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不妨更放开些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1回复:504喜欢:23

言咏/文 暑期清华北大等名校研学热引发了不少乱象:北大近日发布一份通报,称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违规将一支139人、人均收费10800元的研学团拆分带入校园,这46名校友的预约入校权限被依规关闭。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还出现“黄牛”兜售清北入校名额,报价不菲。据称,一家人如果通过“黄牛”渠道“清北游”,费用可能高过环球影城的票价。

校友违规使用预约权限、“黄牛”兜售入校名额,这当然不对。但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预约入校名额供需失衡,想入校的需求太多,正常预约渠道约不上,才有各种“旁门左道”存在的空间。这背后还难免有寻租,在预约“秒光”的情况下,“黄牛”怎么抢到票的?

今年以来,高校开放一直是公共讨论的话题。也正是在这种讨论下,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大学逐步打开了校门——从恢复校友入校权限到面对公众提供预约渠道。这是对舆论的正向回应,也是公共讨论的价值所在。不过,到现在为止,各大高校的校门还只是有限打开,远没有回到疫情之前完全打开的状态。高校开放,还可以更放开些吗?

这曾经不是问题,2020年之前的高校,就没有名额预约这一说。我夜晚去北理工的校园里跑过步,在北大的三角地看过演出;父亲是被文革耽误了高考的那代人,他来北京,走进北大和清华,参观他心中的殿堂,了却多年的心愿。我自己在武大上学时,也经历过樱花季节游人如织的校园。没有人认为这是对校园秩序的干扰,“当时只道是寻常”。

然而当下,对大学校门完全放开有一些争议,有人担忧校园从此失去宁静和秩序。这种担忧,某种程度上是疫情三年封闭带来的异化,三年不短,足以重塑我们的认知和习惯。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封闭的校园,甚至把过去几十年的自由出入视为异常,某种程度上,这算是疫情留给社会的疤痕。

有人或许会拿今年暑假的喧闹嘈杂作为反驳,如果大学不限制入校名额,各个研学团蜂拥进来,校园还有安宁吗?其实对此无需过虑,今年是疫情放开后第一个暑假,也是高校有限打开校门后的第一个暑假,存在堰塞湖效应。相信随着时间,热潮也会慢慢平息,回归常态,即便暑期依然是高峰,也会相对平缓一些。

反对的声音中也夹杂着对良莠不齐的商业研学团的反感。高校向公众开放,某种程度上也是承担社会责任,面向公众利益,如果因此而成为商业研学团谋利的工具,一些研学团还打着教育的旗号而完全没有教育的初心,这合理吗?

对此不妨分两方面看:从需求端,家长、孩子以及社会公众有游览著名高等学府的需求,这是合理的,社交媒体上有人指责想要进校园参观的人“有本事考进来啊”,有失同理之心了,能考上顶尖学府的毕竟是极少数,其他人想进来看看有何不对?那些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像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剑桥、牛津等,都是旅游者计划中的目的地。

可讨论的是,在供给端,能否提供更优质丰富的产品满足这些需求。当优质供给多了,劣质研学团自然就没有空间了。很多世界知名高校,都有官方举办的各类夏令营,有的作为公益项目免费开放,有的则收费,但价格合理。比如哈佛大学,就有面向当地中小学生的为期一周的免费暑假探索项目,分为化学、生物、艺术三个方向,据说今年是第7年组织。收费夏令营也很多,在各高校的官网就能查到并申请,北京一位妈妈带孩子参加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夏令营,两周两个孩子的费用也就合人民币7000多元。

国内也有类似的尝试,比如中国科学院开展过走进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实践活动,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还组织了针对优秀理科高中生的科学夏令营。欢迎更多高校组织更丰富的,面向不同需求的活动。对于高校来说,这既是承担社会责任,播撒教育的种子,也是对资源的盘活、对声誉的积累。

总而言之,堵不如疏,大学校门的打开,不妨更彻底些。当资源不稀缺,“黄牛”自然没有市场。当然,遇到武大樱花季这种有可能造成极高参观峰值的时期,暂时限流是可以的。大学的开放不仅是为了公众利益,自身也将受益,因为开放就是大学应有的基因。大学不是象牙塔。至于公众进入校园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则,那是另外的议题,自由进入校园并不是没有边界。

希望在未来那些大学生的记忆里,校门是开敞的,一如我们当年。人可以被习惯规训,打一个类比,现在的中小学生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天经地义,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度过。我不希望以后人们对大学校门不能自由出入也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的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度过。课间十分钟可以出教室随便玩?大学可以随便进?——这是父辈的传说吗?

