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DIP支付,可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医疗革命!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5回复:25喜欢:25

一、DIP会怎样塑造诊疗过程

1、DIP是什么:

DIP:是基于大数据的病种组合,是一种对不同疾病,通过疾病诊断+治疗方式两个维度,对患者进行分值给与,继而将各式各样的患者通过划分,标准化的过程。

每个病例组的分值,按照该病例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与医保支付覆盖区域内所有病例的平均数值作对比,给与相应分值。

按照一种疾病消耗医疗资源越多,相应的该疾病也就诊疗难度越高的线性思维,每个病例组的分值就代表了治疗难度和消耗医疗资源多寡的程度。

2、与DIP配套的支付方式

既往的医保支付方式,简言之叫做“按项目付费”,也就是说医保按照医院执行了什么项目就给与一定比例的支付。这种方式的弊病就是——诱导诊疗:医院/医生,给患者开了过多的检查或者药物,形成了过度治疗,导致医保部门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家不堪重负。

DIP付费的精华就在于,医保总金额控制之下,按照医院积累的分值占据医保覆盖范围内所有医院总分值的比例,给予相应比例的支付。

更精华的是,由于无论是分值还是单位分值支付的点值,都是按照区域内所有病例的平均值来计算的,所以,诊疗过程越发浪费/过度(超过平均)的医院就会亏损,而诊疗过程越发合理(低于平均)的医院就会获得盈利。

也就是说把既往类似“按件支付”的方式,导致支付越来越失控的情况转化成,总量一定,谁花小钱办大事,谁就能获得这种支付体系下的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

我们以广东试行DIP时的支付方式为例:

由上图可以看到:

当一家医院诊疗疾病花费是平均水平的85%以下时,他只获得了等额的支付,只能是盈亏平衡。(不奖励是避免医生过度消极治疗,延误患者病情)

当一家医院诊疗疾病花费是平均水平的85%-100%时,医保实际按照100%来给予支付,这样医院就获得了盈利(医保认为与既往平均水平相比减少10%左右的费用是表现合理且优秀的)

当一家医院诊疗疾病花费是平均水平的100%~115%时,医保按照100%加一定系数的补偿给予支付,最终医院是亏损的。

由于超过115%的部分医保完全不予支付,显然这部分只能由医院承担。

3、DIP支付下医院如何更合理的获得奖励

在聊这部分前我们需要引入一个考核医院的概念,病例组合指数值——CMI。CMI越大说明医院的诊疗越好!

(抱歉,这里以DIP为例却引入了一个DRGs的概念,纯属为了方便理解,并且两者实际上原理是相通的)

由上图我们可以得到推论,一个医院想要更符合DIP/DRGs的考核指标,只能从两个维度入手:

1、提升医院的全体病例数,显然这个对于今天人满为患,病床周转率提升到极致且规模越来越大的三甲医院,是不现实的。

2、提升DRG权重,这个也有两种提升方式:

a、治疗更多的疑难杂症(回忆一下之前说的分值越高代表诊疗越复杂,DRGs对应的概念是权重越大),显然没有金刚钻是拦不了这个瓷器活儿的,这也绝非是短时间内能够提升的。

b、不耽误治疗的前提下降低单个病例的例均费用,显然这个相对容易。

总之,我们虽然以DIP为例,但无论DIP还是DRGs,最终实现的目的都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大数据技术,标准化患者,以及与平均水平的比较,从而纠正医生的行为,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说官话,说人话就是:花一定的钱办更多的事。


二、不转变对药企的投资思维,会再挨一锤

1、集采+国谈压榨自费市场,压榨高溢价

随着国谈和集采的常态化进行,越来越多的药品不得不进入医保支付市场,这既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也是未来持续存在的状态,所以可以推测医保市场是逐步扩大的,而自费市场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当然,除外医保无心覆盖的医美,消费属性药物)

此外,对于大家一起抄国际药厂作业的国内药企来说,me-too,fast-follow只会推动大家一起更快的被国谈,被集采,也就意味药品上市高溢价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同时也就意味着,未来代金销售的空间会被逼仄的越来越小。

正所谓:集采+国谈:法力无边

2、集采+国谈+DRGs/DIP支付me worse会更难

这一点我是经由某大名鼎鼎的PDx产品想到的,显然me-worse产品意味着更多的副作用或更差的疗效,在代金销售逻辑不存在而DRGs/DIP存在的情况下,医生必然选择追求医保资金的合理利用。

你有更多的副反应,意味着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医保金额来处理副反应,更差的疗效可能也意味着更长的住院时间。医生内心OS:何必呢?换个me-too或者me-batter他不香么?

PS:不得不解释一下,真的不是针对谁,只是这个例子信手拈来,取用方便而已。(一脸无辜状)

3、医药市场未来的大逻辑:整体医药企业的业绩增长和GDP趋同

经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未来自费市场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不但时间短暂,而且逐步减小,大家注定是要进入医保市场的,也就意味着活在DRGs/DIP之下。


DRGs/DIP的大前提是啥来着?——总量控制

总量=医保支付金额占据GDP的4%左右的,并且多年来我国一直维系在这一水平,注意!连过去两年疫情的情况下都是如此。

控制=医保支付总额始终等于GDP的4%,也就意味着医保支付的增长百分比=GDP增长率

显然除非国家大幅提高医保占GDP的比例,不然整体医药产业的增长只能和GDP趋同。

综上如果还按照既往惯性思维:代金销售提高渗透率+国内外上市时间差内享受高溢价推算企业的业绩增长,必然如同误判集采影响力一样再遭一记zc重锤!


