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之道》读后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68回复:72喜欢:254

《格雷厄姆之道》读后感

承蒙启航兄抬爱,很早得幸看到这本书的原稿。我之前写关于股息的文章时,有诸多缺漏,考虑不周之处,启航兄便发给我这本书提点我之错漏之处。然后,好好的拜读了,收获很大,在此,记录一些我自己的浅见,供启航兄以及各位朋友参考,斧正。

我在拜读这本书时,感到非常非常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我在研究一个系列,就是长寿投资者系列,而这个系列中,我发现有特别多的人,是格雷厄姆俱乐部的。我当时就觉得很奇妙。因为,这几乎已经不是偶发性状况了。印象中,活得最短的都是八十多岁,远远超过当时的美国平均寿命。这一点,我是特别留意的。

启航兄书中许多投资者,我都感到很亲切,因为,有一些我已经写出来了,有一些我正在写,还有一些,我正在研究。基本上,书中的“门徒”们,都是长寿投资者。

多年前,我在研究长寿这个课题的时候,得知有一个地域,叫做——蓝色区域(BLUE ZONE),也被翻译为“蓝带”。说是2004年,M.Poulain在《实验老年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意大利撒丁岛百岁老人的调查报告的研究文章。后来,蓝色区域扩展到5个。分别是,意大利撒丁岛,日本冲绳,美国加州Loma Linda,哥斯达黎加Nicoya半岛,希腊Icania。那么,这个蓝色区域的人,巨长寿,且多身体健康。

好了,各位,有时候,当一些事情,人物,特性,集中在某个地域,某种群体特征的时候,我认为,很是值得深入一点点的去研究。

而格雷厄姆俱乐部,我想,就是投资界的——蓝色区域。

这个区域内的投资者,往往都是呈现,相对长寿,长期下来复利惊人,一辈子多是富一次等特征。

启航兄这本书写得很棒,读起来饶有滋味。我将一些我印象深刻之处记录下来。

……门徒:什么是商业思维呢?

本杰明.格雷厄姆:首先,要弄清楚,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要把股票看作公司部分的所有权。

……门徒:那什么是金融思维呢?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股市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们从来不问这家公司卖多少钱? 金融市场用这样一个公式为股票定价:价格=每股收益×市盈率。

关于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刻。

由于本身做一点实业的缘故,我对股票等于公司的一部分,感受比较直观,但是,对于金融思维,一直不是太彻底的接受。最简单一点是,市值会随着最后一笔成交价的多寡,而呈现出巨幅的波动,我也很难想象,一个公司,一天的波动能到20%(A股),而这一天,这家公司,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班的下班,就这一天来说,几乎啥事也没有,但是,市值能差20%上下。所以,我一直也不是太能理解和接受金融思维。这一点,书中有很好的总结:

……金融思维过分地强调收益这个因素,会有以下 3 个弊端。 (1)采用正常的商业思维,并购一家公司要对资产和收益进行双重考量,双重考量要比单一强调收益的评估方式更加可靠。 (2)与资产相比,每股收益的变化更加剧烈,这样在股票估值时就包含了一种被夸大的不稳定性。 (3)每股收益很容易被人为操纵。投资者必须结合资产负债表期初和期末的数据,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利润表的含义。 我们在投资过程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归常识,用正常的商业思维进行投资。以净资产价值为出发点并坚持不变,然后再考虑其他因素。简单点说就是:一个老练而又谨慎的商人如果打算收购这家公司愿意出的价钱,就是证明普通股投资是否合理的试金石。

……本杰明.格雷厄姆: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最核心的思想,它贯穿价值投资过程的始终,虽然有时并不是那么明显。安全边际就是证券的市场价格低于证券内在价值的差额。说简单点就是一定要留有余地,估值 1 元的股票,股价在 90 分时,我们是不会感兴趣的,股价必须明显低于估值时才能买入。能以 66 分(内在价值 2/3)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入股票,这才是我们要的安全边际。充足的安全边际可以帮助投资者在犯错误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本金的安全。安全边际越大,投资就越安全,未来的潜在收益也会越高。

关于安全边际,真的是有太多关键点值得讲了。这也是我投资以来,最受冲击的一点。我都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种说法了,那就是——风险越大,回报越大。风险越小,回报越小。还有,富贵险中求,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等等类似的思维。我其实一直以来,都认为这是对的,或者说,应该这么来思考商业决策,投资决策。这在我心中,多年以来,是非常固化的。直到我深入学习,理解格雷厄姆的思维。按照安全边际的理念,恰恰是反过来了。风险越小,回报才越大。坦白讲,理解并深刻的接受这一点,我资质愚钝,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并做了很多的研究,才从根本上,内心层面,接受这个思路。

后来,在慢慢实践与领悟的过程中,我才发现,风险越小的,容错性越好,错个几次,不伤筋动骨,那么,长久看下来,成的概率会比较大一些。而风险越大的,容错性越差,偶尔错一次,就大伤元气,长久看下来,最是吃亏。

而安全边际这件事,就是“七寸”,这样的逻辑框架,很能够防患于未然,在安全边际足够的前提下,别说赚多少钱,但是,容错性较好,错个几次,还是不会伤筋动骨。

……本杰明.格雷厄姆:另外,安全边际与分散投资原则是相互关联的。个别证券即使有一定的安全边际,还是有可能出现亏损。因为安全边际只能保证盈利的概率大于亏损的概率,并不能保证不亏损。为了让概率起作用,购买具有安全边际的证券种类越多,投资组合的总利润超过总亏损的概率就越大。就好像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只有卖出的保险足够多,概率才会发挥作用。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是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分散主义者。我之前做过集中,也赚过一些钱。就是2014年年底的时候,我几乎绝大部分的仓位集中在银行股上面,印象中,那时候全部破净,所以,就买了很多很多。当然,事后证明也是盈利的。可是,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修为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我集中持股的那段时间,还是比较难以真正做到夜夜安枕的。

后来,我好好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自己认为,投资选择哪一种风格,是一个套餐来的,而不是仅仅代表投资收益,还会附带相应的生活节奏,状态等等。我的个性是这么一种个性,所以,特别集中的持股,会影响我的生活状态。而有些朋友,或许就不是这样的个性,他们特别集中的持股,就会如沐春风,特别舒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人都不一样。我自己给我自己的要求是,任何一支股票,无论我如何看重,如何研究透彻,我可能最多不会超过20%的仓位,这已是极限。大部分时候,特别看好,喜欢的股票,能够有个10%左右的仓位,已经就很足够了。这样的方式,一定会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基本上,对自己的研究能力会要求比较高一点,如果不是全职投资的话,可能会有些时间精力不够。

……★低于清算价值股票的买入时机

门徒:这类股票在买入时机上有什么要求吗?

