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重演论: 从美国84年Hatch-Waxman 法案到当下中国医改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92回复:48喜欢:202

本文应该是系列文章第三篇《浅谈医药行业政策:(三)美国Hatch Waxman 法案》。因在整理成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当下中国的医药行业看上去正在“重演”美国80年代,所以借用“重演论”一词来重新阐述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全文较长,近八千字,介意者慎点开。


1984年的Hatch-Waxman 法案在美国医药产业百年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美国医药政策的成名史。对近30多年的美国医药行业有深远的影响。影响深远到什么时候呢? 直到法案颁布之后的30年也就是2014年,时任美国仿制药协会GPhA的Neas 还说:“我们必须秉承Hatch-Waxman 法案的精神,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一、为什么美国的Hatch-Waxman法案是在“八十年代”?大背景是什么?

美国为什么要推这么一个法案呢?为什么影响会这么深远呢? 我们先不拘泥法案本身,先跳出来,从“道天地将法”的角度上来说,“道”是会影响“天地”的

1. 不是医疗需求无上限,而是医疗“升级”需求无上限

从“道”的层面来讲,医药这个行业它提供的是什么?是一种健康,它是一种无上限的东西。也就是说,健康是一个无限需求。但这个需求又有另外的一面,它虽然是一个无上限的东西,但是它又有个很独特的地方,你要满足基本的简单医疗,很容易就满足了。远的不说,“盘尼西林”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医疗基本需求是通过“中草药”来满足的,也能做到全民覆盖,也能成就中药世家。所以说,基本需求很容易满足,医疗需求无上限是指,“升级”无上限!升级二字是关键。

2. 铆足了劲儿发展工业化的阶段,国家不会特别想发展医疗升级

这时候就会有个问题,既然是“升级”,什么时候国家会对医药升级特别想发展呢?对中国来说,在民国时期吗?六七十年代吗? 还是八九十年代? 显然不是。 那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先填报肚子,更重要的是铆足了劲儿进行工业化阶段发展,这些是关键。那个时候大家肯定对医疗升级这个玩意儿不感兴趣,炼更多钢铁造更多大卡、汽车,这些关键。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为什么是八十年代呢?我们看看美国近代发展史: 三四十年代基建通完了,四五十年代钢铁等基本制造已经很好了,六七十年代制造已经很透了,汽车行业在这个时候进入辉煌…… 当然,七十年代跟八十年代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苏联美苏争霸还有一些干扰,越南战争有些干扰。干扰归干扰,大的一些背景就是美国当时情况跟中国当时情况有相似的地方。

3. “工业化饱和”是一个迟早会碰到的临界点,不管是对于美国还是对于中国

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不需要更多了: 一顿饭我们不会由一碗变成吃一锅。工业它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它也增长不动了:每个人也不能开好几辆车,一个人能穿的衣服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工业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像是到了一个临界点,它就推不动了。我们管这种状态叫“工业化饱和”

到某一种状态工业化饱和了,跟农业一样,到最后增长不动了。当然还能有点儿增长,但那个跟原来百分之十几增长,不可同日而语。国家还要继续发展,能怎么办呢?(注: 这里是剔除通胀价格之外真实的增长。)

4. “要素释放”天然会创造供给,而长尺度来说,一定是供给创造需求的

怎么办呢?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创造供给。长尺度上来说,一定是供给创造需求的;短尺度上来说,需求创造供给。长尺度上来说,有了iphone,大家才会推进手机移动的需求。有了互联网这个东西,大家才能催生互联网交往的需求。有了治疗不治之症的创新药,大家才会追求越来越久的PFS,把癌症慢慢过渡到当慢病管理。所以说,足够长的尺度来说,是供给创造需求的。 那么供给怎么出来呢?