4、什么样的企业是未来的好标的?

个人认为能活在自费市场,或者能够出口海外的药企,才可以享受高溢价,而这样的企业要满足的条件,正是小编在上一篇文章里(请参考)提到的符合创新药本元的企业——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出发,深入的基础研究,具备国际竞争力!

(其实还有一种企业也会受益于未来医保政策,只是我实在不想提:不受医保总额限制的中成药........连花清瘟包治一切吧,我*!%!&*)

三、杂聊一点对DRGs/DIP支付的畅想

1、医院精益化管理成为可能

在既往的按项目付费的情形下,由于医院对于盈利的过度追求,医院考核科室/医生的指标往往是什么:门诊数量,床位周转,某些高难度治疗开展比例blabla。实际上并没有提供什么有效的横向或者纵向对比指标。

而在DRGs/DIP支付的情形下,由于大数据的加持,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海量的管理指标,并且横向纵向都可对比,如下图:

(大数据,可视化)

(同专业全市横向对比)

(低风险死亡病例追踪)

(效率、安全、质量、费用均可纵向对比)

以上是一个真实案例,上海交大一附院开设新院区后,新老院区的运行对比。供管理层提升治理。

总之病例标准化,大数据化以后,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用于医疗管理的提升和监控。工具和数据都给你了,关键在于管理者有什么样的追求,怎样去应用了。

2、有些现象未来藏不住了

克制的推测一下吧,首先处方权的无限开火权在医保支付范围内不存在了,未来只能在自费市场施行无限的处方权了。

既往那些通过各种方式藏匿在三甲医院的招牌下,不学无术、混吃等死还钱赚的老多的医生应该另谋出路了。诊疗行应该会逐渐指南化,标准化。我应该是克制了吧?

3、我国的大数据技术应有肉眼可见的飞跃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医疗体系,一方面为大数据技术提供的数据是海量的,另一方面特殊病例,特殊情况出现的绝对值显然也是更大的。虽然咱也不懂大数据技术的细节,但是从理性上推测:为了更好的分级分组,应对特例,显然也是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提升来实现的。

此外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医疗体系内应用范围的扩大,也一定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提升来处理解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也将推动大数据技术的不断优化。

4、艾玛,郭嘉这盘棋可下的老大了

综上,我们复盘一下近年来郭嘉一步一步的措施:集采先行,集采+国谈常态化,使得医保范围的不断扩大,进而使得DRGs/DIP涉及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DRGs/DIP附带大数据的属性,未来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都会以更加详实的数据形式反馈给制度设计者,数据与技术以及改良措施不停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如上所述推演未来,我们一来提升了大数据技术,二来提升了医疗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三来达到了医保资金的总量控制,随之也能解决医疗系统既往的顽疾,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患者体验。

艾玛,郭嘉这盘棋可下的老大老大了!


债见


@斛芸贞谈医论股     @Julian-Z     @RemiRemi     @chuminhua     @韩神医     @夹头博士     @手持心电图     @医药爱好者     @魔山骑士     @超越自由2030    


$恒瑞医药(SH600276)$     $君实生物-U(SH688180)$     $天境生物(IMAB)$    

全部讨论

2022-04-11 15:05

感谢分享,对于投资医疗或者医药都要对支付体系改革有深刻理解,推荐看一下本文。
DRGs/DIP支付是一个先进的支付管理工具,本质是细化后的奖励机制,是医疗改革的大方向所在。
但我个人认为可能未必有作者那么乐观,甚至有可能很快就会存在依托于这个体系的乱象。因为本质还是医疗资源的不足、不均衡、不透明,这些不改变的话,无法形成质变。
对于未来,只有不遗余力的支持社会办医、支持医药、器械、医疗技术发展,才能真的提高社会医疗的水平。同时,我始终认为任何医疗改革都无法降低医疗成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医疗改革和支付方式在支出方面的目标诉求,是尽量减缓支付的增速,而不是减少支出。
再次感谢作者分享!
$长春高新(SZ000661)$ $通策医疗(SH600763)$ $欧普康视(SZ300595)$

我觉得我当时的判断有一些是对的,随着drgs/dip支付的进行,即使是同一靶点的fast follow如果follow个me worse对比其他follower差太多,医生是一定会抛弃的,有限的金额看同样的病,为啥要选一个副作用更多的,给自己找麻烦?网页链接

@阿信达人 我没看完整@userfield 的文章,因为我手头要码字。但我看他的标题,我觉得我从不同角度有相似看法。但是不同的药厂在这种环境下还是会有不同的增长的。

2022-04-18 21:30

医改xx年,everyday都只会加重个体相对负担
省力不能省功…系统越复杂损耗越多…不干活的食利者越来越多…
可怜医护了…

2022-04-18 21:19

先转后看

2022-04-09 12:54

老老实实做3期临床

2022-04-09 09:53

竭泽而渔

2022-04-09 00:35

drgs了解不深,一个看法是 参照了欧美日的科学支付体系后,中国仅仅弄了一个科学高配版支付计算公式(全国统一推行需要很长时间适应),主要还是其他比较原始粗暴,对新药口腹蜜剑砍价和含糊其辞偏袒中药十4⃣️五战略规划…高开低走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