本杰明.格雷厄姆:当市场整体价格水平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的时候,购买这类股票效果最好。在市场整体似乎远高于其应有水平时,购买这类股票效果不会很好,因为市场随后的下跌可能会使这些不受欢迎的股票与其他普通股票一样,承受几乎同样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 当市场上所有股票都非常便宜时,则完全可以购买行业的龙头股,就没必要挑选这些较冷门的股票了,尽管相比之下

这些股票的售价可能更加便宜。

我对这一段有切身的体会!有种声音,是这么说的,就是完完全全不择时,时刻保持满仓,至少是重仓。我个人对这个理念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作为一名个人投资者,我并没有强制多少仓位的要求,而且,我认为,这一点,恰巧也是个人投资者为数不多的能稍稍比机构投资者占一点点优势的地方。

我认为,尤其是在A股,市场整体价格水平过高和过低的时候,个人投资者是要非常注意的。这个可以用历史数据来毛估估的衡量。我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自己,在2015年中后期那种情况下,保持高仓位。当然,后续的熔断,我也无论如何无法说服自己,保持很低的仓位。可是,我当时并没有搞清楚这段话的精髓。熔断的时候,我做得并不好,现在想起来,应该把当时加仓的资金,平均分成很多份,加仓一批龙头股票。如果自己研究过的,那就是最好了。如果没有研究过的,用量化的方式,也应该是收益非常不错的。可惜,当时我在熔断的时候,加仓的是格力,美的,海尔,相当于集中到了一个行业,且并不是龙头。现在回过头来,虽然还是盈利的,但是,应该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门徒:可是,有一些成长股根本不发股息,这类股票股价的上涨,也能为股东带来高额的回报啊。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的,确实也有个别公司可以通过将留存收益 7美元再投资获得高收益,公司股东也可以从这种保守的股息发放政策中获得更高的回报。有这样能力的公司将盈利留在公司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过去几十年从来不发股息,但是他确实为股东带来了高额的回报。需要注意的是,能够像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高效的利用留存收益进行再投资的公司凤毛麟角。

沃伦.巴菲特:我们所遵循的股息发放原则是,如果公司留存收益 1 美元,能为股东创造 2 美元的股票市值,也就是留存收益再投资的高回报率,我们就赞同公司将收益留下;如果公司留存收益 1 美元,没有能力创造 2 美元的股票市值,那么我们则希望公司将收益发给股东,让股东自己再去找其他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去投资。

门徒:我理解了。

书中在这一章,专门写了关于股息的那些事。我觉得,很是值得好好研读。这里其实说得很明白和清楚了。就是,按照公司所处的阶段不同,来看股息发放这件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倘若公司能将钱留下,创造更高的收益,那么,不要发。倘若不能,嘿嘿,还是发给股东,让股东去自己找更加好的收益吧~其实,我“关于股息的一些浅见”那篇文章中,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棒子打死。我之前就是以偏概全,股息少的股票,一律略过。其实,这是可以再思考,再修正的。

我个人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关于行业,公司的分析,要足够深入,至少要大致搞明白,钱倘若不分红,留在公司能否创造出比我自己投资更棒的收益。这一点,其实真的不容易。而且,事实上也证明,绝大多数公司,在长时间下来,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那么,保守而安全的方法,的的确确是青睐高股息的公司,会比较好一点。

但是,就怕这但是二字啊,这个市场上,总还是会有一些公司,做得超乎想象的好,尤其是在三五年,这个时间段,公司将利润再投资,能取得相当好的成果。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处于的环境,阶段,是很多行业向上走的阶段,那么,这样的公司,在未来三五年内,能将利润创造更加棒的收益,是值得期待的。只不过,真的需要好好分析,好好挖掘!第二,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要有明确的评估。都知道,长期看来,公司将利润留存,会浪费的概率偏大。可是,有些时候,有些朋友,自己浪费起来,比这些公司更加猛烈,难道不是吗?可能唯一能让自己心安之处在于——好歹这些钱是被我自己浪费的,不那么生气罢了!~一家公司把利润霍霍光,和发给股东,由股东自己霍霍光,在心态上,或许有着巨大的不同,这倒是真的~可是,许多声音在于,充满自信的抱怨公司将利润霍霍光,与此同时,在市场追涨杀跌,自己霍霍得还更快……当然,相反的情况可能更多,贪婪的上市公司,将利润无一例外的全部霍霍掉……投资啊,真难哩……(这里我多说一句,就是美国和中国的发展阶段。我在这个问题上思考过很久,也查过很多资料。这里还是有很多值得注意之处的。美国主流公司,尤其很多大公司,早已经不是创业者所有的了,是职业经理人操盘整个公司。而中国这个是恰恰相反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公司是创业者还是职业经理人操盘有着巨大的不同。我在做实业过程中有相当深的体会。如果是职业经理人,思考的层面会倾向于——少犯错。而倘若是创业者,思考的层面会更加倾向于——多做对。这是两种思考逻辑,而这两种思考逻辑所呈现出来的对公司的留存收益是发放股息还是再投入有着截然不同的后果。这里很值得深思。再看美国的科技板块,很多就还是创业者在操盘,那么,很明显的呈现出,股息发放较少,但是,业绩与股价增长较快的现象。)

……沃尔特.施洛斯:我在选择股票时,有一个检验标准,就是公司管理层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这样管理层就能够同广大股东站在一边了。管理层不必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一定要诚实。有些名声不好的管理层,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股东,我们要远离这样管理层名声不好的公司。

欧文.卡恩:我们也喜欢买入那些管理层持有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公司。

门徒: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你们会与管理层交流吗?’