供给怎么出来? 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往前滚,为什么某种文明就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呢?供给背后是要素的堆集。 把要素和机制往那儿一放,要素天然自己会创造出供给。 100个人中100个人都必须去种田,谁还会去搞所谓“文明进步”?不可能。 慢慢慢慢的,80个人就可以了,释放出来的那20个人就是琢磨提供独特的东西。再后来要素慢慢释放:一个是技术慢慢积累,一个是人力,资本也是慢慢积累的,慢慢工业化就从雏形演化成成熟。

再然后,工业化越来越发达,效率越来越高,生产率越来越高。到了什么程度呢?生产率6%增长,需求1%增长。同样要素在以4-5%的速度在释放出来,释放出来能干啥呢,谁也不知道,但肯定会寻找新的需求。 被释放出来的要素天然会自己创造供给,供给创造出来之后,天然需求就来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拿单抗做比喻。世界上没有单抗之前,不会有单抗的需求。 但各种要素往那儿一扔,自己捣鼓出个单抗来(当然不是单抗也会有其他的冒出来)。单抗出来,需求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说供给创造需求。 创造供给,有个前提就是要素被释放出来,或者说越来越多的要素被从原来的供给里面解放出来。

要素过剩,它自己就琢磨一个东西出来,就会创造供给,供给就会迎来需求,前提就是社会生产率不断提高,提升到一定程度基本需求饱和了。 我们国家98年前,普通居民没有听过医保等福利的概念,为啥? 要素被紧紧的拴在上一阶段(可以简化为工业化)里面。

5. “无上限”的需求,需要三方合力共振下才能形成趋势

工业饱和之后,就会走向一个大的背景。这种要素的不断解放,跟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品饱和后,对健康,对快乐的释放是源源不断的注入的。同样,需求跟供给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供给走向这个阶段,需求也一般就向这个阶段了

简单表现为如下描述:

我吃饱了,衣服也够了,也有地儿住了,也有车开了……我好想过的开心一点,好想过的健康一点,需求就出来了。而且这些需求都是无上限的。健康有上限吗? 快乐有上限吗?教育有上限吗?

“无上限”总会有个点,这个点就是三方合力共振下的它才更容易成为一个趋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第一个共振点是:供给能提供的(不能提供还想那叫白日梦);第二个消费者更渴望的; 第三个就是政策导向的。三者共振形成趋势。

6. 趋势不是国家主动推的,趋势是国家政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Hatch Waxman法案出台

什么样的政策是好政策呢?既然改革你总是要改那个阻力最小的,你要推那种社会前进,你肯定是推那个渴望最大的,就是大家的民心所向最强的。

兜了一大圈,回来我们再来看,为什么美国的Hatch waxman法案是在八十年代呢?八十年代美国推这个法案的背景就是:美国站在当时,人民对物质的追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大家开始向往更美好生活。那医药已经有了,除了医药扶持,还有一个医疗水平要提高

对国家来说,这就是经济不断增长的动能了;对消费者来说,我本来就支付能力越来越过剩,支付能力跟需求越来越增长。对消费者来说,原来的那些东西差不多就已经饱和了,我希望更好,更更好,更更更好;供给的药厂也是,原来就有水平的厂商,慢慢积累资本、研发人员和技术,也可以造出更好的东西了。所以,需求在、政策在、供给在,三方共振,当时美国这个医改的趋势就出来了

这个趋势其实不是国家推的,其实国家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好的政府都知道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是逆势而为。就像是:那个草坪老是被人踩的地方你就别留草坪了,建条路吧,大家都想走这里

二. Hatch Waxman 法案是一个典型的标志,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一个时代的来临!

Hatch Waxman就是典型的一个标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一个时代的来临。美国的工业化时代,那是一个前十大市值六七个是能源的公司的时代,结束了! Hatch Waxman意味着要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药企要起来了!沃尔玛要起来了!google等要起来了!这是个大时代,这就是美国的80年代。 中国也在重演,个人猜测应该不仅仅是医药行业有这个重演论,可能其他行业也在有重演。

三. 医药行业重演论: 当下的中国就处于80年代的美国,从各种历史背景来说都很像。

为什么叫“医药行业的重演论”? 在接下来我们看美国Hatch Waxman 法案的时候,会一遍一遍的心里惊呼: 太像了!怎么这么熟悉?好雷同!中国也是这个时代,走过的路径几乎完全一样,完全一样。所以好好研究下美国的Hatch Waxman这个法案,以及它之后会医药行业的重塑,对我们来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为什么要推这个法案呢?其实很简单。大家为什么要创新,你得给好处啊,当时美国不只是Hatch Waxman的法案,美国80年代还有其他几个非常重要的法案。现在中国就处于美国80年代,从各种历史背景来说都很像。当时发生了一件事儿,马上你就会马上发现,好眼熟……