精彩讨论

微进化ing2023-07-28 12:35

公立大学,70%左右的办学经费来自于财政资金,理论上我也出了一份钱,有什么道理不开放?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都是全民的。
我也在高校,封闭不是解决办法,安全也不是充分理由,大学本就应该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围墙都不应该存在。
人都进不去,哪里来的交流便利,没有同社会的便利交流,培养的都是温室花草,能堪啥大用。何况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本就有引领社会,文化传承的重任在肩。

肖志刚2023-07-27 16:54

这样对跨校谈恋爱非常不友好,对于性别失衡的学校,应该鼓励走出去,引进来。否则以后清华真要成和尚庙了,不利于心理健康,校园问题会严重。

道法自然-洛Sir6662023-07-27 18:05

据说美国的大学都是随便出入的,甚至很多都没有院墙,,没去过不知道真假。

大写的72023-07-28 11:54

疫情三年,让这些高校领导都脑抽筋了……

风轻云淡2023-07-28 14:01

记得十来年前去美国旅游特地去波士顿剑桥市参观了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我们沿马路走近一片建筑,当我被告知这就是哈佛了,我完全被震惊了,没有围栏,没有保安,秩序井然,完全开放与社区连成一片,校区里居然还有公车汽车站……图书馆、体育馆等等资源都是与社区共享的,这对我来说在思想和认识上是一次很大的冲击,更深的理解了那片土地上开放、包容、自由、民主等等这些价值观到底意味着什么,比读一百遍独立宣言理解的都要深刻。所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亲身去体验。咱们国家这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希望能正视这些差距,不要把高校弄成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应该消除学校和社区间的壁垒,更多的融入社会回馈社会。

全部讨论

这事儿简单,学生上学的时候户口都要转到北大清华集体户口来,算真正的原住民吧,想进北大清华的人出方案,每年让学生投票,看什么条件能获得多数甚至绝对多数通过就执行呗

2023-07-28 16:08

不是疫情的疤痕而是防疫的疤痕,切记

2023-07-28 14:46

2000年的北大清华等都是随便进的,学校图书证都可以办理,各种讲座大多可以自由进出,提问和发言都是一视同仁。我那时就是不好好上班,经常去蹭课打心里感谢这两个学校
2014年来威海后,哈工大和山大威海分校都可以随便进出,只是山大威海分校只给机关事业单位办理图书证,哈工大可以随便办理。威海城市小,图书馆也小,所以也非常感谢哈工大威海分校。这几年,两所大学都不让进了

2023-07-28 13:36

都学湖南大学吧校门都没有

2023-07-28 13:08

大学的开放不仅是为了公众利益,自身也将受益,因为开放就是大学应有的基因。大学不是象牙塔。至于公众进入校园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则,那是另外的议题,自由进入校园并不是没有边界。

2023-07-28 18:43

连人员流动都受限制,这种大学能教出什么思想的学生,特权思想等级思想? 真是垃圾啊。

2023-07-28 16:02

胆子放大一点,步子迈宽一些,不一定会扯着蛋。
政府部门、图书馆、体育场所和大学等地方,本来就是为了人民服务而修建的,可恨的围墙不仅封锁了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和人民的物理距离,更可怕的是人为的隔离开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无障碍交流,寒了老百姓的心。
一所大学而已,放开了怎么啦。真当老百姓到啦大学就会坑蒙拐骗,偷抢砸杀?一边是资源的浪费,一边是无处可寻的安放,怎么就不能和谐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当真重要的部门,涉及到什么国防、实验重地和机密单位,几个字就能解决的事情。餐馆的厨房都知道说:厨房重地,旁人勿入!你看有几个顾客硬闯呢?你不会觉得我们的游客和观众连这点素质都没有吧。
自信一点,大度一点,有这么多爱国的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谁会在自家的院子里随地大小便呢?