本杰明.格雷厄姆:我不想和管理层交流,管理层说的话会影响我们做正确的判断。

沃尔特.施洛斯:我赞同格雷厄姆的观点。我们发现很难与管理层交流,他们总是把公司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你。我们极少听到公司高管说:‘’我们的表现很差,前景糟糕,我们对未来很悲观。‘’参加股东大会是好事,但太浪费时间了。

沃伦.巴菲特:几十年前,我和各大公司的管理层做了很多交流。现在我已经好久好久没这么做了。我们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公开文件获得的。

欧文.卡恩:我们还是比较喜欢面对面和公司管理层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对管理层的能力和诚信做出我们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个有趣的地方,难得的看到,各位大师,均有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很是有趣。

由于我本身做了一些小小的实业。所以,我倒是见过许多公司的管理层。给了我自己一些实践的经验。我个人认为,我会朝这个路线去走:第一阶段先不见管理层——第二阶段要见管理层——第三阶段又不见管理层——第四阶段又去见管理层。是不是很拗口,请允许我详细说明。

第一阶段,不见管理层,是因为,我认为一开始,我的投资基础与实践经验以及人生阅历还不够段位。这个阶段,应该是将精力放在打基础上面,倘若这个阶段频繁拜访管理层,一是会影响成长的速度。(要知道,拜访一次管理层,前前后后的准备,没有一两周,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如果仅仅只是去参加年会,看看公司,那有什么用处呢?)其次,这个阶段,如果阅历与实践不够的话,遇到那种巨会忽悠,能做PPT的管理层,就会中招了。在他们的场里,想要做出理性理智的判断,未免难度有点高。这一阶段,我选择独善其身,比较适合我自己。

第二阶段,我认为,要开始陆陆续续的拜访管理层。因为,这个过程,未必是投资的过程,很可能是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其实,作为普通投资者,频繁接触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想来也不是很多。这个过程,能够比较感性的体会,感受一个公司,又因为自己的基础打好了,实践与阅历到了一定程度,也比较能够保持理性理智。这个过程,是逐渐为自己加码的过程。

第三阶段,我认为,又可以不见管理层了。因为,如果能到这个阶段,意味着,自己的基础已经较为稳固,也有了自己合适的投资体系,还有实践经验与阅历,这个时候,坦白讲,看过很多上市公司了,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多多少少就有自己比较准确的判断了,不会盲目与迷茫了。很可能网上的资料,业界累积的朋友,圈子里的信息,这么一综合评判,不去拜会管理层,大致也能八九不离十了。这个阶段,除非很重大的投资,可能还需要再与公司管理层进一步沟通与拜访之外。大致是不太需要花时间了。

最后一个阶段,又会要见管理层。为什么?参见巴菲特文中说,他不需要见管理层,那是当然,都嘛是管理层求见哩~我认为,投资者真的到了这个阶段,多数是有了较大的资金量,较强的业内影响力,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个时候,我觉得,可能是公司管理层,相关基金,相关组织等一起吃饭,一起沟通的机会比较多。可能最终体现为——被动的见管理层。

……特维迪.布朗:总负债小于股东权益这个屡试不爽的检验标准已经帮

我们躲过了很多因为负债累累而无法经营下去的公司。

查尔斯.布兰帝:这几个检验标准非常严格,对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

可以适当的放宽要求,例如,如果公司负债的利率很低,或者公司

的盈利一直保持高而稳定的水平,则可以忽略关于总负债的要求。

但一定要记住,必须要经过充分的研究后,在极具说服力的情况

下,才可以这样做,不要让自己承担太多风险。另外金融行业的负

债要远大于权益,不适用这条标准。

门徒:关于检验公司的财务状况,只需要符合这些检验标准就可以

了吗?

本杰明.格雷厄姆:检验负债是否符合各种检验标准,只是从数量上

考察负债。负债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负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是不同的,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

书中对于债务的描写,我认为,值得好好思考。资产一般多少有水分。但是,债务多数时候,是板上钉钉的。多年前,有一次,我和一位商业大哥在喝茶的时候,谈到过一个问题。这位大哥有五十多岁了。在商界摸爬滚打三四十年了,常年在大陆,台湾,美国,日本等地做生意,经验那自然是极其丰富。那天的谈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就问他:“X哥,您驰骋商界这么多年,应该看过很多公司的起起伏伏吧?”

“那是的,的确看过很多很多公司如此。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

“那么,您看过这么多公司最终破产,他们又是因为什么呢?”

“嗯……”他喝了一口茶,沉默了一会儿,抽了一口雪茄,说道:“讲真的,这么多年下来,真的看过太多太多国内国外的公司倒闭了。”

我竖起耳朵,准备听听好些精彩故事。

“我发现哦,这些公司多多少少都有些经营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最终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就是资金链断了!”

“啊,就这样?不是什么内斗大戏,争产纠纷,法律问题么?”

“这些状况,我都看到过,但是,大多数我看到的公司倒闭,却都不是这些原因,几乎都是栽在资金链断了这一条上面。”

过去好多年了,那天的谈话,声犹在耳。所以,至今为止,我对大量债务的公司,一直以来都充满警惕。

……对当期收益做夸大反应

本杰明.格雷厄姆:市场先生喜欢对当期收益变化做夸大反应。市场

先生的这个特点能为我们不断地带来投资机会。在收益暂时减少

时,低价买入普通股;而在收益高涨时,高价将股票拋出。 这就

是长久以来为人接受的“击败股市”的经典套路。这样做需要坚毅的

性格,逆向思考的能力,和等待数年一遇机会的耐心。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这样的。另外,市场先生也喜欢对股息的增加做

