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一定是对的!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3回复:298喜欢:415


现金流一定是对的!吗?

时间拨回到十来年之前的一个下午。

我和一位商界前辈在喝着茶。我请教他一些问题。

问:大哥,我想请教您,您纵横商场几十年,一定遇到过很多失败的公司吧,这些公司到底是怎么一个失败的过程呢?

答:嗯,我看过的,几乎都是一个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然后,一下子就破产了。

问:那您家族的事业都50来年了,您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

答:保守!

都过去十多年了,我对这个场景,还是记忆深刻。这应该算得上我的启蒙课程了。这堂课,也影响了后来十多年我的整个做实业做投资的历程。有好的,也有错过的,但总体来说,还是令我自己能够释怀的。

这五年,我从实业转型职业投资者,对这个现金流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也做了一定的功课与研究,我想试着阐述一下我的思考与浅见。

现金流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被如此重视过,我想,2018年作为A股的现金流元年,也是能说得过去的。

我从2014年开始全职投资的时候,似乎从来没看过几个人特别去说现金流,更别说——唯现金流论了。

但是,突然从2018年开始,现金流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引起广泛讨论。我想,雪球对投资者的普及教育,可谓功不可没。

我有个朋友啊,他有一家公司。高管团队占股的公司。

然后,他们创业第二年,就开始盈利了,发展得也非常快,一路就往上走,势头很棒。

随后的很多年,他们基本都是每季度分红。以及固定金额分红。就是,比如,一个季度分红一次,或者,盈利累积到100万就分红一次。大概是这么个节奏。

然后,大概一路发展了十年左右,按照股东收益来说,的的确确效果非常好。我就看着他们不停的买房子,买车子等等的。

但是,但是!

因果循坏,成住坏空。

这种模式好的同时,隐含着一种坏。

那就是后继乏力。

他们前面打造了一个赚钱的模式,也就是一个商业模式,是轻资产型的商业模式。打造完成之后,这个模式就能够一直产出利润,而且是现金。那么,他们大概会把绝大部分的利润进行分红。也就是,赚到手上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

可是,问题也就在这里。

一旦这种模式形成规则之后,这家公司的进取心就迅速的被磨灭。

因为,本来每个季度都能拿到大把的分红,假设未来四个季度不分红,或者,分红减半,把这些钱拿去拓展新的业务,尝试新的市场。那么,这种提议,是会被反对的,至少,不被支持。

做企业这件事很有趣,一旦不被发自内心支持的决定,多数情况下,很难得到充分的执行。

二来,想要去拓展新的业务,尝试新的市场,是需要大量资源的,而且,成功的概率还远远小于失败的概率。这么尝试几次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看吧,看吧,早知道,这些钱分红多好!

于是,我朋友这家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从增长到了稳定。

借由此真实的案例,引发我的思考。现金流这件事。到底在投资领域,我们该怎么去定性以及定量?

首先,请允许我将A股的企业做一个区分。

第一类型:草创企业。

第二类型:成熟企业。

第三类型:衰落企业。

这三类企业,财务报表的解读,是截然不同的,估值也是截然不同的。(第四类就是破产企业,就不说了。)

首先是草创企业。

我们看过很多很多国外的投资大师的书籍,包括文章。基本上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草创期企业失败率是非常非常高的。

这里我说一下我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中国A股在这一点上,和美国有着巨大不同,尤其是和纳斯达克的企业有巨大不同。

中国目前的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科创板暂时不知道),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草创企业了。

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创业十年,甚至几十年,然后,才来上市的。早就过了草创期了。仅仅是刚刚上市而已。

在美国,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就没有这么久,那就真的比较像草创期,上市了也是草创期。