80年代的时候美国开始大规模推一个全民医保(熟不熟悉?)美国60年代开始推的,到了80年代已经比较普及了,它有几套全民医保体系,联邦的那种医保法案。

60年代开始推,80年代普及完了,普及完了,医保普及完了!(熟悉的地方说三遍,跟中国现状像不像?)全民医保普及完后,在数量上已经推不动了。接下来该升级、提高疗效了。那怎么提啊,必然是靠创新!

靠创新不假,那政府不能说:“药企你赶紧创新啊!” 那就回到苏联时代了。鼓励创新很简单,政策得给他点儿好处,或者说是政策支持。

四、 Hatch Waxman 法案为什么可以同时推动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大发展?

当时美国推Hatch Waxman的法案里面有几条。

第一条,叫专利期限补偿

你搞个专利期限补偿20年嘛,药不是要开发十年,审批还要N年,运气不好开发十五年十八年。你开发了18年,上市好了,两年到期!而且人家仿制因为提前一年就要申请,提前三年就可以做实验了。创新药上市的时候竞争对手已经大规模做实验了,等你刚开始推广一下,别人开始报产了。你好不容易把大家教育好了,竞品全上来了。谁有动力去干创新药这么个费钱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这是一个很不爽的事情。

那国家就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啊,那我们要不延长一下专利保护吧,医药有特殊性。延长专利保护,五年。就是离上市后,最长可以到十四年。多五年,这吸引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对商业来说,专利保护的独占性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什么?“独占”的时候,药企谈判时,是“一对无数多”的,你们爱买不买,我就定10万块一个疗程,50万一年。但是,如果有100家仿制药企也在生产。情况就变成了:你爱卖不卖,我就要他家的50块钱的。这两种情况是很不一样的,供求决定价格

还有一个很大的就是专利链接。就是有橙皮书,上市公司必须列出自己的专利,别人看见了就更明白了,就少很多事儿了,这些都是一个好处。还有实验数据保护。就是这个实验数据,在特定时间内,它跟专利保护不一样。比如说这个药,你上市的,虽然你申请专利了,但是实验数据保护是什么意思?别人不能通过BE上市,别人说跟你做药代一样的就可以上市不行的。他必须自己做临床,那不就增加仿制的难度了。这些都去鼓励做创新,让药企更有有创新动力的

之后,还有个问题:那些仿制药,当时好多还卖很贵。要鼓励创新,把药企“逼”过去,不仅要有个萝卜,还要有个大棒在后面。仿制药卖这么贵,这么高ROE,那怎么行? 你这边创新折合下来ROE也就30%左右,那边仿制药也有二三十ROE,前者还冒巨大风险,谁干?

其实政策还有一招,就是除了鼓励创新药发展之后,还同时鼓励仿制药发展。你会觉得神了奇了:即鼓励创新药发展,又鼓励仿制药发展?其实不一样的。鼓励仿制药发展,是鼓励供给,供给会影响价格。鼓励仿制药发展其实不利于原来的品牌仿制药的。

我们说的BE 生物等效性实验,都是那时候开始的推的。你们仿制药就别做临床了,如果你能证明那个药溶出曲线一样,药代一样,就不用做临床了。你只要保证化学属性物理属性,一样,我就认同你生物属性一样。

生物等效,就是吃到生物体内的药代等效就可以了,不用进临床。那多快,很多30天就做完了。做临床多费劲,多花钱。所以仿制药的门槛一下子被放下来,仿制药企也觉得是挣得了自己的利益,因为不用花那么高的费用和时间去做一堆临床了。

