显然是有扎实的基本面支撑背景,是猪周期和猪瘟以及环保管控几个因素共振的结果,而牧原股份激进的扩张战略,也是企图用自己的低成本复制和养猪经营竞争力来杀垮那些成本不如它的猪企,通过红海战略确立自己的行业龙头地位,但这种扩张战略即使能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最终胜出,也是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与同行的激烈价格战的血海过程。

最后再看看去年的疫情明星股英科医疗。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并在全球蔓延至今,英科医疗的刘老板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疯狂扩产,短短一年就从一个国内也才算老二的手套企业,成为了国内一次性手套的龙头,而其目标是成为世界性的手套头牌企业,而在疫情爆发前,英科医疗在世界手套企业的排行还在前六之外,和前五差的可不是一点两点。英科医疗借疫情采取的是最为激进的手套扩产模式,刘老板认为英科的激进扩产战略和手套生产方式,相比对手具有成本和时间优势,但英科医疗这一目标的实现显然早晚是要与同行陷入激烈的价格战成本战比拼阶段,这就是红海战略,先置于死地而后生。2020年初疫情前英科启动前的股价大约在7元左右,一季度英科医疗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282%,二季报英科净利润19.21亿元,同比增长26.1倍。股价在2020年7月末上涨到76元后开始调整了2个月,9月底重启升势,到2021年1月底股价最高上冲197.99元后就开始一路下坡历程。事实上英科医疗2020年的3季报和年报业绩都是有点不及预期的,而从2021年2季度开始,手套的价格战已经打响了,首先是PVC手套价格跳水,后来丁腈手套也进入了价格战,疫情需求进入平台期后价格战是必然的,而英科的业绩不如乐观预期势在难免,因为刘老板的激进扩张战略必然是要导致与同行的激烈价格战。

现在,很多人都给海狗(中远海控)贴上周期股的标签,声称周期股的股价都是哪来哪去,断言周期股就回到原点,是这样简单吗?很多人非常武断的断言中远海控明年业绩就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全然不知道也没分析海狗的历史演变和业务变化,没有分析这些不同行业差别极大的门槛和业态变化,更没有分析集装箱海运业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以及当前的主要瓶颈。。。。这些人都在将海狗与英科医疗牧原股份以及方大炭素浙江龙盛瞎类比,却从不分析其周期的异同和行业的区别,更没有分析其各自差别极大的竞争战略和未来做大的不同途径。

本贴并不打算详述中远海控在各方面与大A前述的那些脍炙人口周期股的不同之处,因为这会使本贴的篇幅过长还挂一漏万,而这方面很深入的文章在一年以来的海狗版面已经汗牛充栋,非常多了,我无意重复和赘述。我也毫无动员别人看好海狗的意思,我只想说,如果没有深研还是不要轻易乱评论企业和股价的高低为好,没有人真是股神随口发帖就口吐莲花,任何议论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都要有了解都应深入细节,原则性的泛泛而谈其实大多都是毫无意义毫无用处的废话。

$中远海控(SH601919)$

精彩讨论

努力吹票的小火2021-10-24 14:46

集运周期很可能长的超乎目前所有人的预期,那些喊着见顶的人不分析供需,拿不出数据,连新闻都不看,我想反驳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老师们救救我2021-10-25 11:56

中国人对海洋、海运还是太陌生了,并且在大航海时代是被掠夺的那一方,但对土地、猪肉那可是再熟悉不过了

永远寄托2021-10-26 18:50

我们这个市场非常有意思,当初几乎是所有的市场资金都追逐周期上涨的板块,特别是周期弹性非常大的行业和公司。因此,在这一轮周期上涨的初期受益于疫情的原因,很多医疗板块基本上都是平步青云,再加上后面的猪肉周期,掀起了一轮比较大的结构性的周期板块上涨行情现在看一看,新能源核心能源汽车板块,由于上下游链条比较长行业众多,而且集中上市公司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所以在持续一年多的周期性行情来看发展到目前的也就是新能源整车这个板块还在持续上涨,单纯的新能源,这一波也快到头了!市场的资金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把这场周期性的战役打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整个基金行业规模多了20,000个亿出来。真是食髓知味作为卖方市场的基金抱团来说,他们继续愿意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这个故事延续下去,用茅台,这个似乎烫平了周期的周期股作为大旗继续把市场引入跨年度炒作之中!但目前发现,就是这个中原海空比较特殊比较另类,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正是由于周期股的深入挖掘,才有了如英科医疗牧园沃森等等一系列比较知名的周期股行情。也由此逮住了一条周期大鱼,号称,是周期之王的中原海空,但是这个中远太过于庞大了,利润越来越让人发觉是大的吓人,其实真相就在那里摆着呢精明的资本投资者也不是不知道,他的业绩至少可以持续两到三年,但是由于利润体谅过于离奇,以至于,他摆脱了周期的标签,直接跳到了绩优蓝筹股的行列。要知道这个市场一些投资者并没有参与到这个周期的炒作上面去,比如说有拿着神华的那些人根本上是看不上这些所谓利润动辄增加两倍三倍,乃至十倍而实际上是很小的公司,因为即使按照后者利润如此增加的总和,在其公司的生存年限中也未必超过神华一年的利润。因此一口可以吃出个胖子,这只是一种偶然一种狗屎运罢了,但是相对于中远来说,如果能够一口吃出个巨人来,这一般就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自身基因的问题吧。所以后面发现一些价值投资者在中原基本面清晰之后,开始加入了买入中远的过程,就是说在这个周期行情过程的末端,似乎有有周期炒作转向价值投资的苗头!如果市场真的就这么去追逐一头大的鲸鱼,有可能就把行情带偏,真正的绩优股没有几只,庞大的资金团队必须是多头出击,轮番引爆,怎么可能让绩优股出头拔得头筹呢,你把它拉上去还有故事可讲吗?还有更多的资金愿意高位介入吗?至于高分红高股息,这个是没有基金经理在乎的,因为你要是图这个10%的红利,估计还等不到分红就已经下课了。基金行业的口号,实际上是以价值投资的大旗推崇概念板块风口的融资和套现,既然如此在发现他的业绩卓尔不群之后,首先按下清仓健再说,为什么?这首先是一种本能!因为这个苗头是与基金管理者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至于清仓之后,接下来如何操作,那就要重新下一盘大棋,必须把它拉入一个可以讲故事的概念当中,而掩盖他作为具有价值蓝筹股的角色出现,这就是市场的真相!我可以举出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看,万华化学一八年的时候在业绩明朗的时候选择在年底大幅下跌,一九年之后连续上涨中间也是一周期股的标签,PE在10倍以下,而后来呢?基金最终在¥50上方抱团介入,最后一直拉到一百多!