所以,要区分来看。

这种草创期的企业,去看现金流,我个人认为,是棋差一招。

举个例子。

比如,同样100万给两个人花,一个是读大学的学生。一个是80岁以上的老人。让他们花5年。

假设都是5年花完了,你看,从财报上看,这5年都是投入的,都花掉100万了。

但是,未来10年,20年,这二者的区别,肯定是非常大的。抛去偶然因素,以概率论,是很容易做出判断,谁发展的潜力更大。这一点,就别杠了……

做企业,一模一样的思路。

草创期的企业,就是看不到现金流的。因为,赚的钱,全部要滚动投入,甚至,还去融资借钱。因为,还在长大的嘛!~这样的企业,从财报上面看,就是一团糟。看得你能够吐血。年年财报显示盈利,但是,就是没有现金流,赚的钱,要么添置固定资产增加产能了,要么搞研发去了,要么增加广告投入去了,要么押到甲方拿单子去了。总之,就是看不到现金进来。

很多人,这个时候,认为风险巨大!

注意,这里就是我要说的,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了。

中国这些企业实质上,就不是草创期。尤其是细分领域的龙头,都在这个领域做了好多年了。等于一个28岁的球员去打青年赛。

他们现金流吃紧的风险,可不是草创期企业现金流吃紧的风险啊,好得多得多。各种人脉各种融资渠道,积累了很多年了。

没有草创期的风险,却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拥有草创期的潜力。



而美国很多公司就不是这样。他们是真的草创期。很多公司上市了,但是,的的确确不盈利,靠融资维持现金流。这一点,A股和其他国家的股票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这样的企业,看现金流,就是一种我个人认为值得再考虑考虑的估值方式。

这种企业,我个人是去看未来的增长的。大概看三到五年。超过五年我也看不大准。三年之内也太短了一点。

其实,我自己是比较喜欢这样类型的企业的,我的仓位中,始终保留着一定的空间留给这样的企业。

他们市值较小,300亿以下,但是,实际上,却又体质很好。看上去现金流一塌糊涂,但是,仔细去看,现金流全部变成产能,储能等资产了。然后,产品与服务极其受欢迎。这样的企业,三到五年的成长,是很厉害的。但是!就是看不到现金,没什么分红。

这种企业,多数是细分市场的龙头,也就是谦和屋之前文章专门写过的——利基市场,佛龛市场的隐形冠军。

你以为他小,实际上,体质很强。很多德国,日本的企业,就是这种路子,几乎没什么人知道,但是,业内人士一听到,就知道这些企业有两把刷子。不过,德国日本的这类型隐形冠军市场偏饱和。毕竟发展了很多很多年了。中国这个领域,是一个巨大的蓝海。

这种企业,我就着重看两点。

第一点,利润去了哪里。如果利润去了主业,我就会比较放心,如果去了跨领域的地方,我就会稍微有点担心,要继续观察。

第二点,产品和服务,在业内的口碑怎么样。如果不是一致好评的话,我就会比较担心。

至于分红不分红,我倒是希望不要分红。分掉了,这样的企业,增长就会减缓。(现金流更紧张……)

如果定性是这样的企业,现金流的定性是这样的方式。那么,以现金流去决定好坏,就犯了一个错误。什么错误呢?

从财报上看,都是花了100万,一个拿去读了5年大学,一个拿去养了5年的老。结局是截然不同的。

我会倾向于先定性是拿去读书了,还是拿去养老了。如果是拿去读书了,我就得分析,去哪个学校了,学哪个专业了,学得怎么样。而不是纠结于,你看,你看,花了100万了。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这里多说一句。不投这种现金流差的企业,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投资体系里面就排除掉现金流不好的企业。反正现金流不好,我就不看,我不参与这种投资。我认为,这种是相当对的。因为,是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就是我不去参加100万给别人花5年这件事,管你是拿去养老还是读书,我反正不参与。我去参与别的类型。

另一种是,我就觉得你拿100万去养老去了,哪怕你拿去读书,我还是认为你拿去养老去了。我认为,这就是定性发生错误了。我觉得,如果是对自己有要求,是需要再做深入的学习。

错误的推论,有时候会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大多数情况,还是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尤其是时间拉长之后。

好了,这是这类型企业的现金流定性。那么定量怎么去定呢?

