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观察:是由此“僵尸”沉沦,还是“枯木”逢春?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95回复:114喜欢:381
是由此“僵尸”沉沦,还是“枯木”逢春?
——一些老牌消费医药股的观察与思考
闲来一坐s话投资
(2016年5月24日)

    如果我们观察一些老牌消费医药股的“前世今生”,不难发现它们过往历史的辉煌,以及近几年的落寞。特别是自2008年大熊市以来,它们差不多在2010年至2013年这几年间大出风头,然而过后几年则显得平平淡淡,哪怕是经过了2015年上半年的所谓牛市,它们甚至也没有多少涨幅。
    不妨从中挑选几个典型代表,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天士力、双汇发展、伊利股份、青岛啤酒等等。望着它们历史上走出来的令人艳羡的一浪高过一浪的K线图,称它们为“老牌”的消费医药股并不为过。然而,近几年它们显然风光不在,如果与近几年疯狂的神小创们相比起来,它们更加是暗然神伤的罢。
    那么,它们是由此成为所谓的“僵尸股”沉沦下去,还是以后有着“枯木”逢春的机会呢?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当先问一问它们为什么这两年表现如此平淡平庸。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我想,其中原因至少有三:
    1、它们前些年涨得太高了。
    就像近两年曾是神小创的“大年”一样,2010至2013那几年可谓消费医药股的“大年”。以东阿阿胶为例,它曾上涨至60倍以上市盈率,显然现在来看,当时过度透支了以后几年的增长,因此,后来的表现平淡平庸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就是在本轮熊市中表现“神勇”的贵州茅台,如果从其2012年的最高点207.10元算起,至今年的最高点262.39元,也不过是涨幅26.70%。可见,无论你这家企业多么优秀,成长有多快,股价表现得也不能过于“神勇”,不然,其后的结局便是“还账”行情了。从这一点上看来,想一想这几年一些神小创们的疯狂,尽管它们股灾以来深受重创,正处跌途之中,然而从估值的角度来衡量,其未来的日子是不是仍有点令人不寒而栗?!
    2、它们的增长放缓了。
    云南白药曾经保持了十多年净利复合30%左右的增长,然而自2013年开始便表现出了一种疲态,15年的收入增长10.23%,扣非净利15.3%,虽然在行业整体放缓的情况下,取得这个成绩也算说得过去,但是从历史上比较,净利的增长是近几年速度最低的。天士力也是同样的表现,15年收入增长5.21%,净利增长5.43%,是近几年最低的增速。应该说明的是,医药行业就整体而言,其实正是遭遇行业的“寒冬”,医保控费、省级招标平台、公立医院改革、仿制药效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破除以药养医,破除医疗机构的逐利机制,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价和减少过度用药。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定价权,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缺少集群的药企来讲,说不定还要过几年紧紧巴巴的日子。
    3、它们的市值相对大了。
    中国股市向来是深度宠小、宠新的,过往的情况是,大凡小的、新的东西(所谓新行业)就是美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值相对大一点,而题材又引不起啥新潮的,比如,哪怕市值超过200亿、300亿,加之又没有什么“卖点”,就被很多的资金抛弃了。去年为什么神小创可以炒至140倍以上市盈率的“世界奇观”呢?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太多的资金去炒小、炒新而造成的!殷鉴不远,当时不是就有市场言论高呼:创业板要超越主板,率先达到一万点吗?!
    此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股市投资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过多的纠緾过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那么,站在未来,去畅想一下,这些老牌医药消费股还有没有重新雄起的机会呢?
    1、关于成长与估值。
    成长是永恒的投资主题。这些老牌的消费医药股若想打破目前的这种“僵尸”状况,唯有依靠成长。那么,它们以后是否还会成长呢?自然这又是一个让人想破脑袋的问题。然而,站在一个较为宏观、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今天我们硬说这些老牌消费医药股真的就“僵”住了,似乎从逻辑上又说不通。
    以双汇发展为例,虽然它今天已经成为肉类领导品牌,然而有关的数字统计告诉我们,它今天也只是在行业内仅仅维持着5%的市占率。
    再以医药行业为例,即使是从行业整体而言正面临着虑“寒冬”,然而就龙头企业来讲维持着大于国家GDP一倍速度的增长也当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还将为那些真正优秀的药企提供“危”中有机的机会。
