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对宋城的疑虑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1回复:268喜欢:94

最近实在是太忙。虽然各个持有的公司一直在持续关注中,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但确实没有时间来仔细梳理成文。

今天在雪球上看到有人在讨论宋城三亚项目营收的问题,借此机会聊一下我对三亚项目和宋城的疑虑。

下表是各个项目历年营收的情况:

可以看到,三亚项目的营收恢复情况是最糟糕的,不及18/19年的一半!对此,投资们都非常关注。这是今年5月15号的投资者关系记录中的提问和回答:

这是今年1月30日投资者关系记录中的提问和回答:

前一个是面向网上投资者的,后一个是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公司的回答并不一致。我现在暂时无法判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我从公司历年来与投资者交流中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来看,我对三亚项目的表示担忧:很可能是三亚千古情项目无法满足三亚游客精品化、高端化的需求。

背后的原因,我想这是因为度假游群体和“来都来了”的到此一游的群体消费心理和需求不一样造成的。

去年我也带家人去看过三亚千古情,节目内容单薄、表现形式辣眼睛,美人鱼在空中扭来扭去确实没眼看。去看之前家人的意愿也就不是很强烈,觉得还不如窝在酒店晒晒太阳。看了之后小孩儿觉得没感觉,老人也觉得一般般。

现场观感和财务数据结合来看,三亚项目我最担心的是产品老化,面临跟汤臣倍健健力多一样的问题。更担心的是这不是孤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他项目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发现很多宋城的投资人在讨论宋城的时候,都喜欢掰着手指去算又有几个新项目,摁着计算器去算明年后年的业绩,而从不关注节目本来的产品力、依赖旅行社和客栈营销的渠道力,以及产品力老化和渠道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仿佛宋城就是活在真空中,不需要考虑和应对这些问题,只要开一个项目就能多出一两个亿的利润。

这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也是缺乏实业经验的表现。真实世界中生意的变量很多,造就了生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宋城在投资者心目中是旅游演艺一哥,在部分地方政府心目中也是招商引资的香饽饽。但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呢?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去看千古情表演?有达到去一个地方必看的程度吗?如果不是旅行社或客栈强推,还有多大比例会主动去看?随着跟团游的比例降低、自由行的比例提升,渠道优势还在吗?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和思考的问题。汤臣倍健现在就面临渠道由药房转为线上渠道的问题,左支右绌,销售费用暴涨却推不动营收增长了。宋城在客户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还能保持竞争优势吗?

我们一直认为宋城拥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但我们在讨论竞争优势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其实仔细分析宋城不成功的几个项目,就会发现宋城的生意同样很容易死于竞争。

西安项目最为直接。西安现场演艺市场高手如云,有《长恨歌》、《驼铃传奇》这类一线节目,也有《梦回大唐》、《梦长安》、《西安事变》这类二线节目。面对一片红海的竞争,公司主要以低价策略+提高市占率为导向。所以去年还没有盈利,好在今年一季度已经实现盈利。

同样的,在《魅力湘西》、《烟雨张家界》、《天门狐仙》等节目的竞争压力之下,张家界项目的营收和盈利能力也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公司之前与《印象·丽江》竞争时,充分利用了丽江的客栈渠道,地毯式推广+高佣返点的模式,很快就占据了上风。见下图:

目前来看,桂林项目与《印象·刘三姐》的竞争也大概率会重复这一过程。这部分得益于千古情项目室内全天候表演vs印象系列受天气影响极大的特点,毕竟对于打卡式的旅游客群来说,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节目时间的确定性拥有很强的优势。

这当中也体现了公司的运营能力,所以我并不太担心西安项目和张家界项目。目光放长远一点,公司很大概率能够从竞争胜出。

我最担心的,不是现有的旅游演艺的竞争对手,也不是很多人担心的什么VR、线上化之类的。

干掉你的对手,很可能都不会在你的视野中。这句话适用于快速变化的互联网,可能也适用于宋城。

马云曾经胯下海口“阿里巴巴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竞争对手”。结果,就在今晚,拼多多的市值就已经超过了阿里巴巴。

宋城的竞争对手,很多人可能也还没有看到。跟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争抢用户时长一样,旅游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消遣方式在争抢游客的用户时长。

我安排了五天假期去三亚,来回的路上就会耽误至少两个半天。去个蜈支洲岛花半天,带还在去一趟亚特兰蒂斯又是半天,和老婆去潜个水得花半天,自己去跳个伞、开个沙滩摩托又是半天。既然是来度假,怎么也得好好泡一泡酒店吧?这哪还有时间去看什么千古情?除非同行人员中有人强烈要求,否则千古情很难排上号。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上海项目上,和这种城市演艺争抢用户市场的节目更多。本地的海派小资们更愿意去梅赛德斯中心听一场音乐会,去西岸艺术区看一场艺术展,或者去逛一下午画廊。谁会去看村晚千古情?