我认为,需要在不好的现金流这里做折价。但是,在良好的增长那里做溢价。

一般来说,我会把非自由现金流做每年10%左右的折价。就是,假设这个钱被押到甲方了,买固定资产做产能做储能了,一般我会折价10%左右。比无风险的社会利率5%左右高一倍。因为,基于保守原则。这里面还是会产生损失,核销。

然后,这样的企业,增长我个人是预期利润3-4年翻一倍。也就是20%-25%的年复利。换句话说,如果现金流不好,利润的增长在25%每年,我还是会好好考虑。

那么,最难的是估值了。

这样的企业,估值能给到多少?

我个人是以无风险利率为中轴来计算的。这是我的买入标准。卖出会复杂一点。

大概估值我是放到20倍到25倍pe能够考虑买进。

总结下来是,现金流不好的企业,如果是在发展中,业绩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增长,产品与服务真实,口碑好,卖得火爆。那么,在20倍-25倍的pe,我会认真考虑买入。Roe一般需要在20%左右。

支持我的理由是,每当市场情绪好转的时候,都不要等到牛市,就是市场情绪好转的时候。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会从现金流变成增长与市盈率。

那么,如果20倍左右pe买入,未来5年大概率可以以20倍pe卖出。而每年25%的业绩增长,可以毛估估的理解成为自己的账面浮盈。

这种企业的投资,吃的就不是分红再买入扩大自己份额的那一块。这种企业的投资,吃的就是业绩增长,估值合理的那一块。

而且,根据我的观察,这种增长强劲的股票,有很大概率在牛市的时候,会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至于那个时候卖不卖,就看自己的投资体系了。不卖,其实问题也不大。只要增长不出问题。(增长能不能持续,是另一个话题了。)

我自己持仓的东方雨虹就是非常典型的这种股票。

产品和服务真实,口碑一流。

但是,现金流差得令人印象深刻。

可是,每当情绪转好的时候,总是在25倍-30倍pe徘徊。牛市来的时候,能够上探到40多倍pe。毕竟,在一个牛市,对业绩增长30%左右的龙头企业,不管他现金流烂成什么样子,也是没有办法给出低估值的。牛市多疯狂啊,不赚钱的公司,都能涨成那个样子……

另外,这种股票时常会有令人惊出一身冷汗的危急时刻,多数就是现金流问题。市场情绪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关注现金流,会对好的现金流给出溢价,而不去关注增长,这个时候,极差的现金流就会被放大,然后,市场给出极低的价格,觉得财务造假,公司要跨,老板跟姨妹子跑路了……

但是,我自己的研究发现,一个产品与服务被高度认可以及真实需求的前提下,老板是不会跟姨妹子跑路的。

所以,往往会出现很好的买点。

2013年前后的白酒,塑化剂叠加三公消费危机,就出现了这样的买点。很明显,中国人喝酒这件事,并不会因为塑化剂这样的偶发事件,受到长久的危害。这个需求是硬邦邦的。而三公消费,是会被压制,但是,其他的消费场景又会崛起,喝酒的人总是大量,海量存在的。唯一不同的是,白酒的现金流好很多很多……(但是,不买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不会买。)

2014年的时候,我买入恒大,当时我印象才三四块钱,所有研究都表明恒大要完,马上要倒闭了。就是现金流的问题。一度传言现金流要断,后来许先生去香港斗地主,斗来了救命钱,再后来,就五倍八倍的涨上去了。不过,我是误打误撞,图便宜买的,当年也没这么分析。

总之,我认为,这种公司,是很可以找到戴维斯双击的。完美的公司,不太容易出现这样的机会。但是,不完美的公司,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市场会放大他的缺点,然后,大家拼命卖,卖出一个很低很低的价格。而资本市场的低价却不影响公司实际的业务,过几年,这个公司业绩增长了很多了。然后,市场情绪好了,估值就上去了,这时候,戴维斯双击就吃到了。更好的是,过几年,公司自己把现金流改善了,估值就会更高。然而,这个时候,最美妙的那一段,也就过去了。接下来,可能就只能赚到合理的利润了。不过,那也是极好的。