这样一来,有萝卜,有大棒。那一堆雅培、强生、礼来的,谁还会继续重头戏放在搞仿制药吗?这些药企一琢磨:“哎呀,原来是别人的不靠谱,信任度低,我是品牌的,原研的。你得买我的。我的质量好。现在好了,药监局往后一背书,都一样,都一样,都一样。”。如果我是礼来,我肯定觉得仿制药格局,竞争加剧了。盈利能力肯定不能继续维持在20%-30%的ROE。而另一边,创新药,国家政策又扶持。创新药这么宏大的洪流,就从这次法案颁布之后开始了。

大家不再是品牌药仿制药积聚在一起打,而是泾渭分明,有能力揽瓷器活儿(创新)的都不在着力做仿制药了;而自己掂量下还打算继续留在仿制药的继续吭哧吭哧的做,毕竟仿制药的研发成本和研发时间已经大大降低了。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两条路都被走的轰轰烈烈,创新药和仿制药同步大发展

五、创新药的宏流可以分为两波:从80年代开始,是Hatch Waxman主导着美国的整个医药行业的变迁

创新药这么宏大的洪流,前后可以分为两拨:第一波是从法案推出到2000前后;第二波是2000年前后至今。

第一波就是我们说的Hatch Waxman所引导出来的那一波。80年代推了Hatch Waxman,一堆创新药企冲进去抢。为什么要抢? 先要抢着把挂得低的、好摘的果子,摘了!那一波红利其实能解释很多东西的:

80年代推了Hatch waxman, 大家吭哧吭哧弄,药是90年代集中爆发出来的。为什么是集中爆发?因为好摘的果子很多,能抢个十年左右,也就是到2000年左右。

所以我们看到从90年代到2000多的那几年,谁起来了?辉瑞、礼来、默克、雅培、BM、强生,全起来了!大家去抢的创新药嘛。这是第一波。后面有Biotech 对它们冲击,但是即使没有Biotech的冲击,它们最辉煌的时候就是2000年初的。

为什么第一波红利最辉煌的地方在2000年初?

一个是好摘的果子摘得差不多了,天然越摘越难。在没有Hatch Waxman的时候,大家做创新的积极性都不高,不爱做。 就有一堆空白和低垂好摘的果实。大家都冲进来弄的时候,当然是先挑好弄的弄了。市场大,难度小的,狂筛

筛完之后,越筛越难,然后竞争压力又会变大。其实这就是一个天然的正常行业,其实就是行业刚打开的时候,它可以ROE很高,增速很高,但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行业会回归。动不动二三十以上的ROE, 是不合理的,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稳态生态。会不断有人进来,直到演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始有人退出,有人进来了,就是所谓的回归和稳态。创新也有回归和稳态的。

90年代后一批药企起来, 80-90年代,创新药牛股遍地。回归稳态也导致了2000年后它们慢慢的回落。

这也导致了2010年之后的,一批仿制药企的起来。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会有一批仿制药在10年后起来?刚刚提到了,84年法案推出后,吭哧吭哧弄个8-10年左右,新药上市。好摘的果子在92-98年左右集中爆发。那么20年左右后,第一批摘的果子是不是要陆续到期了?专利到期的高峰就是2011到2020年,12-18年这中间特别高峰。远的不说,华海他们也去抢。所以说,说白了,仿制药企舒服的大背景,就是有一大批“集中爆发的好摘果实”专利悬崖到期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背景,这个到后面故事跟现在我们知道的也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第一波。

六、创新宏流的第二波:从2000年开始,是Biotech在主导着行业变化。

后来又来了一个新的变量就是:Bio Tech。

Bio Tech 怎么回事呢?五六十年代 DNA双螺旋假说提出,并最终证实确实是这样。突然发现我们在分子层面能解释好多问题了。这时候理论上突破,开始建立,分子生物学学科。不只是看着器官组织,解刨切除一下。更还原,多还原一层进步很大的。

光看“人”看病很落后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医。初期西方医学略好一点的地方是它到了器官,解剖了,进步了器官进一步还原,解剖进一步发展,病理学出来了病理学之后变到分子生物学,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我们可以知道更深层更底层的机理了

