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9喜欢:26

美国IRA法案&欧盟反强迫劳动法规点评:

【长江电新】新能源车:如何看待美国IRA法案限制条款的影响

1、美国的IRA法案于2022年7月正式提出,8月通过了参议院、众议院的审议,最终由拜登签订生效。相较于此前BBB法案,最终落地的IRA法案在新能源车税收抵免方面强调了供应链的限制,具体包括:

【1】车辆必须在北美组装,否则无法获取补贴,这一点主要影响日韩系、欧系车企的进口新能源车

【2】求关键矿物必须有一定比例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开采,影响3750美元,锂资源丰富的澳洲、智利属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而镍、钴资源则不在其中,如需要满足条件,可能涉及资源冶炼的产业化转移。

【3】要求电池组件(含正负极、电解液等材料)需要有一定比例在北美制造,影响3750美元,即要求制造的本土化,至少包括电池和正极环节。

【4】规定实体清单中的企业,无法获取补贴,法案中对实体清单企业的定义是受政府拥有、控制或受其管辖或指示的企业,这一点可能会成为美国限制中国锂电产业链配套车型获取补贴的手段,但目前还没有相关认定的细节标准(例如民营企业,国内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是否属于)。

考虑到【1】【2】【3】条限制措施最终可以通过北美建厂规避,市场的担忧和分歧更多是【4】中实体清单的影响,对此我们认为:

2、从短期来看,美国新能源车发展要实现“去中国化”的难度极大,目前美国新能源车供应链与中国企业有深度绑定,不仅是特斯拉、福特、Rivian、Fisker等车企采购的动力电池,更包括特斯拉、松下、LG、SK、三星SDI大比例使用的锂电材料,本质上是国内的三元前驱体、负极、电解液等环节占到全球的85%以上,竞争优势明显。再考虑到汽车供应链验证周期长、海外材料厂扩产保守,若美国真的严格执行限制条件【4】,则大部分车企可能无法获取补贴。这与美国预算委员会测算的结果相似(新车口径,2023年0.8亿美元、2024年4.5亿美元,2022-2031年累计75亿美元),若假设单车补贴3750美元,则23、24年对应补贴销量2、12万辆,在美国整体销量中的占比极低。因此,未来几年美国供应链的车企、电池厂,会寻找中国以外的供应方案以获取补贴,但需求的主体,还是要依赖于中国锂电产业链的放量。

3、从中长期来看,IRA法案设置限制条款的政策目的,还是想在供应链中降低中国企业的比例,对此我们认为:1)美国政策的可持续性是难以预计的,且考虑到国内在研发、成本上的明显优势,美国本土锂电制造业可能长期缺乏竞争力。2)即使考虑舍弃美国市场,2022年美国新能源车销量120万辆,占全球的12%;2025年美国400万辆,占比16%;目前美国乘用车总量1700万辆,占全球的20%左右。对于总需求的影响整体上可控的。3)更重要的是车企也会进行动态的供应链调整,比较典型的是宝马集团近期46系大圆柱的招标,中国、欧洲的基地均交由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推进,占到其总项目规划的67%,同样能实现全球的高份额。

4、投资方面,需求增速和盈利周期的分歧依旧是电动车板块主要矛盾,美国等限制政策更多影响的市场情绪。目前电池对应2023年仅25倍、材料仅15倍出头,已经充分反应了悲观预期,板块处在左侧配置区间,继续推荐。

-----------------------------------------------------------

欧盟反强迫劳动法规提案整体温和,未明确提及新疆,提案预计生效2年后适用,推定标准尚未明确,好于预期

#事件: 9月14日,欧委会发布《关于禁止欧盟市场强迫劳动产品法规提案》,倡议欧盟市场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进行立法。本次提案未明确提到XJ(仅在附注中引用了2020年一项相关的决议),我们认为这一事件目前对行业基本面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后续走向如何仍需观察。

#提案目前尚未生效,生效后也存在一定缓冲期:目前欧盟反强迫劳动法案仍处于提案阶段,需要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讨论和同意才能生效。并且提案中也提到,该提案将在生效后24个月开始适用,生效后2年内不会对欧洲组件出口造成影响。