本来是个不应该讨论的话题,却引来这么多讨论,这才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评论中很多人以美国的大学为镜子照中国的大学,我个人觉得其实没啥用。我觉得更应该思考的是,为啥美国人(也包括欧洲人)从不讨论这个问题(大学是否应该开放),中国人却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止10年了,不仅仅是从疫情开始,美国的大学也经历了疫情,不是吗)。
我儿子曾经在北大读书,他高考前我特意陪他去北大和清华浏览校园,让他略微感受一下大学校园的氛围,后来他选了北大。他读书期间,我去过北大好几次,主要是去百年纪念讲堂跟他一起听音乐会(这跟我在保利剧院、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这些地方听音乐会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毕业出国后很多年,我还去过两次北大。一次就是陪一个非常仰慕北大的外地朋友纯粹去观光,另一次是在北大工作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一张票,去听濮存昕关于戏剧表演艺术的讲座。这也都是大概五、六年前的事情了。
美国的大学去过两所。一个是以旅游景点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私立大学),基本上是旧金山、硅谷地区各家旅行社为国外游客安排的观光项目之一。我第一次去是97年带领一个客户出国考察团,公司购买了美国的旅行社服务,安排我们在美国各地的行程食宿和观光,去斯坦福就是旅行社安排的观光项目之一。第二次是二十年后我去拜访住在硅谷的一位亲戚,他又带我去了趟斯坦福观光。
另一个是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公立大学),去参加儿子的博士毕业典礼,在儿子为我临时短租的一个学生公寓里小住了一周。那公寓不大,跟普通汽车旅馆差不多,但每间里面有厨房,主要面向留学生和研究生。
美国大学的情况我就不多说了,评论里有不少人提到。
我倒是想提一下在中国境内可以跟美国大学类比的地方,那就是钢铁城。
早年我工作期间出差去过两个钢铁城做项目,一个是鞍山,一个是南京附近的梅山。钢铁城很像美国的大学,并没有围墙和大门什么的(只有生产车间等场所才有大门限制入内,既为安全也为不干扰生产起见),沿着公路或主干道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进城”了。城里各种生活、商业、服务、银行、公共交通、水电气等设施和机构一应俱全但都是专属的,而且城里的人几乎全都是钢铁公司的家属或者“沾亲带故”。美国的大学也如此,除了像纽约大学这样居于闹市区的少数之外,大多远离都市,形成一个小镇,镇子里各种生活、商业、服务、银行、公共交通等机构和设施应有尽有,成为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生存生活环境。用围墙把中国的钢铁城或美国的大学围起来,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
回想起自己早年在厦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的是控制理论专业,同学中碰巧有人认识武钢的人,于是几个老乡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参观了一把武钢,爬到高炉的工作台上看铁水出炉,还观看了当时国内引进的最先进的流水线车间,一条是从日本引进的全自动热轧车间流水线,观看十几公分厚、在炉中烧得通红的大钢板在流水线上来回轧制,最终被轧成1公分左右厚度的板材卷成一个板卷;另一条是从西德(那时德国尚未统一)引进的全自动冷轧车间流水线,就是把热轧后的板材进行精轧,整个车间里安安静静,没有工人在流水线旁操作,只有两三个人在控制室里工作。参观期间,每一处都有人为我们介绍生产工艺有关的技术问题。那次参观还品尝了武钢为工人提供的防暑降温福利,加了盐的咸汽水,700毫升大啤酒瓶装的随便喝(相比之下,街头卖的250毫升汽水真是弱爆了),不过如果没有像工人那样忙到汗流浃背,一瓶咸汽水真喝不下去。
社会上的人需要了解大学,大学里的人也需要了解社会。今天中国的大学,颇有点《围城》的味道。

2023-07-28 15:20

支持所有的大学开放,鼓励中小学生多去参观,培养小孩子对大学的向往,学校只要加强管理,不会对正常的教学质量产生大的影响,并且,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也要自我去克服这些影响

2023-07-28 14:07

支持学校校门打开!这是之前的常态,非正常状态才是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