出夸大反应。股票增加现金股息无疑是好消息,但是仅仅因为每年

的股息由 5 元增至 6 元就将股价提高 20 元的做法是荒谬的。这

意味着高价购买这只股票的投资者提前支付了未来 20 年他所能获

得的额外股息。这是不合逻辑的。

关于这一段描述,我想,我自己有些体会。有时候,觉得市场特别重视“惊喜”,而“惊喜”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恐怕就是财报中明明白白的数字了,尤其是以损益表为甚。其次就是股息了!很多时候,公司一旦发布利润大增的报告,那股价,蹭蹭上涨。或者,发放股息上涨,也是会让股价蹭蹭上涨。这背后,是需要去比价的,需要考虑性价比,考虑利润的质量的。我之前也不太重视利润和股息的质量,而比较重视绝对值。

我现在想想,这是很危险的。其实,格雷厄姆这段阐述,戴维斯家族就用得遛极了,经典的戴维斯双击,就是这样操作的。收益非常高。现在很多A股的股票,连续好多年上涨,那么,市场给出的市盈率就非常高,能达到40,50倍市盈率。就是预期以后年份不断的上涨。然而,这个时候,倘若买入,充其量,也就是正常收益率。因为,买入的价格已经非常高了。未来吃企业的成长,是可期的。但是,稍微出点问题,下杀的市场估值,就会让人损失惨重。所以,这就是我自己,特别特别不喜欢买高市盈率的股票的原因。无论如何好的行业,好的企业,市盈率过高(反转股不在内),我买下去,都心惊胆战,会让我在接下来的持股时间,老是担心哪一天收益出点什么问题,这一杀估值,就恼火了。可是,反过来做,就好很多。低市盈率的公司,持有后,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基本面没有剧烈恶化)反正已经这么低了,又有何妨?这几年,我是用这样低端的方法赚了一些钱。当然,收益率也仅仅是我自己满意而已。不过,好处在于适合我自己,睡得比较安稳罢了……(格雷厄姆数十年前的智慧简直如同他能看到今天一样,早些日子,中国神华不是公布发放大量股息么,看看市场给予了什么样的反应?难道这家公司突然之间,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其他发现投资机会的方法

门徒:还有其他发现投资机会的方法吗?

欧文.卡恩:我喜欢在当前低迷的行业中,股价创新低的股票中寻找

机会。

沃尔特.施洛斯:我喜欢买烂行业中的好公司,在股价创新低的股票

中寻找投资机会。

查尔斯.布兰帝:我们寻找的公司,并不一定是当前做的很好的,很

多是当前有问题没人愿意要的公司。公司收益的暂时性下滑所导致

的负面情绪,很可能将股价拉低,为我们创造好的投资机会。但我

们需要做出判断,公司当前的问题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根

据我过去 45 年的经验,这些当前有问题的公司大部分最终会解决

问题,并价值回归,只有一小部分公司的问题是永久性的。我们会

在不受欢迎的行业,地域性低谷,股价创新低的股票,股价急速下

跌的股票,顶级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寻找投资机会。

特维迪.布朗:我们也喜欢在股价下跌时买入,根据我的经验,在股市下跌以后,只要公司拥有强健的基本面,他们的股票大多会出现反

弹,只不过是反弹的早晚而已。另外,我们还会密切关注公司内部

人士买入公司股票,内部人士高额持股,公司回购股票,积极投资

者的行动等催化剂,如果这些拥有催化剂的股票同时股价又低于净

资产,我们会从这些股票中寻找好机会。我们也会借鉴其他顶级价

值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寻找投资标的。

大多数情况下,收购一家公司的价格都会非常接近其真实价值,我

们建立了各行业的历史并购数据库,我们会去找公司股价远低于该

行业的并购价格的投资机会。

门徒:借鉴其他顶级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原来大师也抄作业

啊。。。

查尔斯.布兰帝:。。。借鉴顶级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股票确

实可以提高投资的准确率,但这只是初步筛选工作,我们还必须对

选中的投资标的进行进一步研究。

约翰.邓普顿: 刚才几位所说的在不受欢迎的行业,地域性低谷,股

价创新低的股票,股价急速下跌的股票中寻找投资机会,都可以归

纳为在市场大众都不喜欢的股票中寻找投资机会,也就是逆向投

资。逆向投资不仅可以用在股票交易中,它可以应用于任何其他商

业活动中。

这是我童年时从我父亲那里学到的。我的父亲是一名律师,他所工

作的律师事务所正对着小镇广场,从事务所二楼的窗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镇广场,县法院经常在小镇广场上拍卖农场。每当拍卖会没

有人出价的时候,我父亲就会快步下楼,来到广场上出价。以这种

方式,他通常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买到农场。最多时,他一共拥有了

六个农场。后来,他将这些以极低价格买到的地产卖给开放商,赚

了很多钱。父亲的这种在极度悲观时买入,在无人出价时出价的投

资方式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是关于逆向投资的一段描述。我自己深有体会。其实,目前市面上,两种声音比较多,一个是格雷厄姆这类型的,保守的,逆向的投资方式。还有一种自然就是巴菲特,芒格那种的,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公司的投资方式。很多人会问,到底哪种好?我自己是认为,哪种方式都出大师。这都是所谓之的——正道。能出一批大师的,逻辑上能说得通的。但是,至于投资者自己适合哪种方式,可能就需要自己琢磨了。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就是,两者都需要学习,深入思考。

为什么呢?是因为,首先难在,格雷厄姆似的投资风格,主动性不在自己手上,就是说,市场先生什么时候疯狂,什么时候郁闷,是搞不清楚的。但是,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在未来的投资之路上,会不断的出现,至于多久出现一次,很难讲。

那么,这种风格的第二个难点在于一旦极低估值买入之后呢,在均值回归的过程中,又要考虑卖出的问题了。这需要在投资这条路上,不断的做分析,不断的一块一块的翻小石头,找藏在石头底下的小螃蟹。

有时候市场高估的时候,会相当长时间没有东西可以买,难以找标的。还有就是,手中拿着一把特别不好的行业,心里总是不那么……

而查理芒格那类型的——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这种投资思路,就解决了买入机会的问题了。按照这种思路来说,不用等市场先生极度低迷就可以买,那么,能够买入的时间段,就多了很多。但是,就难在怎么确定一家伟大的公司。这才是难点。这对投资者的定性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所谓之能力圈。