#举证责任尚未明确: 本次提案中也提到,目前欧盟内部在举证责任方面存在分歧,即是否应该由进口商来证明他们的货物不含有强迫劳动的痕迹,还是应该由海关当局来证明被调查货物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强迫劳动。美国此前采取有罪推定,欧盟可能会采取海关当局优先举证的方式。

#政策执行标准可能相对明确: 委员会将在提案生效后18个月内发布指导方针,内容包括强迫劳动尽职调查指南和关于强迫劳动风险指标的信息,政策执行标准将相对清晰。

#欧盟标准预计相对温和: 对比美国法案,欧盟在执行标准上相对温和,一方面是举证责任可能会有不同,另一方面欧盟这一提案是针对单一行业或者产品,而非针对我国,并且对中小企业提案也指出可能会给予一定放宽。之前国内组件企业应对美国溯源问题已有一定经验,我们认为即使欧洲开始执行这一标准,对国内组件出口欧洲影响也相对较小。

-----------------

#中信建投新能源 任佳玮/朱玥

-----------------------------------------------------------------------

瑞银对美国产业政策观点:

[1]杯水车薪,难以为续。光有法案,没有预算。

[2]短期无解,远水解不了近渴。24年前80%以上的材料在中国。

[3]中国企业可以去美国开厂,福耀已经去了,宁德也在做方案。

[4]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就是卷到没边,算上度电30美金补贴也吊打。

[5]就算放弃美国市场,也就远期收入少10%。当前电动车市场90%在中国(60%)欧洲(30%)。美国家用皮卡的量大,但是电动皮卡还没有完全起来。

--------------------------------------------------------------------------

【招商电新】欧盟议会&欧委会能源会议更新

1、 欧盟时间9月13日,欧盟议会通过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法案”,主要结论是把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由40%提高到了45%。该法案是目前欧盟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基础性指示法案,法案在20多年里几经修改,2018年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占比是32%;去年Fit for 55中将这个目标提高到40%;今年Repower EU里面又提出45%,此次将法案目标与Repower EU匹配,进一步明确了新能源发展决心。

2、 虽然这个法案在年内最终落地还需要成员国与议会讨论具体细节,但45%的目标基本已经得到了议会的共识。回看该法案历史,最早提出32%的目标是为履行《巴黎气候协定》起带头作用;去年fit for 55提高到40%是为了后续配合实施碳关税。次次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又提高到45%则体现欧盟应对能源问题的急迫性。俄乌冲突后,欧盟亟需建立“脱饿”、安全自主的能源体系,长期看,全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最好的的选择。

3、 另,昨欧委会也针对之前的紧急干预措施开会了,主要内容包括:1)2023年3月31日前减少10%电力需求,以减少12亿立方天然气消耗;2)针对非边际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的市场电价进行限价,180欧/MWh;3)补贴终端消费者。

4、 结论不变:可再生能源限价,对绿电运营公司影响有限,只要开发商/运营商不是锚定目前这个不正常的市场电价做收益测算,影响就还好;而中长期来看,对新能源的投入不仅不受影响,反而会更坚定、更大强度。

5、 当前推荐:

光伏&TOPCon产业链(从电池组件到装备,包括部分耗材)、电动车(锂电池、前驱体);

用户侧能源管理(电表、户用储能与节能系统)、电力装备(火电、气电、抽水蓄能与火电改造)

全部讨论

2022-09-15 13:31

欧洲搞反强迫有时候还会用来搞东南亚,第三世界要发展,不仅得跪下,还得三天两头的舔或者挨打

2022-09-15 12:11

这些券商吹牛第一

2022-09-15 11:58

其实点评都不用看,你就是再多看两家的也是大同小异“没影响,不可持续”“强力推荐长期有确定性机会”。然后股价咔咔的跌

2022-09-15 18:38

美国欧盟真的落后了,开始用烂招数

2022-09-15 18:26

这,情绪大于实际

2022-09-15 18:10

美国都没有几辆新能源车,不知恐慌什么

欧洲也在制定限制中国电池厂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