为什么是2000年之后生物科技才出来?原来搞个新的生物费死个劲儿,很难弄,非常难搞。 70年代出现了聚合酶,内切酶,出现了质粒,载体,,什么意思?重组出现了,技术开始出现了,还有杂交瘤细胞技术出现了。七八十年代重组工具喷薄而出,八十年代对免疫系统有所了解了。单抗抗体这一套东西慢慢成熟了,抗体的结构都快要出来了

七八十年代技术有了,那九十年代刚开始研究应用方面。 单抗其实就是90年代的。任何新的玩意儿,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肯定这毛病那毛病。即便是现在的CART,保证不能一番风顺,肯定得有各种问题,然后不断去磨合进步。第一代单抗是鼠源性的,免疫原性强。就开始琢磨:为什么效果不好啊?打进去很快就耐药了,效果很快就掉了。因为抗体的抗体出现了,打进去的抗体被你人体产生的抗体的抗体给干掉了。当然就没效了。然后大家就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免疫学知道多了:哦,免疫原性太强了,被抗体的抗体干掉了。那我人源化,就是改造重组。再后来发现太麻烦了,还有个CDR结合区还是有免疫源性。就全人源化,用噬菌体把人的抗体片段展示出来,反向逆转录,RNA, DNA回去,从新测序,从新搞,也可以。当然还有更牛的。就是把老鼠的免疫系统全换成人的。也可以,也有人在弄……

好了,磨合完了可以用了,七七八八的也就到了2000年了。生物药开始在2000年后大规模上来了。 其实纳斯达克泡沫就是提前打预期了。第一次碰见这些东西:一期临床很好,二期临床又很好,三期临床还很好,做出来肯定重磅!那就开始拉泡沫,Hyper cycle 拉到顶,后来再砸回去,砸回去之后。有的起来有的没起来。

有的是真有金刚钻的,真好的创新药企也有一批。比如说有个叫Alexion,就出了两款单抗,其市值比当年泡沫的时候不知道高多少倍。 好多这样的企业,企业本身确实是真好,后面那一波的业绩推动本身很强的。那是一个新时代,就是2000年之后, Bio Tech的时代。

所以,美国的医药行业演进过的路程,基本上是这样。80年代之前,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两条医保体系,美国的医保体系在六七十年代主导着美国的医药行业。从80年代,90年代,是Hatch Waxman,主导着美国的整个医药行业的变迁。然后00年代到10年代是Biotech在主导着变化。

七、中国当下医药行业:我们正站在一个特殊的行业发展节点,全新的行业全景图,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在我们可及范围内的中国医药行业,基本就2个时期:

一个是1998年-2011年的,医保扩围期,全民医保体系完成全覆盖,通过提高渗透水平和数量的维度上,大幅改善了全国的治疗水平。

2011年大体完成全覆盖之后,在2011-2015年短暂的过渡之后,2015年开始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次因为已经全面覆盖,数量提升动能衰竭,继续推升治疗水平将更多地依赖疗效的提升

这个与1980s的美国状况如出一辙,当时的美国选择向疗效诉求转型,Hatch-waxman是当时的一个缩影。之后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因为新药创新可能会有10年周期,1980s的方案导致1980-1990年大量新药的喷薄而出,带来了1990s-2000s辉瑞-礼来-默克-阿斯利康-诺华等药企的辉煌,而这个新药潮在2010s的批量过期又为一批包括sun pharm在内的仿制药企创造了肥沃的成长土壤。

新的气候环境,必然会带来新的生态,而新的生态,必然意味着新的物种图谱;我们正站在一个特殊的行业发展节点,全新的行业全景图,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附录:Hatch -Waxman后的美国仿制药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些仿制药为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提供了既安全又是会的药品,有效降低了他们的医疗成本,为美国社会节省了大量医疗开支。 但对于投资,这其中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IMS的统计报告显示,仿制药咋1984年之前仅占全美处方量的18.6%。 Hatch -Waxman法案实施后,仿制药所占处方量逐年增加。在法案颁布后的10年,处方变成42%,20年 50%, 25年 66%, 到2014年30年后,仿制药所占处方量攀升至惊人的86%,超过了90%的药物都有其对应的仿制药。 但是市场,以金额计算的市场,只占到了20%左右。 多么明显的二八法则!