去上海的游客,年轻人或者带小孩儿的家庭,首选肯定是迪士尼,然后去陆家嘴、南京西路打个卡。对于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都市,“千古情”三个字听上去就怪怪的,能有几个人专门会把上海千古情作为其中的一个打卡点?能代表上海的打卡点很多,千古情算老几啊?

其实,三亚项目的营收本身下滑不可怕,上海项目迟迟不能盈利本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这背后是否代表着某种结构性的变化趋势正在发生?公司的产品已经慢慢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了?是否意味着团队对于千古情节目模式的路径依赖和创新缺失?

我现在无法判断,但是如果要继续拿着宋城,这个是必须密切跟踪的点。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也说说好的吧!佛山项目实现了开门红,按照公司的说法,每天的演出场次很多,直逼大本营杭州了,而且一季度就已经实现了盈利。

佛山项目和西安、上海、三亚项目一对比,其实更能发现公司项目选址的一些要素:周边没有其他知名的现场演艺节目,也没有其他太多休闲节目分流用户时长,城市本身的历史长度和厚度都得配得上“千古情”三个字,等等。

$宋城演艺(SZ300144)$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精彩讨论

庶人哑士05-27 08:26

你是脑子有问题还是记性有问题?我什么时候在底部看空阿胶了?哪怕这次对宋城,也只是在分析几个项目业绩不好可能的原因。
如果你有数据、事实和逻辑,我非常欢迎提出来讨论。但是,如果只有这种罔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还是滚一边去吧!

点亮心灵的灯05-23 09:36

个人认为,经过三年疫情的坚持,宋城演艺的竞争力是否更强了,这是需要实践检验的。
1、管理层不诚信暂时看不出来,但投资存在问题(六间房)是明确的,同时投资能及时“优化”,比如珠海、澳洲项目转让集团,说明运作能力还不错。
2、聚焦主业是最近管理层强调的,但几个新老千古情都存在不同的问题,是考验经营能力和与时俱进能力的时候了。大本营(杭州)能否成为优化创新领头羊并再创新高?竞争激烈市场(西安)能否杀出重围?消费升级的市场(海南三亚)能否改革创新?一线城市(上海)的演艺活动如何赢得客流?开门红(佛山)之后能否再上层楼并经验推广?轻资产(三峡)运作能否出亮点?这些将是24年的关键看点。
3、旅游业属于众口难调的休闲娱乐项目,必须坚持特色和创新,如何平衡并保持过去高效低成本的特色是宋城的观察窗口。最终打造稳定的口碑和IP,才能让宋城变为一线白马股。正如我在“锋谈慧语”公众号的留言——旅游业的需求增长是明确的,但供给的增长可能在短期内更多,因此跟风上马的景区大概率是赚不到钱的,现有的景区旅游公司的业绩也可能因为内卷而赚了热闹赚不了钱。在旅游热中,航空公司属于卖铲子的,应该更有机会稳赚。宋城同样面临需求增长较大而诱惑供给过剩提供的问题,同时竞争者不完全是演艺,能否杀出重围获取利润是需要考验的。

坚韧执着05-27 08:00

记得在东阿阿胶底部的时候,你也对阿胶也是深度质疑,甚至因为我强烈看好阿胶的观点引起你的反感,还把我拉黑过。这次在宋城底部,我们的观点又再次对立,有意思!不知道你看不看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的信》,我从来没有看到哪怕一次,巴菲特像你这样拿着放大镜去研究一家企业。即使像巴菲特这样顶级的投资家,但要他去当企业家,百分之一千会把迪士尼干黄,把苹果干废。段永平是企业家出生,他投资一家企业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去干涉企业的运营。宋城的管理团队,是靠真枪实弹打下来的天下,你就一点纸上谈兵的臆想,就以为自己可以在演艺行业指点江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外行去指挥内行,你是想把宋城干废还是干黄?最后用段永平的一句原话提醒你:“如果你买了自己不明白的东西,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担心的时候就卖了吧,没人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人拿住自己不懂的公司的!”$宋城演艺(SZ300144)$ $东阿阿胶(SZ000423)$

庶人哑士06-02 17:47

不得不佩服你这种为管理层辩驳的水平以后董秘你来当好了
公司现在账上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33个亿。截止目前公司投过的项目单个投资基本都在3~5亿的量级,还要分两到三年建完,每个项目一年也就不超过2亿的投入。公司每年还能赚10亿的真金白银,每年赚的钱都够同时开工3~4个重资产项目了。如果真的是聚焦主业,完全够用了。保留那么多现金在账上干嘛?