可是,我自己认为,这两种方式,是不冲突的。是可以结合的,而且,一旦结合,不用怀疑,收益是极其巨大的!巴菲特和芒格自己也说过,一旦能够便宜的买入伟大的公司,那就要下重手。这一块,我想,乔尔.格林布拉特是做得非常非常棒的。我自己未来要走的路线,我就很想走这条路线。因为,一旦买入,就可以持有相当久,工作量可能也能够少很多。我自己的实践也是,在熔断的时候,买入格力,美的,海尔等这类长期下来比较不错的公司,一旦买入,内心也比较平静,不太在意估值修复之后,是不是又要考虑卖出的问题。这样,就轻松一些。当然,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

不过,好消息是,一旦抓住,很少的几次机会,就可以基本达到自己想要的投资收益了。我当初看邓普顿大师的书籍的时候,的的确确惊为天人。那种将逆向投资进行得如此透彻的思路,一下子就打中了我。

后来,看乔尔.格林布拉特的书籍的时候,他那种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的公司的思路,也给了我同样的冲击力。我后来认为,我自己比较能够接受逆向投资。这可能是因为性格的缘故。

比如说,我平时生活的时候,就几乎不周六日出门。和太太旅游啥的,都是错峰,去公司也是错峰,有时候,九点要到公司,我七点就出发,八点不到就到公司,然后在办公室睡一觉。要么就干脆晚点出发,把会议时间定到十点,我九点才出门。一路畅行哩~买东西也是,反着时间来,夏天买冬天的,冬天买夏天的。都形成习惯了。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文化,易经,里面蕴含了许多的逆向思维的思考,很值得学习的。所以,我接受逆向投资很快速,没有太多障碍。但是,逆向投资危险之处就在于,为了逆向而逆向,有时候,真的会买入很差的东西。那么,对自己的投资研究水平就要有要求,尤其是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这样,一旦出现逆向买入的机会的时候,能够大概率把握住。不至于掉沟里。

……仓位控制

门徒:怎样控制每只股票的仓位比例呢?

本杰明.格雷厄姆:从统计上来说,买入的股票数越多,获利的概率

就越高。包含 30 家股票的投资组合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最少数目

了。

沃尔特.施洛斯:一般来说,一只股票占 5%的仓位就可以了 ,如果

确实非常看好,可以增加到 10%-12%,一只股票最多可以投入总

资金的 20%.我买的都是低迷的,有问题的公司,我也不敢确定哪个

公司就一定能够成功,所以我同时持有 100 多只股票。

沃伦.巴菲特:沃尔特,你这么分散的投资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做对冲

啊。

沃尔特.施洛斯:我们买的都是二三线公司,我们不知道怎样预测这些

公司的盈利,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这里有些公司会好起来。但

是,现在我也不知道哪些会好起来,所以我必须分散投资。这种分散买入风险有限的公司的投资方法比较适合我。

欧文.卡恩:很难找到比沃伦.巴菲特更加成功的投资者, 他是集中

投资,你可以看看他的交易记录,他投资的正确率非常高。这主要

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和投资技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勇气。当

我和巴菲特一起为格雷厄姆工作的时候,他持有的一只股票遇到了

黑天鹅,坏消息满天飞,股价大跌,他却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

持有那只股票,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这一段,引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分散还是集中。可以说,历经中外,无论是分散还是集中,都有特别特别成功的大师。所以,我想,单纯的讨论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意义的,这或许是一个永无答案的哲学思考。

我个人认为,要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安排。我的体会是——我特别喜欢分散持股。一方面对冲我的无知,一方面对冲市场风险。然后,以空间换时间。

有可能,未来我慢慢成长之后,会再相对集中一点。我个人是不太喜欢持有一支股票超过20%的仓位。这样会让我心情有相当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就会让我没有那么从容,影响我的决策。可是,以我自己来说,了解五六个行业,十来家公司,可能就已经是相当繁重的任务了。那么,我要按照施洛斯那样持有上百家公司的股票,我也会影响我的心情。我多多少少买入一家股票,还是需要将公司的财报,所处行业,做一个全方面的了解。所以,我持股应该20-30支的样子。然后,再根据历史估值水平,持有一部分的ETF,可能这样的方式,最合适我自己了。但是,丝毫不用怀疑,一定会有人深度研究某个行业,大量持仓某个行业,从而赚到巨大的收益。这是一定存在的。我们并不能说这样的方式不好,只是不适合我自己罢了。

……买入后股价继续下跌

门徒:即使股价相对于内在价值明显低估,股价还是可能继续下跌

呀?

本杰明.格雷厄姆:假设一个内在价值 1 元的股票,股价下跌到 66

分,我们会认为它有投资价值,如果股价继续下跌到 50 分,这时

我们也不能认为 66 分时买入这只股票是没有价值的。

沃尔特.施洛斯:即使你买的是被低估的股票,也可能会买的太早,

我就是如此,要是股价跌的更低了就继续买入。必须对自己做的事

情有信心,必须要独立判断,有勇气坚持到底,市场不看好你的股

票不代表你是错的。只有在未来我们才能知道答案。

欧文.卡恩:当我们买入股票以后,股价如果继续下跌,我们会做更多,最终股价会回归价值,我们这样做赚了很多钱。

这一点,就是我对于价值投资,尤其是格雷厄姆这一派价值投资中,收获最大的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好好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我涉猎了一些投资风格,印象中,唯独这个价值投资,是秉持越跌越买的,最开始,我是不能理解,更不用说接受了。难道不应该是买涨不买跌吗?明明已经跌了,还要买,这不符合逻辑啊?后来细细研究之后,发现里面有深意。

我个人认为,这种越跌越买的手法,在我持股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逆向投资过程中,更是效果斐然。尤其是当和分散持股结合的时候,简直就是效用巨大。我自己的感受,买入,持有,卖出,这三个步骤,是一次投资的全过程。那么,我认为,中间的持有环节,是最考验水平的。也是最产生收益的部分。