好了,以上是我对草创企业(发展中的企业)的一些思考与浅见。

接下来,是成熟企业。

这种企业,就要看现金流了。尤其要看分红情况。

这种企业基本上,在自己主业的领域,已经市占率很高了,竞争态势也相对稳定,市值也非常大。最明显的当然就是空调领域咯。

基本上,格力美的海尔,占据八成的市场。这三者的竞争态势,未来三五年,是比较稳定的。没有特别大的改变的话,就差不多这么多。

谦和屋之前有篇文章,专门写过这个问题,这几年下来,被验证了。

简单!要去追寻简单!网页链接

这种企业,一般来说,就是赚分红再买入提升自己股份的钱,以及公司稳定的增长。而估值的增长,可遇不可求。

比如格力,我买的时候,是2015年股灾以后,那几天,格力天天跌停,账上的现金差不多和市值一样了。我就图便宜买了,我左思右想,总觉得不可能因为股灾导致不用空调了,也不可能因为股灾就不用格力空调了。那时候估值也是很低的,差不多七八倍的样子。我在想,按照格力的分红,利润增长,5年左右翻一倍,还是较大概率的。后来我就是这样操作的。拿了好几年。

格力的估值中枢,就是差不多10来倍市盈率。我当时计算,在不发生巨大业绩下滑,保持分红的前提下,这是一个较为安全的价格。每年的分红可以再买入,这样几次下来,5年翻倍还是可以的。

至于后来,估值的提升,到今天超过15倍pe,那就是意料之外的了,可遇不可求。市场先生的事,谁说得准呢?

这类型企业,我认为,就是成熟型企业,在其发展新业务新主业成功之前,都按照成熟企业去看。会比较好。

这种企业,我个人是尤其看重其现金流以及分红情况。(转增送红股也差不多意思。)

这种企业一般来说,我会给出一个低于社会无风险的估值买入,大概是15倍左右。但是,卖出不一样,复杂很多。

分红我个人是希望能有超过50%的利润。

这类型企业,还有一家特别有代表性。就是我之前重仓的伟星新材,伴我度过股灾123的黑暗岁月。

伟星新材我是较为深度的做了功课,去参加了股东会,并和企方保持着良好的联系。这家企业不得了,创始人明丕白先生在世的时候,打造了一支非常非常棒的团队,并传承了他的务实精神。这个伟星集团,旗下很多板块,里面有两家上市公司,一个是伟星新材,一个伟星股份,都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他们这个团队,做什么成什么,靠谱,务实,讷于言敏于行。我去的时候,问他们高管在公司多久了,印象中,最短的都有15年以上了。啧啧啧,不得了!~

所以,每年伟星新材拿出70%甚至更多的利润来分红。分红完之后,又买入,几年下来,各位看看,估值中枢差不多就是25倍pe的样子,跟上市估值差不多。但是,近十年年化收益超过20%很多了。Roe达到惊人的26%以上。

我个人对这样的公司,会保持和草创企业差不多的仓位。这二者做一个平衡。

当这样的公司,能够长期保持50%以上的利润分红,业绩每年多少还有增长,在自己的主业有强劲的需求,一流的口碑,估值在15-20倍左右。Roe在20%以上,我就会很认真的考量买入。

这种公司就是现金流这个指标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因为你指着他把现金流分红嘛。而草创期的企业,我还指着他用现金流去扩张呢。这二者,截然不同啊。

据我个人的研究与观察,这类现金流非常好,产品服务在业内有一流口碑,roe常年在20%以上的企业,一般来说,又有一个缺点,就是增长稍微会慢一点。一般达不到三到五年翻一倍。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增长。估值就是非常非常高的了。比如,你看恒瑞医药,就是这样的例子。除了价格,都很完美……但是,作为投资,没有完美的价格,多少有些遗憾。因为,戴维斯双击的概率就小很多很多了。