上善若一片水2021-10-24 17:19

自己静静发财不好吗,为啥要去比较自己不那么熟悉的牧原和英科。在牧原和英科粉眼里,你的观点跟别人在你眼里对海控的评价有什么差异呢?

袁绍的保镖2021-10-25 12:05

谁说超预期了,你看那些研报,不管之前预测的多少,业绩出来都说符合预期

全部讨论

2022-04-29 14:39

建议历史股价不复权处理,价格比较真实

2022-04-29 07:51

$东方海外国际(00316)$ $中远海控(01919)$ $中远海控(SH601919)$ 谢谢枪总分享,其实海控只要在未来继续持续两个季度高盈利就基本验证这波至少不是短周期了。方大、英科、牧原的周期景气大概就持续5个季度,撑死6个季度。海狗的高盈利已经5个季度了,再来两个季度高盈利……这还是短周期吗……如果不是短周期景气,而是偏长的周期,那至少海狗财务三表基本面极大改变,就算这轮周期过去,海控也已脱胎换骨……更何况其他几个公司的例子在景气周期顶点估值最少5倍多的10倍给,海狗呢?周期顶点来没来不知道,但估值已经是给到最卑微的2PE不到……现价有毛的风险!……最后就是,我们讨论来讨论去,都在谈周期,既然集运上一轮可以十年亏损微利,那么这一轮对应如果景气周期以十年计,这还算周期吗?话说见过那么多上市公司,景气度维持十年的有几家?说到底,万物皆周期……

2022-04-29 01:07

得赶紧拉此人,周期高位拼命吹嘘会害死人的。先踩几个再捧一个,凶残

2022-04-29 00:56

学习

2022-04-28 23:59

赚再多,不愿意分红,搞小金库,对中小股东不友善

2022-03-15 17:45

别逼逼了,写点有用的!

2021-11-26 00:44

关于周期的分析写的很好

2021-11-10 21:40

瞅瞅

2021-11-02 16:23

我觉得这几家公司还真的可以放在一起说说。

从杜邦分析看,ROE10%是比较合理的水平,现阶段方大炭素肯定是低了,不过也是积累了大量现金,不知道收购海航过程中,上市公司有没有贡献。方大现在回看也基本回到了峰值时的市值,按现有这个业绩已经很不容易了。总资产周转率只有0.2次。

浙江龙盛也是如此,总资产周转率0.2次,其中权益乘数还2倍多,说明净资产的利用效率很不高,这么多资产,还有一半多是借来的,却没能转化为收入,也就难言利润了。同时公司股价大涨时,净利润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基本都在30-50亿的区间,和其他公司略有不同。

牧原还是非常棒的企业,但同样存在资产较重,负债较高的问题,这是行业性的,但高负债一定是有风险的,不是讲行业性的就没有问题。比如地产行业、比如航空业,这类企业的估值就是会打折。

英科和海控来看,海控的净资产利用效率大大优于英科。我想这也是海控现在还有20倍PE(TTM)的原因。海控不了解不讲,英科未来会面临的是ROE的迅速下降,在利润下降和净资产上升情况下的快速下降,回归10%ROE基本是共识了,在这种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随着扩产倒不会大幅下降,权益乘数还要降低。这种情况下,还是回到如何利用账上100亿现金的问题。有人讲存在银行也有收益,那完全脱离了企业家精神了。如果说对英科担心,我是担心管理层退化,躺在100亿上睡大觉。

以上都是拿最新一期季报讲的,不如年度数据准确。不同行业也有不同属性,不过核心还在于净资产的效率上,作为股东,我们为什么要把钱投进企业而不是存进银行,承担了更大的风险理应获得更好的报酬。

$英科医疗(SZ300677)$ 

2021-10-28 12:27

三季度机构持仓披露完毕,从中报427家基金,1.74亿股,降至51家,8772万股。再来看一则数字,去年年报296家基金,2.83亿股,今年一季度降至48家,8545万股。说明什么,很多机构都是看不懂的,财报披露不断超预期,不断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