    更何况,这些老牌的消费医药股更多的是拥有着品牌优势、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等等这些护城河的东西。特别是在充分竞争行业,它们经过前些年的跑马圈地、资本扩张,业内的竞争格局已相对稳定,其净利率在不断提高,进而进入利润收割期。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城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之大,有时常常让人不敢想象是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国度,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有的品牌企业还要走向世界,其实就是在本土,也给这些龙头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渗透空间。所以,对于任何一家优秀的品牌龙头企业,我认为如果不经过自己缜密的研究与实证,还是不要过早地盲目地下已碰到天花板的结论。
    退一步讲,就是有的品牌企业真的发展空间已不大,企业相对成熟了,而市场对其估值又因此打压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当市场对其普遍“抛弃”之时,是不是这又意味着一种反转的投资机会呢?凡事反过来想、反过来想,投资有时还真的需要这么一种人弃我取的思维。
    2、关于市值问题。
    若真正从投资回报率角度考虑,其实一家企业的市值大小本质上讲是个伪命题,因为从实业投资的角度来讲,投资者更应该重视的是资本回报率,即我们投入了多少钱,一年的回报率究竟会是多少。然而,股市复杂就复杂在这个地方,因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一家企业的市值从50亿上涨4倍至200亿,显然要比从1000亿上涨4倍至4000亿相对“容易”得多,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其中少不了的是投机炒作的成分在作祟。
    即便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那么当下中国一些老牌的消费医药股,市值除贵州茅台3170多亿、格力1156多亿以外,多数不过1000亿市值。特别是医药股接近1000亿市值就算是体量大的了,这动辄与优秀的跨国药企5000多亿、上万亿市值相比,太是“小儿科”了!
    可以预期,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崛起,中国将来出现5000亿市值、上万亿市值的消费医药公司,自己认为是大概率事件,在今天的几百亿市值,或许将来回头看就是“小家伙”的了!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如自己以前说的,我们要善于慧眼识别出那种具有“帝国思维”的龙头、品牌企业。
    3、关于现金流问题。
    股市投资虽然是讲究预期这东西的,然而归根到底,投资的真谛还是在于投资其未来的现金流。一家公司在价值形成、价值创造时期由于需要扩大再生产,自由现金流可以不好看,然而最终它是要为股东赚取真金白银的,如果一家公司永远不产生自由现金流那真个是耍流氓了。
    中国经过30多的改革开放,在包括消费医药在内的很多行业实际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想获得原来那种较快速度的发展似乎已不大可能,或者说,它们或许更多的是进入中低速的增长时期,甚至有的消费品牌企业要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当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价值股”来对待了,而作为价值来对待,显然就是公司必须加大分红力度来回报股东。或者说,股息率的高低有时是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好在,在它们中间,确实出现了如格力电器、双汇发展等这样大比例分红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打压它们到一个较低的市盈率估值水平,其股息率又大于5%、7%之上,是不是仍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呢?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当然,前提是我们千万别将它们当成一年N倍股来看待。
    
    @今日话题 
    按:本文例举个股只是为说明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复制请注明出处、作者。

全部讨论

2016-06-04 17:53

.

2016-06-03 17:55

投资观察:是由此“僵尸”沉沦,还是“枯木”逢春?

2016-05-27 02:31

东阿阿胶,收股息吧,虽然有点低,好歹比银行股风险小

2016-05-26 17:22

消费股是有前途,但这几家的体量和现在的估值,大部分标的吸引力不是很大。白药和天士力与优秀的跨国医药企业相比还差很远,不具有可比性。

2016-05-26 16:34

投资需要第二层次思维,机会在别人不喜欢或看不到的地方,风险在别人拼命追捧的地方。转发学习!

2016-05-26 08:15

深以为然,略同。

2016-05-26 00:47

2016-05-25 19:04

好文!

2016-05-25 18:56

2016-05-25 18:49

成长不分红,分红不成长。楼主最后一个说法迷糊了。成长看大单品的数量和占有率,分红看净资产收益率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