这种企业,我买入的时候,就是奔着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公司,不像草创企业,牺牲现金流买大幅增长。

但是,偶尔会出现高光时刻。

就是某一两年,这类公司会突然增加利润,有可能是调节了,有可能是碰巧了,但是,就是会突然增加,因为,这样的公司,一般来说,市场地位稳固,正常情况,不大会突然业绩下滑。等于有保底。但是,却有可能突然增加。白酒这两年就是很好的例子。突然一下,就业绩大增。

那么,这个时候,强劲的现金流加上突然增加的利润,估值就会被唤醒,从而一年赚几年的钱。

但是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因为,这样的成熟公司,业绩大幅上升并不是常态。格力电器2013年,净利润是109亿左右。5年后的2018年,利润是263亿左右。但是,增长的比例却是,2014年增长30%左右,2015年下滑到126亿(下滑12%左右)左右,2016年增长23%左右,2017年增长45%,2018年增长17%左右。

各位去看格力的这5年的走势,非常非常典型,契合我上述的发展。(除去牛市那几个月。)

现在,格力的估值在提升,从2015年业绩下滑开始,逐步逐步上来了,估值被唤醒了。但未来怎么样。不好说。

我个人对这样的股票,是长期拿着,吃分红再买入这一块利润。估值高的时候,我会选择时机调仓的。

有时候,利润增长是买入的时候,有时候,是兑现的时候。有时候,现金流好是买入的时候,有时候,现金流好,是兑现的时候。

这完完全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去做判断的。根本没办法单纯的从财报去判断。

如果,仅仅从财报,从现金流判断折价或者溢价。有可能卖在低点,或者低点没买到。也可能买在高点,或者坐过山车。

这是我对成熟企业的一些思考与浅见。

还有一种就是衰落企业。

现金流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就是业绩不但不增长还亏损,你说气不气银!~

就一个好,估值低,但是,这种估值低,就是大陷阱。埋人不吐骨头。

我亲身经历,切肤之痛。

就是长安B

当时费尽心思,开通B股,长安B多便宜啊……

至今亏了60%左右了。回本都要差不多翻两倍了。我是不指望了。留着,每天打新刺激一下我自己今天要努力工作……

这种企业的财报,是很有迷惑性的。

这就是财报分析比较受限,吃亏的地方。因为,没办法定性。

汽车行业,就是红海。每一个玩家都是巨头,每一个玩家都是大佬,这些巨头大佬都杀红了眼。关键是,这两年,个人拥有车辆数字太大,中国也不像美国那样是在车轮上的国家。

再加上,汽车行业是超级重资产行业,折旧折死你。新车落地打八折,燃油更换新能源全玩完。这种行业,现金流再好,也只能好一时,长久看,都是要完犊子的。

这种公司,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不懂不碰。投资这种公司跟搞风投一样,投中了一个爆款车型,就发达了,没有投中,就惨兮兮。

我是猛吃了一亏,再也不碰汽车类型的企业了。搞得我一度都不敢买福耀玻璃,心里有阴影了。

你看,如果没有企业定性,现金流定性,你看汽车企业,总能在某些年份,看到很好的现金流,但是,那一刻,就是他的高光时刻,从那以后,就要等待很多很多年,才有渺茫的希望迎来第二次。

老乡要跑,别拦我。

我个人认为,整体中国的汽车行业,里面大多数企业,就是衰落期的企业。包括很多新能源的,都是衰落型企业。这个行业,就是一个辛苦的行业,巨大的红海。但是,不可否认,这个行业对国家很重要。没有A股这些可爱的国产汽车企业,大量的利润,都去了外企了,但是,有这些国产汽车企业,这些利润也没有到企业,而是福泽了我们消费者,作为消费者,我还是心存感恩,没有这些企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就没有我们今天几万块,十几万块能买到质量不赖的汽车,想当年,普桑都买98000元啊,那时候,98000元是一个工人几十年的工资,买房子都可以买很多套了。