还有一个统计数字,从2004年到2013年间,仿制药的使用更是为美国医疗卫生体系节约了近1.5万亿美元的药费开支,仅在2013年就节省了2390亿美元

仿制药的蓬勃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最终受益的是民众和为社会节省开支。节约下来的社会开支去支持谁?支持创新……

(完)

文中观点是个人见解、思悟,乐见不同意见,欢迎互相讨论,相互精进。

@雪球私募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userfield2019-01-15 07:37

写的很好啊,我一直很喜欢他山之石类的文章,特别是能够在长周期维度得到有用的结论。文章把化学创新药的周期,仿制药的周期,以及生物药崛起时间点阐述的都很清楚。
还是很佩服有学科背景的人

Vidantus2018-11-01 00:28

很好的视角与总结延伸,1984年的Hatch-Waxman法案旨在于平衡鼓励创新与平衡社会大众的利益。制度框架是后面近二三十年新药研发的黄金时代的基石,重磅炸弹的 层出不穷,催生了一批医药巨头的兴起GSK,AZ,默克、 礼来、雅培、辉瑞,礼来.....随后也发展起了一批仿药的巨头,Teva, Mylan, Sandoz,而在30年后的今天,在我国医改去努力接轨世界时,而西方医药又同样面临着新的窘境,在低矮的果实摘得差不多时,在众多创新药巨头面临专利悬崖的困境时,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引入,或者人提出,20年的期限该从药物批准日算起?还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尺度的再平衡,毕竟按照目前的标准以前很多重磅甚都无法通过审批,而医药研发的密集度之高不亚于TMT, 十年十几亿美金一个新药的重投入也是重负,靠什么,技术的奇点,临床的法规变革(生物模拟的替代,AI的引入)?20%的ROE维系艰难,为啥人家榨菜容易,酱油容易,汽水容易,是有人天生就是宠儿,而有人天生就要负重前行的宿命吗

全部讨论

2019-01-15 07:37

写的很好啊,我一直很喜欢他山之石类的文章,特别是能够在长周期维度得到有用的结论。文章把化学创新药的周期,仿制药的周期,以及生物药崛起时间点阐述的都很清楚。
还是很佩服有学科背景的人

2018-11-01 00:28

很好的视角与总结延伸,1984年的Hatch-Waxman法案旨在于平衡鼓励创新与平衡社会大众的利益。制度框架是后面近二三十年新药研发的黄金时代的基石,重磅炸弹的 层出不穷,催生了一批医药巨头的兴起GSK,AZ,默克、 礼来、雅培、辉瑞,礼来.....随后也发展起了一批仿药的巨头,Teva, Mylan, Sandoz,而在30年后的今天,在我国医改去努力接轨世界时,而西方医药又同样面临着新的窘境,在低矮的果实摘得差不多时,在众多创新药巨头面临专利悬崖的困境时,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引入,或者人提出,20年的期限该从药物批准日算起?还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尺度的再平衡,毕竟按照目前的标准以前很多重磅甚都无法通过审批,而医药研发的密集度之高不亚于TMT, 十年十几亿美金一个新药的重投入也是重负,靠什么,技术的奇点,临床的法规变革(生物模拟的替代,AI的引入)?20%的ROE维系艰难,为啥人家榨菜容易,酱油容易,汽水容易,是有人天生就是宠儿,而有人天生就要负重前行的宿命吗

2018-10-29 16:38

一篇雄文,但总觉得读到后面有点意犹未尽,把我们未来的趋势没能展开说的更详细。

2019-01-15 14:45

看看

2019-01-15 08:43

好文啊,结尾匆忙了点

2019-01-11 13:52

如今中国药企创新面临的竞争是全球性的, 与当年拓荒者的情形不大一样,低的果实被采摘,研发难度也越来越大,希望能有一批企业能成长壮大

04-25 23:47

高质量科普惠及大众

04-25 23:47

高层次认知。高质量科普普惠大众。你是有福的。

2019-01-23 21:48

写的真好!早就知道Hatch-Waxman 法案,但是头次见到将其与行业的变化演进如此清晰地写在一起,太帅了。

2019-01-23 21:44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0,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