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鼎峰对成长股的理解2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4

首先顶峰对于成长股理解比较深刻,还是值得一看。鼎峰对成长股的理解1


第一个是基于成长股的策略,是非常专一的,专注才能创造财富。

“市场的风格总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成长股表现好,有时候周期股表现好。而我们从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坚持做成长股投资,没有动摇过”,这句话还是比较有定力的。

他们专注于30%~50%及以上级别的增长,这是一个很好的选股条件。

大级别的成长是成长股首要的条件,也就是利润的增长,当然利润从收入中来,可以先看收入的增长。增收不增利,也反应了产业链位置的弱势。


第二,顶峰策略上选股采用自上而下,先选行业,然后观察行业竞争格局,并且认为类似于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的双寡头竞争格局是最好的。

这点不必然,也有如同邱帅所说的“月明星稀”的竞争格局。这背后要看当前行业的发展态势,最好是一家独大的稀缺上市公司标,退而求其次是双寡头,然后是月明星稀,再是一超多强,最后是七个小矮人。

这些只能静态地反映行业格局,而往往越是好的竞争格局的公司,相对的估值也会给的很高,溢价充分,在认知上被充分定价,这个时候就会失去了赔率和超额收益。

比如现在的养猪行业就是一超多强的格局,还有大量的最二三线公司。你能说一定是双寡头比一超多强好吗?不一定,因为双寡头说明要么行业竞争有壁垒,要么行业竞争进入最后洗牌阶段,小企业都慢慢退出了,而不是一开始百家齐放的阶段,可能会带来一定利润增长乏力。

行业有壁垒是最好的,比如这半个月覆盖的海缆赛道,就是非常具有壁垒和进入成本的行业。并且这样的壁垒可以保证企业不会经历大的盈利波动,随着行业发展逐步成熟,企业成长也会逐步放缓。

而行业壁垒较少的行业其实很多有两次投资的机会,第一次是整个行业首次爆发,所有公司盈利暴增;第二次是因为壁垒少,行业饱和后导致的行业洗牌,龙头企业开始大幅占据市场地位,各类价格和利润水平再经历产能出清带来的亏损后,又一次重新恢复盈利,这时候往往是高速成长股转变为中速成长股和价值股的过程。

典型的是前几年的光伏行业,老大隆基股份、今年开始好转的面板,老大京东方,还有最近覆盖的一个金针菇行业 谈目前关注的几个细分赛道的预期差,也是典型的龙头市占率和盈利能力都上升的案例。


第三,对于成长股的买入,顶峰认为只要是真成长,不在乎前期涨了多少,照样卖,比如歌尔声学。这是建立在研究能力上的,也就是我在 成长股风险论与未萌之机 中所说的。

潜在风险,判断对了,赚钱;判断错了一定亏钱。这对于专业机构来说是可信,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一个团队在搞各类上下游供需关系的研究和追踪,保证了锁定真成长的利润。

但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而言并不一定,可能真成长变成假成长,这背后的风险靠研究能力来覆盖。

其实我本人不是很认同,不考虑估值和当下的共识性预期,然后凭借对未来增长就去买已经充分定价的企业,风险就在行业逻辑和个股增长逻辑任何一个上。


第四,成长股陷阱,总结的很好,要避免盲目多元化的企业。一般我们看到的收购重组比较成功的都是在产业链上实施横向并购,或者上下游纵向并购,有了协同效应和减少了交易成本后,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或是进入了类似相关行业,有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最成功的就是吉利鲸吞沃尔沃。

这类其实本质上不是多元化,而是业务拓展,也有品牌升级,具有很低的风险。对于仿创类的医药企业,本质上也是类似于阿里巴巴模仿被市场验证的国外商业模式后,做本地市场和进口替代。

避免投资信息不透明的企业,这可能是顶峰这几年一直比较得意的上门调研的路径依赖,好的企业不一定信息会很透明,比如前几年的华为,任正非几乎很少出来讲话,这和企业老板和企业价值观有关系。当然现在任总也意识到企业需要向外部发生,去传播自己企业的价值观和信息,减少外部对企业的不信任和误会。

这和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的逻辑是一样的,你想要市场给你高估值和定价,你不去做PR(public relationship)是不可能的,当然任总对外发声与市值管理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为了业务,一个是为了自己的股票价格。

道理都是一样的,信息带来价值。

信息不透明当然会有风险,但也会有机遇,信息很多时候是依靠券商或者私募的研究员去收集,如果公司被市场研究的很少,自然而然会出现不充分的定价,赔率自然越来越高。就比如去年和今年早期的正邦科技,几乎拒绝开电话会议和上门调研,能说这就一定是垃圾企业吗,真不一定,也可能是埋头苦干懒得去吆喝。

全部讨论

2021-02-18 18:15

成长股
也许更适合VCP突破

2020-05-11 10:23

绩优股也得看价钱,哈哈。关键是怎么算当前价格是高还是低。没有研究拍脑袋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