这么多年下来,我观察,唯一没有涨价的,可能就是手机和汽车,还有衣服了。良心行业啊!~

但是,是不是要去成为其股东,谦和屋认为,见仁见智吧,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总之,在这种衰退期的企业,估值再低,现金流再好,我也不会买。

总结一下,我认为,现金流这件事,需要配合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定性,在定性之后,才能去财报找定量。不适合一上来就打开软件,拉开现金流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容易错过,二来,容易产生过错。

当然,久经考验的投资者,会有一部分彻底不碰现金流不好的企业,那也是极好的。只不过,新人(包括我)要搞清楚原因,多一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到底是因为自己体系就是不买现金流不好的企业,还是现金流不好等于造假或者公司不好。

那种一上来就把几年现金流一拉开,就得出结论,这家公司涉嫌造假,或者,就是烂公司,我想,我自己不会这样去研究公司,这样对我长期学习是不利的,除了蒙蔽自己的双眼,安抚自己的内心,我并不能找到令我成长的养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务实一点,搞清楚所以然是怎么回事。这样,哪怕吃亏,几次下来,我也就成长了。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实践的经验。供各位好朋友们参考,斧正,祝各位投资顺利。

@今日话题

$长安汽车(SZ000625)$

$格力电器(SZ000651)$

$东方雨虹(SZ002271)$

精彩讨论

谦和屋04-11 20:41

我天。。。
您是需要找一只永远上涨的股票吧?朋友
雨虹涨了一百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一百倍涨幅中,我们能赚多少,从2008到2021年,十三年时间,涨了一百倍,全市场同时期第一名。
这样的股票,我们该如何苛求?
全市场又有几只股票能有同时间的如此涨幅?
雨虹是带给我利润与信心的一只股票。
我卖掉之后,从来不说其任何坏话。
如果一只股票,卖掉了,就应该祝福与相忘于江湖。
2021年跌到现在,雨虹被骂翻了,我也跟着被骂翻了。
我曾经很郁闷,连雨虹这种十三年涨一百倍的股票,都被骂成这样,那么!
那么!
我们配得上什么样的标的呢?朋友?

夺宝奇兵20222019-06-28 19:54

现金流不好的公司里发掘优秀公司,无疑提高了跨栏的高度,一般投资者没必要吧

酒保2019-07-06 16:55

感觉你写的文章,必属精品!

jake56502019-07-01 11:44

非常好的文章,感同身受。可持续的真实现金流,是安心持股的强大逻辑。当王子落难,你认可那是真王子,而不是青蛙,就是买入的最好机会。投资用平常心往往会取得不平常的业绩。

清溪蕤竹2019-06-30 15:46

东方雨虹现金流差,不光是因为公司挣钱都投资发展去了,原因中还应包含高应收,干了活收不上钱来,导致控股股东不得不高质押,对此怎么看?

全部讨论

现金流不好的公司里发掘优秀公司,无疑提高了跨栏的高度,一般投资者没必要吧

2019-07-06 16:55

感觉你写的文章,必属精品!

2019-07-01 11:44

非常好的文章,感同身受。可持续的真实现金流,是安心持股的强大逻辑。当王子落难,你认可那是真王子,而不是青蛙,就是买入的最好机会。投资用平常心往往会取得不平常的业绩。

东方雨虹现金流差,不光是因为公司挣钱都投资发展去了,原因中还应包含高应收,干了活收不上钱来,导致控股股东不得不高质押,对此怎么看?

2019-06-28 20:33

经营性现金流不好的企业,反正我是pass掉的

2019-07-01 02:22

谢谢分享,收藏学习!

快速成长企业经营现金流不能差,否则不能支承其长期发展,也因此靠融资输血发展的一定要警惕。

后面跟踪发现,马自达下滑,福特平平,自主设计滑坡,就不抱希望了。

2019-07-02 15:39

写的很好,学习了。不过我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还是优先选择现金流好的企业吧。

2019-06-28 21:58

辛苦了。投资还是需要细心,耐心,灵活处理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正向现金流还是反向,正就买反就卖。学习了