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fighter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68喜欢:17
一次性打火机,这个案例太典型了。
我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的一次性打火机产业还在湖南,没有搬到越南?
“跟众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一样,打火机也是一个流浪产业,满地球飘荡。最早发迹于西班牙,后来在法国、美国都逛了一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到日本,紧接着去了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的广东和温州落地。微薄利润的行业,就很难在一个地方落得住脚,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根本无法支撑。
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陆的广东和浙江温州,也开始承受不住这样的产业。于是位于湖南邵阳市的邵东县,开始承接了打火机这个松动如浮萍的产业。”
文章有两点知识非常有启发:
1.第三方设备被自研设备代替
“这些机构开发出来的设备总是太昂贵,而打火机工厂只有几厘钱的利润,都用不起。
还是草根力量更强大。很多自发组织的技术游击队,成为非标设备的开发商。这些都是在车间反复装拆机器的高手。”
“现在工厂里面,除了注射塑料的注塑机,其他几乎都是本地厂商开发的非标设备。”
2.行业协会减少内卷
“像箱包之都的河北白沟就容易见到那种令人窒息的降价拼杀。任何一家公司花费几个月开发的新产品,只要一冒头,过不了四天,就会有另外的厂家开始销售同款。”
“而在邵东打火机协会,则有一个新品数据库,保存各种打火机的式样。所有公司的新品在开发打样期,都需要送往这里备案。如果是相似产品,往往就会被协会打回去。这种方式鼓励了创新,有效地杜绝了兄弟残杀的现象。它甚至成立价格监管会,不允许低价倾销,彻底解决了产业集群最常见的拼刺刀内卷的现象。”
高科技制造业其实和上述的一次性打火机,本质上没啥区别。
连接器行业也是一样。我之前提到过,
“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制造业,最后拼的还是低成本控制能力。
举个例子,连接器巨头安费诺将工厂与劳动力布局在成本较低的区域,并采用持续雇佣大量小时工的方法进一步压缩成本。2002-2015年公司超过80%的员工采取小时工的形式。”
那么安费诺已经如此重视低劳动力成本,为什么它的一些产品还是找鼎通科技这样的中国工厂代工呢?
看看鼎通科技的研发人员都是高中生,中专生就明白了。
你一个外企,都是高大上的研发人员,拼成本,肯定拼不过这些高中生,中专生研发人员。

热门回复

2023-05-20 23:31

打火机行业到了最后,竟然生产设备一律自研不外购,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垂直整合 VS 水平分工,一定不要教条。
不是说水平分工一定就更好。
一般来说,行业成熟期,都是水平分工更好,这样大家都是专业化,各自分工,可以规模效应最大化。
但是规模效应再大,可能也大不过自己研发设计生产。除了半导体这样超级重资产重规模的行业例外。
所以,一个公司的设备,耗材自研能力,可能也是值得重视的竞争力指标。
之前看领益智造,连胶带都自己研发生产了,蓝思科技也自己生产一些化工耗材。
归根结底,这些产品的上游都是标准化的大宗商品,加工也很简单,他们自己是大客户,自产自销,比起外购,还是节省成本。
“更小尺寸的MLCC需要更精细的切刀,这些切刀也是村田自己研制。”
MLCC巨头村田,很多加工设备,耗材(例如切刀),原材料(例如粉体)也是自己研发的。从这个角度,它和中国的打火机行业,殊途同归。
这种行业,可能也是最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因为你一切都自研了,别人想抄也没法抄,供应商都找不到。

2023-05-20 23:18

有人说,高管学历太低的,一律pass,研发人员学历太低的,一律pass。
这个经验法则一般是对的。
但是有些行业也不一定。
就像连接器,看起来是高科技,因为中国的连接器公司规模都不大,市场份额占比很低,都是美国,德国,日本的企业为主。
但是这个行业归根结底是玩机械加工,利润率不高,安费诺,泰科这样的巨头也就是30%出头的毛利率。
再看一个证据,包括中航光电在内,研发人员几乎没有博士生,不像台积电,博士生多如狗。
那么,假设别人用本科硕士才能研发的产品,你能用高中,专科生研发出来,是否就是成本优势呢?
鼎通科技,维峰电子,这两个研发人员都是中专生为主的连接器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反而也是行业排名靠前的。
总体而言,连接器行业未来也是两极分化,一头是中航光电,立讯精密这样的巨头才能研发高壁垒的产品,例如高端的通信连接器,另外一头是鼎通科技,维峰电子这样的低成本公司,可以给中航光电这样的巨头代工,同时研发一些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产品。
其它设计能力,制造能力,都是二流的公司,恐怕很难生存。