买入与卖出不管用几档的手法,最后时间都相对较短,但是,中间这个持有,可是占据了非常长的时间以及非常丰厚的利润。可以说,收益都是“拿”出来的。

不管是看巴菲特,查理芒格,段永平,刘元生,董明珠等等,收益巨大的投资历程,几乎无一例外,巨大的利润并非来自波段,而是长达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持股阶段。而这个越跌越买的方式,就是对这个持股阶段的一种保险。

因为,持股阶段,最令人心生恐惧的时候,莫过于暴跌了,很多人都是,选中了股票,但是,在暴跌的时候,跌到失去信心,怀疑人生,然后,一头雾水的卖掉了,从而,完美的错过了利润丰厚的后续的一切。

可是,这个越跌越买的思路,变成将每一次可能卖在最低点的心理恐惧转化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这就恐怖了,这相当于完全扭转了思路,而思路又决定了行为模式。我当时,就是基于此,抓住了好几次市场暴跌产生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心理模式,越是暴跌,越是熊市,越是一片哀鸿,自己内心就越兴奋,自己精神就越集中。

这几年下来,每次都是这样,牛市的时候,坐立难安,寝食难安,非得要一步一步减少仓位,才能睡得好。但是,市场一旦发生剧烈下挫的时候,就开始精神十足了。总觉得,暴跌之后,就会出现机会,然后,随着一次一次暴跌,一次一次越跌越买,就会不停的将现金换成股权。好了,越跌越买让人用这样的方式买入了,建仓了,接着就是持股阶段了吧。

你看,这是一个连环,是一个锁链一样的思维模式,当你用这样的方式建仓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不会买的很贵,而且,倘若再与分散持股结合,规避掉个股的黑天鹅,那么,持股阶段,你将毫无压力,甚至,在持股阶段,再有个股出现暴跌,你头脑中那个扳机又被激活——越跌越买。你又会买进,从而,将持股阶段平稳而安定的走过来。

我研究了好些个价值投资的大师,我发现,他们共性最高的一点,或许就是这一点,越跌越买了。当你买入阶段,持股阶段,做得很棒的时候,那么,什么时候卖出,真的或许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可能市场到疯狂,这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大多数亏的人,不是亏在左侧买入,而是亏在牛市中后期买入烂股票,当你用的是越跌越买以及结合分散持股的方法,你根本不可能在牛市中后期买入股票,更不要说买入烂股票了。

那么,牛市分批卖,或者一次性卖,或者不卖,穿越牛熊,基本上,都会获利丰厚,哪怕坐过山车,也难以有亏损。我想,我自己来说,我在这一点上,受益颇多。哪怕我分析公司水平并不高,但是,毛估估买,也不会买到烂股票,加上分散,加上低估,加上越跌越买,能很好的建立自己在漫长持股过程中的心态。从而舒服,从而从容。

然后,等待牛市,或者,干脆穿越牛熊。另,书中详细记录了大师们的卖出以及卖出之后的投资策略,值得朋友们详细阅读。

只不过,我个人对格雷厄姆卖出策略有一些个人意见,他的卖出策略很理性,是偏机械型的,偏量化的。我想,我目前并不适合这样的策略,尤其中国A股,和格雷厄姆当年,以及现在的美股,还是有很大不同之处的。关于卖出,我还是比较谨慎,一般来说,不太想大量卖出。尤其是我目前这几年,处于逐步用现金换股权的阶段。现金还是多过股权,那么,就更加不愿意卖出了。所以,这一点,我还在思考中。

……很多未来股价上涨几十倍的公司,不一定出自四平八稳的成长股中,很多这样的公司都是出自终极兴衰的公司中。很多股票几十倍的上涨是股价严重低估,收益上涨和市场热情共同作用的结果。 价值投资者很可能也会买入过早,2008 年,在股价还在 0.7PB 时就买入了股票,并承受着从 0.7PB 到 0.19PB 下跌过程中的痛苦,并在股价上涨一倍以后就卖出了,长城汽车 H 整个上涨过程中只吃了鱼头就卖掉了,没有享受到长城汽车 H 后来收益成长的过程。但是这部分价值回归的钱,是最安全的,即使收益不增长,这部分的钱也能够轻松赚到。 这样的成长股如果能以 1PB 甚至是 2PB 的价格买到,都将是很好的投资。但是,很多人喜欢为这样的成长股付出 5 倍甚至 10 倍 PB 的价格,假设 2008 年长城汽车 H 的股价是 5 倍 PB 或 10 倍 PB,即使2008 年以后,长城汽车 H 的收益同样高速增长,投资者的回报也会大幅降低,而且必须还要承受如果收益不及预期,股价大幅下跌的风险。如果你以 5PB 甚至 10PB 的价格买入长城汽车 H 的股票,股价下跌到 0.19PB,基本上就是不可挽回的永久性损失。

这是书中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分析。长城汽车H股。很明确,有两部分钱是好赚的,一部分是价值回归。一部分是收益上涨后的市场估值提升。那么,这样的股票买入了,就相当于用低价买入了好公司的股票。这就是大机会。要用桶来接。其实,这是我自己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从来不认为,股票要分成价值股与成长股。我认为,这是一样的股票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其实,我们细细看一下,A股的公司,能够不断的每年产生利润,甚至,每年利润都有增长,再甚至,好些年利润都增长的公司,还是有不少的。这个用软件量化一选,就能选出来。可是,为什么最终投资者的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呢?