庶人哑士06-02 21:48

如果三亚项目能够快速迭代、挽回颓势,就能证明运行能力强。过去成功的项目选址都是借助知名景点的庞大人流,叠加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带来的旅游热,本质上来说打的都是顺风局。现在消费降级和三亚其他旅游消遣节目争夺用户时长的竞争格局下,是逆风局。我把能够打好逆风局视为运营能力强的表现,否则都是风口上的猪。

全部讨论

难得的人间清醒之作!建议发宋城演艺董秘阅研。

其实感觉公司选择城市,思考都没作者这么用心。

05-23 22:21

$宋城演艺(SZ300144)$ 产品差异化太大了,不能产生迭代复利优势,这就代表了产品质量是不稳定的,就像游戏医药行业一样,除了自身运营的实力,还有了创作的偶然性。很多人只关注宋城的运营,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而且宋城的客户大部分是同一批人,只是在不同景点流转),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产品。在不稳定的产品上,是难以建立长久的品牌优势的。

05-23 10:04

一个优秀的公司,一定是既要有往前看的远大战略,又应该有低头走的务实战术。我一直觉得宋城这个赛道和模式是很好的,跟老年化、精神消费、中国文化展现都是相契合的,这也是一直看好并持有的原因。但宋城在经过花房事件后,管理层似乎从过于亢奋转向了过于保守,对于未来以及当下表现出来的都是迷茫的状态,总是让人感觉是在被动的应对,而没有主动调整。在前几天交流中我提问商总,“您心中的宋城是一个什么样子?上海这样的城市演艺应该是什么样子?”遗憾的是,商总没有回答我。

05-23 13:37

宋城目前有千古情系列,还有藏迷,以前还有爱在系列。杭州和三亚,19年就数据不行了,丽江今年能不能超过去年的也难说。为什么不在这些景区搞第二个剧呢,是不是路径依赖了,前面几年激进怕了。我想,千古情无疑是个相当成功的系列,应该根据各地的人文情况不同搞第二个系列的剧了,宋城是有千古情成功基因的。1、可以三亚,杭州,或者其他地方,各有一个侧重点搞第二个剧,(目前藏迷力度看起来不大)哪个方向对了,就再复制啊。2、杭州宋城有那么多剧场,为什么里面不搞二次收费,宋城自己甚至外面的艺术团队自己放节目在里面,公司提供剧场,人工成本团队自负盈亏,哪个节目有亮点有市场就尝试再包装再营销啊。开拓精神在哪里,企业家精神在哪里,对艺术的追求在哪里。

05-23 09:07

宋城理性分析
发现很多宋城的投资人在讨论宋城的时候,都喜欢掰着手指去算又有几个新项目,摁着计算器去算明年后年的业绩,而从不关注节目本来的产品力、依赖旅行社和客栈营销的渠道力,以及产品力老化和渠道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仿佛宋城就是活在真空中,不需要考虑和应对这些问题,只要开一个项目就能多出一两个亿的利润。
这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也是缺乏实业经验的表现。真实世界中生意的变量很多,造就了生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宋城在投资者心目中是旅游演艺一哥,在部分地方政府心目中也是招商引资的香饽饽。但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呢?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去看千古情表演?有达到去一个地方必看的程度吗?如果不是旅行社或客栈强推,还有多大比例会主动去看?随着跟团游的比例降低、自由行的比例提升,渠道优势还在吗?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和思考的问题。汤臣倍健现在就面临渠道由药房转为线上渠道的问题,左支右绌,销售费用暴涨却推不动营收增长了。宋城在客户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还能保持竞争优势吗?

05-23 09:04

它要是能拿出王朝系列,成为中国名片,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不过现在看来,没戏,一个子孙都安排到国外的实控人,是不会有这样的魄力和艺术追求的了

05-23 10:59

千古情没有在消费者心里打下烙印。反而演艺龙头在股民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按计算器算利润的不少。像兄台思考渠道变革后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很少。

很好奇,宋城是做演艺的,竟然没有出现一个爆款节目,类似万岁山王婆这种。

05-23 09:26

早期看过三四个千古情,纯个人感受:有点千篇一律,完全没有二刷的欲望,以至于现在出去玩完全不考虑去千古情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