2023-05-21 07:17

对于投资科技股,研发强度的判断是绕不开的。
例如华为这样的公司,研发强度一直很大,因此造成了它的业绩一骑绝尘。和同行例如中兴通讯比,华为的研发强度更高,长期创造的价值也更好。
但是综合各种商业案例来看,也许研发投入低,赚钱能力高的生意更值得投资。
譬如巴菲特投资的苹果,就是科技股里研发强度偏低的。
再比如我之前研究过的机器视觉的世界龙头基恩士,研发投入占比才3%,可以说从这个指标根本无法看出是高科技企业,而同行包括康耐视,西克sick,Hexagon,研发投入占比都是10%,但是基恩士的毛利率,估值,远超这些美国,德国同行。
我也比较过日本几个高科技巨头,村田,基恩士,nidec,他们的年利润都差不多,100亿人民币,但是估值相差巨大,基恩士的估值远远高过其它这几个搞硬件的。
如果从研发投入和技术壁垒上看,基恩士的壁垒并不如村田等公司。基恩士的很多产品可以算是组装的,自己也不生产,完全是外包,
所以,我的反思是,企业的评估真是一个复杂问题。要从各个维度去综合评估。
不能一来就用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作为关键指标,把看到的公司排除或者打低分。
更需要逆向思维,那些研发投入低却依然能够轻松赚钱的公司,更符合价值投资的精髓,才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关注的。

2023-05-20 23:54

过于重视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学历,可能也是投资中的伪教条。
我之前已经举过一些例子。
还有一些更典型的。
例如元器件行业,法拉电子,宏发股份,市值都差不多,但是法拉电子的营收很小,毛利率净利率更高,而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比起宏发股份,差了天多。
宏发股份去年研发投入6亿,营收占比5%,博士硕士100名,本科生1000名,专科高中700名。
法拉电子研发投入1.3亿,营收占比3%,博士硕士几乎没有,本科,专科差不多,都是200多名。
法拉电子的这个研发团队配置,看起来真不像是个高科技企业,偏偏人家赚钱能力刚刚的。
再看看顺络电子,市值不到200亿,但是研发团队中,硕士生150名,比宏发股份的硕士生还多,研发投入占比8%,也远远高于宏发股份和法拉电子。
一个公司赚钱容易不容易,竞争优势强不强,和研发有关系,但是也不能完全用研发团队学历,研发投入占比等指标来衡量,更重要的还是行业本身的一些其它因素。
要能对这些东西有深刻洞察,也许才能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023-05-21 07:59