我个人认为,是——溢价的缘故。书中的案例分析,就说得很明确了。如果溢价高了,也就是说买贵了,那么,再怎么成长,最后的收益都平庸,更不要说,万一增长受阻,杀估值,那就麻烦大了。可是,巨大的增长,就像诱人的美色,总是有人趋之若鹜。这没办法,未来还会持续。我自己的选择是,要么等待,等待好公司出现便宜的价格,要么就是定投不贵的好公司,用时间换空间,反正,要我花高昂的溢价,去购买未来成长巨大的公司,我还是不怎么愿意的,因为,一旦买入,我在持股环节就可能出问题。而这个时候出问题,再好的股票,再好的利润,都与我无缘了。(以我个人来说,我更加看重市盈率,却不是那么的看重市净率。)

……问题 13.你愿意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还是愿意以超低的价格

买入一般的公司? 沃尔特.施洛斯:我不愿意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我不是不愿意买入好公司,我只是希望以便宜的价格买。有时候,市场非常恐慌,

你可以以不错的价格买到好公司。我们大家都知道沃伦.巴菲特,但

是,如果你见过本杰明.格雷厄姆,了解了格雷厄姆的思考方式,你就

会发现他的想法非常有道理。

欧文.卡恩:我们不能够批评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它的方法也很

成功,但是沃伦的投资方式和我们的投资方式不一样,我们的投资

方式和沃尔特.施洛斯的投资方式一样,我们都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

门徒。

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且投资大师们在这个问题上,势同水火,哈哈~我也曾无数次问我自己。就我自己而言,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还是超低的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呢?

各位朋友,说来不怕笑,我至今为止,有三位投资大师,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他们是巴菲特,查理芒格,费雪。为什么?这是有原因的。

我最开始投资的时候,在入门的选择上,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我谈谈我的浅见。

我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技术,都喜欢循序渐进。但是,我发现,很多身边的朋友,一上来就找最好的,认为会少走弯路。我个人持保留意见。我对入门这件事看得比较重要,我认为,入门入好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入门没有入好,后面就会走得坑坑洼洼。

我当时看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的时候,就发现,巴菲特是从格雷厄姆开始入门的。然后,求教费雪,认识查理芒格后,升华的。这个过程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

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倘若,顺序不是这样,是反过来的话,巴菲特会有今天如此的成就么?我自己认为,可能会打折扣。因为,费雪有个儿子叫肯.费雪,我读过他的作品,印象中,他的收益并不能说特别优秀(2010年的年化收益数据是10%出头)。巴菲特众所周知了,后代没有从事投资行业,目前也没有看到能接过他衣钵的人。查理芒格也一样。

但是,反观格雷厄姆,就不同了,桃李满天下,虽然不是自己的直系亲属,但是,大量的徒子徒孙完美的传承了格雷厄姆,当时我研究了之后,我就认为,入门的话,一定要从格雷厄姆开始,后来,我才陆陆续续的写了很多长寿投资者的文章,就是研究过程中的记录。

我自己的看法是,用超低的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这样的路线,最容易学习,最容易打基础,最容易入门,难度或许也是最低的,很多东西非常的清楚,明了,未来,我要传承给我的小孩,也好传承。

这就像去学习游泳,这些内容,是求生的知识,让你不至于溺水。一辈子不说游出成绩,但是,好歹能在海边,泳池享受游泳的乐趣。而巴菲特,芒格,费雪倡导的用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应该是升级版,是进游泳队学习游泳,是加入海豹队学习水下任务。这可能需要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比较好。一上来就走升级版,很可能会入门就遇到高难度高压力的状况,从而不断出错,几次下来,严重受打击。

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困难的难度。从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受挫。学习英文,一开始不从新概念开始,从莎士比亚开始,我想,多数人最终会放弃,毫无乐趣可言了。

所以,我自己的体会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以及以超低的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不应该是冲突的,而应该是不同投资阶段所使用的投资手法。入门的时候,最好用后者,这样,犯错的概率小一点,心情也轻松些,过程也压力小一些,这个不断投资,不断学习的过程,终究会赚到钱,终究会取得成果,终究会有所体会。

然后,自己再做出第二次选择,或许,一直保持用超低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直到最后,就够了,因为,这套方法,欧美用了大几十年,无数大师都成功了,也好复制,也好传承。

再或者,自己接着朝另一种方式努力——用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走向进阶版,升级版。由于前者保障了自己不会发生大的错误,还会有合理且令自己满意的收益,那么,在走向升级版的过程中,心态就会平和,从容,从而也成功率更高一些。

想想吧,当你还不会英文的时候,把你放到美国去学习,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这种感觉会让人有挺大的压力,对吧~但是,你若学好了基础英文,再去美国进修,多半会好一些,不是吗?

书中第六节的问题20,提到了众位投资大师最看重的投资机会的要素。详细可以看书中的阐述。但是,我发现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最终都谨慎或者排斥高债务,高杠杆的股票。包含我自己研究其他同类型投资大师的投资理念,甚至,将金融类股票单独拿出来讨论。其实,我个人后来慢慢的将银行股卖出,就是基于此。为什么呢?我之前有篇文章写过。就是我认为,在A股,买入银行股应该吃政府信任背书的那一段利润。比如,净资产打折的时候买入,那么,由于有政府强而有力的信任背书,会吃的比较安全。(这里仅指银行,不包括非银金融,和国外有所不同。)因为,银行是超级高倍的杠杆经营,当然,赚钱肯定是大赚,但是,一旦亏起来,就没有边了,往往是几年欠的债,一次性洗个大澡,巨额的核销,吓死人了。那么,一出现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往往损失特别大。所以,后来待到银行市净率陆陆续续回升的时候,我就陆陆续续卖出了。当然,并不代表接下来不会涨,只是,长久看下来,这样的高杠杆生意,对我自己来说,是难以度过漫长的持股阶段的。几乎大部分的投资大师,尤其是长期收益很好的投资大师,本性中就最反对债务,不安全杠杆等。这里多说一句巴菲特收购银行与保险公司。这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因为巴菲特和散户是不一样的哈,朋友们,他买银行与保险公司,是能够用这二者的钱来投资,相当于极为安全极为便宜极为长久的杠杆资金,这和我们普通个人投资者买入银行,买入保险公司的根本逻辑是不一样的哩~

书中问题22提到过,流动性的要求。我个人有一次有趣的经历。那是在几年前,我在港股买入过一百多万的一只股票,由于当时对流动性根本没有概念,总觉得在A股看到的股票,丝毫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就毫无防备,一直买,我印象中,买了好些天,才买完,股价被买到上涨超过30%,当时还挺高兴,因为一边买,市值一边涨,账上的资金看上去就一直增加,心里还挺得意。看吧看吧,就买就涨。开心极了。后来,过了两年,开始卖了,那真是一个巨大的坑,卖了足足好几个月才卖完,往往是,卖一点点,股价就下跌好多好多,真是要死了!