之前我提到过异常思维,说过福尔摩斯凭借狗不叫这个异常现象破案的案例。
当我们研究公司,其实也会发现很多异常。
有的公司研发团队不行啊,为什么利润这么高?造假?景气红利?
研究多了,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赚不赚钱,和企业的商业模式关系更大。
譬如同样是连接器,
维峰电子和鼎通科技的商业模式又不同。
两者的研发团队到差不多,都是高中,中专为主,但是为什么都很赚钱呢?
维峰电子更加异常,他连专利都没几个。
这其中的异常,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还是他的商业模式。
“公司实现批量销售的产品品号超过 15,000 个,表现出明显的“小批量、多品种”特点,不同产品在产品售价、成本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公司将客户需求定制化与半成品模块化、产品生产平台化相结合,即以标
准化的生产模式来满足定制化的客户需求。公司对半成品按照模块化进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快速二次开发生成成品,其中半成品根据需求预测规模化生产并保有安全库存,而成品则按订单即时生产并严格控制库存,整体形成平台化的生产体系,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
公司还逐步构建起平台化的产品体系,即在生产过程中部分通用件进行预生产并保有一定安全库存,比如五金半成品、塑胶半成品等适用范围较广的部件,而当客户有需求时可从标准产品案例库搜寻类似解决方案,并在已有半成品基础上快速进行二次开发定制,从而实现成品的快速交付。”
我们总结一下,维峰电子的商业模式是做长尾需求,就是批量最小的定制化产品,这些小批量的需求,大公司很难满足。
而这种最鸡肋的需求,维峰电子还能轻松赚钱,是因为他发展了独特的能力,平台化。
半成品模块化开发,备库存。
也就是说,维峰电子并不靠先进的技术赚钱,他做的产品都是大路货,但是通过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人家竟然可以比其它原研产品的公司更赚钱。
对于我们投资者,看明白商业模式是第一步。
还要预判,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持续吗?
这个就更难了。
我只能说,当各个行业需求不景气时,这种专注长尾客户需求的公司也是有风险的,长尾客户也是最容易在经济危机时遭受打击的。
譬如MCU,现在就是长尾为主的状况,汽车上的MCU数量很多,性能都很一般。
但是以后汽车的电子架构集中化,一个高算力MCU就可以替代过去几十个低算力的MCU。
维峰电子的产品就相当于这些低算力的MCU,如果客户需求往头部迅速集中,它的长尾策略就是有风险的。

2023-05-21 08:05

或者,我们可以说,维峰电子其实是苹果的商业模式。
你也许会大吃一惊,wtf?
苹果的超级大单品,也是他赚钱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而国内手机公司,都是机海路线。
维峰电子,等于是大单品路线的零挖一个特例。
当公司有成千上万种产品时,如何达到大单品的盈利能力?
那就是平台化,归一化。
通过半成品的模块化,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半成品的种类其实很少,但是可以千变万化,造出那么多的乐高玩具。
但是究其内核,确实很简洁的,类似大单品。

2023-05-21 08:59

兄台的学习研究能力真的强[很赞][很赞]

2023-05-21 07:32

不少价值投资的牛人都说过,商业模式才是赚钱的最根本因素。
确实如此。
不同行业的行业模式差异巨大,但是同样一个行业,商业模式也可以天差地别。
譬如机器视觉,基恩士和康耐视这两个巨头,商业模式就不太一样。
基恩士专注直销,主要面向中小客户,公司自己统计过,大部分客户都是中小客户。但是公司的产品是行业里最贵的,因为它的产品最傻瓜易用,中小公司的员工素质相对更低,更需要傻瓜型的产品。
基恩士的产品也是最标准化的,它只做面向80%需求的产品,剩下需要定制的20%需求,投入高,产出低,他就不高了。
而这20%需求,康耐视可能就去搞了,它的商业模式更适合这类需求,大客户可以基于康耐视的产品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
再比如,看到代工,或者制造,我们一般都不喜欢。但是偏偏申洲国际靠代工成为牛股,而新和成专注上游制造,不像浙江医药一样试图去做下游品牌营销,反而更成功。
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机遇和能力匹配。
中国有安踏,也有申洲国际。你自己是什么基因?是低成本制造为主还是品牌营销为主?
把这个基因做到世界第一,都可以赚大钱。譬如耐克的制造都是外包的,但是人家把品牌营销这个维度做强了。
但怕就怕,制造也自己造,品牌也自己搞,但是两个都没搞好,这种公司最终反而淘汰了。

2023-05-22 10:34

法拉电子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人觉得这才是核心的因素。

2023-05-21 17:36

工控连接器的壁垒不是制造,而且进入壁垒。工业供应链本身就是非常封闭的行业,维峰做了20多年才做了5亿 收入,主要还是靠21年供应链混乱的契机进入大客户,现在也不过500—600家客户,但是料号已经有8万左右了,活跃料号1.6万个。对比其他,TI有10万个料号10万个客户,圣邦有4000个料号5000个客户,能看出来维峰还处于太早期阶段。泰科有50多万个料号,收入体量没有TI大,料号是TI的5倍,连接器行业的需求实在太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