我后来对这个流动性的问题就谨慎极了!这个港股和A股有着巨大的流动性的差异,尤其是一些不热门的股票,真的一旦进去,要出来,真是掉一层皮!后来我也在这个问题上学到很多,就是市值定价的荒唐性,当一只股票成交量很低的时候,随便几笔成交,就能将市值提升或者压低很多很多,我那一刻仿佛瞬间明白了,体会到了价值和价格的差别。从此之后,就像头脑中被开启了什么,能特别的区分开价格和价值的概念。分析股票的时候,特别能朝价值这个部分努力,当然,不一定分析得准,但是,会特别努力,特别强调这一部分。而以前,对价值和价格就没有区分这么明确。算是交了学费了,哎……

写到这里,我也该给我这篇冗长的拙作做一个总结了,当时拿到书稿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开心,一来是由于作者对我的信任与抬爱,未出版之前,就发给我书稿,我与有荣焉。二来是,在中国投资者中,能看到写格雷厄姆型的书籍,本来就不多。我之前在雪球上买过一位朋友总结编纂的施洛斯合集,也是非常兴奋。因为,我自己在研究投资者,尤其是长寿投资者们的时候,发现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现象,就是,这群长寿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动辄四五十年工龄的投资者,幽默且家庭幸福的投资者,相当大一部分,起源于格雷厄姆这一派,有点像中国的武侠界,一追根溯源,多多少少都和武当少林有关系。

我那个时候就觉得,啊~要是多些中文版的这类书籍就好了,因为我本身英文水平实在很差很差,也看不了原版的书籍,只能等待有投资者出版中文的书籍,或者文章。这个等待的过程,真是漫长而难熬。那么,作者写出这本书,我认为,对格雷厄姆投资体系在中国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我也和作者有一样的看法——格雷厄姆在中国是被低估,甚至忽视了。因为,在中国,谈到投资,或者价值投资,无一例外,就是巴菲特,近年来,查理芒格也红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是有先后顺序的,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巴菲特不是先皈依格雷厄姆的体系,然后再师从费雪,最后合作与查理芒格的话,而是,反过来,会怎么样?或许,历史就是这么有趣,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说不准巴菲特会更伟大哈~但是,以我个人来说,我并不是做课题研究,我只是想依循前辈成功的经验,走出自己合适而舒服的投资之路。所以,既然已经有榜样了,而且,有一大帮榜样了,那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依葫芦画瓢呢?话说,现在可能声音最多的是——格雷厄姆的方式是有时代背景的,已经过时了。我们要与时俱进。我对这一点,是持保留意见的。

首先,当我每一次拿起格雷厄姆著作的时候,总是不免在想,这本近百年前的著作,直到今天,还仿佛能在中国的投资市场找到相对应的一幕又一幕,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不是意味着这里面有永恒不变的逻辑在做支撑么?我读老子,庄子的书籍,数千年前,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看法,思考,到今天,依旧八九不离十,这难道,不就是永恒的么?还有很多物理化学的规律定律,历经数百年,依旧和数百年前一模一样。这些东西,难道就这么巧,恰好在我们这一代就被改变,甚至推翻了么?我认为,是值得思考与谨慎对待的。从格雷厄姆写证券分析的第一版开始,美国历经了多少次的大事件?好几次大的战争,无数次大的科技发展,甚至,不断的党派轮替。这里面,那一条的影响,会比什么互联网+,无人驾驶,电子商务什么的来的要小?可是,这些变化下来,那些价值投资,格雷厄姆型的投资者们,最终都登堂入室,建功立业。这难道,不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吗?

以我个人来说,正式入门,就是走的格雷厄姆这条路,一遍一遍阅读他的著作,感受不和我同时代大师的思维。当然,至今也有一些成果,一些收获。未来,能否实现所谓之的从猿进化成人,我是不做打算,自然而然。有时候,这种大的改变,是需要机缘与机会的,或者说,求是求不来的。但是,不可否认,而且,我也坚信,秉持格雷厄姆先生的价值投资,用合理的本金,足够的耐性,实现财务自由,是一件非常大概率的事件。

生活不仅仅只有投资这一件事情,对么?收益率是不是拿来作比较的,收益率只是对自己投资,生活,运气的一种最后展示罢了。要和自己竞争,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晚上的自己又进步了一点点,最重要!

你能不断的战胜自己,就没人能战胜你!

最后,我想感谢作者——Passion启航,他很用心的分享了自己的智慧,法布施,功德无量。诚如我在书后的推荐语——在中国,介绍格雷厄姆的书本来就不多,由优秀的中国投资者执笔的更是少,而将中国的案例与格雷厄姆思想有机结合的更是少之又少。令人兴奋的是,本书结合了这三者。

朋友们,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是《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最好的配套读物之一。:)

@ Passion启航

文末附上本书信息汇总链接,各位可以直接点击去看详情。

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Arealu2017-03-31 16:00

感谢分享!与伟大人物对话,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全部讨论

2017-03-31 15:15

谦和老师,你这功力也快要出书了吧。

2017-03-31 15:09

支持

2017-03-31 14:55

受益良多。安全边际:风险越小,收益越大。

2017-03-31 14:44

看懂这一篇,基本就能保证不亏钱了

2017-03-31 14:36

提前看了啊

2017-03-31 14:34

收益率是不是拿来作比较的,收益率只是对自己投资,生活,运气的一种最后展示罢了。要和自己竞争,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晚上的自己又进步了一点点,最重要!
谢谢欧阳兄的分享,对我很有启发,本文中有好多观点值得我进一步深入思考。

2017-03-31 14:31

转了

2017-03-31 14:15

先转后看。

2017-03-31 13:58

@Passion启航 启航兄,读后感,交作业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